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教学设计(新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3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学情分析:在学习《丝路明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对学习某一地理区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西北地区打下了基础。
但是丝路明珠——新疆又是一个崭新而又神秘的地方,学生对她既好奇又向往,这也为丝路明珠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加上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很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地图、视频等一系列丰富的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新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教材分析教材从干旱的自然环境入手,着重介绍以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使学生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和谐共存的。
学习目标1.知道丝路明珠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丝路明珠的生产特色。
3.理解丝路明珠形成原因。
4.理解丝路明珠的建设途径。
5.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了解丝路明珠的生产特色和形成原因,新疆人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学习难点:理解丝路明珠形成原因及丝路明珠的建设途径,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滚动展示反映新疆特色的各种图片,播放音乐《咱们新疆好地方》,幻灯片中插入其部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词。
(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上课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内容。
)师:今天很高兴能跟余姚实验的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学习《丝路明珠》这一课。
《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教学案例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周忠林[教学背景]《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是我开设的校级公开课。
选择该内容作为公开课是因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省级行政区,而我们东部地区的孩子对这片遥远的国土知之甚少。
所以,希望能通过该课教学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瑰丽,增强下一代爱我中华之情。
[教学设想]本堂课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新疆这块干旱之地为什么会成为一块宝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所以我把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点。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感受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改造环境,适应环境,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处的,感受人的伟大创造力。
在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描绘新疆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有特色的区域生活生产方式。
在知识目标方面,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现状及其消亡的原因,砍儿井的结构及其优点和新疆的绿洲农业生产。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以有干旱的沙漠和骆驼的图片为背景,在课间播放新疆民歌《达板城的姑娘》,欢快淳朴的歌声非常有感染力,有效地收拢了孩子们贪玩的心,在课间就对今天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出示有各种新疆风景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廓图(旁边有维吾尔族文字注解——新疆)教师:同学们猜猜这是我国的什么地方?学生:略(都能猜出,因为刚才的歌声有非常浓郁的新疆味儿)教师:Good.我看同学们都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走进新疆了,那接下来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领略我国这块干旱的宝地。
(出示课题——《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Let,s go !二、新课教学教师:要走进新疆,了解新疆,我们就得首先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
谁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学生:她在我国的西北。
教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全国行政区划图,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作成有动画效果的很色,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另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年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今年新疆有了大丰收……教师:同学们生日开心吗?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是她五十岁的生日。
第六单元第三课第一框《丝路明珠》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征。
解读:“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在第六单元中西北地区选择了丝路明珠(沙漠、盆地),草原风情(高原),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
而无论是哪一区域的人们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丝路明珠”。
通过了解新疆人民发挥创造性,开挖利用坎儿井,从而获得宝贵水源发展了独特的绿洲农业,创造了人间奇迹。
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能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做到因地制宜,与环境和谐共处。
2.教材结构体系:坎儿井位置绿洲农业丝路明珠自然环境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新疆绿洲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措施,说明绿洲农业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2.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坎儿井。
难点:坎儿井的原理、构造、作用。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创设相宜的教学情境。
2.地图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的机会,逐步提高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PDF教材简介:《丝路明珠》是一本以汉语为外语教材,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编,于2018年正式出版,共八个单元。
本教材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将汉字学习、文化背景、听力、口语、阅读、汉字书写综合运用,旨在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历史背景,了解唐朝盛世的社会面貌。
2、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了解货物的贸易流通。
3、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唐人的文化贡献。
4、通过本单元学习,帮助学生能够在简单的社交场合中运用所学的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1、多媒体讲解2、小组讨论3、听力训练4、课外阅读5、情景模拟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丝绸之路起源与路线,长安城的历史和地位,唐人的文化贡献,呈现古代人民的技术和文化水平。
1、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是一条联通东西方文化,贯穿中国北部和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从中国走向欧洲,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贸易路线之一。
2、长安城的历史和地位长安城是唐朝中心城市,历史由东汉时期始建,秦朝时就已为西安市一贯地区的重要关口,大唐盛世时期,又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政治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3、唐人的文化贡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政治和科技上的成就都非常出色,唐人的文化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诗歌、绘画、书法、镜子等等。
教学步骤: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是一条贯穿中国北部和中亚地区的国际贸易路线,贸易产品除了丝绸、陶器、瓷器等,还有许多珍奇、稀有商品交流。
通过多媒体讲解若干张图片,向学生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作用等相关知识,以便加深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
介绍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都市之一,公元 8 世纪,长安城约有200万人口。
著名的盆景技术、造型艺术和彩瓷出自大唐盛世时期,以及对于古代水利工程、钢铁冶炼等方面贡献等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以加深学生对此课题的了解。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学情分析:在学习《丝路明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对学习某一地理区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西北地区打下了基础。
但是丝路明珠——新疆又是一个崭新而又神秘的地方,学生对她既好奇又向往,这也为丝路明珠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加上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很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地图、视频等一系列丰富的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新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教材分析教材从干旱的自然环境入手,着重介绍以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使学生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和谐共存的。
