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时作业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主题阅读幽默感今天看电视时,我发现儿子居然说得出每位体育明星的名字,甚至连他们的家庭生活也知之甚详,便开玩笑地问:“喂!请问迈克尔·乔丹的电话是多少?”儿子居然反问:“对不起,爸爸!我不知道,但打听很久了。
你知道吗?快告诉我!”我大笑了起来,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有了幽默感。
在许多国家里,有幽默感是对人极高的赞赏。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的语言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示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与反击。
换句话说,幽默是巧妙解决问题的法宝。
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曾发生过议员之间争斗的事,有人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
议长觉得左右为难,若是表决,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不愉快的。
于是他急中生智,笑着说:“如果为了防止不正当的动作,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那嘴也该挂在门口,手脚也该摆在保管处。
”引得全场大笑,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又譬如伏尔泰总是赞赏某人的作品,而那个人却总是刻薄地批评伏尔泰,当有人向伏尔泰说出这件事时,他只是一笑:“我们双方都弄错了!”不过短短几个字,就用幽默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又作了有力的反击。
但是我必须强调,幽默并不是讽刺,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却不刺伤人;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己为幽默对象,在这当中,便显示了幽默者与被幽默者的胸襟与自信。
我曾经看过一个秃头者,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当场变了脸。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的幽默不得体,刺伤了他,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本对秃头就有极大的自卑。
相反地,我也见过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当别人笑称他聪明透顶时,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我早就聪明‘绝顶’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着别人的话,幽自己一默呢?所以,越是开放而富裕的社会,人们越富有幽默感;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越富有幽默感。
看来,一个幽默者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完满健全的人格。
(有删改)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题训练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_________一、课文直通车。
1.君子喻于义, 。
2.恻隐之心, 。
3.人有耻, 。
4.《杨氏之子》一文中,面对孔君平的发问,杨氏子以“”来进行回答,他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 。
5.《手指》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6.《童年的发现》一文中的“我”是一个的孩子。
7.孔君平,父不在, 。
为设果, 。
孔曰:“。
”这则小古文选自时期《》。
8.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想到一句俗语“, ”。
9.《朱子语类》中的“, ”告诉我们人要有羞耻之心。
《左传》“, ”告诫我们不要做坏事,否则必将得到惩罚。
二、选一选。
(1)书法家( )的书法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
A.颜真卿B.欧阳询C.王羲之D.柳公权(2)《颜勤礼碑》是( )的代表作之一。
A.欧阳询B.王羲之C.颜真卿D.柳公权(3)不属于“楷书四大家”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B.颜真卿C.欧阳询D.柳公权(4)被称为“书圣”的是( )A.颜真卿B.王羲之C.欧阳询D.柳公权三、根据意思写出名言名句。
1.读一天就有一天的收获,但如果有一天没读书,就会丢失十天读书的收获。
(__________)2.年少的时候不知道勤奋刻苦地学习,到老了才明白好好读书,却已经睌了。
(__________)3.学习不怕基础差,只要迈出学习的第一步,什么时候都不算迟。
(______)4.书山有路,但是只有勤快奔波的人才能真正找到路;学海没有边,只有用辛苦作舟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_______)5.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的打“×”。
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里的停顿是正确的。
( )2.“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这里省略号的作用都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8分)zào yìmǔ zhǐsāo yǎnɡyà shānɡ()()()()xiànɡmào miǎo xiǎo xiǎnɡ lèyōnɡ sú()()()()二、选择与填空。
(17分)1.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家禽.秦.朝感情.钢琴.B.拧.紧带领.凝.聚树林.C.凉.快梁.国丈量.良.好D.流.泪遗留.纽.扣浏.览2.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琴弦.(xián)窈.窕(yáo)轧.伤(zā)B.秽.物(huì)天赋.(fù)应.答(yīnɡ)C.周仓.(cānɡ)爱憎.(zènɡ)困窘.(jiǒnɡ)D.胚.胎(pēi)祸患.(huàn)痴.迷(chī)3.根据下图里的内容,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分)薄bó:①轻微,少;②不庄重;③看不起,轻视,慢待;④迫近;⑤姓。
báo: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较小的,跟“厚”相对。
bò:草本植物,茎四棱形。
叶和茎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薄.弱()薄.饼()日薄.西山()刻薄.()薄.荷()妄自菲薄.()4.请将合适的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
(5分)姿态姿势(1)烈日炎炎下,这位士兵以立正的()站了一上午。
(2)蜻蜓在花草丛中自由地飞舞着,像一位()优美的舞者。
着迷痴迷入迷(3)他听音乐()了,谁叫他都听不见。
(4)他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一波三折,实在是令人()。
(5)作为一名书法家,他()于各种字体和书法研究。
三、句子练习。
(6分)1.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用加点词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训练第八单元阅读主题本组教材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有著名作家丰子恺的《手指》;还有俄国儿童文学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阅读方法1.有感情地读书,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
2.把握漫画的特点,明确漫画作文的要求,激发写漫画作文的兴趣,初步掌握漫画作文的写法。
精彩片段阅读《手指》片段。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1.用“”标出描写食指姿态的句子。
2.拇指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食指比拇指更加。
(用文中词语填空)3.文中画“”的部分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试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写一写大拇指的其他作用。
.4.文中画“______”的部分对的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运用了描写,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 )(多选)A.突出食指工作比大拇指复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盲人提灯笼“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
