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分析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分析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分析

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中,经典

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操和文学素养。开发和实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

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1. 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诵读是指学生通过朗读古代或者现代的文学名篇佳作,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

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语言的内在力量,提高语言的韵律感和音韵感,从而

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审美情操

经典诵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的力量,领悟美的意义。在诵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还能体会诗意、意境、画面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传承文化遗产

经典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豪感。

4. 塑造良好品格

经典诵读也是一种品格教育,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修身养性,塑造良好的品格。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

1. 教材编写

开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需要编写相应的教材。教材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涵盖古

代诗词、文言文、现代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内容要有代表性,结构要合理,语言要优美,情节要生动,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具有文学品质。

2. 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需要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的采集和整合,还包括图书、课件、故事集等纸质教学资源的选编和制作。这些教学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培训

还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的经典诵读教育培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诵读技巧,才能够有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培训是开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1. 教学过程的引导

在实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时,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朗读、角色表演等多种方式,深入体验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充分发挥课文内容的效益。

2.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实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时,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知识、朗读好课文、讲述文学故事、展示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实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时,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诵读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体系要包括诵读技巧、表达能力、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既要注重对学生诵读技巧的培养和提高,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的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估

1. 学生诵读表现

评估学生的诵读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诵读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声音语调、自然流畅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诵读水平。评估结果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诵读课程的兴趣和态度,评估学生对诵读课程的认同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语文素养

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课堂作业、考试成绩、学业成绩等方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估结果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

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 践 “经典教育,精彩人生”的国学教育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 的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通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促进学 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开发特色课程的重要体现。本文将从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设的现状、开展经典诵读课程教学的策略、开发当 地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的途径探索、经典诵读课程开设的意义和教育功能等方面进 行论述,以求解决当前农村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设的现状 (一)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够 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开设,但是对于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经典诵读课 成为单一的古诗词背诵课或者朗读课,教学方法单一,年轻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年老教师直接不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学过的诗词经典篇目,没有延伸 和拓展,经典诵读课程教学毫无创新点,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经典诵读课程教学 的效率,而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挖掘经典诵读的内涵,编制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课程除了受到师资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一套 适合农村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这也使得经典诵读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 校领导在参观各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情况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诵读教材五花八门,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传统内容,甚至很多教师狭隘地认为必背古诗、必读书目就是 经典诵读教材,学生的诵读选择面比较狭窄,也忽视了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 生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农村学生的经典修养与城市学生相比整体较为落后。农村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分析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分析 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中,经典 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操和文学素养。开发和实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 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1. 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诵读是指学生通过朗读古代或者现代的文学名篇佳作,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 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语言的内在力量,提高语言的韵律感和音韵感,从而 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审美情操 经典诵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的力量,领悟美的意义。在诵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还能体会诗意、意境、画面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传承文化遗产 经典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豪感。 4. 塑造良好品格 经典诵读也是一种品格教育,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修身养性,塑造良好的品格。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 1. 教材编写 开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需要编写相应的教材。教材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涵盖古 代诗词、文言文、现代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内容要有代表性,结构要合理,语言要优美,情节要生动,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具有文学品质。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作为学校的一份重要课程,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品德素养,同时也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本文将以一所小学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和 实践为例,分析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首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 以提出以下观点: 一、经典文本选择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要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经典文本来进行诵读。这里的“经典文本”包括了诗歌、歌谣、童话、寓言等各种文学形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经典作品,也有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这些文本应具有良好的审美品质和积极的精 神内涵。 针对所选取的经典文本,小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因此,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应当包括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文本精神内涵分析等教 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诵读实践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中,诵读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多次的诵读 实践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因此,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应 当注重多次反复练习,鼓励学生表现出个性化的诵读风格,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诵读过程 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一所小学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和实践。该小学的经典 诵读校本课程包括了李白的《将进酒》、陆游的《秋夜长怀》、汉乐府的《长恨歌》等经 典文本。 该小学通过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进行综合考虑,选取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并具有一定知识含量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在语言、文化和精神内涵上都与学生本身的文 化背景紧密相连,比如《秋夜长怀》展现了江南特有的秋夜景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 认识中国文化。 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中,该小学注重将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文本内涵。在《将进酒》的课堂教学中,该小学为学生们讲授了李白的生平和作品写 作背景,剖析了《将进酒》的诗歌艺术特色,让学生们对文本精神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学校情况分析: 2019年9月我县成立了XX小学,新建工程是我县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学校按照6轨制36个教学班设计建设,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于去年9月全面启动建设, 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短短一个学期,学校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有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各类专用室29口,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有2万余册,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借阅方便。目前各班都安装了多媒体。学校设施先进,其硬件达到县城区一流水准。不到百天的学校顺利通过了XX省现代化实验学校的验收,有着较高的社会声誉。 2.学校的办学理念:以爱为源,生命自觉,打造学习的“乐园”。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教育以爱为源,顺其天性而为,启发生命自觉。我们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每一节课是否幸福,让学生不仅仅活在未来,更活在当下。学生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构建独立完整的人格。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地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创造,让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关怀并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内存活力,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面临的挑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适度强

