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冠臣.论《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先验性
- 格式:pdf
- 大小:278.31 KB
- 文档页数:8
《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的存在论阐释真理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而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真理问题的研究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随着现代哲学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真理也由远离人的现实生活到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当中。
在这一新背景下,海德格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真理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哲学的新理解。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专门用一节来详细探讨了真理问题,阐述其“存在论”真理观。
一、对“存在论”真理观的奠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真理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第四十四节,即该书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的最后一节“此在、展开状态和真理”,而他在其中对真理问题的回答明显指向他先前对此在(Dasein)的分析。
“唯此在存在,才‘有’真理”[1]260,基于此在的在世存在,揭示的真理才能成立,真理的基础是此在的在世存在。
在这里,关于此在的建构问题是一个在先的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就是先从此在的基本建构出发,再寻求存在的真理问题,为“存在论”真理观建立基础。
他指出,此在虽然不是置身于存在者之外的独立之物,但作为与众不同的存在者,此在与存在本身紧密相连,它能在它的存在中关心存在本身,使存在问题得以揭示、存在意义得以显现。
这也表明,此在从始至终都在它的存在里对自身有着一定的理解,它的存在一直以自身的存在而存在。
因此,此在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去存在,此在怎样存在,此在就是什么,海德格尔便以“此在” 一词,来表明这个异乎寻常的存在者。
此在还具有向来我属的性质,此在的存在是具有可能性的,它能这般去存在或那般去存在。
归根到底,此在是作为具体的个体而存在的,它在存在的可能性中对自身有所认识。
不过,海德格尔认为关于此在的存在规定必须基于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才能得到正确解释。
“在世界之中”简称“在世”,这是海德格尔用连字符联结起来的一个新词,以此表明“在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营销1202 2120121351 张梦洁《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部分是为了解决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遗留的导致他认为不彻底的先验自我的问题。
严格的讲,海德格尔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在表达中使用「是」时,我们到底想的是甚么﹖这里被问及的是表达的意义。
海德格尔把这个问题和关于存在本身的意义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领悟这个问题在意义上的双重性,海德格尔居然声称,对这个问题意义的领悟根本就不曾有过。
一个令人惊异的断言。
我们可以说,关于存在的意义(不是关于表达的意义)的问题,是一个自历史之初直到今天,一直不间断地困扰着人类思考的问题。
这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目的、含义以及自然的意义、目的、含义的发问。
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取向的发问,是对世界、天界和宇宙为何原因和为何目的的发问。
实践上的道德生存使人对此发问。
在物理学、形而上学和神学尚且没有分离的过去的年代,科学也曾试图解答关于意义的问题。
但是康德发现,我们人作为道德的实体,肯定会对意义发问,可是人作为科学家却不能对此给予任何回答。
从此以后,严密的科学对意义问题退避三舍。
但在人的实践中的道德生存却继续不断地提出这个问题:在广告中、在诗歌中、在道德的反思中、在宗教里均是如此。
海德格尔怎么能声称,人们已经对这个问题根本无所领悟了呢﹖只有当他认为,所有这类意义的存在以及与其相应的对意义的追问都仅止于与存在的意义擦身而过,他才可以作这类断言。
这个大胆断言使他自己获益匪浅,因为他是以柏拉图以来的遗忘性和遮蔽性的重新发现者的身份登场的。
首先海德格尔把关于对存在意义的发问 (我把这个发问称之为「加强性问题」放在一边,而从另外一个问题,即语义问题开始他的追问。
当我们在表达中使用「是」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说的意思是甚么﹖我们在甚么「意义」上在谈论「存在」﹖这是一个和现代科学有关的问题。
任何一门科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都是对各自确定的领域的实存的处理研究,或者它们在同一领域中工作,但使用着不同方法,关心的是不同的问题。
