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基疗法[1]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46
麦肯基疗法对于腰痛的治疗效果腰痛是一种常见病症,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为了缓解腰痛的症状,人们一直寻找着各种治疗方法。
其中,麦肯基疗法是一种备受关注的物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腰痛的治疗。
那么,麦肯基疗法到底对于腰痛有哪些治疗效果?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一、麦肯基疗法的基本原理麦肯基疗法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麦肯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套治疗腰痛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矫正脊柱姿势和改善脊柱关节活动,消除或减轻腰痛症状。
麦肯基疗法认为,腰痛大多是由于脊柱位置不良或脊柱关节活动受限所致。
麦肯基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 评估和诊断:通过对患者的脊柱姿势、脊柱关节活动范围以及疼痛部位进行详细评估,确定腰痛症状的原因和程度。
2. 治疗和干预:根据评估结果,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姿势纠正、脊柱运动训练、腹部肌肉加强等。
3. 自我管理: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习惯,以预防腰痛的再次发作。
二、麦肯基疗法的优势1. 非侵入性:麦肯基疗法采用物理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不需要手术或药物介入。
这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的风险和不适感,对于一些不适宜手术的患者来说尤为适用。
2. 高效性:研究表明,麦肯基疗法对于腰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通过脊柱姿势和关节活动的调整,可以快速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
一些研究甚至发现,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麦肯基疗法在治疗腰痛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3. 个性化治疗:麦肯基疗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证据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麦肯基疗法在治疗腰痛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例如,一项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比较了麦肯基疗法和常规治疗对于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结果显示麦肯基疗法可显著减少疼痛和障碍的程度。
此外,另一项由德国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麦肯基疗法对于慢性腰痛的长期疗效也是显著的。
麦肯基疗法原理麦肯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原理基于人类行为的学习和改变。
该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达到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一、行为主义理论麦肯基疗法的原理源于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关系影响的。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新的反应来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二、认知重建除了行为主义,麦肯基疗法还包括认知重建。
这个过程涉及到识别和挑战不良思维模式,并替换成更积极和健康的想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解决负面情绪、焦虑、抑郁等问题。
三、目标设定麦肯基疗法也涉及到目标设定。
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制定可实现的目标,并跟踪进展情况。
这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并帮助他们实现积极的改变。
四、行为技能训练麦肯基疗法也包括行为技能训练。
这种方法通过教授个体新的技能和策略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例如,治疗师可以教授社交技巧、情绪调节和决策制定等技能。
五、渐进式暴露麦肯基疗法还包括渐进式暴露。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面临恐惧或焦虑情境的人。
治疗师会逐步引导个体面对他们害怕的事物,以减少他们对这些情境的恐惧。
六、正反馈最后,麦肯基疗法还包括正反馈。
这种方法通过提供积极反馈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治疗师会赞扬患者在达成目标时所做出的努力和进展,从而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总之,麦肯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原理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重建。
该方法通过目标设定、行为技能训练、渐进式暴露和正反馈等手段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达到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麦肯基疗法原理1. 简介麦肯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H. Erickson)创立。
