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秦始皇及其遗产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和文化遗产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而且在其统治期间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形象和文化遗产也备受世人推崇。
一、秦始皇的历史形象秦始皇的历史形象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历史学中,秦始皇被认为是一个极其暴虐和残忍的暴君。
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暴虐行径的描述,例如大肆焚书坑儒、强制劳役和建造所有历史名山名川的模型等。
但是,对于秦始皇历史形象的解读也有很多新的观点。
在中国现代研究秦始皇的学者中,一些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他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进了一项未曾有过的国家立法。
另外,他颁布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修建了一些巨型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阿房宫等等,这些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写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篇章,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始皇的文化遗产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不止于政治和统一,他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贡献。
他颁布的一些法律制度和规定,如《焚书坑儒法》和《律令》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制度和规定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另外,秦始皇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了很高的水平,他大力发展了陶瓷、青铜器、丝织品等文化产业。
墓葬文化也在秦始皇时期开花结果,在秦始皇陵以及其他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陶俑和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全球流传的宝贵资料。
最后,秦始皇所建立的国家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种种制度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道路。
这些制度规定所代表的官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后期文化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过秦论》(含逐字逐句翻译)《过秦论》第一章:言秦者事始秦如何在战国时期崛起为霸主,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呢?本章将详细探讨秦国的起源、国力发展和司马迁对秦国的评价。
第一节:秦国的起源秦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间,由秦穆公建立。
他奠定了秦国的基础,并通过与诸侯国的战争逐渐扩大了国土。
第二节:秦国的发展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国的起源。
本节将进一步探讨秦国在历史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胜利,如与韩国、魏国和楚国的战争。
这些战争使得秦国逐渐壮大,扩展了其国土并增强了国力。
第三节:司马迁对秦国的评价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在《过秦论》一文中对秦国的兴衰作了详细的评价。
本节将对司马迁对秦国所做的评价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读,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
第二章:王权的巅峰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了秦国的起源和发展。
本章将探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秦国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王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第一节:秦始皇的改革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得整个国家的力量都集中于国家中央。
本节将详细介绍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修建长城等。
第二节:秦国的统治措施在对秦始皇的改革措施进行介绍后,本节将讨论秦国在统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分封制度的废除、郡县制的实行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巩固王权。
第三节:秦始皇的遗产秦始皇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将探讨秦始皇的遗产,如统一度量衡、修建陵墓等,这些都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第三章:王权的衰落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了秦始皇的改革和统治措施。
本章将探讨秦国王权的衰落,以及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
第一节:秦国的内外因素秦国王权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内部的问题,也与外部的因素有关。
本节将探讨秦国内外因素交织导致王权衰落的情况,如宦官干政、匈奴入侵等。
第二节:秦国的社会问题除了内外因素的影响,秦国本身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本节将探讨这些社会问题,如苛政、民不聊生等,这些问题也加剧了秦国的衰落。
秦始皇兵马俑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文物古迹在世界范围内也倍受关注。
而秦始皇兵马俑则是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是全球文化遗产的瑰宝。
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的东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是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后所创立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兵马俑于1974年被发现,随后引起了整个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关注。
在秦代时期,兵马俑是一项非常宏大的工程。
秦始皇帝为了确保自己在死后的安全,下令建造大型陵墓,兵马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之大,工程投资之巨,表明了中国秦代的工程工艺和技能的非凡。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这也意味着秦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先进的阶段。
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秦始皇兵马俑共有三个坑,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军队、士兵、马和武器的形象,其中包括数千个士兵和马的雕刻,雕刻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
这些雕刻被认为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品,表现出了秦代时期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点。
在图案上,兵马俑具有很高的造型艺术和战争史学价值。
这些兵马俑都是实物大小,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马身上的鞍具和造型、士兵的面部表情和穿着,以及武器的制作都非常精细,这些充满细节和创意的图案使它们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2006年,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表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事件,同时也证明了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将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也是对整个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一种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代表,也是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雕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珍品,不仅对于中国的文化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作为世界战争文化的贡献和创造力。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200字左右秦始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文化遗产作文200字左右秦始皇篇1秦始皇——中华文明伟大缔造者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最喜欢的中国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了整个中国的皇帝,他用铁腕手段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长期内战的局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不过,秦始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为自己营造的那座巨大的地下帝陵。
秦始皇陵坐落在西安市临潼区,占地将近57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地下帝陵。
1974年,在村民们挖井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座璀璨的地下军团——著名的兵马俑。
经过考古学家们几十年的绵绵努力,目前已经发掘出超过8000座各种俑塑,包括步兵、骑兵、战车马匹等等。
这些俑塑个个栩栩如生,身着战争时期的盔甲,佩戴利剑长矛,就连马儿的肌肉和鬃毛都刻画入微。
考古学家们推测,这支精兵是为了在秦始皇入陵后,永远守护他的安全而存在的。
可见秦始皇为自己的陵墓安排是何等的用心和奢华!不过,最令我惊叹的,还是制作这些俑塑的人工艺水平。
每一座俑塑都是手工雕刻而成,却能做到如此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壮举。
