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卜算子·咏梅

现代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经典注释:

1、冰:形容极度寒冷。

2、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3、犹:还,仍然。

4、俏:俊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5、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

共同欣赏: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呢?请写几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 (宋) - 《雪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 王冕 (元) - 《墨梅》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 李商隐 (唐) - 《忆梅》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 律然 (清) - 《落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 (唐) - 《杂诗》

妙笔生花:

你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吗?试一试。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经典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花褪残红:残花凋谢。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颜色青绿,俗称青杏。杏树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开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谢,青杏结于枝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农历)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嘉宾,觥酬交错”。“小”:毛本作“子”。

3、天涯:指极远的地方。“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4、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5、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的女子。恼:引起烦恼。

共同赏析: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

此词为苏轼于惠州时所作。写暮春景色与伤春之情,却不同于一般的伤春词,惜婉之中有豪语,以超脱的态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仅仅伤春的境界。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请写几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 (唐) - 《题都城南庄》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杜牧 (唐) - 《叹花》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谢灵运 (南北朝) - 《入彭蠡湖口》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 黄庭坚 (宋) - 《次元明韵寄子由》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经典注释:

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共同欣赏: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登高望远的诗呢?请写一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妙笔生花:

你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吗?试一试。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经典注释:

1、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

2、起一经: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3、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

4、、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

5、、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6、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7、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市南的珠江口。8、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历史中放光。

9、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10、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共同欣赏: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

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名句呢?请写几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 (清)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 岳飞 (宋) -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魏晋) - 《龟虽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 (唐) - 《从军行七首·其四》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宋) - 《病起书怀》

妙笔生花:

你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叙事的小短文吗?试一试。

祭黄帝陵

现代毛泽东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经典注释:

1、〔赫赫始祖〕赫赫:显赫,显盛。始祖:即最初的远祖,亦称初祖。

2、〔吾华肇造〕吾华:我中华。肇造:始建。《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

3、〔胄衍祀绵〕胄(zhòu):即后代子孙。参见《增韵》:裔也。又系也,嗣也。《左传·襄十四年》: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注》胄,后也。衍:繁衍,衍传。祀(sì):此指祭祀香火。绵:绵延,不断。此句意为:后嗣子孙繁衍不息、香火不断。

4、〔岳峨河浩〕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5、〔光被遐荒〕睿(ruì):智慧。被:在此读 pī (音披),覆也,覆盖,义同披。遐荒(xiá huāng):边远荒僻之地。光被遐荒:意为:其光辉直至覆照到边远

荒僻之地。

6、〔建此伟业〕指建立中华民族这一伟大事业。

7、〔世变沧桑〕世间沧桑变换。

共同欣赏:

这篇祭文由毛泽东起草,毛泽东、朱德两人署名,作于1937年3月。1937年4月5日,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

作为中共中央授权的以专门发表党和国家文献档案和研究中共领袖人物的中央级杂志,《党的文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独家首次公开发表这篇毛泽东68年前所作的《祭黄帝陵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毛泽东哪些诗词呢?能背一背吗?请选一首试一试。

四言诗

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体裁:四古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延安,快如之何!

妙笔生花:

你能将这首祭文改写成一篇现代小短文吗?试一试。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经典注释:

1、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2、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3、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4、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5、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6、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7、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8、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9、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10、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11、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共同欣赏: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李白诗的哪些名句呢?请写几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念奴娇·昆仑

现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经典注释:

1、昆仑:山脉名称。其主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因而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仑山的一个支脉。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2、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3、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

4、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5、人或为鱼鳖:人们也许要被洪水淹死。

6、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7、遗(wèi):赠与。

8、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共同欣赏:

此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毛泽东的哪些诗呢?请写几句。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妙笔生花:

你能结合背景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吗?请试着写一写。

菩萨蛮·黄鹤楼

现代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经典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上,因武汉长江大桥建桥需要,于一九五六年拆除。八一年在原址南面五百米处重建,于八五年竣工。《寰宇记》,“昔费祎〔yi1〕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九派:九条支流。相传古时在江西湖北一带有九条支流汇入长江。

2、一线:指京汉和粤汉铁路,即今之京广线。

3、龟蛇:指龟山和蛇山。龟山在汉阳,形如龟;蛇山在武昌,形如蛇。两山隔江对峙。

4、黄鹤知何去:唐崔颢有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酹(lei4):祭奠,浇酒于地。苏轼《念奴娇》,“一樽还酹江月”。