它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
麦肯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倾听、建立联系、利用潜意识资源、引导改变等。
2. 倾听在麦肯基疗法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治疗师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患者的言语、声音和身体语言,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和问题所在。
通过倾听,治疗师能够捕捉到患者可能存在的隐含信息、情感和需求。
治疗师通过积极倾听来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注,并且展示出自己对患者问题的真正兴趣。
这种倾听不仅仅是对于表面信息的接收,更是对于深层次信息的察觉。
通过倾听,治疗师能够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信任关系,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打下基础。
3. 建立联系麦肯基疗法强调建立与患者的联系和共鸣。
治疗师需要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来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治疗师不是以权威的姿态来指导患者,而是以朋友、合作者或导航者的角色来引导患者。
建立联系时,治疗师需要与患者保持一致性,并且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
治疗师会注意到患者言语、行为和身体语言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并与之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治疗师的信任感,使其更加愿意接受治疗并积极参与。
4. 利用潜意识资源麦肯基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丰富而强大的潜意识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利用来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目标。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引导,帮助患者发掘和利用这些潜意识资源。
在麦肯基疗法中,治疗师会使用一些技巧来唤醒患者的潜意识资源。
例如,通过使用暗示、隐喻、故事等方式,治疗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患者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加容易地接受新的观念、认知和行为模式,并且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的改变。
5. 引导改变麦肯基疗法强调个体内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愈合能力。
治疗师并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引导患者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麦肯基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应用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功能受限等症状。
针对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麦肯基疗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麦肯基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应用。
一、介绍麦肯基疗法麦肯基疗法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罗宾·麦肯基(Robin McKenzie)创立的,旨在通过自我康复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这种疗法依赖于患者的主动参与,包括自我评估、自我治疗和自我管理。
二、麦肯基疗法的原理麦肯基疗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调整患者的姿势和运动,来减轻颈椎病的症状。
这种疗法认为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的错位和肌肉不平衡引起的。
因此,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动作,可以恢复颈椎的正常位置和肌肉平衡。
三、麦肯基疗法的具体应用1. 自我评估:麦肯基疗法强调患者参与自我评估,通过观察自身的症状和反应,来判断采取何种治疗方法。
例如,患者可以尝试不同的姿势和动作,观察是否能够减轻疼痛和僵硬感。
2. 自我治疗:麦肯基疗法提供了一系列的自我治疗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
这些动作包括颈部伸展、旋转和侧弯等,旨在调整颈椎的位置和减轻症状。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3. 自我管理:麦肯基疗法鼓励患者主动管理自己的症状和康复进程。
患者可以学习如何预防和处理颈椎病的复发。
这包括注意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以及定期进行康复体操等。
四、麦肯基疗法的优势1. 无创伤性:麦肯基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无需药物或手术介入。
这对于一些对药物有不良反应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选择。
2. 简便易行:麦肯基疗法的自我治疗动作简单易行,患者可以随时在家中进行。
这方便了患者的日常康复治疗,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3. 有效可靠:麦肯基疗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研究表明,使用麦肯基疗法进行颈椎病康复治疗可以显著减轻疼痛和功能障碍。
