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1)
- 格式:pdf
- 大小:259.67 KB
- 文档页数:3
语用学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由来语法学家通常把句子分作陈述、疑问、惊叹、祈使4项,仿佛这既是句子形式的分类,又是句子语用的分类。
语用学家主张把句子的形式分类和语用分类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有丰富的蕴涵。
例如:①谁知道?(教师问学生)=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语用:测试)②谁知道?(回答调查人员)=没有人知道(此事奥秘)。
(语用:否定)③(追忆某事)谁知道!(后来又发生这样的事)(语用:惊讶)上面三个句子的“谁知道”在形式上都是疑问,但是①的语用是测试,②是否定,③是惊讶。
在情境上,①是课堂提问;②是回答查询;③是自我回忆。
从这种角度去看句子,可以看出句子不仅表示一个意思,而且也是代表说话人的一种行为,称为“语言行为”。
言语行为里的成事动词言语行为的研究者往往特别注意语言中的“成事动词”,因为它们的语用的力量特别明显。
例如:“我把此书献给教过我的老师们。
”这里的“献”即是成事动词,因为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献”的动作已经完成了。
又如司令员对士兵说:“我命令你们向正前方射击”和法官在法庭上说:“我宣判你有罪”,两句中的“命令”和“宣判”都是成事动词。
其他的例子如(图一)这类句子的语法形式有如下的特点:①主语为第一人称。
②时间为瞬息。
③受事者为第二人称。
④句子是肯定语气。
言语行为的类型“言语行为”这个概念是奥斯汀的遗著(1962)和塞尔勒的著作(1969)中提出来的,他们把语言行为分为4种主要类型,不过他们提出的术语没有确立。
①发声的行为。
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
这是属于物理性质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
②表示蕴涵的行为。
即紧接物理性行为的心理行为,即紧接字面意义的蕴涵意义;诸如允诺、申述、祈求、命令、建议等。
③收效的行为。
劝告一听从了劝告;警告一认识了危险;引诱一接受了诱惑;欺骗一受了欺骗;等等。
收效的行为特别说明句子的力量。
④提出命题的行为。
例如宣布发现一个新星;预测将有地震;重述某哲学家的论点等。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语用学视角下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行为理论对比分析孙彤彤【摘要】本文着重从宏观与微观语用学视角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行为理论并将二者作对比,旨在表 明二者差异从而促进言语交际活动的进行。
【关键词】宏观微观言语行为语用行为差异_、语用学20世纪30年代,哲学家莫里斯率先提出语用学的概 念,语用学分为两大流派,英美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
(一) 微观语用学英美学派主张微观语用学,从微观角度考察人们以言行 事,在“话语运用的层次”上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理论,指示语等内容。
(二) 宏观语用学欧洲大陆学派主张宏观语用学,强调从语言使用者和 社会角度研究语用,并考察人类交际所必需的社会背景信 息。
宏观语用学把语言研究和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状 况联系起来,关心的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对人类言语行 为的限制,讨论社会-文化层面上语言使用者言语运用所 体现的语用问题。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的跨学科研 究如火如荼,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 学,计算机上语言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究语用时需要处理 好语用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语言学中语 用学的本质特征以及语用学的跨学科特征。
二、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 代中期提出,主张说话即做事。
(一) 奥斯V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 以言成事。
以言指事指交际过程中说话者说出某话语以传达 某种思想或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和指称;以言行事指说话 者在说话语时使用语言实施某种超出说话本身的意图或行 为;以言成事指说话者的话语及意图对听话者产生某种影响 或效果,进而产生某种感情、思想或行动方面的回应。
(二) 塞尔塞尔主张言语行为四分说,发话行为,命题行为,行 事行为及成事行为。
发话行为即说出单词、句子的行为;命题行为即由指谓和表述所实施的行为;行事行为即陈述、提问、命令、许诺等;成事行为即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行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言语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言语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范文篇1:《试谈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
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一曲)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后经塞尔(J.R.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表述句与施为句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
很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Vs.Utterance Meaning):1)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专业的语用分析语用分析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背后的意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本文将对专业的语用分析进行探讨。
一、语用分析的定义和背景语用分析是对语言使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句子背后的意义、语境中的信息以及特定情境下的交际需求。
语用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语言的功能和交际的重视,语用学逐渐崭露头角。
二、语用分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每一次语言使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言语的表达不仅仅是句子的表面意义,而是一种具有特定意图和影响力的行为。
2.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基于合作和互助的原则,通过推理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来进行交际。
3. 言外之意:语用学强调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隐含的意思。
人们通过推理和语境来理解这些言外之意,这对于准确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非常重要。
三、语用分析的实际应用语用分析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它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跨文化交际:语用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差异和误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2. 广告和宣传:语用分析可以帮助营销人员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广告语言。
3. 法律和政治:语用分析可以揭示政治演讲、法律文书等背后的言外之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真实含义和影响力。
4. 教育和教学:语用分析可以帮助语言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语用分析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语用分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语用分析理论,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等。
