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46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文解读:标题解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3.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文解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诠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通过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这四首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景象的诗歌,作者曹操用宏伟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海的热爱和赞叹。
2.《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歌,作者王湾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北固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
3.《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作者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的春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作者马致远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四首诗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欣赏插图、了解背景等方式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4首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追求进步的精神。
2. 《春晓》 - 孟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一天开始,以及大自然的变化。
3.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乡愁之情,以及对家乡思念的深切感情。
4.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以崇拜的目光仰望泰山,表达了作者对山川自然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4课中,我们接触到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以下将对这四首诗歌逐一展开解读。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壮美的感受。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壮美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豪迈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3. 《登乐游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乐游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碣石和沧海壮阔景色的向往和追求,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豪放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它们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研究者。
第一首古代诗歌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杰作。
他以登上高楼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古老都市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长安城内外的繁华景象,感受到了天宇之间的辽阔和壮美。
第二首古代诗歌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讲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绪万千,不由自主地叩开门窗,凭借身世之感与世间万象相互映照。
以简短而深远的语言,李白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令人沉浸其中。
第三首古代诗歌是《墨梅》。
这首诗是元代文学家王冕的作品,通过描述墨梅的形态与色香,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王冕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梅花枝条坚挺而美丽的形象,借此寄托了自己对时光易逝和友情珍贵的感慨。
第四首古代诗歌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以写景的手法再现了深秋夜晚的宁静与寂寥。
通过杜牧对月色、风声等细致观察和描绘,使得读者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夜晚,感受到一种寂然自适的氛围。
这四首古代诗歌,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体验。
它们以纯熟的诗技和巧妙的表达,传递了诗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这些优美的古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探索古代文化的窗口,它们引领我们走进历史的长街,感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让我们继续品味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与诗人们的灵魂对话,在诗歌的海洋里体验深深的文学魅力。
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高度表达,古代诗歌作为文学的精粹,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情感的抒发。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人对大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反映了古代诗人的艺术造诣和情感内核,也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
让我们从简单的了解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四首古代诗歌。
从《登鹳雀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之涣对壮美景色的赞叹和对历史变迁的沉思;而李白的《静夜思》则表现出诗人对孤寂夜晚的感怀和对故乡的眷念;孟浩然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则分别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情感和智慧启迪。
对于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个人的理解是,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对世界万象的独特体验。
诗人们以娓娓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历史的变迁,同时也借以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尤其是在《静夜思》中,诗人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将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诗人的才情和情感的深刻。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所选的古代诗歌四首,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打开了思想与情感的另一扇门。
通过品读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在当下汲取渊源,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我们能够在文学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和智慧,感悟更深的人生意义。
古代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对世界的倾诉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为我们提供了领悟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启示。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壮美的景色和悠远的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万物变迁的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风光和历史的瑰宝,展现了对过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智慧,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古代诗歌四首》一、曹操《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七年级重点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七年级重点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英译Mistveilsthecoldstream,andmoonlightthesand,asImoorinthes hadowofariver-tavern,Wheregirls,withnothoughtofaperishedKingdom,gailyechoason gofcourtyardflowers.注释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篇章,包括了四首古代诗歌作品。
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诗歌和简要介绍: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鹳雀楼之后,眺望远方的美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传统文化来表达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2. 《静夜思》 - 李白
这是李白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以简短神秘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异乡漂泊的思念之情。
3. 《望岳》 - 杜甫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的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思考和留恋之情。
4. 《静夜思》 - 唐代诗人白居易
与李白的《静夜思》同名,但内容不同。
这首诗以别具一格的节奏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深夜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些古代诗歌作品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思念,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寄托吉祥美好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