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坚不可摧的。而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中,除了少得可怜的几篇古诗之外,文言文荡然无存。因为小学的文言文教学缺失,母语学习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语文学习的拖累。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意味着课程必须个性化,让课程适应学生。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要求面对每一个孩子,必须全员参与。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教学过程如何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教师即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二、课程目标 1.培养目标: 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语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基础;“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既怀民族情感,又有国际视野”。 2.课程总目标: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通城各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课程名称:书香满校园、经典伴童年 二、课程类型:校本选修课程 三、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一)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二)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种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四)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文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程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 (四)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共5篇)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共5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培养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群?,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通过营造浓厚的国学人文校园氛围和家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国学学习活动,开展学习国学文化的校本课程,实施学习国学经典的教学策略等措施,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过度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追求曾经使人们迷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直到21世纪初,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才掀起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对小学生智力和品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因此,诵读经典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浓厚的国学人文校园氛围 校园环境可以起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小学生诵读经典,根本目的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熟记下几首诗词,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来感悟经典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因此,诵读经典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小学生还处在认知世界的构建阶段,思想可塑性强,对外部环境充满好奇心,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影响很大。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深化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学校应该尽可能营造浓厚的国学人文校园氛围。例如,在主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学生身心健康的关 键时期。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是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全面发 展的必要举措。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要结合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教材和经 典文学作品的特点,选取适合小学生口味和认知能力的经典作品。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当缩短经典作品篇幅,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其内涵和精华。 课程开发中需加强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启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道理, 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口才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演讲、朗诵、诵读等能力,使他 们能够将诵读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践中,需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 到美、感受到善,增强他们的正义感和人文情怀。同时,还应该适当进行互动和游戏化的 探讨,让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到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和理 解。 另外,学校还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学校日常活动中,比如开展儒学广场、读经会,为 学生提供充足的诵读平台,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地掌握技巧,提高出色表达和语言修养。 三、“经典诵读”对学生的益处 经典诵读是小学经典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典诵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在语文、历史、优秀人物 等方面的学科素养。 另一方面,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情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理解社会及 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激发学生的深刻感悟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和道德品质,加强他们的人格塑造和修养成长。 总之,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通过经典文学的选读、朗诵、解析、体会,全面提升学生的口才、语文、道德、认知和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 优秀人才的有效举措。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分析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分析 一、指导思想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并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目的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背诵中提高境界、多样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力行人格、诚信品质等,使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助推学生的生命崇尚,推动人与自然发展。 3、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学生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4、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背诵开拓学生的科学知识层面,体会汉语语言的魅力,培育学生对文学的嗜好,奠定坚实的文字功底,提升自学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三、活动内容 1、背诵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为主题的中华背诵诗文或小学教材中发生及所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此次背诵形式不减半,须采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少于8人(不含演奏),严禁舞者,表演时间不少于5分钟。 2、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向同学们经典文学作品。每位同学选择其中一本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经指导老师点评后,20xx年2月10日每班推荐3篇参评,校大队部将组织评选优秀读后感。 3、背诵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中华背诵诗文或中小学教材中发生及所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例如《三字经》、《论语》等)此次背诵形式不减半,须采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少于8人(不含演奏),严禁舞者,表演时间不少于5分钟。 四、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暨阳教办江东小学 孟燕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课题的内容及实施策略: 我们所设计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主体课程,活动课和主题教育活动。 ◆主体课程——古诗词教学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诗词欣赏和创作的基本知识,部分同学能用多种方法赏析和创作诗歌。 ▲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中调剂,另外一节从学校的校本课程(阅读课)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 ▲实施的策略: 我们认为古诗文教学需要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进行系统地、彻底地调整与改革。从古诗文学习的“课未始而情先生”到“课已终而习未止”,我们课题组尝试构建了古诗文学习的四个平台:前倾平台、探究平台、评价平台与延伸平台。四者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来谈谈我们课题组的做法。 (一)前倾平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情感准备状态,决

定了其为完成该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程度,同时还部分决定了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试图克服他们的程度。因此,针对古诗文言简意赅、高度浓缩的特点,我们尝试建构一个前倾性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进行古诗文探究活动之前,为其创设先行投入心理准备与活动,使其形成古诗文学习的良好情感倾向的平台。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发情感”。 “前倾平台”,我们尝试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活动: 1、探索诗人与名作。 (1)认识诗人。文学作品往往是人生经历、生活感悟的传神写照,正所谓的“诗言志”。古代诗人的一生经历对其诗歌的风格、所蕴情感有重要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前查询将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的生平,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无疑会激发学生探究诗歌作品的强烈兴趣。 (2)收集名作。《课标》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古人的名作往往是文质兼美,音韵动人的佳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而收集这些不但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因此,让学生收集古人的传世名篇也是一种课前探索的好方法。 2、了解时代及相关性知识。 (1)“知人论世”。时代大环境往往与诗歌主题休戚相关,如《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无不反映的是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但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及古诗抽象、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时代背景,会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2)积累相近、相关素材。《课标》规定了小学阶段阅读量为400万字。古诗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割裂式的学习,我们更应注重学生课外的积累,如要学习“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课前布置描写枫叶美景的好句佳段,既使枫叶花似火的形象呼之欲出,降低了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难度,又使高度凝练的诗句扩充为可想象、可积累的佳段,两全其美。 (二)探究平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以课堂为主要空间的古诗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自能学诗文”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有丰富的心灵世界,有巨大创造潜能的生命体。立足于“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究性的学习平台,让他们根据个体差异与内容差异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对古诗文意境进行探索,深入诗境,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与