五、注意事项尽管麦肯基疗法对颈椎病的康复有着显著效果,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适应症:麦肯基疗法适用于大多数颈椎病患者,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
麦肯基疗法与脊柱健康的关系麦肯基疗法(McKenzie Therapy)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它通过特定的运动和体位调整,能够改善患者的脊柱健康状况,并减轻或消除相关症状。
本文将介绍麦肯基疗法与脊柱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促进脊柱健康方面的作用。
一、麦肯基疗法简介麦肯基疗法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罗宾·麦肯基(Robin McKenzie)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该疗法主要通过诊断和治疗脊柱的机械性问题,即通过运动和姿势调整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预防再发。
麦肯基疗法的核心理念是:特定的运动和姿势调整可以改变患者的疼痛模式,从而恢复脊柱的正常功能。
二、麦肯基疗法的原理麦肯基疗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1. 自我治疗:麦肯基疗法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通过特定的运动和体位调整,可以帮助患者自行减轻或消除疼痛。
2. 机械性问题:该疗法着眼于脊柱的机械性问题,即椎间盘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3. 长期效果:通过麦肯基疗法的训练,患者可以学会自我管理和纠正脊柱问题的方法,从而长期维持脊柱的健康状态。
三、麦肯基疗法与脊柱健康的关系1. 缓解疼痛:麦肯基疗法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运动和姿势来缓解脊柱相关的疼痛。
通过特定的体位调整和运动,可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缓解神经根的受压状况,从而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2. 恢复功能:脊柱相关疾病常常伴随着功能障碍,如活动受限、肌肉无力等。
麦肯基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和体位调整,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脊柱功能,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3. 预防再发:麦肯基疗法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通过学习正确的运动和姿势,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的脊柱习惯,从而减少脊柱问题的再发率。
四、麦肯基疗法的适用范围麦肯基疗法适用于多种脊柱相关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此外,它也可用于脊柱术后康复、姿势调整等方面。
McKenzie疗法是新西兰物理治疗师Rohin McKenzie先生创立的一种应用脊柱力学治疗颈腰疾患的康复方法,由于其治疗技术独具特色,且有较好的疗效,故获得了国际康复医学界人士及临床医师的认可。
(一)Mckenzie技术中有关治疗的观点1.与松动术、手法等治疗技术的区别:松动术、手法等治疗技术所产生的作用包括伤害感受器的神经调节,降低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松解或牵张粘连及最快速使重要的关节活动度增加。
这些作用通过体位的调整和反复训练也可获得。
2.自我治疗与减少依赖:Mckenzie技术中,患者自我形成的治疗力量远比治疗师形成的治疗力量(如按摩、松动术、手法、牵引等)更大。
患者形成的治疗力量可以从改变和保持姿势的静态方法获得,也可以从反复运动等训练的动态方法获得。
Mckenzie认为这更为重要,更为潜在地提供患者的长期效果,并进而减少了患者依赖,增加了或者的独立性。
3.加强预防:Mckenzie不仅注重治疗,同时也要求对患者开展预防指导,针对不良姿势、反复屈曲这两个易患因素的加强预防,尤其是在久坐、持续弯腰、提举重物和腰痛复发等场合。
4.主动的观点:Mckenzie对卧床休息、支撑辅助具、腰围等被动治疗手段持不完全支持的观点。
Mckenzie认为卧床休息不宜长期使用,以避免产生继发问题。
5.对手术的观点:手术以后可继发瘢痕、纤维化和神经根粘连,因此手术失败率高,效果相对较差。
为避免手术以后瘢痕造成的功能问题可以在手术后通过伸展—牵张的方法使局部的弹性结构形成可伸展性瘢痕。
为预防功能不良的发展,可采用的方法为在手术后每2小时有规律地进行一次全范围的被动直腿抬高活动,降低纤维化的形成和神经根粘连的并发症。
(二)Mckenzie技术的特征性内容1.向心化现象:在进行某个方向的脊柱运动后,脊柱单侧方或单侧肢体远端的脊柱源性的疼痛减轻,疼痛部位向脊柱中线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向心化现象。
在侧方或远端的疼痛减轻时,脊柱中央部位的疼痛可能暂时加重。
麦肯基疗法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作用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为了更好地恢复损伤部位的功能和减少疼痛,许多专家推崇麦肯基疗法作为运动损伤康复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介绍麦肯基疗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其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作用。
一、麦肯基疗法的原理麦肯基疗法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罗宾·麦肯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康复疗法。