如何阅读海德格尔R.舒曼;孙冠臣【摘要】海德格尔的思想路径可以根据三个相继出现的引导词来追踪: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地形学,一般认为,阅读他的作品时要分两个步骤——从“存在的意义”到“存在的真理”;然后是“存在的地形学”——每一次都将他的思想更切近地带入到对开端的居有上.但如果唯独地形学提供了足以接近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就持续追问的唯一问题——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显然,他的作品需要倒退着阅读,而不是正序阅读.【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存在地形学【作者】R.舒曼;孙冠臣【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四次研讨班【的内容】现在日本都已经拿到了①这篇文章首先以日文发表在日本创文社杂志上(6月,1985年),第18-20页。
本文选译自英文版,载于《重新考察海德格尔》卷2:《真理、实在论,以及存在历史》,赫伯特·德雷夫斯编,纽约和伦敦:劳特利奇出版,2002年,第77-82页。
,在其中一次研讨中,海德格尔做了一个简短的评论,如果理解正确的话,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阅读他的整个著作。
为了避免对他的【思想】起点的误解,他写道,“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我的思想用‘存在的真理’取代了‘存在的意义’。
而且为了避免对真理的任何误解,以及排除将其理解为符合论,‘存在的真理’已经被阐明为‘存在之处所’——真理作为存在的处所特征。
不过,这预设了处所是什么的一种理解。
因此表达的是存在的地形学。
”②海德格尔:《四次研讨班》,法兰克富/梅因:维克特里欧·克劳斯特尔曼,1967年,第73页。
他的【思想】路径因此就可以根据三个相继出现的引导词来追踪: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地形学,不过前两个词汇依然有被误解的可能。
第一个词汇被误解为一种(新康德主义)意义哲学的老话题,第二个词汇被先行假设为与一种外在于语言的事实状态相一致的语言表现的品质。
《存在与时间》(方刚)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存在与时间》是其代表著作,它不仅对20世纪的哲学,而且对本世纪的神学、心理学、文学批评、政治学、法学、人类学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其人其事这样一位哲学大师,其生平却是十分简单的。
有一件轶闻,说是海德格尔在一次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讲座中,并没有对哲学家作通常的生平介绍,一开始就说,“亚里士多德出生,工作,去世”。
用这句话来叙述海德格尔一生也差不多,应该说,他是生活在他的哲学之中。
海德格尔1889年9月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邦的农村小镇默斯基尔希,其父是一位桶匠,并在小镇的天主教堂任司事。
海德格尔早年主攻神学,准备将来以牧师为业。
1911年,他放弃神学而专门学习哲学。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期间,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是他的主要兴趣所在,他同时还广泛阅读了谢林、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尼采、狄尔泰、里尔克、陀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1916年4月,胡塞尔到弗莱堡大学继承利科的讲座,海德格尔才得以亲聆胡塞尔的教导。
1923年,海德格尔到马堡大学任教。
这期间,他开始了《存在与时间》的写作。
他在托特瑙堡自筑的小屋中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前两篇。
1927年,此书正式发表,很快便为他带来广泛声誉。
1928年11月,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了胡塞尔的哲学 讲座。
30年代的德国,纳粹主义登上政治舞台。
作为学者的海德格尔,或许因为对民主政治的失望而把德国的重新崛起寄托在希特勒身上。
1933年4月,海德格尔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在5月27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声称只有元首本人才是今天的与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规。
后来,他说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战后,海德格尔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不过,这以后他的哲学却对思想界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海德格尔一生除了1923~1928年在马堡工作外,基本上都是在德国西南部的弗莱堡和托特瑙堡度过的。
《存在与时间》连载之17第⼗五节在周围世界中照⾯的存在者的存在从现象学⾓度把切近照⾯的存在者的存在展⽰出来,这⼀任务是循着⽇常在世的线索来进⾏的。
⽇常在世的存在我们也称之为在世界中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这种打交道已经分散在形形⾊⾊的诸操劳⽅式中了。
我们已经表明了,最切近的交往⽅式并⾮⼀味地进⾏觉知的认识,⽽是操作着的、使⽤着的操劳——操劳有它⾃⼰的“认识”。
现象学⾸先问的就是在这种操劳中照⾯的存在者的存在。
为了确保在这⾥所要求的“看”,先须对⽅法问题做⼀番注释。
在存在的展开和解说中,存在者总是先于课题并随同课题〔出现的〕东西;真正的课题则是存在。
在当前的分析范围内,先于课题的存在者就是那种在操劳于周围世界之际显现出来的东西。
⽽这种存在者不是对“世界”的理论认识的对象;它是被使⽤的东西、被制造的东西等等。