学习目标1.知道丝路明珠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丝路明珠的生产特色。
3.理解丝路明珠形成原因。
4.理解丝路明珠的建设途径。
5.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了解丝路明珠的生产特色和形成原因,新疆人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学习难点:理解丝路明珠形成原因及丝路明珠的建设途径,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滚动展示反映新疆特色的各种图片,播放音乐《咱们新疆好地方》,幻灯片中插入其部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词。
(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上课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内容。
)师:今天很高兴能跟余姚实验的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学习《丝路明珠》这一课。
丝路明珠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和目标丝路明珠教案设计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探索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与交流。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业城市2. 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与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意义3. 丝绸之路的现代价值- 丝绸之路的复兴和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二)教学方法1. 听讲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探索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
2. 观察和研究:通过观察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业城市的图片和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和交流。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模拟丝绸之路的商业交流和文化体验活动,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意义。
4.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丝绸之路的现代价值讨论和海报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活动1. 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丝绸之路吗?你知道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吗?(二)核心教学活动1. 通过多媒体讲解和讨论,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 学生观察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业城市的图片和地图,研究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与交流。
3. 安排学生参与丝绸之路商业交流和文化体验活动,模拟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交易和文化交流。
4. 小组合作,讨论丝绸之路的现代价值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5.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和海报设计,分享丝绸之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作业布置1. 设计一份小册子,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2. 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文章,分析丝绸之路的商业影响和文化交流。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题目:《丝路明珠》教案设计姓名:陈春飞学校:浙江省青田县东源镇改革月报育才中学联系地址:浙江省青田县东源镇东里街206号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丝路明珠》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历史与社会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预习了解二、完成课后习题二、教学课题了解:我国新疆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
掌握: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和影响。
三、教材分析《丝路明珠》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一节内容。
选取典型地区新疆,从自然环境入手,着重介绍了干旱地区的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而且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感受水是生命的源泉,提高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的意识;领会新疆人民积极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和利用。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丝路明珠》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有关录像、楼兰视频、新疆民歌《新疆好》,课堂放给学生听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沙漠、坎儿井等景观图片,利用图文信息和美丽画面展示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活。
教师把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用歌曲将学生的情感带到高潮。
三、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朱桂琴
一、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14:如何认识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
问题解读:区域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人文要素间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要素间的关系。
二、学材选择与关键问题体现
以七年级下册的丝路明珠为载体,提供相应的基础材料,通过新疆气候干旱的感知,引导学生思考地形、气候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新疆人民的伟大创造——坎儿井,设置“如何体人民现智慧与血汗”等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体会人类生产受到自然环境影响,感知坎儿井与绿洲的关系,同时体会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影响;通过绿洲农业特色的感知,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产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从而人文要素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疆的气候与地形、位置间的关系;
难点:坎儿井中隐含的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地图教学法
2、合作探究发、交流展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水。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七下第六单元第三课《西北地区》第一框《丝路明珠》。
二、课标要求:
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新疆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说明绿州农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学会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条件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能针对新疆坎儿井的现状提出有效对策,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坎儿井。
难点:新疆人民是如何利用坎儿井解决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五、教学方法:
读图法、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引出丝绸之路。
读《古代丝绸之路》图,说说丝绸之路经过哪几个地方,它们今
天在哪里?(新疆)
二、概述新疆:抢答新疆全称、简称、省会城市、地理位置、面积和能源。
三、探究新疆:阅读书本P57,结合图册,全班分四大组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质等方面描述新疆的自然环境。
总结新疆地形以盆地和山地为主,气候干旱、多为季节性河流和沙漠连绵的恶劣自然环境。
承转:读图《古代丝绸之路》思考,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为什么还要选择途经如此干旱、恶劣的地区呢?(“丝路明珠”——沙漠中的绿洲)
四、丝路明珠:
(1)、阅读书本P58-59,回答:1、绿洲分布在哪儿?2、绿洲的水从哪里来?
3、在如此干旱、恶劣的环境下,古老的新疆人民
如何保存水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坎儿井的结构、各部分的作用和优点。
小结:正因为有坎儿井,充分利用天山的积雪融水,才使得新疆的片片沙漠间出现一个又一个绿洲。
(3)、绿洲农业:主要的农作物和瓜果品种。
思考:为什么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五、保卫“明珠”:
出示材料,坎儿井的现状,塔里木河的干涸……对此,你有什么对策?
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1、导入的设计比较平淡。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在语言组织和情节的描述上比较平淡,没有生动、引人入胜的感觉。
可以换成两组反映新疆不同景观的素材,一则反映新疆沙漠连绵,寸草不生的场景,一则反映新疆农业发达、瓜果飘香的繁荣,以此来吸引学生探究新疆真实面貌的兴趣。
2、课程性质把握不够准确。
从教学的环节设置来看,更像是一节地理课,而没有重点突出《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性,把重点放在新疆的自然环境和坎儿井身上,却没有引导到新疆人民如何利用自然,进行生产生活,创造人地和谐的主旨思想上来。
3、拓展延伸部分的资料没有进行进一步筛选整合。
可以改善为“坎儿井的昨天”、“坎儿井的今天”和“坎儿井的明天”。
出示今日坎儿井所面临的危机,请同学们对坎儿井的明天提出预期和对策。
从中更可以借鉴七上《以色列的绿州农业》中先进的灌溉技术,让所学的知识和通过迁移运用到建设我国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