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活动青蛙种豆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12 KB
- 文档页数:8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蛤蟆种瓜》教案名称:《蛤蟆种瓜》语言优秀教案教学内容:绘本《蛤蟆种瓜》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简单表述故事情节。
2. 提高幼儿对词汇的敏感性,能正确运用多种词汇表达故事中的人物和事物。
3.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传达,新词汇的介绍。
教学难点:幼儿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准确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绘本《蛤蟆种瓜》。
2.准备课件PPT。
3.准备幼儿绘本《蛤蟆种瓜》。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师生互动:老师拿出绘本《蛤蟆种瓜》,让幼儿猜是什么故事。
2. 回归主题: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幼儿简单了解本课要学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二、教学过程1. 根据幼儿的认知习惯,老师通过带幼儿欣赏图片的方式,将故事讲解清楚,帮助幼儿理解蛤蟆究竟长什么样子,品尝瓜的美味。
2. 带领幼儿欣赏课件PPT,强化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结合教材,进行例句的讲解。
3. 让幼儿们看图认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根据图片示意,老师可出句型:What’s this? 老师让幼儿回答这是一只蛤蟆。
接着,通过句子What’s the frog doing? 了解蛤蟆在种瓜和摘瓜的情况。
4. 培养幼儿使用多种词汇表达故事中的人物和事物。
通过跟读教材,分情景编排句型让幼儿问答。
5. 学习书中出现的新词汇,如:giggling, plump, juicy, delighted. 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让幼儿猜测新词汇,并给出简单的解释及例子帮助幼儿加深印象。
三、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及重难点,并回答幼儿问题,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一只蛤蟆种瓜和摘瓜的故事,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理解美食文化的培养。
本课从表达方式、新词汇学习等多个维度让幼儿学会如何描述故事情节,学习新词汇。
同时,本课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独立思考,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活动设计《蛤蟆种瓜》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有趣。
2.能积极参与故事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1.故事课件:《蛤蟆种瓜》2.瓜果图片:西瓜、黄瓜、南瓜等3.小黑板、粉笔4.玩具:小蛤蟆、小锄头、小水桶等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引导幼儿观察课件,认识故事主人公——蛤蟆。
2.提问:“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动物?它长得怎么样?”(二)讲述故事1.教师讲述故事《蛤蟆种瓜》,引导幼儿认真听。
2.讲述完毕,提问:“故事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你们喜欢这只蛤蟆吗?为什么?”(三)讨论故事1.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如:“蛤蟆种瓜的过程是怎样的?它遇到了哪些困难?它是怎么解决问题的?”2.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角色扮演1.分组,每组选出一个蛤蟆,其他幼儿扮演农民、动物等角色。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2.让幼儿自由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六)延伸活动1.教师出示瓜果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上的瓜果名称。
2.引导幼儿讨论:“这些瓜果是怎么来的?它们有什么特点?”3.让幼儿动手操作,用玩具模拟种瓜的过程。
四、活动反思1.故事讲述过程中,教师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在讨论故事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关注故事细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角色扮演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活动延伸部分,教师巧妙地将故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
但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在讨论故事环节,部分幼儿发言较为被动,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和鼓励。
2.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幼儿对角色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指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蛤蟆是什么样子吗?它和青蛙有什么不同?幼:蛤蟆是绿色的,肚子大大的,不像青蛙那么瘦小。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蛤蟆种瓜》(三篇)目录: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蛤蟆种瓜》一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迷路的小鸭子》二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送南瓜》三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蛤蟆种瓜》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种子能发芽的句子。
2、知道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着急。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一、引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
1、出示西瓜图片,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西瓜?你知道这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哪来的吗?西瓜其实是种出来的,那会是谁种出来的呢?原来是青蛙种的。
2、师:一天蛤蟆看见了青蛙种得这么多又大又圆的西瓜,他会怎么想呢?3、出示蛤蟆的想法,师:蛤蟆是怎么说的呀?我们也来说一说。
4、师:那蛤蟆会不会去种瓜呢?我们往下看。
二、幼儿观察图片,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场景二:蛤蟆在劳动,师:蛤蟆有没有种瓜?他是怎么种的啊?蛤蟆趴在地上好象在对种子说什么呢?我们来听一听蛤蟆是怎么说的。