它作为这样照⾯的存在者先于课题⽽映⼊“认识”的眼帘;⽽这种认识作为现象学的认识原本着眼于存在,它从这种把存在作为课题的活动出发,⽽把当下的存在者也共同作为课题。
所以这种现象学解释不是对存在者的存在者层次上的属性进⾏认识,⽽是要确定存在者的存在结构。
作为对存在的探索,现象学的解释乃是存在之领会的独⽴的和明确的实⾏⽅式;⽽存在之领会向来已经属于此在,并且在每⼀次同存在者打交道之际都已经是“活⽣⽣的”了。
只有在投⼊这种操劳活动之际才可能通达现象学上的先于课题的存在者,即这⾥所说的被使⽤的东西、正在被制造的东西。
严格说起来,“投⼊”这话也会引起误解,因为我们⽆须再去投⼊这种操劳打交道的存在⽅式。
⽇常的此在总已经在这种⽅式了。
譬如,在开门之际,我已经利⽤着门把。
为了找到通达如此这般照⾯的存在者的现象学通道,更好的办法倒是把如今⼈云亦云、泛滥成灾的解释排除掉。
这些解释掩盖了如此这般“操劳”的现象,⽽且,这样⼀来⼜恰恰掩盖了存在者,掩盖了存在者在为它操劳的活动中如何从它⾃⾝⽅⾯来照⾯的情况。
为了清楚地看到这些拘囚思路的见解的错误之处,我们的探索⾛到这⼀步须得追问:哪种存在者应当成为我们的先于课题的对象,哪种存在者应当被确定为先于现象的基地? ⼈们会回答说:物。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27年。
该书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意义,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方法,以及对于存在、时间、人性和真理的独特见解。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存在与时间》的方法被称为"存在分析",这是一种反思传统哲学的方式,通过解构传统哲学范畴和观念,揭示它们的隐含意义和背后的假设。
海德格尔的方法不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一系列先验的概念和原则,而是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展开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更为综合和开放的理解存在的世界。
《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存在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统一。
1. 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出发,将人的存在划分为存在性(Dasein)和事物性(das Man)。
存在性指的是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
而事物性则指人的一般性和无个体特征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忽略了存在性这一独特的存在方式,致使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2. 时间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时间不仅意味着时钟的流逝和历史上的事件,更是指存在的运动和变化。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时间性(temporality),时间性是人类存在的关键特征,它包括过去(past)、现在(present)和将来(future)三个方面。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时间性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
3. 存在与时间的统一: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三部分,海德格尔试图将存在和时间统一起来。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向前的运动,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
存在是向未来的开放,是对将来的拓展。
时间性贯穿了存在的始终,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2010年第1期第18卷(总71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 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No.1,2010Vol.18S UM,No.71收稿日期:20091029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40158)作者简介:孙冠臣(1970),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论5存在与时间6中此在的先验性孙冠臣(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海德格尔在5存在与时间6中所追问的主题是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存在对我们来说如何成为一个问题的,为此海德格尔构建了他的基础存在学,通过对此在(Dasein)的生存论结构的现象学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是存在真理向我们敞开的可能性条件,此在因此作为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对存在具有优先性,成为先验的,海德格尔对此并不满意。
转向之后,海德格尔在追问存在意义的道路上从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转向了对存在本身的本质发生或本现(wesen)的描述,这一转向的意图之一就是为了避免此在的主体性、先验的取向,使得存在与此在相互归属,互为条件,但本有(Ereignis)的本现就彻底摆脱了先验论吗?这仍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先验论;海德格尔;此在;5存在与时间6中图分类号:D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0)01006608 直接讨论海德格尔的先验论将有可能挑战一些海德格尔专家的耐心。
