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陈述句中的作用及在文化交际中的局限性
- 格式:pdf
- 大小:254.90 KB
- 文档页数:3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愈频繁。
跨文化交际活动大致可以分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形式。
非言语交际主要是指通过除了语言之外的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与借助于图形、旗语、手势等手段进行的非言语交际相比,言语交际在整个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言语交际主要依靠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因此言语成为了整个活动中的核心。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许多话语并不传递信息,而是相当于“行为”。
因此,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研究可以转换成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并结合相关语境等语用因素对言语交际进行理解。
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化含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言语行为论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正确把握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我们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言语行为。
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言语行为,运用其理论指导我们的交际实践。
深入研究语言交际行为对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语言哲学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并剖析和探索西方语言哲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全面正确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了解理论框架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内涵是将其运用于指导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言语行为论的哲学基础和发展历程,其次是理解其系统的理论构架。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在哲学家对语言行为关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在此过程中日趋成熟的。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法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法外语教学;语境;语用推理能力;文化差异一、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1955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用以纪念语用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并在讲座中发表了《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在《以言行事》中句子可被分为两种: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发现施为句理论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地方。
施为句和表述句本质上没有区别。
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以实施行为。
在施为句研究的基础上,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语行为理论。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说话实施三类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叙事,包括发出声音和组成有意义的词语,即说话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施事,即示言外之力,用说来做事或传递交际意图;言后行为指言后之果,以言成事,即说话后改变对方和产生的效果。
之后,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地实现,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浅谈语言在交际中的局限性摘要:尽管人们对于语言作为精神意识内容外化的手段十分依赖,但是它也存在着种种的局限性。
语言的自身特征,如线性特征、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相对独立性等等导致了语言的局限性,但是,人们总是在想尽办法来超越它,并且也正是由于它的局限性造就了中国古典文学优美空灵的意境和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语言;局限;利弊语言是人类表达精神意识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人类对于语言的依赖远远超过任何一种表达手段。
然而就在偏执的人类使用语言将自己精神意识内容外化的过程中,它的缺陷也随之暴露无疑。
人们在说话时常常会出现“语塞”、“辞不达意”等等现象,这时语言就不能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将自己的精神意识内容全部外化出来,比如个人感情。
汶川大地震时面对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们心中涌起的又是怎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呢?我想任凭多么细腻动人的言辞也难以尽述。
在如此感天动地的场景下,仅仅几个字的“谢谢”、“感激”,显得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另外,我们的感觉、经验、技艺等等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完全的。
例如,一个手艺高超的厨师在教授某道菜的技法时,会告诉你火候几分,油热到几分,调料少许,那么这个“几分”、“少许”又该如何掌握呢?这种混沌、飘忽、朦胧的状态尚未在人的意识中形成明确、清晰的概念,自然就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卖油翁精湛的技艺,百步穿杨的高超技法,这其中难以尽数的奥妙,恐怕只有自己亲身实践以后才可以慢慢掌握。
这就造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
因此,语言仅仅只是表达了我们头脑中精神意识内容的冰山一角。
在这一点上,古人早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如先秦时代老子的“无名论”,庄子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魏晋时期玄学的“言义之辩”等等……一、语言自身特点所导致的局限性从微观上讲,语言的自身特点导致了语言的局限性。
其一,是语言的线性特征。
英国文学评论家特雷·伊格尔顿曾经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线条性特征:“语言是一个时间过程,当我读一句话的时候,它的意义由于某种原因,始终是悬浮着的,是某种延迟或将来的东西,一个能指把我转给另一个能指,另一个能指将我转给另一个,后来的意义改变着前面的意义。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论文摘要: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突破,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世界一、引言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奥斯汀在30年代后期已经形成有关语言施事使用的想法,并在1946年的“他人的心”一文中首次公开表露了这一想法坚持语言的使用方式是有限的,并把语言的使用划分为两类,即”记述话语”和”施事话语”并对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作了区分。
由于行为主义语言观总是试图从他人处获得行为效果,而没能对其运作机制加以细分,从而显得过于笼统,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把传统的语言哲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焦点由语义的真值界定转向了语用范畴。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理解的话,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
任何一种语言里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都是无穷的,但人们运用这无穷的话语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语言表达意图、请求、命令、提供信息等。
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真实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行为。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图和功能。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和语言模型,让学生感受到真实语言交际中的不同意图和功能,如请求、命令、提供信息等。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模仿和实践这些言语行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行为策略。
在真实语言交际中,人们会根据情境、身份关系、目的等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行为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语言交际中不同策略的使用,并通过练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策略。