共同欣赏:

全诗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因当时共产党处境维艰,国民党占有上风),诗歌在此达到一

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几乎直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确是正宗汉音,苍凉慨叹沉雄俊爽。

另外,黄鹤楼自古以来为诗人咏叹,自崔颢题诗之后,写黄鹤楼要不落前人窠臼,实属不易,而毛泽东凌云之笔一下就触击巅峰。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毛泽东哪些反应时事的诗呢?请写一写。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红旗越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军阀重开战。

收拾金瓯一片,洒向人间都是怨,

分田分地真忙。一枕黄梁再现。

妙笔生花:

你能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吗?试一试。

七绝·咏蛙

现代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经典注释:

1、这首咏蛙诗气魄很大,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虽是小人物,也有龙虎之姿,也有不凡气慨。

共同欣赏:

此诗作于一九O九年秋,16岁的毛泽东当时正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东山书院不同于一县学馆,因为清代同治年间,出生于此的曾国藩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为清政府立了大功,因而湘乡由于军功被封为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两千多人,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军官兼地主豪绅特权阶层。东山书院便是为了培养这些人家的子弟能博取功名利禄而兴办的。在东山书院读书的大多数是地主豪绅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衣着土气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大概因此之故,毛泽东就写下了这首题为《咏蛙》的诗。

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写青蛙如老虎般独霸池塘,•它懒洋洋地在绿杨树下养足精神。尤其在春天,只要它不先开口鸣唱,任何一个小虫都不敢出声。•因青蛙吃小虫,而青蛙对于小虫来说已相当巨大凶猛了,相当于老虎对于兔子,•兔子自然十分渺小了。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托物言志诗句呢?请写几句。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王安石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陈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经典注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共同欣赏: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句呢?请写几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妙笔生花:

你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吗?试一试。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经典注释:

1、玉簟(dian4)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2、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3、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4、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共同欣赏: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李清照的哪些诗句呢?请写几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经典注释

1、《长相思》是一首乐府旧题,原为古怨思二十五曲之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列入“杂曲歌辞”南朝和唐代诗人,多用此题写男女或朋友久别相思之情,通常以“长相思”开头,长相思:词牌名,用《古诗·盂冬寒气至》:“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为名,通篇句式长短不一。

2、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3、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4、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5、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6、悠悠:深长的意思。