2、听蛤蟆的话,师:蛤蟆对种子说什么啊?蛤蟆喊了种子有没有长出来?青蛙听见了蛤蟆的喊声,他怎么告诉蛤蟆的?3、引导幼儿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子睡在地里,阳光照着它们,小雨浇着它们,才会长出来。
并学说这段话,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4、师:蛤蟆有没有听青蛙的话?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5、出示场景蛤蟆在夜晚做的事,师:你们看见在蛤蟆在做什么啊?6、师:蛤蟆唱着歌讲着故事,不知不觉地怎么了?在他睡着的时候,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天亮了,青蛙是怎么对蛤蟆说的呢?7、幼儿一起做做青蛙喊蛤蟆,师:看见这些苗苗长出来了,猜猜蛤蟆会说什么?那蛤蟆种的西瓜能不能像青蛙一样长出又大又圆的西瓜呢?三、讨论。
师:蛤蟆想的那些方法有用吗?师:为什么蛤蟆会说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蛤蟆种瓜》含反思教学背景小班幼儿园是0-3岁的婴幼儿,是幼儿园中最小的班级。
由于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教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需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水平都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在教育中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本教案以《蛤蟆种瓜》这一童话故事为素材,通过互动故事、儿歌朗诵、教师示范等方式,帮助幼儿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的讲解,引导幼儿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不同的行为后果;2.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让幼儿能够理解和应用简单的词汇和常见句型;3.通过手工制作激发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蛤蟆种瓜的故事1.让幼儿围坐在地毯上,逐句朗读故事《蛤蟆种瓜》;2.解释故事中不理智、自私的蛤蟆做出危险的选择,引导幼儿反省自己的行为。
教学内容二:儿歌朗诵1.教师示范,教唱与故事相关的儿歌,在故事的基础上展开不同的情景唱;2.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唱。
教学内容三:手工制作1.教师示范制作瓜果,让幼儿模仿制作;2.帮助幼儿涂颜料、黏贴等操作,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故事讲解1.教师简单介绍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对《蛤蟆种瓜》故事进行预测;2.逐句讲解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表达的含义和行为后果;3.对故事进行回顾,检测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二:儿歌朗诵1.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跟着唱;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情景唱。
教学过程三:手工制作1.教师示范制作瓜果,引导幼儿注意安全;2.让幼儿模仿制作,提醒幼儿注意步骤、细节,同时提高幼儿对色彩、形状的感知。
教学反思通过《蛤蟆种瓜》这个故事,小班幼儿掌握了行为后果名称。
当学生再次碰到类似的行为场景时,将会心里默念名词,从而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同时,幼儿们们通过这个故事,知道勤劳节俭的美德,养成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蛤蟆种瓜》教案名称:蛤蟆种瓜教学目标:1. 听懂并理解故事《蛤蟆种瓜》的内容。
2. 理解并记住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内容。
4. 能够用简单的句子回答和询问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或故事绘本。
2. 单词卡片或图片。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听音乐:播放蛤蟆鸣叫声或乐曲,引发学生对蛤蟆的兴趣。
2. 问题引导: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蛤蟆是什么动物吗?它们是住在哪里的?”激发学生的思考。
3. 图片呈现:教师呈现蛤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主体活动:1. 故事讲解:用PPT演示或故事绘本向学生讲解故事《蛤蟆种瓜》,强调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练习理解: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具体细节,如“蛤蟆种了什么?”“ plants grew from the seeds蛤蟆种下的种子长成了什么植物?”等,鼓励学生回答。
3. 生词学习:教师呈现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图片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和理解意思,并反复操练。
4. 听读练习: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学生跟读故事内容,同时边读边指读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5. 对话练习:教师抽取几个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让他们用简单的句子回答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如“蛤蟆种了什么?”“这些植物长得怎么样?”等。
6. 绘画活动:教师发放纸张和彩笔,让学生自由绘画蛤蟆种瓜的情景,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绘画中的内容。
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故事中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并用恰当的语言向其他同学展示。
3.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在故事学习中的收获和想法。
拓展活动:1. 唱歌活动:教师根据故事情节编写一首简单的歌曲,教给学生学唱,并进行合唱。
2. 小组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游戏中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关于蛤蟆和种瓜的信息,如玩“我是蛤蟆,我种种子”游戏等。
评估与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的听说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蛤蟆种瓜》含反思教案编写人:[教案编写者的名字]日期:[教案编写的日期]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
2. 学会生词:蛤蟆、种瓜、田地、滋润、阳光、肥料、生长、成熟。