未来,语用学研究将更加关注数字化时代下的语用现象和问题,并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语用分析作为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学科,在深入理解语言和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规范。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意义和效果。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形式。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并且如何根据语境中的信息来理解和解释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它认为言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了行为和目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而对方则根据语言行为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2. 合作原则与会话分析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交际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如说话人应该尽量做到真实、合理、明确和相关等。
会话分析则是通过对真实对话的分析来研究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1. 语料库语用学语料库语用学是一种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规范。
语料库语用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从而支持语用学的理论研究。
2. 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是语用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和实验,研究者可以获取被试者对于语言使用的态度、理解和解释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分析语言使用规律。
四、语用学的实际应用1. 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规范和交际习惯,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的兴起,语用学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网络上的语言使用往往与实际交际有所不同,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网络交际。
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一)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整理一、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强调语言与上下文的关系,关注交际意义和信息传递二、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三要素:说话人、听话人、语言材料•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不直接表达的内容•语绩:语用言外之意的实现效果,即言外之意被听话人所理解的程度•语用推理:根据上下文和常识推断出的言外之意三、话语行为理论•话语行为理论:对话语的言外之意进行分析的理论•类型话语行为:常见的类型话语行为有陈述、命令、请求、劝说等•言外之意与行为意图:言外之意是指话语背后所表达的更深层的意图,与说话人的行为意图相关四、言外之意的推理•含蓄和虚化:通过不直接陈述言外之意,而采用隐喻、暗示等表达方式•猜测与推断:根据对话语上下文和背景知识的推理,获取言外之意•领域知识与语境:对言外之意推理的重要依据是对话语所在领域或语境的了解五、言外之意的跨文化差异•礼貌与文化:不同文化对待言外之意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跨文化误读和理解:言外之意容易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误读•适应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提高对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以上是对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相关知识的整理和详解。
语用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强调语言与上下文的关系,关注交际意义和信息传递。
在语用学中,关注的重点包括言外之意、话语行为理论、言外之意的推理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规则和意义,提高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言语行为和联邦关系•言语行为与社会关系:言语行为不仅仅是交流信息,还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礼貌和尊重:通过适当的言语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冲突和解决:言语行为中可能存在冲突,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解决来维护关系七、言语行为和权力关系•权力和影响:通过言语行为可以表达权力和影响力•政治正确和语言权力:言语行为中的政治正确与权力关系相互影响•欺骗和操控:言语行为可以用于欺骗和操控他人,需要警惕和辨别八、言语行为和媒体•媒体言语行为:媒体中的言语行为对舆论和观点形成有很大影响•公众舆论和倾向性报道:媒体的言语行为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倾向性报道有一定影响•网络言语行为:网络中的言语行为对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影响九、言语行为和社会变革•言语行为与社会变革:言语行为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和愿望•言语行为的积极作用:言语行为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反思和批判:言语行为也需要被反思和批判,警惕不良影响和言语暴力这些知识点涉及到言外之意的推理、跨文化差异、言语行为与社会关系、权力关系、媒体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用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8 Language in Use1.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1.1 语用学(Pragmatics)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tences and the contexts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are used.(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集中研究说话人意义、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
)1.2 区别Pragmatics is sometimes contrasted with semantics, which deals with meaning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users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entences.(语用学主要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意义,语义学研究的句子的字面意义,通常不考虑语境。
)2. 合作原则及其准则(Herbert Paul Grice)2.1.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说话人经常在话语中传达着比话语表层更多的信息,听话人也能够明白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格莱斯认为一定存在一些管理这些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
他把这种机制称作合作原则。
2.2. 准则(maxims)数量准则(quantity)①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②不要使你的话语比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准则(quality)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①不要讲明知是虚假的话②不要说没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ation)所谈内容要密切相关方式准则(manner)要清晰。
①避免含糊不清②避免歧义③要简练(避免冗长)④要有序3.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John Austin3.1. 施为句&叙事句(Performatives & Constatives)施为句是用来做事的,既不陈述事实,也不描述情况,且不能验证真假;叙事句要么用于陈述,要么用于验证,可以验证真假。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2021年41期总第58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简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主要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鲁芯羽,首都师范大学。