共同欣赏: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想思的诗句呢?请写几句。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卜算子·咏梅 现代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经典注释: 1、冰:形容极度寒冷。 2、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3、犹:还,仍然。 4、俏:俊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5、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 共同欣赏: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呢?请写几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 (宋) - 《雪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 王冕 (元) - 《墨梅》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 李商隐 (唐) - 《忆梅》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 律然 (清) - 《落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 (唐) - 《杂诗》 妙笔生花: 你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吗?试一试。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 践 “经典教育,精彩人生”的国学教育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 的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通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促进学 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开发特色课程的重要体现。本文将从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设的现状、开展经典诵读课程教学的策略、开发当 地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的途径探索、经典诵读课程开设的意义和教育功能等方面进 行论述,以求解决当前农村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设的现状 (一)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够 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开设,但是对于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经典诵读课 成为单一的古诗词背诵课或者朗读课,教学方法单一,年轻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年老教师直接不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学过的诗词经典篇目,没有延伸 和拓展,经典诵读课程教学毫无创新点,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经典诵读课程教学 的效率,而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挖掘经典诵读的内涵,编制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课程除了受到师资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一套 适合农村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这也使得经典诵读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 校领导在参观各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情况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诵读教材五花八门,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传统内容,甚至很多教师狭隘地认为必背古诗、必读书目就是 经典诵读教材,学生的诵读选择面比较狭窄,也忽视了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 生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农村学生的经典修养与城市学生相比整体较为落后。农村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分析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分析 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中,经典 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操和文学素养。开发和实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 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1. 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诵读是指学生通过朗读古代或者现代的文学名篇佳作,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 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语言的内在力量,提高语言的韵律感和音韵感,从而 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审美情操 经典诵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的力量,领悟美的意义。在诵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还能体会诗意、意境、画面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传承文化遗产 经典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豪感。 4. 塑造良好品格 经典诵读也是一种品格教育,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修身养性,塑造良好的品格。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 1. 教材编写 开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需要编写相应的教材。教材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涵盖古 代诗词、文言文、现代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内容要有代表性,结构要合理,语言要优美,情节要生动,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具有文学品质。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目录 1、咏鹅 2、春晓 3、梅花 4、小儿垂钓 5、登鹳雀楼 6、鹿柴 7、静夜思 8、古朗月行 9、望庐山瀑布 10、早发白帝城 11、绝句 12、春夜喜雨 13、绝句 14、枫桥夜泊 15、游子吟 16、江雪 17、赋得古原草送别 18、池上 19、忆江南 20、悯农 21、悯农 22、寻隐者不遇 23、山行 24、清明 25、小池 26、夜宿山寺 27、江南春 28、村居 29、所见30、江上渔者 31、梅花 32、惠崇春江晓景 33、晚春 34、望洞庭 35、浪淘沙 36、渔歌子 37、送元二使安西 38、39、别董大 40、蚕妇 41、陶者 42、乐游原 43、蜂 44、元日 45、泊船瓜州 46、泊船瓜州 47、饮湖上初晴后雨(二) 48、题西林壁 49、夏日绝句 50、示儿 5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3、凉州词 54、宿新市徐公店 55、出塞 56、芙蓉楼送辛渐 5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8、赠注伦 5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0、望天门山 6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2、春日 63、题临安邸 64、游园不值 65、乡村四月 66、墨梅 67、石灰吟 68、竹石 69、己亥杂诗 70、三衢道中 71、约客 72、兰溪棹歌 73、长歌行 74、七步诗 75、回乡偶书 76、过故人庄 77、鸟鸣涧 78、秋浦歌 79、早春 80、晚春 81、劝学诗 82、画眉鸟 83、金缕衣 84、清平乐·村居 85、归田园居 86、登幽州台歌 87、山居秋暝 88、滁州西涧 89、观书有感 90、马诗 91、乌衣巷 92、登飞来峰 93、相思 9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5、过分水岭 96、鹿柴 97、冬景 98、冬夜读收示子聿 9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0、浪淘沙 101、西江月 102、寄扬韩绰判官 103、琵琶行 104、小儿垂钓 105、房兵曹胡马 106、送灵澈上人 107、从军行 108、江畔独步寻花 109、入京 110、华山 111、易水送别 112、鸟 113、秋夕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作为学校的一份重要课程,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品德素养,同时也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本文将以一所小学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和 实践为例,分析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首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 以提出以下观点: 一、经典文本选择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要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经典文本来进行诵读。这里的“经典文本”包括了诗歌、歌谣、童话、寓言等各种文学形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经典作品,也有外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这些文本应具有良好的审美品质和积极的精 神内涵。 针对所选取的经典文本,小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因此,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应当包括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文本精神内涵分析等教 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诵读实践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中,诵读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多次的诵读 实践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因此,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应 当注重多次反复练习,鼓励学生表现出个性化的诵读风格,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诵读过程 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一所小学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和实践。该小学的经典 诵读校本课程包括了李白的《将进酒》、陆游的《秋夜长怀》、汉乐府的《长恨歌》等经 典文本。 该小学通过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进行综合考虑,选取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并具有一定知识含量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在语言、文化和精神内涵上都与学生本身的文 化背景紧密相连,比如《秋夜长怀》展现了江南特有的秋夜景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 认识中国文化。 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中,该小学注重将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文本内涵。在《将进酒》的课堂教学中,该小学为学生们讲授了李白的生平和作品写 作背景,剖析了《将进酒》的诗歌艺术特色,让学生们对文本精神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