最后,言语行为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言语行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有所差异,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中的言语行为规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间的言语行为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中的言语行为规范,并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图和功能,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行为策略,以及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真实语言交际中的挑战,并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精品文档言语行为理论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 . 奥斯汀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 . 舍尔 (Searle) 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 指令” 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 陈述愿望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b) 询问愿望*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1a) 陈述能力You can pass me the salt.1b) 询问能力Can you pass me the salt?2a) 陈述意愿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2b) 询问意愿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3a) 陈述将来的动作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3b) 询问将来的动作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论文摘要:介绍奥斯汀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基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和塞尔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其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后,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并在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研究核心理论的地位已经牢固确立,任何属于语用范畴的研究都毫不例外以“言必行”的语言哲学思想为基础。
一、语言哲学基础西方语言哲学是西方哲学两次转向的结果.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体现了语言哲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语言研究来澄清由于滥用语言而造成的哲学问题.通过对语词意义的研究反推出人的理性和哲思。
Austin和Searle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他们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最初不是用于语用学,而是为哲学研究目的服务。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受规则控制的行为,语言研究应属为行为科学。
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是被完成了的言语行为,而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
Seade认为,研究语词的意义在原则上和研究言语行为没有区别,它们是同一种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讲话就是做事”,人们讲一句话就是在执行某种言语行为,如陈述、命令、提问等,这些言语行为遵守一定的规则,而且正是这些规则使得言语行为成为可能。
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这类语言运用的规则.二、Austin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
Austin是英国剑桥大学哲学教授,20世纪50―60年代。
他在一系列的演讲与论文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
其主要著作有《如何以言行事》《哲学论文集》等。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子:叙述句和施为句(或施事句),他认为叙述句是用来说明、报告或描写事物的句子,这类句子有真假值,如“中国在亚洲”、“天在下雨”等等;陈述句是典型的叙述句,我们可以通过评判句子的真假值来判断句子是否是叙述句,从而纠正句子的描写性谬误。
言语行为理论评述申开敏 (昭通师专外语系,云南昭通 657000)一、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指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而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他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是一种行动。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
言语取效不仅是文字句法的语义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语用问题。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
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奥斯汀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顾芸英,1986),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语导行动(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通过协定的步骤与协定的力而取得效果,所以言外行为是协定的(conventional)(王正元,1996)。
而言后行为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确定的。
由于“言内行为”属于语言体系的范围,“言后行为”本身又不是语言行动,而且听者的反应也不是一个语言过程,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语言学家过去不大讨论“言后行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只是最近,一些学者才将语言问题与认知心理相结合,写出了颇具价值的文章,从而拓宽了语言的研究领域。
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即,判定语、裁定语、承诺语、阐述语和行为语(behabitives)。
浅议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教学法交际能力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研究的是说话人如何用话语来实施某种行为,即言语就是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对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重视语言的功能,认为不同的语言可用于不同的言语情景,去实现不同的目的,从而展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它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ach )强调语言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交际,获得交际能力,它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和运用,而不是语言的形式.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探索“以言行事”这一问题.他首先根据话语的功能,把话语区分为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nnative)两大类.表述句是用来陈述事实、描写状态的,可以验证其真伪;而施为句的说出实际上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无所谓真伪.但Austin很快就发现这两类话语有着共同的本质,表述性话语其实也是一种行为,于是他放弃了二分法而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指说出合乎言语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就是通过讲其句话所构成的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 illocutionary force ) ;言后行为就是言外行为对听话人所产生的结果.Austin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一般都同时实施了这三种行为.如:(1)I promise to~to dinner.在说出这句话时,实施的既是言内行为(发出了声音,使用某些词汇和某种语法结构),又是一个言外行为(作出了允诺),同时又是一个言后行为(听话人感到高兴). Austin的研究重点在言外行为上,并把言外行为分为五大类型:裁决型( verdic-lives)、行使型( exercitives )、承诺型( commissives )、行为型( behavitives)和阐述型( expositives) .Austin的学生John Searle(美国语言学家)深受Austin的影响,他接受了Austin的一些基本观点,但在很多方面修正和发展了Austin 的理论,使其系统化、严密化.Searle认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实施行为方式,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实施言语行为有两种规则: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oles)和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rules).