该疗法的核心理念是“机械悖论”,即通过引导病人进行特定的刺激动作,以改变运动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从而达到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的目的。
麦肯基疗法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面向个体:麦肯基疗法注重个体差异,将治疗方法和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
2. 运动疗法:麦肯基疗法强调通过特定的运动来影响神经和肌肉系统,改变其对疼痛和功能的反应。
3. 指导自疗:麦肯基疗法倡导患者通过自我疗法进行治疗,将治疗的主动性交给患者本人,让其更好地掌握治疗技巧和方法。
4. 减轻疼痛:麦肯基疗法通过改变受损部位的生理状况,减轻疼痛感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全面康复:麦肯基疗法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康复,即除了治疗疼痛和功能障碍外,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二、麦肯基疗法的应用麦肯基疗法适用于多种运动损伤康复的情况,比如常见的膝盖疼痛、腰背疼痛、肩颈疼痛等。
具体来说,麦肯基疗法在以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 关节活动度改善:麦肯基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和姿势,改善关节的活动度,降低关节的僵硬感和疼痛。
2. 肌肉力量训练:麦肯基疗法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增强受损肌肉的功能,减少疼痛和不适。
3. 柔韧性训练:麦肯基疗法可以通过特定的伸展动作,改善肌肉和韧带组织的柔韧性,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范围。
4. 功能恢复训练:麦肯基疗法注重恢复患者的正常功能,通过逐步增加活动的强度和范围,让患者重新融入正常的日常活动和运动中。
麦肯基疗法的定义和原理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扰时,常常会寻求各种心理疗法来帮助自己缓解和解决问题。
在众多心理疗法中,麦肯基疗法(McKenzie Method)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治疗手段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麦肯基疗法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一、麦肯基疗法的定义麦肯基疗法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最早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罗宾·麦肯基(Robin McKenzie)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这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腰椎、颈椎疼痛以及相关症状,如坐骨神经痛和肩颈痛。
二、麦肯基疗法的原理麦肯基疗法的原理基于脊柱的生理结构和运动机制。
它认为大部分慢性腰椎、颈椎问题源于脊柱的姿势异常和运动不协调。
通过纠正姿势和改善运动,可以减轻或消除脊柱相关的疼痛和不适。
麦肯基疗法的具体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助疗法:麦肯基疗法强调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
通过教授一系列的自助体位法和运动,患者可以自行缓解或消除疼痛。
这些自助疗法通常包括体位调整、屈伸运动和肌肉锻炼等。
2. 运动治疗:运动在麦肯基疗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特定的运动动作,可以改善脊柱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运动治疗的目标是纠正姿势问题、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平衡。
3. 诱发运动:麦肯基疗法通过诱发特定的运动动作,帮助患者确定脊柱问题的具体特征和敏感区域。
这种诱发运动有助于定位病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麦肯基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麦肯基疗法广泛应用于脊柱相关的疼痛康复治疗中。
它可以用于治疗腰椎疼痛、颈椎疼痛、坐骨神经痛、肩颈痛等问题。
在康复治疗中,麦肯基疗法可分为以下步骤:1. 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特定运动测试等。
通过评估,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2. 诊断: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具体的诊断,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紊乱等。
3.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变的类型和患者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自助疗法、体位调整和特定运动治疗等。
第五章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第一节概述一、起源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的创始人是新西兰的物理治疗师麦肯基先生(Robin McKenzie)。
整个诊断治疗系统的创立与发展源自于一个偶然的病例。
1956年,麦肯基先生在新西兰惠灵顿的私人诊所行医。
史密斯先生是他的一个患者。
史密斯先生右侧腰痛,右侧臀部、大腿和膝部疼痛,弯腰不受限,腰向后伸展受限。
麦肯基先生为史密斯进行了3周的治疗,但史密斯症状没有改善。
有一天,当史密斯来到诊所时,他被告知进入治疗室上床等待。
但工作人员并没有注意到治疗床的一端已经被抬起。
史密斯脸朝下趴在床上使得腰处于过度伸展位。
在那个年代,腰伸展位被认为是对腰痛患者非常有害的体位。