一方面是因为/先验论0这个术语通常主要是用来指康德哲学与新康德主义,借此与实证主义相区别,后来,胡塞尔的现象学走向了先验论,有时这个术语也用来指他的先验现象学;而海德格尔哲学则通常被称为存在学或现象学的解释学。
另一方面是因为海德格尔本人曾明确地批评新康德主义的先验知识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而康德的先验哲学通过他的改造,被重新诠释为存在学的知识学。
无论如何,先验论是不能用在海德格尔身上的。
表面上看,海德格尔是要超越先验论,克服传统形而上学,但实质上,海德格尔能完成超越先验论、克服形而上学的任务吗?至少在5存在与时间6(以下简称5在与时6)中,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带有明显的先验取向。
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在5在与时6中所表现出来的先验取向恰恰是由他的思想路线与目标所决定的,这同时也说明海德格尔早期并没有摆脱康德、胡塞尔对他的影响。
19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自己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接下来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都在努力地克服这种倾向。
一为了概念的清晰性,在讨论海德格尔的先验论倾向之前,对我们将要用到的关键词/先验的0、/超验的0、/超越0等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规定与区分是非常必要的。
¹关于tr anszendenz (超越/超越者)、tran -szendent(超验的)、tr anszendental(先验的)的演变,简单说来,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相论,他论证了善作为最真实的存在(超越者),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据;受柏拉图最高等级相(至善)的影响,宗教学家普遍地认定,上帝就是那个最高意义上的善(超越者),超出了人类经验理解的范围,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那里,除了上帝,他们确定了六个这样的概念:本质(ens)、统2010年第1期孙冠臣论5存在与时间6中此在的先验性一性(unum)、善(bonum)、真(verum)、实体(res)、某物(aliquid),而且,中世纪的逻辑把从原因到结果的论证称为先验的,但只是到了康德这里,才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超越与先验,超越在康德这里主要指:上帝、灵魂、世界,它们超出了人类经验的范围,因此是不可知的,而关于这些对象的理论,康德称为超验的。
他说:/我们把那些其应用完全限于可能经验界限内的原理命为-内在的.,另外把那些宣称超越这些界限的原理命为-超验的.。
0[1]273/先验的0在康德这里则专门指思维的先天形式,也就是/内在的原理0,通过这些内在原理,心灵赋予它的知觉以形式,并使经验成为可理解的。
关于理解、感觉、知识等可能性条件的论证因此就被称为先验的论证,关于这种提供经验知识可能性条件的论证体系,被称为/先验哲学0。
康德说:/我把一切不研究对象、而是一般地研究我们关于对象的认识方式)))就这种方式是先天地可能的而言)))的知识成为先验的。
0[1]48因此,先验的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是超越者),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0),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当然,对这些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验条件的设定本身都意味着一种超越,但与超验的(transzen-dent)不同,超验是一种自然状态,指涉着意识的超越活动或超越状态,先验的超越则是一种反思的哲学状态,指涉着超越的可能性问题。
如果说康德对超越的讨论更多的是对理性的一种限制,理性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先验幻相,那么超越在海德格尔这里则是此在(Dasein)的应有之义。
它在两个层次上被使用:在海德格尔基础存在学的层次上,超越指的是此在的/能在0,即此在从被抛的所是(此在的被抛性/实际性)向本真存在的/能在0的超越,也就是/去存在0(Zu-sein)。
在存在学层次上,超越指的是存在之为存在的超越,即从存在的先行领会到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超越。
针对第二层次上的超越,海德格尔提供了两条道路:前进的道路指向此在向世界的超越或向世界中所遭遇的存在者的超越;后退的道路指向存在者向它们的存在的超越。
因此,超越被海德格尔一方面看作是此在的本质规定;另一方面也被看作是存在理解的先天结构,它是此在成为自身/去存在0的过程中敞开的一个先行理解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此在与存在者之间既没有笛卡尔式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鸿沟或障碍,也不需要一个超越者上帝作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最终根据。
此在的被抛性(实际性)与先行筹划(投射)一起组建了存在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因此超越不但意味着存在真理的敞开,而且也确保了人的自由。
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的存在不是实体的族类,但它却关涉着每一个实体。