3. 培养幼儿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4. 激发幼儿对农作物的认识,培养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让幼儿认识蛤蟆、种瓜等基本概念,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生词的掌握,句子结构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蛤蟆种瓜》。
2. 生词卡片。
3. 田地、阳光、肥料等图片。
4. 幼儿用书《蛤蟆种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向幼儿展示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b. 引导幼儿说出生词:蛤蟆、种瓜、田地、滋润、阳光、肥料、生长、成熟。
2. 讲述故事:a.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蛤蟆种瓜》。
b. 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场景。
3. 情景表演: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b. 引导幼儿运用故事中的生词、句子进行表演。
4. 互动环节:a.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蛤蟆为什么种不出瓜?b. 幼儿互相讨论,教师总结答案。
5. 总结与反思:a.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故事的主题: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b. 教师让幼儿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努力与收获,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幼儿向家人讲述故事《蛤蟆种瓜》。
2. 家长协助幼儿用生词卡片进行亲子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3. 家长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倾听、表达、交流等方面。
2. 评估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生词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幼儿在情景表演中的表现,以及对角色的把握。
4.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作业完成情况及亲子互动情况。
1. 让幼儿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的有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教育幼儿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辛勤劳动,不能盼望不劳而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难点:教育幼儿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辛勤劳动,不能盼望不劳而获。
三、故事内容:从前,有一只蛤蟆,他看见人家种瓜,也很想种。
他就找了一块地,开始种瓜。
可是,他不知道种瓜要用心,他只是把瓜籽儿随便扔在地里,就回家睡觉去了。
过了几天,蛤蟆醒来,他去看自己种的瓜,发现没有一个瓜苗出来。
他觉得很奇怪,就去找邻居兔子请教。
兔子告诉他,种瓜要有耐心,要常常浇水,除草,还要施肥。
蛤蟆听了兔子的话,决定重新种瓜。
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地浇水,除草,施肥。
过了很久,终于,瓜苗长出来了,慢慢地,瓜苗变成了小瓜,小瓜变成了大瓜。
蛤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非常高兴。
他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辛勤劳动,不能盼望不劳而获。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法:通过图片、图书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其中,感受故事的有趣。
3. 讨论法:引导幼儿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讨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1. 故事课件:《蛤蟆种瓜》2. 图片:蛤蟆、兔子、瓜苗、大瓜等3. 图书:关于种瓜的故事书籍4. 种植工具:小铲子、水壶等六、教学步骤: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故事课件,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2. 讲述故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蛤蟆种瓜》的故事,让幼儿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讨论: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蛤蟆的行为,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辛勤劳动,不能盼望不劳而获。
4. 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蛤蟆,体验种瓜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反思:引导幼儿总结故事中的道理,让幼儿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辛勤劳动,不能盼望不劳而获。
七、作业设计:1. 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种植一种植物,体验劳动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蛤蟆种瓜》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简单的语言叙述《蛤蟆种瓜》的故事情节,并理解故事主题;2.表示对蛤蟆种瓜的理解和评价;3.提高幼儿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蛤蟆种瓜》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记忆故事情节;2.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故事。
四、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主题;2.能以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
五、教学准备1.《蛤蟆种瓜》故事书;2.与故事相关的图片;3.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彩色笔;六、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菜园子的图样。
让幼儿们围绕菜园子说自己知道的蔬菜的名称。
2. 导入故事教师:大家知道蛤蟆会干什么吗?幼儿:不知道。
教师: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蛤蟆的故事,看看蛤蟆会干什么。
你们听完故事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幅菜园子有没有任何变化?3. 讲述故事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向幼儿们讲述故事。
蛤蟆嫌弃它在沼泽中的家太闷了,想到了郊外的空旷和阳光,想到了郊外的美丽的花草树木。
可是徒步太慢,它想到了坐汽车,可车票贵,钱不够,然后它就开始干起一份瓜种生意来,把种子一遍遍地舔净,然后到山上交给麻雀代售。
不久,种子产生出售。
蛤蟆拿到的钱买了一张车票,坐上了去往目的地的汽车。
蛤蟆到了郊外,发现再美的花朵、树木还是嫌它无所作为,它决定回沼泽里。