大约过了10分钟,麦肯基先生进治疗室时才发现这个“错误”,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史密斯竟然认为他得到了3周以来最好的治疗。
他的腿痛已经消失,右侧腰痛转移至腰正中部,另外他的受限的腰伸展角度也明显得到改善。
史密斯从俯卧伸展位变换至站立位后没有再出现腿痛,症状没有反复,好转得以维持。
第二天,麦肯基先生有意让史密斯重复同样的姿势进行治疗,结果腰正中部的疼痛完全消失。
从这个偶然的病例开始,麦肯基先生尝试对所有腰痛的患者进行腰椎伸展的治疗,结果,部分患者好转,部分患者症状加重。
为了解释这些临床现象,麦肯基先生开始研究各种体位、各种运动对疼痛等症状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创立和完善了独特的诊断系统,以及与诊断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命名为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本文中简称为麦肯基方法。
二、麦肯基国际学院随着麦肯基方法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其应用日益增多。
为了保证正确地使用麦肯基诊断治疗方法,确保治疗效果,麦肯基先生于1982年在美国成立了麦肯基国际学院。
目前学院总部设在新西兰,在全世界各地拥有22个分院,另有6个分院正在筹划之中。
麦肯基国际学院除了从事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的正规教学以外,还进行有关人体脊柱和肢体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学院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7届,第8届麦肯基学院国际会议将于2003年在意大利罗马举办。
麦肯基方法标准化课程由课程A至E组成,课程的难度是序列化的,必须按照次序完成,各课程之间的间隔有一定的要求,以保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在临床应用所学的方法,并带着问题开始新阶段的学习。
麦肯基方法标准化课程的教师必须获得麦肯基国际学院的教师资格,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学的重点是现场演示诊断和治疗患者的过程,使参加者能够目睹如何运用麦肯基方法对患者进行评测和诊断,并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经过A—E课程学习后可以参加证书考试,证书考试合格才表明刚刚达到掌握麦肯基方法的最低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可以继续研究生文凭课程。
中国第一届麦肯基方法学习班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办,目前每年举办两届学习班。
第二节理论基础一、疼痛机制(一)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寻求诊治的主要原因。
疼痛定义为在人体组织处于损伤或潜在损伤,或被认为损伤时,人主观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
疼痛是皮层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伤害感觉系统本身的生理性反应,也受情感因素、认知因素、遗传、环境和社会多因素的影响。
(二)疼痛感觉的传导途径疼痛的感觉经伤害感受系统传导。
伤害感受系统是机体的警告系统。
伤害感受系统功能正常时能提醒我们某些组织正临近危险,或者某些组织正在或已经损伤。
伤害感受系统从外周至中枢的途径中包括:伤害感受器、传入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脑干、丘脑、皮层。
伤害感受器由损伤刺激激活,并激发伤害感觉系统,将伤害信号经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传递至皮层,使我们感受到疼痛。
在伤害刺激的传递途径中,信息可被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对伤害刺激引起的传入冲动进行抑制或兴奋。
(三)伤害感受器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们实际上是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存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关节突关节的纤维性关节囊,纵韧带,棘突间韧带,黄韧带,椎体和椎弓旁,筋膜,腱膜,肌腱,硬脊膜,椎间盘的纤维环等。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产生疼痛。
伤害感受器被激活有三种方式:机械刺激、化学刺激和热刺激。
(四)化学性疼痛当组织受损伤或有炎症反应时,组织中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氢离子和钾离子等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增高,超过化学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化学性疼痛。
化学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或有炎症反应时,或感染性疾病时,如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结核,其它细菌感染等。
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浓度下降后,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五)机械性疼痛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性疼痛。
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
间歇性的颈肩腰腿疼痛通常是机械性疼痛。
出现机械性疼痛时不一定存在组织损伤。
以手指为例:你用右手将自己的左手食指向手背方向用力牵拉,当用力达一定强度和/或掌指关节伸展达到一定角度时出现局部的疼痛;松开外力,左手食指回复至中立位后,疼痛消失。
此过程中左食指出现了疼痛,但没有组织损伤,只有组织变形引起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激活。
(六)创伤性疼痛创伤引起的疼痛是化学性疼痛与机械性疼痛的结合。