须在更高处寻找存在的/普遍性0。
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了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一个实体可以拥有的一切可能的特征。
存在是地地道道的超越者。
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性,因为最彻底的个体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就蕴含在这种超越性中。
作为这种超越者的存在的每一次敞开都是先验的认识。
现象学的真理(存在的敞开性)乃是先验的真理。
[2]44-5º这段论述清楚地说明了海德格尔是如何设计5在与时6的任务的,将中世纪的/超越0概念与近代(康德与胡塞尔)的/先验0概念结合起来。
他仍然在普遍性的意义上来追问何为存在,这种普遍性超越了一切类属,比任何类属都要高等,海德格尔以与康德相类似的追问方式,重新启用了近代的先验观念。
所不同的只是,不是笛卡尔的/我思0,也不是康德的/先验统觉0,而是此在的超越敞开了存在真理的先验视域,在此在生存论分析的基础上,海德格尔进一步将时间性规定为存在的视域,也就是说时间性使得存在被给予此在了。
因此,我们说,尽管海德格尔在努力地挣扎,力图走出先验论,但他显然没有成功。
二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认为,在构成人类知识的各种概念中,总是有一些概念被纯粹先天地使用,而这种使用上的权限及其合法性则没有得到有效的证明,而关于使用权限以及合法性的证明,就是演绎,康德/把对先天概念能够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的解释称为它们67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的先验演绎0[1]109,按照康德的先验思路考察海德格尔在5在与时6中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是对如下问题的考察:此在是如何超越自身,到达一个世界和存在,使得对存在者的理解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此在是如何成为存在真理的先天可能性条件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学循着传统存在学的演变轨迹提出来,但他并没有追问/有0(存在者)是什么,也没有追问为什么存在着/有0 (存在者)?甚至被他称为/形而上学的基础性问题0的/为什么有(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0也只是在他的5形而上学导论6以及5形而上学是什么?6中昙花一现,没有成为他基础存在学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追问的是存在者(实体)的整体性,而基础存在学所追问的则是/存在的意义0,也就是说/说存在者存在意味着什么?0简单地说,就是存在意味着什么?根据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一个是存在者层次上(ontic)的问题,一个是存在学层次上(ontolog-i cal)的问题。
存在学层次上的存在问题就是存在本身的问题。
当我们说存在者存在时,已经有了对存在的先行领会、先行理解,海德格尔按照现象学的原则要讨论的就是个先行领会、先行理解的可能性问题。
因此被称为基础存在学。
我们确定无疑地知道/有0一个东西,但对这个东西的/有0,我们却似是而非,海德格尔说:/我们向来已经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之中。
0[2]6海德格尔认为,在诸多存在者中,唯独此在(Dasein)提出了存在问题,而且这个此在对存在的寻视、领会、理解、解释,,就构成了它的存在方式,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可以提供一个/崭露用以解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0[2]18。
因此,存在问题、对存在理解的问题以及存在者为谁存在的问题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就是一个大问题。
海德格尔说,这种生存论分析既是现象学的,又是解释学的。
说其是现象学的,是因为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立足于主体-客体的二元区分之前的实际性的原初生活状态中,是前概念的一种形式显示;说其是解释学的,是因为它是对此在对存在的先行理解的考察,或者说是对理解、解释的可能性条件的考察。
与康德将经验的可能性还原为直观与纯粹知性概念相统一的条件上类似,海德格尔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追溯到此在的存在理解上,也就是理解、解释的可能性条件上。
通过这种现象学的还原与建构,海德格尔解构了将对世界的理解还原为主体心灵中的表象状态的一切论证,解构了心灵与精神作为认识的基础。
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的统觉、胡塞尔的意向性都没有跳出笛卡尔的自我范畴,他们没有看到这个/我0不仅仅是/我思0,而且还是/我思某某0,这个/某某0就是世界中的存在者,康德没有看到世界现象,在他那里表象与我思是不同的,而胡塞尔虽然看到了世界现象,但在他那里意识相关项都是内在的。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个/某某0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既不是内在的,也不是外在的;它就是生活的。
对海德格尔而言,/有0(es gibt)如果脱离了或独立于我们对它的理解,就不存在:/存在却只有在某种存在者的理解中才-存在.)))而存在之理解之类的东西原本就属于这种存在者的存在。
所以存在可能未从概念上得到理解,但它绝不会完全未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