4. 教学评价教师提问:1.故事讲的是什么?2.主人公是谁?3.主人公有何愿望?4.主人公是怎么实现自己的愿望的?5.最后,主人公做了何种选择?5. 教学延伸故事中的蛤蟆为了实现心中的向往努力工作,最终到达目的地,但发现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最后它选择回到了自己最熟悉而舒适的沼泽中,教育我们要认识自我,不要盲目追求。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们学会了运用简单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并理解故事主题。
同时,也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蛤蟆种瓜的理解和评价。
八、教学反思小班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比较薄弱,在教学中需要多使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和故事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故事。
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蛤蟆种瓜》教学背景课程名称:小班语言《蛤蟆种瓜》授课年龄:4-5 岁开课时间:2020 年 9 月教学时长:每节课 30 分钟,共 8 节课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听说能力。
2.帮助孩子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孩子明确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
•难点: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对话并加深印象。
教学内容故事简介在一个干旱的村庄里,小蛤蟆庄稼种了好多好多,其中包括瓜子。
一天,小蛤蟆意外发现了一颗特殊的瓜子,不知道哪里来的。
他种下了这颗瓜子,用心地浇灌、施肥。
最终,这颗瓜子生长成了一株巨大的瓜藤,结果两个大西瓜和四个珍珠瓜,恰好够小蛤蟆和它的朋友们分享了。
教学安排第一节课•教师简单介绍故事,并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是否有种植经历或听说过什么有趣的种植故事。
•观看故事动画,帮助孩子们认知故事的主题。
第二节课•回忆故事,并引导孩子们重温故事主题。
•根据故事情境,帮助孩子们对话,并强调关键词汇。
第三节课•回忆故事,并对故事进行复述。
•注重使用生动的形容次和词语,让孩子们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第四节课•通过故事背景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基本需求。
•以“奇妙的种子”为主题,进行种植活动。
让孩子们种植瓜子,并用心地浇灌、照顾。
第五节课•指导孩子们观察自己种植的瓜子,并对它们进行描述。
•以“水滴搬砖”为主题,进行游戏活动。
孩子分成若干个小组,从一个桶转移水滴,将水滴传递至另一个桶中。
第六节课•观察实际中的瓜藤,引导孩子们感受瓜藤的特点,明确故事主题。
•进行主题剪纸活动,让孩子们长出自己的一株瓜藤。
第七节课•回忆故事,并引导孩子们探究故事的深层含义。
•建立“爱心社区”主题园,让孩子们将自己种植的瓜果共享给周围邻居。
第八节课•结合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由创作自己的“奇妙的种子”故事。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蛤蟆种瓜》含反思.docx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复述故事。
3. 培养幼儿观察图片、大胆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4. 教育幼儿懂得耕种的不易,学会珍惜食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学会正确的朗读和复述故事。
难点:1. 观察图片,大胆想象和表达。
2. 教育幼儿懂得耕种的不易,学会珍惜食物。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蛤蟆种瓜》。
2. 图片或道具representing various roles in the story.3. 种植实践活动材料(如种子、花盆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儿歌或游戏引入活动主题。
2. 故事讲述:利用课件或图书,讲述故事《蛤蟆种瓜》,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
3.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参与故事表演,增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 观察与想象:展示故事中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大胆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
5. 表达与创作: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语复述故事,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6. 种植实践活动:带领幼儿进行种植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耕种的过程,并教育他们珍惜食物。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价幼儿在观察与想象环节中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幼儿在种植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和对耕种过程的理解。
4. 通过家长反馈和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故事主题的认同和价值观的培养。
七、家园共育建议:1. 鼓励家长参与故事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家庭阅读氛围。
2. 建议家长在家中开展简单的种植活动,让幼儿体验耕种的过程。
3. 鼓励家长与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珍惜食物的观念。
4. 建议家长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
小班语言活动《青蛙种豆》教学设计
小班语言活动《青蛙种豆》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意趣美。
2、喜欢听儿歌,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了解有关青蛙生长过程的知识。
2、教学挂图,青蛙及小蝌蚪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瞧一瞧,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提问:池塘的水怎样?(引导幼儿说说池塘的清水给人的感觉。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提升:清水塘,水悠悠)提问:(出示在跳水的青蛙)青蛙妈妈正在干什么?青蛙妈妈跳水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扑通扑通跳下水,教师注意用诗歌里的语言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并模仿青蛙跳水的声音和动作)提问: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小朋友们猜一猜,
青蛙妈妈的孩子是谁?长什么样?
提问:(出示小蝌蚪图片)这是什么?(小蝌蚪)它们是谁的孩子?