言语行为理论评述申开敏 (昭通师专外语系,云南昭通 657000)一、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指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而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他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是一种行动。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取效不仅是文字句法的语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语用问题。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奥斯汀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顾芸英,1986),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语导行动(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通过协定的步骤与协定的力而取得效果,所以言外行为是协定的(conventional)(王正元,1996)。
而言后行为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确定的。
由于“言内行为”属于语言体系的范围,“言后行为”本身又不是语言行动,而且听者的反应也不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语言学家过去不大讨论“言后行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只是最近,一些学者才将语言问题与认知心理相结合,写出了颇具价值的文章,从而拓宽了语言的研究领域。
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即,判定语、裁定语、承诺语、阐述语和行为语(behabitives)。
第一章语用学的性质及研究问题一、什么是语用学●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莫里斯关于符号研究有三大领域: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语法学)、符号和世界的关系(语义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语用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差别语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价值,指称事件,如杯子可以指称无数个杯子,今天是说话人的所在时刻语用:交际当中的具体意义,现实性或可能性语法:使用语言的规则修辞:修辞学就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不存在基准线,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准确二、语用学所研究的问题都与交际有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交际意图如何实现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言语交际的问题(言语交际、交际意图实现的行为)●关于交际意义建立的问题(意义存在于交际之中)●关于研究指称的问题(比如:妈妈)●关于话语分析的问题(片段/听说明天有台风,听说是话语标记)第二章言语交际(实现交际意图的活动)一、含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言语交际是最基本的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活动,言语交际是言语存在的具体状况,简而言之,言语交际就是用言语实现交际的活动。
二、特征●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性体验,人的存在方式●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行为,情感认知,交际存在于主体双方的互动行为●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加工行为,认知活动,心理行为,交际在认知双方上的不断接近●言语交际是一种信息的分享行为三、要素言语交际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交际形式1、交际主体●含义:交际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和启动者,决定了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的选择,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包括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主体角色:①话语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二者之外的人,人称代词区分话语角色的词②社会角色:社会关系(血缘、姻缘)亲缘-地缘-业缘;情感关系(亲疏远近)●主体分布(主体构成):话语角色的分布状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交际意图●含义:有意识满足需求或需要的愿望,马新诺认为需求的进程是生物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意向:①含义:请求、承诺都是一种意向②类型(从意向角度概括)请求[p]: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求助、禁止、劝诫、命令、要求,告知[p]:告诉对方某个事项,延迟反应=空间位移,因为谎言性才有了告知性表达[p]:向对方表达大自己的情感或态度,致歉、寒暄承诺[p]:与对方约定某种事项宣告[p]:向对方宣布某种事项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3、交际环境●含义:言语交际存在的时间、空间状况,语境是被交际主体认知到的时空状况,语境是主观的、变化的、选择的,交际主体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语境的种类(根据时空的物理属性划分):①时间:时点、时段、时长②空间●语境的问题: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分布状况——①时间-同时/异时(写信)②空间-同地/异地●语境的组合:①同时同地:课堂、面对面交谈②同时异地:打电话③异时同地:留言、BBS论坛④异时异地:写信、看书●语境的文化素养:①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含义)②非文化语境(自然语境)●语境的范围:①背景语境(范围最大):社会②情境语境:办公室、教室③上下文语境:说话的前言后语●语境的作用: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由于需要产生了交际意图②决定了交际形式的选择③参与了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意义的建立4、交际形式●含义:实现交际意图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汉语普通话音节界限清楚—节奏感强汉语有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音乐美、乐美●非语言形式:①表情(最重要的)②身体的姿态和动作③服饰(服装、发型、配饰)④空间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距离5、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形成的情况下,围绕着交际意图的实现,对交际形式作出的选择的过程第三章交际意图的实现问题一、实质:对语言符号的选择过程二、条件●说话者:选择形式,形成话语●听话者:从话语中解读含义●被人们忽略的条件①需求条件:说话者对自身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认识构成了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之一②能力条件:只有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满足某种需求,能力是实现交际意图的手段③意愿条件: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确认意愿本身也可实现交际意图三、过程●含义:即言语交际、语言符号生成的过程,形成一条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言语链●分为以下阶段:1、编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指称交际意图的整体(如:坐、坐下、请坐)2、认知假设①含义: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对认知的诸多因素的推测和假设②包括以下方面:a.关于交际主体的假设(主体角色、角色关系、情感关系)b.对语境合适性的推断c.