目录 第一单元 三字经(节选) 人r én 之zh ī初ch ū ------------------------4 苟ɡǒu 不b ù教ji ào ------------------------5 昔x ī孟m èn ɡ母m ǔ------------------------6 窦d òu 燕y àn 山sh ān ------------------------7 养y ǎn ɡ不b ù教ji ào ------------------------8 子z ǐ 不b ù学xu é------------------------9 玉y ù 不b ù琢zhu ó------------------------10 为w éi 人r én 子z ǐ------------------------11 香xi ān ɡ九ji ǔ龄l ín ɡ------------------------12 融r ón ɡ四s ì岁su ì------------------------13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二单元 弟子规(节选)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弟d ì子z ǐ规ɡu ī ------------------------15 父f ù母m ǔ呼h ū ------------------------16 冬d ōng 则z é温w ēn ------------------------17 事s h ì虽s u ī小xi ǎo ------------------------18 亲q īn 所s u ǒ好h ǎo ------------------------19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优秀案例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优秀案例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是十个优秀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案例。 1.《红楼梦》诵读课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诵读《红楼梦》,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才情横溢,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西游记》诵读课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诵读《西游记》,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佛教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水浒传》诵读课程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诵读《水浒传》,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忠诚精神,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4.《三国演义》诵读课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诵读《三国演义》,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5.《论语》诵读课程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诵读《论语》,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念。 6.《古诗词》诵读课程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欣赏到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7.《弟子规》诵读课程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通过诵读《弟子规》,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8.《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9.《古文观止》诵读课程 《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选集,通过诵读《古文观止》,学生能够熟悉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学校情况分析: 2019年9月我县成立了XX小学,新建工程是我县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学校按照6轨制36个教学班设计建设,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于去年9月全面启动建设, 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短短一个学期,学校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有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各类专用室29口,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有2万余册,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借阅方便。目前各班都安装了多媒体。学校设施先进,其硬件达到县城区一流水准。不到百天的学校顺利通过了XX省现代化实验学校的验收,有着较高的社会声誉。 2.学校的办学理念:以爱为源,生命自觉,打造学习的“乐园”。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教育以爱为源,顺其天性而为,启发生命自觉。我们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每一节课是否幸福,让学生不仅仅活在未来,更活在当下。学生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构建独立完整的人格。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地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创造,让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关怀并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内存活力,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面临的挑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适度强

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坚不可摧的。而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中,除了少得可怜的几篇古诗之外,文言文荡然无存。因为小学的文言文教学缺失,母语学习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语文学习的拖累。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意味着课程必须个性化,让课程适应学生。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要求面对每一个孩子,必须全员参与。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教学过程如何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教师即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二、课程目标 1.培养目标: 具备深厚的人文功底、语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基础;“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既怀民族情感,又有国际视野”。 2.课程总目标: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通城各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课程名称:书香满校园、经典伴童年 二、课程类型:校本选修课程 三、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一)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二)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种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四)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文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程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 (四)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程目标:

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经典诵读》

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经 典 诵 读 小学

第一篇美文驿站 1、第一百个客人 (2) 2、爱痕 (3) 3、不肯死去的心 (4) 4、平分生命 (5) 5、一杯牛奶的温暖 (6) 第二篇宋词赏析 1、青玉案元夕 (8) 2、蝶恋花 (8) 3、鹊桥仙 (9) 4、相见欢 (9) 5、虞美人 (10) 6、诉衷情 (10) 7、满江红 (11) 8、江城子 (12) 第三篇古文名篇 1、醉翁亭记 (14) 2、岳阳楼记 (16)

第一篇美文驿站 不用华丽的语言,不用巧妙的表达,不用花俏的形武,只需真情,便可以直击心灵深处,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最伟大的亲情,最善良的爱心,最无私的师魂……人间广袤,真情无限,人间自有真情在! 当我们置身于这书的海洋中,徜徉于那文学艺术宝库中,你是否会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灵动,一丝人生的惬意和精神的升华?而这一切都源于书——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让我们一起静静的感受,品味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带给我们的感动……

1、第一百个客人 中午营业高峰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到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说:“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当然了。”奶奶含着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会儿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今天运气真好,您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 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在数着什么东西,使得无意间望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圈圈里,但是午餐时间都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很忙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今天我请客。”像这样打电话给很多人之后,客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到来。“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终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圈圈的那一刻,小男孩匆忙拉着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奶奶,这一次换我请客了。”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真正成为第一百个客人的奶奶,让孙子招待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饭。而小男孩就像之前奶奶一样,含了块萝卜泡菜在口中咀嚼着。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实施方案与标准

南郊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实施方案与标准 一、开设宗旨 1、为孩子们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 传统的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熟背这些古典诗文,能强化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为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对人的训练又是多方面的。文以载道,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大课。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中国优秀人文精神的基因,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2、启迪心智,用传统文化充实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0-13岁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期,孩子13岁以前背诵能力强,称为“语言模仿期”,13岁以后接受能力强,是“理性理解期”。一个人在13岁以前记忆的东西,可以一辈子不忘记。只要读熟背诵,不要求理解,这是符合儿童学习天性、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法则。熟读背诵经典就是在儿童记忆力强时记住经典,长大后就逐渐会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

