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69
简述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等因素形成的旅游资源。
它包括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山脉、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以及其中的动植物、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要素。
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中形成的山脉、湖泊、河流、瀑布、海滩、珊瑚礁、峡谷、冰川等自然景观。
2. 野生动植物:自然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珍稀濒危动物和植物,如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白鲸、珊瑚等。
3. 自然生态系统:指一定地理范围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4. 土地和水资源:包括丰富的农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资源,可以提供农业种植、渔业养殖、水上运动等旅游活动。
5. 自然环境质量: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还取决于其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清新度、水质清澈度、生态环境健康度等因素。
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丰富多样,它们不仅提供了美丽壮观的景色,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各种需求的满足。
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也是人们应该关注和努力实践
的重要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1)山岳风光①五岳名山:□01东岳泰山、西岳□02华山、北岳□03恒山、□04南岳衡山、中岳□05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某某□06五台山、□07某某九华山、某某□08普陀山、□09某某峨眉山。
(2)水域风光:如某某□10某某山水、长江三峡、某某西湖、某某某某□11太湖、某某□12日月潭等。
2.人文旅游资源(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如万里长城、□13京杭运河、故宫、某某□14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某某□15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如汉族的春节、傣族的□16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17火把节等。
二、我国的世界遗产1.状况:我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截至2018年7月已有53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01二位。
2.分类(1)世界自然遗产。
(2)世界文化遗产。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3.开发与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02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各具特色。
建筑结构设计风格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
读下列四幅民居景观图,回答1~3题。
1.按旅游资源的分类来说,民居建筑应属于( )A.自然景观旅游资源B.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C.文化景观旅游资源D.园林建筑旅游资源答案 C解析从旅游资源的类型来说,民居建筑是人类建造的,主要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应属于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2.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来此地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图③就是著名的“乔家大院”,它所在省区被纳入联合国“文化遗产”项目的有( )A.龙门石窟、少林寺 B.云冈石窟、平遥古城C.五台山、恒山悬空寺 D.北岳恒山、王家大院答案 B解析“乔家大院”位于某某省,该省被纳入联合国“文化遗产”项目的有五台山、某某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形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掌握旅游资源多样性的表现,并学会分析其原因。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1.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形成条件3.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概念在自然界中通过自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在人类社会中通过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者是当代人建造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各种设施组成由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相对重要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分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旅游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价值1.多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
2.非凡性:非凡性越突出,吸引力越大、吸引的空间范围越广,开发价值越高。
3.可创造性:一是最初不具备旅游功能和吸引力的事物和因素逐步成为旅游资源;二是人们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建设和创造旅游资源。
4.永续性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重复使用下去。
但是,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有在适度开发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一、判断题1.旅游资源包括有具体形态的事物,也包括不具有具体形态的文化因素和现象。
() 2.凡是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资源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3.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均属于自然旅游资源。
() 4.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
中职旅游——旅游资源精品教案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3. 旅游资源的保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价值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的保护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旅游资源的定义。
2. 讲解: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价值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旅游资源的保护案例。
4. 总结: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有关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旅游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3. 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旅游资源,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
2. 讲解: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案例。
4. 总结:强调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有关自然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旅游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1. 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3.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价值和功能讨论法:讨论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组织学生讨论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学生能参与讨论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2.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2 教学内容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价值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2.4 教学活动引入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2.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3.1 教学目标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2 教学内容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价值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3.4 教学活动引入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3.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案例第四章: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4.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理解旅游资源规划的意义和流程4.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旅游资源规划的意义和流程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方法和指标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规划的实践操作4.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讲解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学生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规划的实践操作4.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实践操作:学生能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规划的实践操作第五章: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5.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策略理解旅游资源管理的意义和原则5.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策略旅游资源管理的意义和原则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管理的意义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案例5.