对实现条件的推断3、策略选择①含义:建立在认知假设基础上,选择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和策略②有以下模式:a.主体关系模式:在保证实现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注重主体关系的和谐b.语境适合模式:选择的语境要符合状况,致谢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c.需求条件模式: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凸显需求d.能力条件模式e.意愿条件模式4、语言形式的选择①含义: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将交际意图符号化,如:舞蹈的形体化、音乐的旋律化、画的线条化和色彩化5、话语的生成过程①含义:话语是实际被说出来的,并被听话者接受,感知并理解的语言符号系列②话语的特征a.话语是线性的系列,按时间结构b.话语是承载着交际意图,所以话语也表达了交际意义,如神经病c.话语是临时建构出来的、具有临时性的,成语被长久记性后,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③话语的结构可分为a.主体片段:一个话语中表现交际行为的主体要素b.意向片段C.事项片段:一个事物在交际意图中的具体事项及与其事项有关的其它要素,如过去一年对我的帮助d.话语标记:如你听,表示提示第四章指称问题一、含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对象连接的一个途径,指称,又可以叫指示,概括地说,一个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跟交际环境当中具体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叫指称二、指称的范围●含义:事实上,包含着全部我们想表现的事件的所有的东西或所认识的事件●具体说,包含下列:1、对象指称:我们认识的一种个体(人、事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时间指称:把时间范畴具体化,更多时候,对象称为时间,时间作为存在,行为被指称3、空间指称:空间范畴具体化,如根据经纬度划分东南西北,包括方向4、事件指称:无论是人的存在行为还是非人,用语言指称事件整体5、关系指称:个体与个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指称关系三、指称的形式●含义:用于指称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形式:1、词:用于指称的基本单位,指称的最基本单位2、词形变化:英语、日语3、韵律形式:停顿、声调4、用词组合:词指称对象、事件四、指称的方式●含义:用语言指称对象的途径●有以下方式:1、预设:一个语句存在的条件,对连续事件的指称方式,说出来的是凸显,没说出来的背景,预设在背景之中2、焦点:凸显的部分为焦点,最容易激活事件概念整体的程度称为可及性最强第五章话语分析一、含义根据话语属性,对话语作出分析,叫话语分析即:概念-属性-特征-分析结果二、性质1、话语是承载交际意图的形式2、话语是一个按时间结构的线性分析,抽离了时间,话语即不存在3、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单位三、功能实现交际意图(请求、告知、承诺、表达、宣告),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四、结构1、言语行为2、信息分布在主位推进模式中,已知信息是主位,新信息是述位3、意义结构a.概念关系b.事件c.逻辑关系4、形式关系(找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a.重现:顶真是重现词语b.关联词语c.指别:前指、后指五、类型1、功能类型2、媒介类型:口语、书面语3、互动类型a.对话:①话语权: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说话②轮换话语权:争夺、转让③相邻对-问答、请求-回答b.独白六、标记●含义:标明人们如何说话的成分●功能a.话语进程如:以上b.来源如:据...... 张三认为c.提示:信道状况、提醒对方注意d.语态●形式:词、语第六章语用学理论一、含义对语言使用现象,产生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言语行为理论●产生背景奥赛汀提出,由其学生塞尔继承并发展,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关于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内容(奥赛汀提出了核心内容)1、言语行为:说话就是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奥赛汀认为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是行为,如我宣布,是城市化语言2、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出一句话实施了三个行为a.命题行为,即言之所述b.施为行为 c.取效行为,即言后之果3、施为行为的种类:a.裁决行为b.承诺行为c.行使行为d.表态行为e.阐述行为4、实施某种行为的条件5、适切方向:语言和事件有一个适切方向,指令类行为让事件适应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与之相对为直接言语行为,即如何从一个施为行为推导到另一个施为行为三、言语交际理论●含义把言语交际看做人的行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行为,言语行为的立场是语言使用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使用的立场●其它1、言语交际理论是关于施为行为的研究,关于意图的研究,交际意图才是核心2、言语交际理论几次提到意义、命题、句子意义(扩大点为字面意义),意图可以是意义的核心,提供基点3、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人交际的规律四、会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格莱斯提出,用于解释言语交际中的意义问题,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格莱斯围绕会话含义建立了一系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后来补充的原则称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1、交际当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就是非自然意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典型的非自然意义2、自然意义:如果交际当中不存在施事者,当然也不存在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是被自然理解的,这种意义被称为自然意义,在交际当中不存在自然意义3、非自然意义:如果一句话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a.S说出v,在H那里引起某种效果Zb.能够从S中理解Z并实施说出的V●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不确定性4、可推导性5、非常规性6、明示性●合作原则在格莱斯看来,参与交际的人要趋同一个共同目标或方向,这个就是合作原则。
语用学语用学是在语境中考察话语意义的学科。
语用学与语义学都是研究语言的意义。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在语境中考察意义,pragmatics=meaning-semantics。
语境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的知识部分,包括对所用语言的了解以及对交流时的具体场合在内的周围世界的认识。
1.言语行为理论1)施为句和表述句对事实进行描述,有真假之分的句子称为表述句;在说出的同时,也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没有真假的句子,称为施为句。
2)行事行为理论说话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被看成做事。
第一种为发话行为,移动发音器官,发出一定意义的声音的行为;第二种是刑事行为,在发话行为的同时,表明说话的目的和希望所说的话怎样被人理解,即言外之意;第三种为取效行为,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实际效果。
语言学家历来关注发话行为,即发音、组词、造句等,取消行为则涉及许多现在无法弄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行事行为称为真正关注的目标,言语行为理论实际就是刑事行为理论。
2.会话含义理论由H.P.Grice提出。
主要探究人们怎样传达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含义。
1)合作原则人们在谈话中会有意无意地遵循这样的合作原则:“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具体体现为四条原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2)准则的违背除谎言外,其他违背准则的情况实际是在更深的层次上遵守准则。
会话含义只有依赖合作原则才能推导出来。
主要考点:言语行为的定义,种类,以及实例分析。
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的内容,实例分析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