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了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
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
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
一来隧道不长,里面的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
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
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对方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出来,又往何出去。
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
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盲人提灯笼”是歇后语,其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1)借花.献佛.花:______________。
佛:______________。
(2)为善.至乐.善:______________。
乐:______________。
3.点明全文主题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的故事对“盲人提灯笼”做了怎样的诠释?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全文的写作目的,想想文章的深刻含义,在下面三项中选一个恰当的做标题……()A.照亮别人B.盲人提灯笼C.保护自己,方便他人二、阅读理解能言善辩的孔融东汉文学家孔融,是个博学的人。
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片段,回答问题搭石(节选)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在选文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背对着背,往相反的方向走,(______)(2)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
(______)3.选文第一自然段先写一行人的动作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声音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
4.选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1)___________,(2)__________。
这让我们感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二、课内阅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
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
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阅读训练1.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文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 为设果________(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课外阅读。
小时了了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②(yì)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⑤仲尼⑥与君先人伯阳⑦有师资⑧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⑨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⑩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
②诣:到。
③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
④仆:谦称。
⑤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⑥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⑦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⑧师资:师。
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⑨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⑩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1)根据文意,可以知道“小时了了”的意思是()。
A.小的时候很聪明B.小的时候很迷糊C.小的时候不怎么样(2)孔融真的是李元礼的亲戚吗?请把他的解释改写成现代汉语。
(3)“大踧踖”是形容非常局促不安的样子。
陈韪为什么会“大踧踖”呢?(4)读了这个故事,你怎样评价十岁的孔融呢?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含答案阅读理解技巧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1.火车六年不到站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
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厖”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第八单元主题阅读纪晓岚跳河清代乾隆年间,翰(hàn)林院有一位叫纪晓岚的学士。
他学识渊博,能言善辩,素以风趣机智、妙语连珠而著称。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为难纪晓岚,便问道:“纪爱卿,‘忠孝’二字怎么解释?”纪晓岚回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即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这……臣遵旨!”“你打算怎么去死?”“跳河。
”“好,好吧!”乾隆知道纪晓岚当然不会真的去跳河,他也只不过想看看在这种情况下,他到底有什么办法免去一死,于是静观其变。
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开口问:“纪爱卿,你怎么没死?”纪晓岚回答道:“别提了,臣刚才在河边碰到了屈原,他不让臣死。
”乾隆听了一愣,忙问:“此话怎讲?”纪晓岚说:“我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走了出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纪晓岚,你这样就不对了!想当年我因为楚王是昏君,不得不投水而死。
可当今皇上圣明,是谁逼你去死的?再说,你若步我后尘,非投水而死不可,你死了倒没什么,可天下的人知道了,是要对皇上说三道四的,叫皇上的脸面往哪放啊,你应该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的,你再死也不晚啊!’”乾隆听了纪晓岚的话哈哈大笑说:“好一个如簧之舌。
行了!行了!我算服了。
”1.【词语理解】下面词语不能用来形容人“口才好”的一项是()。
A.能言善辩B.风趣机智C.妙语连珠D.如簧之舌2.【提取信息】读短文,做一做。
(1)中国古代对“忠孝”是怎样解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乾隆命纪晓岚马上去死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纪晓岚是怎样应对皇帝的旨意的?先是遵旨_______,然后回来说不跳河的_______:自己跳了河就会给皇上带来__________,为了皇上的好名声,自己______跳河,只好回来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类文阅读-21 杨氏之子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
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
(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
2.这件事的起因是(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结果。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答案:
1.(1)A (2)B
2.球忽跃入树穴
3.穴深
4.一盆取水,灌入穴中成功了
5.司马光砸缸救人曹冲称象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
”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注释]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当时担任宰相。
会:适逢,恰巧。
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1.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水底日为.天上日()(2)因.请其对()
2.用现代汉语解释“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在这个故事中,杨大年称得上是文学家吗?