这些俑塑不仅反映了秦代时期军事编制的真实情况,也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堪称杰作。
每当我参观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都会被这支威武雄壮的"地下军团"所震撼。
虽然秦始皇的独裁统治给人民带来了一定苦难,但他为中国统一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座地下帝陵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我希望亲眼看到兵马俑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力量。
这就是我想分享的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感想,希望大家喜欢!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欢迎随时提问哦。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200字左右秦始皇篇2标题:惊世骇俗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作文,我决定谈谈震撼了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纪念形式和丰富的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
兵马俑的发现和保护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向世人展示了古代中国的伟大。
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兵马俑考古遗址,距离西安市约40公里。
这一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兵马俑秦始皇陵出土的大规模兵马俑阵列个个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精确地反映了秦代的军队编组和服装特征。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些陶俑是始皇帝秦朝时期为他的陵墓而建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庞大,数量众多。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目前共有三个坑已被发掘,并且被合理地编号为坑1、坑2和坑3。
其中,坑1最大,包含有数千个兵马俑以及很多战车和士兵的残骸。
这些兵马俑各具特点,形态各异。
它们被精细地绘制和制作出来,代表了当时的各种部队。
这些兵马俑不仅形象逼真,细节到位,而且规模宏大,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了秦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另外,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备受关注。
由于兵马俑的巨大数量和庞杂性,文物保护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而严苛。
考古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对遗址的科学挖掘和细致的保护,使得兵马俑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然而,兵马俑的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兵马俑的陶制品,特别是细小的陶俑,容易受到湿度、灰尘和渣滓的侵蚀。
此外,游客的踩踏和触摸也可能对兵马俑造成损害。
因此,加强对兵马俑的保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为了实现兵马俑的长期保护,陕西省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修建了专门的兵马俑博物馆,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科技,为游客提供一流的参观体验。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兵马俑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限制了游客的流量,并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规定。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保护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学习兵马俑的形成和保护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回顾中国历史悠久而庞大,凝聚了无数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影响着国家和人民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第一章: 夏朝的兴起和繁荣中国历史的起点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标志着世袭制度的确立和国家政权的正规化。
夏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例如,夏朝创建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和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持续了约800年。
周朝的分封制度使得王权得以分散,各个封地的诸侯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性。
这一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诸侯之间的争斗和变革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通过各种手段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秦始皇帝的最著名之举就是修建万里长城和兵马俑,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宏伟工程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四章: 汉朝的繁荣和丝绸之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持续了近四个世纪。
汉朝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汉朝也是科技、艺术和文学的繁荣时期,众多文化名人如司马迁、贾谊等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第五章: 隋唐的疆土扩张和繁荣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疆域的进一步扩张和国家的富庶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王朝,对外开放程度领先世界。
唐太宗贞观之治、盛唐文化的繁荣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宝贵珍品。
第六章: 明清的封建社会和闭关锁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中国的封建礼制更加成熟。
明朝的贡献在于推动了对外贸易和科技进步,而清朝的特点则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三章秦汉史史料第一节概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称雄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秦二世时,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政权瓦解。
经过数年的楚汉相争,刘邦战胜了项羽,于汉五年(前202 年)即皇帝位,此后一直到东汉覆灭,其间虽然有过激烈的政治动荡,但长时期保持了统一局面,政治上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
汉朝初年,统治者采取比较宽缓的“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农民的辛勤劳动,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由凋敝走向复苏,武帝时呈现繁荣景象。
“都鄙宜庚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拒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1西汉昭、宣帝时期和东汉前期、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战国时期相比,两汉的经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牛耕、铁制农具普遍推广,兴办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农业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赵过的代田法。
亩产量有所提高,垦地面积日益扩大。
据西汉末年统计,当时全国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二十七万多顷2,东汉和帝时有七百三十二万多顷3。
商业和手工业伴随农业的发达而兴起。
与此同时,统治者逐渐意识到文化学术的重要性,比较重视史书的编写。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秦汉史著作的产生。
秦始皇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曾颁令焚书,禁绝私学,又加上立国时间短暂,因此,秦代没有留下可令人称道的秦史专著。
楚汉相争,项羽入据咸阳,秦宫室被付之一炬,博士官典藏的图籍化为灰烬。
汉高祖仍不大看重文化学术。
陆贾常向他讲说《诗》、《书》,他斥骂说:“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讲述了一番古今成败的教训,他才改变了态度,告诉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4从此,最高统治者改变了对待文化学术的冷漠态度,越来越注意文化学术的作用。
汉武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此后西汉诸帝固守其法,时有修补。
秦始皇介绍演讲稿引言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本次演讲中,我将向大家介绍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政绩和影响,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国君。
一、生平事迹秦始皇,名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
他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是秦孝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第三任君主。
秦始皇在位期间,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统一的帝国。
秦始皇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勇猛善战,多次征战,一直致力于统一全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二、政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行政制度改革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割据的制度,建立了郡县制,统一了全国的行政管理。