话语意义与句子意义的区别1.What is Pragmatics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ences and the context and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are used. Pragmatics includes the study ofa: How the interpretation and use of UTTERANCEs depends on knowledge of the real world.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运用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有什么关系b: How speakers use and understand SPEECH ACTs说话者如何使用和理解言语行为c: How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i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句子的结构如何受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关系的影响2.Semantics and pragmatics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Semantics studies sentences as units of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while pragmatics studies utterances as instances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The former stops at the sentence level; the latter looks at bigger chunks of conversation. Theformer regards sentences as stable products; the latter treats utterances as dynamic processes. The former analyses sentences in isolation; the latter analyses utterance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ir contexts of situation.3. How does utterance meaning differ from sentence meaning?A sentence is a grammatical concept, and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often studied as the abstract,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But if we think of a sentence as what people actually utter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it becomes an utterance, and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actually uttered or used. Therefore, while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and that of an utterance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Take the sentence “my bag is heavy” as an example. The sentence meaning of it is “my bag is heavy(not light)”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varies with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 It could be uttered by a speaker as a straightforward statement, telling the hearer that his bag is heavy. It could also be intended by the speaker as an indirect, polite request, asking the hearer to help him carry the bag.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the speaker is declining someone’s request for help. All these ar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me utterance “my bag is heavy”. How it is to be understood depends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and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4. Why is Utterance meaning context-dependent?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V arious components of shared knowledge have been identified, e.g.,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knowledge of what has been said befor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in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and knowledge about each other.Context determines the speaker’s use of language and also the hearer’s interpretation of what is said to him or her. Without such knowledge,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be possible,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such knowledge,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satisfactorilly accounted for in a pragmatic sense.5. Micropragmatics1) Reference:p1442)Inference: It refers to the listener’s use of additional knowledge to make senseof what is not explicit in an utterance.3)deixis(p144)4)Anaphora(p145)Macropragmatics6.Austin made the primary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types of utterances: constative and performative.1)Constatives: utterances which roughly serves to state a fact, report thatsomething is the case, or describe what something is, eg:I go to the park every Sunday.I teach English.2) Performatives: utterances which are used to perform acts, do not describe or report anything at all; the uttering of the sentence is the doing of an action; they cannot be said to be true or false.eg:I do.( as uttered in the course of a marriage ceremony.)I name this ship Queen Elizabeth.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I promise to finish it in time.I apologize.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3)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tivesA. They are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B. they cannot be performed unless language is used;C. they have connected with them performative verbs, the occurrence of which as a main verb in a present tense, indicative, active, a first person sentence makes explicit what act a speaker intends to be performing in utteringthe sentence.4) How to distinguish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1. Conditions: true or false (constative)2. grammatical criterion: (performative)first person singular sub.simple present tenseindicative moodactive voice7.