创伤发生时,外力对软组织造成过度牵拉和损伤,产生机械性疼痛,多为锐痛。
损伤后,受损组织局部很快有化学物质堆积。
当这些化学物质浓度超过激活化学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产生化学性疼痛,多为持续性不适或钝痛。
在致痛物质作用下,正常时不能引起疼痛的相对小的机械性应力也可引起疼痛(痛觉倒错allodynia)。
2-3周以后,化学性疼痛逐渐消失,但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在受牵拉时仍引起间歇性的机械性疼痛。
(七)区分化学性疼痛和机械性疼痛的意义和方法根据疼痛产生的机理,化学性疼痛的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浓度有关,缓解疼痛的方法应从避免进一步损伤,减轻炎性反应,减少渗出物着手,以药物治疗为主,力学治疗方法不合适。
而机械性疼痛的治疗则不同,因化学性药物对改变力学关系无直接影响,故药物治疗对缓解机械性疼痛效果不佳,而力学治疗方法能够改变组织变形的程度,使得疼痛减轻直至消失。
综上所述,确定疼痛的性质对制定止痛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化学性疼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持续性疼痛。
持续性疼痛是指患者从醒来至入睡每时每刻都有疼痛或不适感觉。
疼痛可以由于活动或休息加重或减轻,但从不完全消失。
因为物质浓度是逐渐地变化,化学物质的堆积与消散不会瞬间发生,因此,化学性疼痛也不会在一天中时有时无。
一般情况,损伤后5~7天,损伤产生的化学性疼痛逐渐减轻,至第3周消失。
如果在修复过程中组织发生再次损伤,则化学性疼痛时间延长。
化学性疼痛其它重要特征包括:疼痛发生于创伤后急性期,伴有红肿热痛的体征,活动使疼痛加重,没有任何一个方向的活动能减轻疼痛。
机械性疼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由组织变形的特点决定。
持续性的组织变形引起持续性的机械性疼痛,间歇性的组织变形引起间歇的机械性疼痛。
持续性的机械性疼痛常伴有活动范围受限,活动对疼痛有明显影响,某些方向的运动可以减轻或缓解疼痛,相反方向的运动则加重疼痛,在疼痛减轻时,受限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改善。
根据以上化学性疼痛与机械性疼痛的不同特征,可以将患者的疼痛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缓解疼痛的治疗原则。
二、椎间盘模型(一)动态间盘模型反复脊柱运动后,许多患者症状的部位和程度很快地发生变化。
如何在理论上解释这些临床现象,麦肯基先生首先提出了动态间盘模型的理论:即脊柱进行某一方向的反复运动时,对于运动节段的椎间盘产生了非对称性的挤压力,使得间盘内容物向挤压的反方向移动。
间盘的移动改变了纤维环和/或神经根的张力,从而使疼痛的部位发生变化,疼痛加重或减轻。
自麦肯基先生提出了动态间盘模型的理论之后,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它的正确性。
(二)椎间盘结构、作用与运动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组成。
纤维环由软骨细胞和纤维组成,纤维成分为主,排列成同心的环层,每层与邻层之间纤维走行方向成120o交叉。
纤维环与椎体牢固地连接,是髓核的保护壁。
纤维环前厚后薄,后外侧最弱。
髓核是粘胶状,有粘多糖和胶原纤维组成,含大量水分。
椎间盘有压力缓冲作用。
年轻时椎间盘含水量高,压力向各方向传递均匀,缓冲作用好。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含水量下降,间盘高度降低。
压力向各方向传递不同时,在纤维环内层某点产生相对高的压力,出现由内向外的放射状或环状裂缝,容易引起损伤,髓核由裂缝膨出。
当纤维环外层完全断裂时,髓核可脱出。
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髓核的含水量进一步下降,并与纤维环形成一体同时运动,髓核突出和脱出发生率下降。
髓核突出挤压神经根,产生疼痛等症状。
神经受压越重,症状越重,且症状的部位越远离脊柱;当神经受压减轻时,症状减轻,其部位越靠近脊柱附近。
椎间盘是脊柱可弯曲的重要因素。
相邻两个椎体加上其间的椎间盘是一个活动节段。
椎间关节有万能关节之称,它有四个轴线的活动,即挤压与分离、前屈与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
脊柱不同方向的运动对椎间盘的作用不同。
脊柱屈曲时,剪切力增加,纤维环前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后部拉紧,髓核向后移动,椎间盘内压力增加;脊柱伸展时,剪切力减低,纤维环后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前部拉紧,髓核向前移动,椎间盘压力减低。
脊柱侧屈或旋转时,屈向侧纤维环松弛,对侧纤维环紧张,髓核向对侧移动。
只有在纤维环外层保持完整的条件下,脊柱的运动才可产生髓核运动,应用麦肯基力学治疗方法治疗有效。
如果纤维环外层破裂,髓核已经脱出,脊柱运动对髓核无影响。
此时应用麦肯基力学治疗方法无效。
三、脊柱的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一)颈椎解剖与生物力学正常的颈椎曲度凸向前,颈椎共7节,从功能角度分为两部分:上颈椎是枕骨至C2,中下颈椎是C2至T1。
枕骨-C1和C1-C2节段无椎间盘,C2至T1各节段之间有椎间盘。
颈椎间盘小,很早出现裂缝。
功能上颈椎间盘是一个鞍状关节,有三个腔。
在退变过程中,三个腔融为一个。
上下关节突关节是节段之间的关节,它们稳定、引导关节运动。
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是前上方—后下方,使得颈椎较脊椎其它节段前后平移的幅度更大。
上下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导致运动不平滑,运动过度或异常运动。
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为倾斜的平面,椎间盘较厚,可作各个方向的运动,运动幅度较大。
颈椎的旋转主要是寰枢关节的活动,而屈伸与侧屈主要是下颈椎的活动。
颈椎活动范围的正常值为:屈曲0-60O,伸展0-50O,旋转0-70O,侧屈0-50O。
颈椎各个方向运动时产生的生物力学变化如下:1、屈曲(1)上颈椎——枕骨/寰椎/枢椎:在寰椎上关节面上,枕骨向前转动同时枕骨粗隆向后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