他还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度量衡标准,统一了货币制度,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和管理水平。
2. 建设工程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万里长城的修建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而兵马俑则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决心和实力。
3. 文化统一秦始皇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统一措施,包括文字的统一和书同文。
他下令将不同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影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统一国家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使得中国从一个分裂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
这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范例。
2. 文化传承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措施使得中国的文字得到了统一,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国文化的发展,反而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兴起和发展。
3. 建筑遗产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成为了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之一。
第三章秦始皇及其遗产【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秦始皇及其遗产的情况。
【内容提要】谭嗣同:“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毛泽东:“历代皆行秦政制。
”为什么秦能够完成统一?为什么变法在秦最为成功?秦统一之后为什么速亡?一、虎狼之秦:法家思想与秦军国主义发展特色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全部可以动用的物质力量的总和。
国家能力是指国家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国力强的国家不一定国家能力也强。
国家能力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秦国社会具有浓厚的军事化色彩。
秦国专制君权较早就发展出了相当高的政治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商君书·兵守篇》“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
——《吴子·料敌》“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秦卒之与山东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
——《战国策·韩策一》法家之士多出于三晋,而其功显于秦,则法家固西北民族之精神,入中夏与三代文物相渐渍,遂独成一家之说。
——蒙文通《古学甄微·法家流变考》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
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
——蒙文通《古史甄微·秦之社会》(一)秦孝公商鞅变法(BC356、BC350)与军功爵制《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韩非子·定法》:“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军爵塑造新社会”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之分野取消了,万民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凭借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缔造自己的身分地位。
……爵不仅是秦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
它是个人社会地位的权衡,田宅产业的凭依,职官权力之所出,名誉荣辱之所系,若欲出人头地,则非具备高爵不可。
……商鞅军爵制之树立正因此势而利导之,终于塑造成一个有别于封建阶级的新阶级社会。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君书·画策》:“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
”《商君书·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韩非子·五蠹》:“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二、“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太平御览》卷八六《皇王部》:“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手握兵执矢,名祖龙。
”赢政于BC246年即王位,年13岁。
BC221年,当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他三十九岁那一年,六国尽灭,完成了统一大业。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自今以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军功的提倡促成了社会的军事化,而在一定条件下高度的军事化,又经常意味着集权官僚制度化。
发达的军事组织与官僚制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性:在集权制、科层制、分工制、非人格性以及对于效能和纪律的积极追求上,二者所遵循的原则经常是内在贯通的。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统治权力,这是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的空前大问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汉书·刑法志》:“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服虔曰:“县,称也。
石,百二十斤也。
始皇省读文书,日以百二十斤为程。
”(一)废分封、行郡县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峄山刻辞:“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二)确立中央、地方制度中央的三公和诸卿制度和地方的郡县二级制度奠定了秦以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三)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法律制度始皇三十一年(BC216)“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四)军事制度秦代的兵役制度,男子爵在“不更”以下,年龄在傅籍以上,一生中随时皆有被征兵的可能性。
秦国的军队分直属中央的军队与地方武装两部分。
秦国的军队是步兵和车、骑兵的混合编队,其中步兵是主要兵种。
(五)权力合法性的论证——“终始五德”说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
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
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史记·秦始皇本纪》:“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皇权的加强和神化,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体现专制皇权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等等,这些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
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四、“天下苦秦”:秦国的暴政和速亡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奇器珍怪徙满冢中。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
入刍稿,头会箕赋,输于少府。
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
道路死人以沟量。
——《淮南子·汜论训》当时全国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把数十万人民变成国家的囚徒。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
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
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
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秦朝统一后,要彻底清除各地原有价值体系上存在的风俗习惯,全面施行秦的法律。
秦之“法律令”与关东文化存在距离,特别是与楚“俗”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五、“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一)楚汉战争(BC206-BC202)与西汉初年的分封武涉:“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
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蒯通:“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在韩信、彭越等人的要求、甚至是逼迫下,刘邦分封了七位异姓王。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郡国并行的本质可能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则是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在减除异姓王的同时,推行郡县制受阻,便分封同姓王。
(二)因功封王——因亲封王同姓王对皇权的分割地域:全国54个郡,诸侯国占据39个郡。
“籓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人口:各诸侯国的人口总数,将近中央直辖地区人口数的一倍。
诸侯国内,诸侯王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汉书》卷一下《高帝》:“自置吏,得赋敛。
”“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三)同姓王的防范所谓建武关、函谷关、临晋关,大抵为被山东诸侯也。
天子之制在陛下。
今大诸侯多其力,因建关而备之。
若秦时之备六国也。
……所谓禁游宦诸侯,及无得出马关者,岂不曰诸侯得众则权益重,其国众车骑则力益多,故明为之法,无资诸侯。
——贾谊《新书·益通篇》(四)七国之乱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
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汉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