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statives & performatives cannot be maintained.All sentences can be used to do things.Saying someth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doing something.8. The theory of the Illocutionary Ac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Austin holds that there are three senses in which saying someth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doing something.Locutionary Act 发话行为Illocutionary Act行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取效行为Locutionary Act(发话行为/言中行为): (1)the utterance of a sentence with specific sense and reference;An illocutionary act: an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To say sth is to do sth.(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 peaker’s intention)A perlocutionary act: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utterance (the effect of those words on hearer.It is the consequence of 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utterance.)9.Searles’ five categories of illocutionary act1.representatives 陈述类those kinds of speech acts that state what the speakerbelieves to be the case or not.(state, describe,swear, report etc.)Eg:The earth is flat.Chomsky didn’t write about music.It was a warm sunny day.2.declaratives:宣告类those kinds of speech acts that change the world via theirutterance(name, declare, nominate, point)You’re firedPriest:I now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Referee裁判员:You’re out.Jury Foreman陪审团团长:We find the defendant guilty.3.directives指令类speech acts by which the speaker tries to get the hearer to dosomething.(ask, order, request, command, advise)Give me a cup of coffee.Could you lend me a pen?Don’t do that.•I order you to leave the room.•I beg you to give me some advice.• missives 承诺类:speech acts that speakers use to commit themselves to some future action,(promise, bet)•I’ll be back.•We will not do that.•Warning is also a commissive, as “If you do that again I’ll beat you to death”, because it also commits the speaker to doing something.• 5.expressives 表达类speech act s that express the speaker’s psychological state about sth,( what the speaker feels.)•(thank, congratulate, apologize, welcome, deplore对…深感遗憾)•Congratulations.•I’m sorry.•I apologize for stepping on your toe.10. Direct speech act:speech act where a direc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an utterance.•Eg:using an interrogative form(Can you…?) to ask a question(Can you swim?)11.Indirect speech act:speech act where an indirect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an utterance.•Eg:using an interrogative form(Can you…?) not to ask a question(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12.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proposed by Herbert Paul Grice ,is about that the participants must first of all be willing to cooperate; otherwise,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o carry on the talk. This principle has the four following maxims (p15413.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In daily conversations people do not usually say things directly but tend to imply them. The word “implicature” is used to refer the extra m eaning that is not explicitly expressed in the utterance.1)in making conversation, the participants must of all be willing tocooperate;otherwise,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for them to carry on the talk. This general principle is called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写cp定义)2)while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nearly observe the cp, they do not always observe these maxims.These maxims can be violated for various reasons, but only when they are flouted, do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occur.15.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s a series of maxims, which Geoff Leech has proposed asa way of explaining how politeness operates in conversational exchanges.Each maxim is acompnied by a sub-maxim, which is of less importance.These support the idea that negative politeness (avoidance of discor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ositive politeness(seeking concord).