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 格式:docx
- 大小:26.52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文解读:标题解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3.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文解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和。
海水荡漾,是态;山岛耸立,是态,相互,显示了大海的和;再写,仍然是态,次及“”,又回到态,显示了大海的和。
这一层全是写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来表现大海的气概,两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中又有,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暮春,“杨花”给人以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化,把它看成,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诠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通过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这四首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景象的诗歌,作者曹操用宏伟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海的热爱和赞叹。
2.《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歌,作者王湾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北固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
3.《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作者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的春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作者马致远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四首诗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欣赏插图、了解背景等方式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观沧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
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
(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
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
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
——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
——虚景。
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次北固山下》
教学用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沧海》让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豪迈情怀,现在我们一起去体会另一位诗人的浓浓乡思。
二、预读检查
《全唐诗》、王湾、唐、五、律
三、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四、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
(齐读全诗)
五、诗句详解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年已到。
家信已经传达到了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帮我将家信捎回家乡。
(逐步引导生翻译,全班齐读原诗和译文)
六、思考回答问题
1.诗中描写了什么时节的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
2.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七、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的哲理:
(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向上
(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积极
(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八、主旨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