调节性规则是交际对象(audience)的活动(如交际礼仪),这种规则在实施言语行为时不是非要不可的;构成性规则本身就构成某种活动或行为,违反了这种规则,某种活动或行为就不存在”Austin提出言外行为时,没有把一句话的言外行为和这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而Searle在研究话语时指出,话语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不同于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force),一句话的命题内容包含所谈及的人或物和对这个人或物所作的动作.Searle举了这样几个例子来说明命题内容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区别:(2) Will John leave the room?(3) John will leave the room(4) John, leave the room( 5 ) Would that John left the room(6) If John will leave the~.I will leave also.Searle认为这5句话具有相同的命题内容,它们都谈及了John这个人及John' s leaving the room这一动作,但在不同的场合,这5句话分别实施了5种不同的言外行为:句(2)是一种“询问”,句(3)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句(4)是一个请求或命令,句(5)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愿望,句(6)则是一种假设.Searle发现Austin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有很多不足之处,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分类规则.因此,Searle对言外行为作了重新的分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comma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 .此外,Searle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 act theory),这是他对言语行为理论最大的贡献. 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换句话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真实意图.例如:( 7 ) Could you do it for me?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只按照字面意义和句子形式去理解,说话人“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请求”的言语行为.2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应用语言学家意识到了传统的语法翻译式教学方法的不足,认为语言教学应强调语言的功效作用及交际作用,因而提出外语教学中应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1971年D. Hymes提出了社会语言学,认为影响交际能力有4个社会文化因素:语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得体性和可接受性,同时,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还必须懂得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1976年,英国语言学家D . A . Wilkins出版了《意念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H. G. Widdow-son 出版了《交际法语言教学(Teaching Language asCommunication),提出了心理语言学的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以及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打破了形式主义的语言观,使人们开始从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去理解语言.交际教学法正是以此为基础而兴起的.交际教学法教授用以表达和理解各种功能的语言,如询问、描述、表达好恶等,它以意念大纲或其他按交际功能编排的大纲为基础,强调运用各种交际活动进行教学,认为语言与交际密不可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交际法强调语义而不注重语法形式,看重语篇结构而不重视单一的词语句式,并认为语言技能可以在交际活动中掌握并得到巩固.因而,交际既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手段.3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3.1言语行为理论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的问世,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的运用,其中心是“以言行事”,注重语言的实际功效.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言有二重性,即静态性和动态性.语言的静态性是指组成某种语言的各种元素,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这些元素使语言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语言的动态性是指它的可变性,即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情景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对语言的动态性作出很好的解释.如: (8) I'm hungry.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可以用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a.说话人可能用此话来解释他之所以吃得那么快的原因;b.说话人可能希望听话人给他钱来买些吃的东西;c.假如说话人是小孩;他可能以此话表示他希望父母准许他吃刚买回的巧克力;d.刚下班的丈夫可能想询问妻子“饭做好了吗?”.言语行为理论为交际教学法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即通过语言来学习交际和获得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法结构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是语法规则和句式结构,即注重教授语言的静态性,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或听说法.这样,语言学习者自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而言语行为理论以语言效能为标准去探究语言,引导人们去研究外语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交际,强调的是语言的动态性.交际教学法的推出,正是受言语行为理论注重语言功能思想的启发.Littlewood对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出如下规定:①学习者必须尽量高水平地掌握语言知识;②学习者必须能区分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这种形式和这种形式要实现的交际功能;③学习者必须培养在具体环境下运用语言有效传递信息的技能和技巧;④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交际教学法对交际能力的上述要求与言语行为三分说中“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中①与“言内行为”所包含的意义是一致的,即要实现某一言语行为,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②是“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的有机结合,即某句话语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意义;③不仅强调“言外行为”,也强调“言后行为”,即如何使话语对听话人产生影响;④则强调“言后行为”在更广的范围(社会范围)内产生的语言效果.3.2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摘要: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开始向语言转向,日常分析学派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学生对其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引言在西方哲学史上,命题真假值问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
20世纪初,在哲学的第三次转向中,语言取代了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
哲学家对命题的研究从抽象的命题本身转向了用来表达命题的陈述句。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来看,分析哲学分为逻辑实证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
前者主张建立科学语言以保证命题陈述的意义明晰化,后者则着眼于自然语言的分析。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陈述句的作用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陈述某一事实,所做的描述或陈述必有真假,不能证明其真假的陈述无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在对陈述句进行研究时他发现,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但它们根本不以记述或描述为目的,或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
他注意到人说出话不仅是描写和陈述客观世界,而且也是一种行为。
他指出不少陈述虽无真假但确有意义,从而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学说提出了异议。
austin根据陈述句不同的功能将其大致分为“表述句”(constatives)与“施为句”(performatives)两类。
他认为表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三个特点:1)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2)谓语动词应该是施为动词;3)谓语动词的形式是肯定形式的现在时主动语态。
但是很快他又否定了这种标准形式。
例如“关上门”,这完全是施为句,但却不是直陈语气的第一人称现在时,也没有施为动词。
基于此,austin提出了显性施为句和隐形施为句。
只有前者才能明确显示出其完成的行为是什么,后者没有明确的施为动词,所实施的言语行为需要依靠语境来确定。
言语行为理论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
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