4.“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子。
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对。
上联:轻风细柳
下联:淡月隐梅花
答案:
1.(1)是(2)于是
2.正好赶上杨大年来报告事情。
3. (说出理由即可)例:称得上,因为他应声曰,说明是脱口而出,而且大家都觉得他对得好。
4.舞
类文阅读-22 手指
幽默感
在许多国家,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更高的赞赏。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的语言有时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①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曾发生过议员之间争斗的事,有人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
议长觉得左右为难,若是表决,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不愉快的。
于是他急中生智,笑着说:“如果为了防止不正当的动作,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那嘴也该挂在门口,手脚也该摆在保管处。
”引得全场大笑,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但是必须强调,幽默并不是讽刺,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却不刺伤人;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己为幽默对象,在这当中,便显示了幽默与被幽默的胸襟与自信。
②有一个秃头者,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当场变了脸,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刺伤了他,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来对秃头有极大的自卑。
相反地,③另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当别人笑称他聪明透顶时,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我早就聪明‘绝顶’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别人的话,幽自
己一默呢?
所以,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1.为什么说“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短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幽默感能化解尴尬,幽默者充满了自信,这两个例子是()。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晏子面对楚王的讽刺给予的回答。
他的幽默起到了()的作用。
A.化解尴尬
B.警世
C.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4.仿照下面的例子,写出你对幽默的独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是,是。
答案:
1.因为越是胸襟宽广的人、充满智慧的人,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所以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C
3.C
4.例:生活的调味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片段)
丰子恺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
我随口问:
“你最喜欢甚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
“逃难。
”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甚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
我就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一个月以前,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
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
不过当时张遑失措,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
那里面地方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忽然兵车在墙外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愈响愈近,又愈密了。
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
是自骗罢了。
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
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
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
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
枪炮声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
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这是“逃难”。
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
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
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
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
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甚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
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
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唉,我要向他学习!
1.从结构上来说,短文记叙“逃难”的情节属于描写。
2.从行文中,你能感受到丰子恺散文的哪些语言特色?请结合具体词句指出。
3.孩子们最喜欢“逃难”是因为()。
A.“逃难”非常好玩
B.“逃难”所到之处景色非常美
C.孩子并不知“逃难”背后的紧张危险,只享受过程的新奇愉快
4.“我”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插叙
2.朴素自然,明白如话。
如开篇作者和四岁孩子华瞻的对话,家常式的口语,让读者倍感亲切
3.C
4.作者主张成人应该向孩子学习,抛开世俗外在的功名利禄的累赘,学会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如此这般,即使在危险或艰难的境遇下,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类文阅读-23 童年的发现
奇妙的蜘蛛网
每年快到暑假时我就特别期待,因为我可以回农村去过一个有趣
的暑假。
在那里,我可以跟爷爷长很多见识,还可以见到我的小伙伴。
终于盼到暑假了,我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农村。
有一次在场院乘凉,爷爷说:“要下雨了,咱们回家吧!”后来,果然下雨了。
我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爷爷笑着说:“你常看看蜘蛛网,就知道了。
”
于是,每天傍晚我都去观察蜘蛛网,一连几天,我看蜘蛛网都是平平地挂在那里,没有什么变化。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蜘蛛离开了原来的蜘蛛网,从屋檐下面的篱笆上竖着拉了一条条长丝,好像一根根的细柱子。
然后,蜘蛛就沿着这几根竖丝,侧着身子来回地爬着,绕上一圈一圈的细丝,不一会儿,蜘蛛就结了一个竖网挂在那里。
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爷爷。
他让我第二天再去看看蜘蛛网。
夜里“哗啦啦”地下起了大雨。
第二天,我就跑出去看那些奇妙的蜘蛛网。
噢!我看出来了,平挂着的蜘蛛网被雨水砸坏了,而竖挂着的蜘蛛网还完好无缺。
原来,下雨前,气压低,蜘蛛感觉出来了,便赶在下雨前先结个竖网,以免雨后无家。
哈哈,今天,我揭开了蜘蛛网的奥秘!
1.根据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好天气时蜘蛛网。
(2)将要下雨前蜘蛛。
2.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A.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B.承上启下,过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