提问: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泳,看起来想什么?(会游泳的小黑豆)
小结:青蛙妈妈最喜欢在水塘里生活,跳水、游泳、呱呱叫,做好多游戏。
青蛙妈妈生的孩子叫小蝌蚪,小蝌蚪小的时候长得不像妈妈,像一粒粒的黑豆豆。
青蛙妈妈生孩子就像种豆豆。
3、教师用富有节奏的声音示范朗诵儿歌,引导幼儿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青蛙种豆》
4、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朗读儿歌。
(2)幼儿跟读练习。
5、儿歌表演游戏。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四、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在幼儿的经验准备上,对于儿歌的理解
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当孩子们对于儿歌内容通过认知,对于扑通扑通跳下水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当我们的孩子感受儿歌带来的美,体验语言游戏带来的乐趣,经验的准备在这当中起到了很好的作促进作用,当我们的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停留在表面时,其兴趣不容易激发,因此,作好幼儿的经验准备工作在幼儿的学习上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案例参考: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幼儿园教育指导教师用书》小班下
小班语言活动《青蛙种豆》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意趣美。
2、喜欢听儿歌,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了解有关青蛙生长过程的知识。
2、教学挂图,青蛙及小蝌蚪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瞧一瞧,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提问:池塘的水怎样?(引导幼儿说说池塘的清水给人的感觉。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提升:清水塘,水悠悠)提问:(出示在跳水的青蛙)青蛙妈妈正在干什么?青蛙妈妈跳水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扑通扑通跳下水,教师注意用诗歌里的语言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并模仿青蛙跳水的声音和动作)提问: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小朋友们猜一猜,青蛙妈妈的孩子是谁?长什么样?
提问:(出示小蝌蚪图片)这是什么?(小蝌蚪)它们是谁的孩子?
提问: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泳,看起来想什么?(会游泳的小黑豆)
小结:青蛙妈妈最喜欢在水塘里生活,跳水、游泳、呱呱叫,做好多游戏。
青蛙妈妈生的孩子叫小蝌蚪,小蝌蚪小的时候长得不像妈妈,像一粒粒的黑豆豆。
青蛙妈妈生孩子就像种豆豆。
3、教师用富有节奏的声音示范朗诵儿歌,引导幼儿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青蛙种豆》
4、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朗读儿歌。
(2)幼儿跟读练习。
5、儿歌表演游戏。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四、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在幼儿的经验准备上,对于儿歌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当孩子们对于儿歌内容通过认知,对于扑通扑通跳下水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当我们的孩子感受儿歌带来的美,体验语言游戏带来的乐趣,经验的准备在这当中起到了很好的作促进作用,当我们的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停留在表面时,其兴趣不容易激发,因此,作好幼儿的经验准备工作在幼儿的学习上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案例参考: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幼儿园教育指导教师用书》小班下
小班语言活动《青蛙种豆》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意趣美。
2、喜欢听儿歌,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了解有关青蛙生长过程的知识。
2、教学挂图,青蛙及小蝌蚪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瞧一瞧,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提问:池塘的水怎样?(引导幼儿说说池塘的清水给人的感觉。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提升:清水塘,水悠悠)提问:(出示在跳水的青蛙)青蛙妈妈正在干什么?青蛙妈妈跳水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扑通扑通跳下水,教师注意用诗歌里的语言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并模仿青蛙跳水的声音和动作)提问: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小朋友们猜一猜,青蛙妈妈的孩子是谁?长什么样?
提问:(出示小蝌蚪图片)这是什么?(小蝌蚪)它们是谁的孩子?
提问: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泳,看起来想什么?(会游泳的小黑豆)
小结:青蛙妈妈最喜欢在水塘里生活,跳水、游泳、呱呱叫,做好多游戏。
青蛙妈妈生的孩子叫小蝌蚪,小蝌蚪小的时候长得不像妈妈,像一粒粒的黑豆豆。
青蛙妈妈生孩子就像种豆豆。
3、教师用富有节奏的声音示范朗诵儿歌,引导幼儿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青蛙种豆》
4、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朗读儿歌。
(2)幼儿跟读练习。
5、儿歌表演游戏。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四、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在幼儿的经验准备上,对于儿歌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当孩子们对于儿歌内容通过
认知,对于扑通扑通跳下水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当我们的孩子感受儿歌带来的美,体验语言游戏带来的乐趣,经验的准备在这当中起到了很好的作促进作用,当我们的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停留在表面时,其兴趣不容易激发,因此,作好幼儿的经验准备工作在幼儿的学习上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案例参考: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幼儿园教育指导教师用书》小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