3、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1-2年级学生识字不少于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累计识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认识汉字累计3000个,会写2500个,背诵优秀诗文60片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7—9年级累计识字3500个,会写3000个左右,背诵优秀诗文8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1)有助于快速提升儿童的语言文字功底,增加识字量,从而促进儿童记忆力开发,并带动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 (2)对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能扩大儿童的知识面,而且能让其从典籍中吸取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国学,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3)为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们能潜移默化地把那些道理应用出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些古典名句成了孩子们衡量自我的道德标杆。 二、活动内容 1、必背古诗词120首。 2、国学经典经典诵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中华成语千句文》,五年级《论语》。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学生身心健康的关 键时期。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是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全面发 展的必要举措。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要结合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教材和经 典文学作品的特点,选取适合小学生口味和认知能力的经典作品。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当缩短经典作品篇幅,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其内涵和精华。 课程开发中需加强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启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道理, 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口才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演讲、朗诵、诵读等能力,使他 们能够将诵读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践中,需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 到美、感受到善,增强他们的正义感和人文情怀。同时,还应该适当进行互动和游戏化的 探讨,让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了解到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和理 解。 另外,学校还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学校日常活动中,比如开展儒学广场、读经会,为 学生提供充足的诵读平台,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地掌握技巧,提高出色表达和语言修养。 三、“经典诵读”对学生的益处 经典诵读是小学经典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典诵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在语文、历史、优秀人物 等方面的学科素养。 另一方面,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情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理解社会及 人类之间的情感纽带,激发学生的深刻感悟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和道德品质,加强他们的人格塑造和修养成长。 总之,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通过经典文学的选读、朗诵、解析、体会,全面提升学生的口才、语文、道德、认知和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 优秀人才的有效举措。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小学教育的重心逐渐从教授知识转移到了素质教育的培养上。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逐渐被各个学校所要求,并 且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以下是本文对于小学经典诵 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讨论: 首先,课程的设计。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应该围绕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和 情感体验展开,选取合适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筛选,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设计不同 的模块,同时应该注意保证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践。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齐诵、朗诵、唱诵、抒情朗诵等多种形式,以便能够使学生在不停地尝试中切实提高诵读表 达能力,并能够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化的沉淀与积淀。 再次,评价方法的建立。为了能更好地推进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了 能够更有效地评估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效果,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并采 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评,以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诵读表达能力的改进和提高。 最后,资源建设的推进。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除了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还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材、字帖、PPT、音频、视频等方面,同时需要引入 一些专业机构来进行诵读训练,以便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同时可以 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便捷性。 总之,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以及资源建设,只有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实施,才能够实 现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目标。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分析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分析 一、指导思想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并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目的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背诵中提高境界、多样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力行人格、诚信品质等,使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助推学生的生命崇尚,推动人与自然发展。 3、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学生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4、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背诵开拓学生的科学知识层面,体会汉语语言的魅力,培育学生对文学的嗜好,奠定坚实的文字功底,提升自学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三、活动内容 1、背诵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为主题的中华背诵诗文或小学教材中发生及所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此次背诵形式不减半,须采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少于8人(不含演奏),严禁舞者,表演时间不少于5分钟。 2、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向同学们经典文学作品。每位同学选择其中一本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经指导老师点评后,20xx年2月10日每班推荐3篇参评,校大队部将组织评选优秀读后感。 3、背诵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中华背诵诗文或中小学教材中发生及所推荐的经典古诗词、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例如《三字经》、《论语》等)此次背诵形式不减半,须采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少于8人(不含演奏),严禁舞者,表演时间不少于5分钟。 四、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同名7463)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同名7463)

主编刘爱国王维华 金字小学

目录 《终南望余雪》 (1) 《送灵澈》 (2) 《月夜》 (3) 《大林寺桃花》 (4) 《题金陵渡》 (5) 《杂诗》 (6) 《渡汉江》 (7) 《送崔九》 (8) 《泊秦淮》 (9) 《逢入京使》 (10) 《寄扬州韩绰判官》 (11) 《夜雨寄北》 (12) 《八阵图》 (13) 《赤壁》 (14) 《石头城》 (15) 《登幽州台歌》 (16) 《江南》 (17) 《敕勒歌》 (18) 《静夜思》 (19) 《乌衣巷》 (2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2) 《望岳》 (23) 《夏日绝句》 (24) 《相见欢》 (25) 《小池》 (2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7) 《五柳先生》 (28)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 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 【语译】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链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