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与日本文化科技经济交往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257.21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3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概况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发言摘要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过去三十年间中国对日本研究的概况,特别是以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为重要载体的学术交流成果。
通过对历次年会发言摘要的细致分析和整理,本文力求展现中国日本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日本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历史、文学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研究格局。
中华日本学会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作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学术平台,不仅见证了中国日本研究的蓬勃发展,更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日本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那时中日关系正常化刚刚起步,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和了解日本的各个领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章将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日本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深度和质量上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本文将探讨21世纪初至今的深入发展阶段,特别关注中国学者对日本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以及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等前沿议题。
通过对年会发言摘要的梳理,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国日本研究的丰富成果,更揭示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本文也对中国日本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期待未来能够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1. 研讨会背景与目的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中国对日本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领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交流日益频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使得对日本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日本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变迁,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与日本的交流合作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华日本学会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应运而生。
自首次举办以来,该研讨会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成为中国日本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
中日关系分析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国长达2000余年的交往历史中虽然也有摩擦和冲突,但在大多数时间两国都是和睦共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两国无论在外交、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割舍的联系,而这种互动的两国关系也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关系,分析,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异同一、中日外交关系分析1. 中日历史外交关系分析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很悠久,而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的位置相距很近,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
纵观中日历史关系可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不过那时中国的历史已经前进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居住在日本群岛上的居民,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阶段,就是说,国家还没形成。
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居住在汉族周围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受到汉族的影响。
中日两自人民间的最初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江西赣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文江西赣州,这个地方啊,改革开放以前可是穷得叮当响。
那时候,我们这里的人都是用竹子编家具、编篮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是改革开放以后,赣州的变化可大了!
咱们的交通工具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以前,我们出门只能靠两条腿,走啊走啊,累死了。
现在呢,有了汽车、火车、飞机,想去哪就去哪,方便得不得了!而且,还有地铁呢!这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
咱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以前,我们这里的人都吃不饱肚子,有时候还要挨饿。
现在呢,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食物,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而且,还有很多高档餐厅,去了一次就能让你流连忘返!
咱们的教育也变得更加普及了。
以前,我们这里的孩子上学可不容易了,有时候还要爬山过河才能到学校。
现在呢,有了现代化的校园和设施,孩子们可以在家里就能学到很多知识。
而且,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教我们的知识可多了!
咱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了。
以前,我们这里没有电影院、KTV什么的,只能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
现在呢,这些都变成了家常便饭。
而且,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演出和展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总之啊,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的。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真是感慨万分啊!不过呢,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赣州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中日关系是一个很广泛的课题,它应当包含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
而中日之间历史上曾经有过2000多年的、漫长而悠久的交往史,尤以两国民间交往最为频繁,谱写出了许多友好篇章。
然而中日之间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激烈冲突和对抗的时期,中日冲突对后来中日之间两国关系和民间交往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
历史上最典型的当属明朝与日本在朝鲜战争和清朝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现代关系史上最典型的当属日本侵华和中国军民奋起抗日。
明朝与日本在朝鲜经过平壤会战和龙山会战,明军以少胜多,一举击溃日军主力。
日本于1596年九月再次闪击朝鲜,毫无准备的朝鲜被杀得大败。
后来明朝派遣6万中央军入朝,发动反击,赢得汉江保卫战胜利,随后转守为攻,虽遭蔚山攻击战失败,却也重创日军主力,其后三路攻击,相继收复朝鲜南部主要城市,将日军压迫在沿海几大堡垒中分割包围。
至此日本败局以定。
丰臣秀吉在内外交困中去世。
日军闻讯集结水师仓皇撤退,被明朝水师在露梁海域伏击。
展开了16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海战。
经过一天的喋血厮杀,中国水师以损失战船一百多艘的代价,赢得了击沉日本战船四百五十艘的辉煌胜利。
至此,日本侵略军已全军覆没,抗倭援朝战争以中国的完胜而告终。
1894年7月25日,日本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对清朝政府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取平壤,下开城。
几乎聚歼驻朝清军,清朝甚至来不及组建第二道防线。
同时,日本联合舰队于9月发动黄海大战,重创北洋水师,击毁北洋水师主力舰六艘,彻底掌握制海权。
日本于1894年冬突破鸭绿江防线,占领大连旅顺,其第一集团军在海军的掩护下,在山东登陆,占领威海炮台,包围北洋水师,终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年三月,日本顶住清朝最后反动的海城反击战,并乘势攻克营口,清朝6万大军溃败。
自此,甲午战争以日本完胜而告结束。
中国损失军力六万人,敌我双方损失比例高达10:1。
最精锐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日本文化与经济二战之后,亚洲经济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争相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本国经济,可谓是群星璀璨,其中最为耀眼的恐怕就是从废墟到现代化经济大国日本了。
尽管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滑坡,以至现在的日元大幅贬值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并且最近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又被中国所取代,然而它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经济繁荣的确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它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又一个世界奇迹。
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滑坡,而中国却一枝独秀,仍保持了较大的增长。
尽管如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应该从日本的经验中得出一些启示。
在我看来,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
一.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全面西化的氛围中没有忘记保留传统文化。
在日本的城市中,古朴典雅的寺院神社,丝弦演奏的民谣,依旧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日本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就连书法都显现出新旧结合、东西交璧的特色。
所有这些现象都归源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1)开放性开放性是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始终有一种对外开放的性格,积极吸收先进文化,这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吸收中国的文化,在平安、奈良时期,以此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以至于使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中国文化的色彩,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给日本带来了稻米、青铜器和铁器。
[1]稻作农业和金属文化的传入,一方面使日本人脱离了原始状态,另一方面也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融入的中国文化。
第二个时期以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为标志。
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明确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原则,日本文化转而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全面开放。
浅谈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作者:姜雨昕来源:《名家名作》2019年第07期一、日本与中国的文字交流历史渊源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汉朝时候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但回顾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鉴对象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
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对日本人而言,汉字也属于外来语,但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日本人民就把汉字看成是日语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在传入日本境内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与发展,创造出了现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古时候,日本列岛与大陆之间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会的进步也十分缓慢。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汉字。
日本人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日本也从此步入了文明社会。
二、日本与中国的思想交流孔子,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
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
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
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坐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
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
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继承和传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汉语以外,还集中了日本当代汉学界的权威来此讲课。
可以说汤岛圣堂堪称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化传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