(p158)实例分析1 .A: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The speaker has violated the first Quality maxim,which says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In the literal sense, no human being would marry a lioness, and therefore, at this level, it is a false statement. However, the deliberate violation of the maxim will lead us to interpret it as a metaphor, meaning that his wife had a bad temper.2. A: What do you intend to do?B: I have a terrible headache.B has flouted the maxim of Relation,sinc e he did not answer A’s questiondirectly. However, assuming that B was co-operative, A was likely to derive the implicature that since B had a terrible headache, he would probably just lie in bed and do nothing.3. A: Can you tell me the secret?B: But John is there.In the conversation, the maxim of relation has been flouted. A will assume that if B is cooperative his reply must be relevant in a different sense: I will not talk about my secret now because I do not want to let John know.4. A:Let’s go to t he movies.B: I’ll bring the Kleenex.The answer of B seems irrelevant to A’s utterance. By doing so, A will likely derive the implicature that B has accepted his suggestion, and is going to get prepared.5. A: 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B: I wouldn’t dri ve ANY expensive car.By violating the maxim of relation, B intends to implicate that 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 and he would not drive a Mercedes.6.A:Where’ve you been?B: Out.A violation of the first Quantity maxim was recognized, which says “make y our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 of the exchange” . B was supposed to provide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of the place he had been to; however, he didn’t. By such a violation, B probably implied that “I do not want to tel l you where I have been”.7. A: I know you are a famous sociologist. Could you define the term “culture”please?B: Well, culture is culture. That’s it.B violates the first Quantity maxim which requires one’s utterance to beinformative enough and also th e Maxim of manner which requires one’s utterance to be perspicious. BY such violation, B probably wanted to imply that he would not tell the exat definition of “culture” so that A could think about it by himself. 8. H: Let’s dine out with the kids this wee kend.W: Ok, but not M-c-D-o-n-a-l-d-s.> This is said when it is known to both husband and wife that the latter has no difficulty in pronouncing the word “Mcdonalds”. Thus the wife has flouted the maxim of manner. Her utterance has the implicature that I don’t want the kids t know we are talking about bringing them to Mcdonalds.9. A: Where is X?B: He’s gone to the library. He said so when he left.In this dialogue, the second maxim of Quantity is violated, which requires one’s utterance not to be over informative. The first part of B’s answer is enough for A’s question, but by adding the second part, the speaker may implicate that he is not sure whether X has really gone to the library.10. A: When is Susan’s farewell party?B: Sometime next month.This is said when it is known to both A and B that B knows exactly when Susan is going to give her farewell party. Thus B is withholding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at this stage of conversation and is thus flouting the maxim of quantity.The implicature t hat results is “I do not wish to tell you when the party is going to be held.”。
专业的语用与话语分析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原则,包括说话者意图、信息补充、语境影响等。
而话语分析则是对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介绍专业的语用与话语分析的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理论框架、方法和实际应用。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1 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规则和说话者意图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功能和效果。
1.2 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常见的语用学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理论和言外之意理论。
1.2.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最经典的语用学理论之一,它由Austin和Searle提出。
该理论主要关注语言行为的分类和规则,将言语行为分为表示陈述、提问、请求、命令等不同类型。
1.2.2 合作原则理论合作原则理论由Grice提出,主要描述了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合作原则,即说话人有义务根据合作原则以及对方的背景知识和语境信息来进行适当的交际。
合作原则包括尽可能使对方理解、言简意赅、说真话和避免言外之意等。
1.2.3 言外之意理论言外之意理论主要探讨言语中的隐含意义,即与表面意义相悖的信息。
著名的言外之意理论研究者有Grice、Sperber和Wilson等。
二、话语分析的方法和实际应用2.1 话语分析的方法话语分析是语用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真实对话或书面文本的细致分析来揭示其中的信息和隐含意义。
2.1.1 对话分析对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常通过收集并详细分析对话录音或转写文本,研究对话参与者之间的语言交流规则和模式,以及沟通中的转向、停顿、修正等现象。
2.1.2 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对书面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它关注语言使用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和效果,研究篇章结构、指代、上下文衔接等问题。
2.2 话语分析的实际应用话语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实际应用领域:2.2.1 教育领域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话语行为,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