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策略分析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案例5.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具体旅游资源保护和管理案例第六章:旅游资源市场营销6.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理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流程和实施方法6.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流程和实施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案例6.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分析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案例6.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具体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案例第七章: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7.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掌握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理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策略和方法小组讨论法:讨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讲解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7.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小组讨论:学生能参与讨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第八章: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8.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理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8.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方法和手段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操作8.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操作8.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实践操作:学生能进行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操作第九章:旅游资源法律保护9.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原则和手段理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挑战9.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原则和手段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原则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案例9.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原则和手段分析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案例9.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案例分析:学生能分析具体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案例第十章:旅游资源案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技巧和要点理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10.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技巧和要点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技巧和要点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实践操作10.4 教学活动引入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讲解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技巧和要点学生进行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实践操作10.5 教学评价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旅游资源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旅游资源概述1.3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的结合使用,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二章广东的自然旅游资源第一节广东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1、东邻福建,北接湖南、江西,西接广西,南临南海,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土地面积17790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19300平方公里。
二、地形特点1、丘陵、山地分布广且比较低矮,平原面积不大。
(1)广东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粤北、粤东、粤西,占全省总面积的62%;(2)省内最高峰——韶关市乳源县石坑崆,海拔1902米;(3)平原占全省总面积25%;(4)省内最大平原——珠江三角洲,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居全国三角洲的第二位;(5)潮汕平原——省内第二大平原。
2、山脉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1)主要山脉有莲花山脉、罗浮山脉、九连山脉、南岭山脉;(2)南岭山脉(即五岭:大庾、都庞、萌渚、越城、骑田)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3、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有“黄金海岸”之称(1)全省大陆海岸线东起潮州饶平县的大埕湾头,西至湛江市廉江县的英罗港洗米河口,全长3368公里,居全国各省第一位;(2)全省有五个对外国船舶开放的港口:广州港、黄埔港、汕头港、汕尾港、湛江港;(3)黄埔港、湛江港:我国主要的远洋运输港口。
4、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
三、气候特点1、气候特点(1)、温度高:年平均气温19~24℃(2)、雨水多:年均降雨日120天(3)、湿度大;(4)、沿海夏秋间多台风、暴雨,冬春有寒潮侵袭。
2、北回归线标志塔(1)、广东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北纬23.5°)自东向西经过南澳、澄海、揭西、增城、花都、四会、封开等县市,横贯广东省中部;(2)、广东现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三座:汕头鸡笼山、从化太平镇、封开江口镇。
四、资源分布资源分布矿产资源(1)煤矿多分布在粤北山地、西江流域、梅州地区,多为无烟煤(2)油页岩主要分布在茂名(3)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三个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油页岩系(4)珠江口盆地是目前世界上海上石油资源丰富的海域之一(5)铁矿以富矿居多,现有广州、韶关两个大型钢铁企业(6)韶关钢铁厂——省内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7)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放射金属矿产集中在南岭和沿海地区(8)韶关仁化县的铅锌矿是我国的第二大铅锌矿森林资源(1)、主要分布在怀集——英德——和平一线以北的粤北山区(2)广东省主要的用材林有松、杉、樟、桉树及其他热带树种(3)我省经济林主要有竹,其次是油茶、油桐、板栗、橡胶、桑蚕、茶树水力资源珠江水系(1)珠江,是我国第四长河,仅次于黄河、长江、黑龙江,水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2)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分别发源于云南和江西(3)珠江最后的入海口从北至南依次为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4)西江是珠江的主流,从封开县入境,从西向东流经粤西中部,在广东省内全长357公里,最后在三水与北江、绥江汇合,在珠海磨刀门入海,是省内流量最大的河流。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类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类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特点一、特点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仅具有一般资源的共同属性,而且具有其独有的特性。
(一)地域性与广域性旅游者之所以产生旅游活动,其根本原因就是旅游资源存在地域差异。
一般而言,旅游资源地域特色越突出,旅游吸引力越大。
旅游资源的地域上的特征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地带性差异以自然旅游资源中气候、植被、土壤等因素较为明显。
如我国植被从南致北沿纬度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阔叶林、寒带针叶林;气候方面:炎热地区高山旅游景区夏季的冷爽气候、可以使其成为夏季避暑最佳地,高纬度地区旅游景区可以成为避暑胜地,而低纬度地区的风景区可以成为避寒胜地。
一些人文旅游资源也呈现地带性特征,如居民建筑中,南方的竹楼、华北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牧区的蒙古包等。
非地带性差异主要以大多数旅游资源表现得较为突出。
如古人类遗址、古城镇的分布等。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
如我国南方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景观的差异性;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冰天雪地、林海雪原、高山冰川资源;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椰林竹楼;广阔的草原、偏僻的山区、一望无垠的荒沙上的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和自然山水方面的“北雄、南秀、西旷、东密”的景观特色和植物、动物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等,无不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
旅游资源的广域性是指旅游资源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地球上的每个区域几乎都有。
地上有名山秀水、流泉瀑布、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地下有溶洞、暗河、温泉等;天空有瞬息万变的天象、气象景观;海洋有美丽的礁岛怪石、迷人的浅海沙滩、奇特的海洋生物和神秘的海底世界;城市有现代化建筑、先进的科技园、现代化工厂等;乡村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风情等,不仅亚洲、欧洲、北美洲旅游发达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非洲、南美洲、甚至南极洲这些旅游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都有旅游资源存在,只不过没有开发出来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