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精选5篇)

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精选5篇) 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瑰宝,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通过经典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承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把“中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板块之一。优秀的古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以及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都在我们的诵读之列。这些作品既是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蓝本,也是我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二、活动目标 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操,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原则 1、参与性原则:大众参与,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诵读内容 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学篇)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诗文为主要内容,以及旨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励志、爱国、惜时、亲情、好学等方面的诗文和中外现、当代美文。如: 五、诵读活动基本时间安排 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 1、早读: 利用课前十分钟诵读经典。 2、语文课前3分钟。 语文老师负责,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见缝插针,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吟唱或强化记忆。 3、课后 (1)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读课 (2)每周二第四节课外活动学校安排的读书时间。 (3)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负责,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开展“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比赛、“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等活动。 六、活动方法 1、开设经典诵读课、活动课。每周一节,由语文老师担任教师。通过开展晨读、早读、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自习课、辅导课、活动课、班会课、等时间,开发经典诗文兴趣课、体验课等特色课程,确保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时间、数量、质量的保证。 2、语文阅读课。各年级阅读课利用几分钟作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悦读点亮人生经典传承希望——蠡口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过程及效果分析

悦读点亮人生经典传承希望——蠡口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过程及效果分析 悦读点亮人生经典传承希望——蠡口实验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过程及效果分析「篇一」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单周诵读、双周写字),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2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

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首古诗,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首古诗词 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读书大王”等评选活动。 二、措施到位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和创作的积极性,学校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经典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举行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 (1)学校举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启动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师生明白讲普通话、诵读经典的意义和重要性,倡议师生亲近母语,共同行动。 (2)各班利用班队会深入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工作。各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诵经典文,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全体师生人文素养。

小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及评价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及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及早让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接触最有智慧的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今天,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基本理论有以下几条: (1)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记有: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

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更多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 (3)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简单易行,成效显著 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目标与定位 (一)实施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全体学生和教师理解“诵读经典”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得以“童蒙养正”。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感受先辈们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3、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学生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等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孝仁礼仪等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所提供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精选五篇)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精选五篇) 第一篇: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 一、积极开发校本课程,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20(?)年起,我校定位“经典诵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启动实施“2231”读书工程:即小学六年级每人会背200首古诗词,完成200万字的阅读量,写300篇读书笔记,每天保证1小时的读书时间。按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思路和“注重兴趣、养成习惯、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努力打造“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全面构建学习型校园。2,编写科学的校本教材,使课程开发走上正轨 2009年我校着手开展教材编写、印发工作,全校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组织语文骨干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历时三年,几易其稿终于由简易的目录式教材发展为科学紧凑、体系严明的课本教材。目前我校一、二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三四年级以名言警句和唐诗为主,并新增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等人的散文和浅显的古文,五六年级以《千字文》为主,经典诵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内呈现出渐进性和延续性的特点。3,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成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大量的诵读内 容得以完成,因此每周三的第一节课被定为学校经典诵读课,并安排领导亲自巡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改进。做到有教学进度计划,有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有教学研讨课和备课组研究活动,确保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4,完善多重评价机制,教学质量量化测评 如果仅凭学生能背多少首古诗词作为测评的唯一指标难免偏离了经典诵读的教学宗旨。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记住经典,

2023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5篇)

2023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5篇) 2023年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1 一、课程目标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高教体…20xx‟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目的与背景。 据1995年进行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它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它国家。这份调查表明,文明礼貌的养成在今天中国家庭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位置,素以重视道德、礼貌、人伦关系著称的中国传统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变,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文精神的流失已经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于是,近几年,有关人文教育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新人文教育观认为,应该着力培养的人文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即价值和道德、批判理性(独立思考、创造性才能等)、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行为举止。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经典古诗文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古诗文启蒙教育”作为特色建设项目,注重人本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古诗文》,并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课程开发过程。 泉州乃文化古城、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自隋代开通大运河后,泉州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国际交往、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历史上曾留下赞颂泉州的脍炙人口的诗篇百余首。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走进古诗文》,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校制宜,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吸取地方文化精华,构建本土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教材序列。 校本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也选取大量颂扬泉州的外籍名人诗篇以及泉州本地作者留下的诗篇。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泊船瓜洲》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读到许多虽不知名,但浸透着作者对泉州的无限喜爱、赞颂之情的诗篇。 我校古诗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因此在总结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可以在每篇诗文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提供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方案,如在山水风物诗后安排“请你画一画”、“请你填一填”等,在抒情诗篇后就安排“请你诵一诵”、“请你唱一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