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热、肝脾肿大的3个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肝脾肿大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肝脾肿大是什么原因*二、肝脾肿大如何预防*三、肝脾肿大如何治疗肝脾肿大是什么原因1、肝炎脾肿大是肝炎的体征之一,但并非每个病例皆然。
脾肿大者多数质地柔软,轻度肿大及轻触痛。
慢性活动性与慢性持续性之肝肿大质地较韧,并具有轻触痛,部分病人以肝区疼痛为主诉症状。
脾肿大是部分慢性肝炎病人所具有的体征,肿大不显着、质地较硬伴触痛。
活动性者以肝功能明显异常及明显黄疸来区别于持续性者。
2、肝硬化肝硬化也是会导致患者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肝硬化的主要体征。
心源性、酒精性及胆汁性者均有肝肿大的特点。
凡肝硬化病例其肝脏质地均较硬,可达Ⅲ,边缘锐利、表面突凹不平,触之结节状改变。
各类型肝硬化尤其并发门脉高压症者脾肿大较显着。
在门脉性肝硬化病例中,肝与脾的大小呈反比即:肝愈小、脾愈大。
质地愈硬。
3、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病情一般较重,肝脏的左、右两叶均累及而同时增大,质地较软伴有轻触痛及右季肋部叩打痛。
阿米巴性肝脓肿起病缓慢,病情较稳定。
初期(即阿米巴肝炎期)肝脏呈轻度肿大或中度弥漫性肿大,质地柔软。
一旦脓肿形成之后全身症状显着,肝医疼痛加剧。
如病变在肝内缓慢进行、脓肿缓慢形成时,肝脏逐渐增大、变硬。
4、脂肪肝为脂肪代谢障碍所致的肝损害。
触诊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伴压痛,质地较韧或硬,表面光滑。
此类病人很少发生脾肿大。
确诊需肝活检帮助。
其他代谢障碍性肝脏疾病,常见的如肝淀粉样变性、血紫质病等均可引起肝脏显着肿大,质地硬、边缘钝、无触痛,少数病例可发生黄疸与腹水征。
肝脾肿大如何预防1、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预防脾肿大应该多吃一些蛋白质不仅能提高血浆蛋白含量防止或减少肝脏的脂肪浸润而且还可以促进肝组织恢复和再生。
然而如果一日三餐吃进去的蛋白质总量超过了每天每公斤体重2-3.5克的限度就会有副作用。
过量的蛋白质在体内产生过多的氨肝脏不能将其转化为无毒物质排出最终结果是导致肝昏迷。
2、忌酒和烟长期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胃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脾肿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脾是人体内重要的免疫器官和储血器官,正常情况下,在左肋弓下一般摸不到脾。
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边缘,即认为脾肿大。
脾肿大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这些原因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感染性疾病是导致脾肿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比如病毒感染,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病毒侵袭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脾脏作为免疫器官会积极参与免疫反应,从而可能出现肿大。
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等,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脾脏,使其增生、肿大以增强免疫功能来对抗感染。
此外,慢性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寄生虫长期在体内寄生,不断刺激免疫系统,也可能导致脾脏增大。
血液系统疾病也是引起脾肿大的重要因素。
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种疾病会导致骨髓过度造血,脾脏也会参与造血过程,从而引起脾脏增大。
骨髓纤维化时,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脾脏代偿性地进行造血,导致脾肿大。
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多,脾脏需要处理更多的破损红细胞,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使脾脏增大。
另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引发脾肿大。
肝硬化是临床中常见的导致脾肿大的原因之一。
当肝脏发生肝硬化病变时,肝内的血液循环会受到阻碍,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
门静脉收集胃肠道、脾脏等器官的血液,压力升高会使脾脏的血液回流受阻,脾脏淤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脾肿大。
脾脏自身的疾病同样会导致脾肿大。
脾血管瘤、脾囊肿、脾脓肿等良性病变,以及脾恶性肿瘤,都会使脾脏的体积增大。
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也与脾肿大有关。
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活跃,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可能在脾脏沉积,刺激脾脏增大。
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由于体内代谢异常,某些物质在脾脏中蓄积,可引起脾肿大。
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脾肿大。
比如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抗心律失常药等,可能会对脾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脾肿大。
发热的原因及常见疾病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通常正常体温为36.5-37.5摄氏度。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引起的发热。
一、感染性疾病:1.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细菌性肺炎等。
2.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尿路感染、附件炎、前列腺炎等。
3. 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阑尾炎、腹腔感染等。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5. 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等。
6. 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症。
7.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常表现为长期低热。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1. 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常伴有持续性低热。
2. 痛风: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关节炎,也可伴有发热。
3.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等,可出现发热症状。
三、药物反应:1. 药物过敏:某些人对药物过敏,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
2. 药物副作用:许多药物使用后都有可能引起发热反应,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炎药、化疗药物等。
四、其他疾病:1. 恶性肿瘤:某些癌症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引起发热症状。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可导致高热。
3. 淋巴结核:淋巴结结核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
对于发热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出发热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
2. 解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用于控制发热症状,但不可滥用。
3. 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 对症治疗:根据发热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消炎药、抗过敏药等。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预防发热的发生: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等。
2.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3. 合理膳食,保持饮食均衡,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发热?关节疼?一个不可忽视的疾病———布病河南省洛阳市疾控中心2022年前七个月发现432例布病患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同时,我省多地已经开始开展布病防控等有关工作。
而我院作为豫东地区指定检查机构,送检布病标本量自然不会少。
那么,什么是布病、什么是布鲁氏菌、布鲁氏菌的毒性和传染性如何?下面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希望对临床诊疗和防控工作有所帮助。
1.概述布病,即布鲁氏菌病,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兽共患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与新冠、结核、艾滋等为同一类型传染病,传染性不容小觑。
人类感染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菌血症、关节痛、全身乏力、肝脾肿大等。
以上感染人类致病菌的主要包括羊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鲁氏菌。
2.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有上述症状病程在6个月以上为急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为慢性期。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3.生物学特性布鲁氏菌为革兰阴性小球杆菌(大小约0.5~0.7×0.6~1.5um),无鞭毛,无芽胞,常成散在或小团状排列。
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比较高,可以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但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37℃培养48h后可见微小(2-3um)、透明、光滑的灰白色菌落。
抵抗力较强,在土壤、毛皮、感染后动物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及乳制品中可存活数月;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在日光直照下20分钟可死亡,在湿热60℃20分钟下可死亡(即巴氏消毒法可杀灭该菌)。
成人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OSD)是以发热、皮疹、关节痛/炎为三大临床表现,常有网状内皮系统(RES)累及(如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以急性时相反应为突出的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血清铁蛋白增高)的系统性风湿病。
从1897年病理学家George F. Still首先报道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全身型”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到1971年Eric Bywaters正式定名本病,至今我们对AOSD仍然知之甚少——AOSD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诊断目前还是排除性的,仍然主要还是经验性的治疗。
1.AOSD的诊断标准与临床特征复习AOSD诊断主要参照Cush标准和***标准[1-2]。
Fautrel等[3]晚近提出了一个新的AOSD 分类标准,将发热≥39℃、关节痛、咽峡炎、一过性皮疹、中性粒细胞≥80%、糖基化铁蛋白≤20%列为主要标准;白细胞≥10000/mm3,固定的斑丘疹作为次要标准。
认为≥4条主要标准,或3条主要标准+2条次要标准就可诊断本病,且无须排除其他疾病。
对诊断标准恰当的运用首先建立在对疾病特征的准确把握。
AOSD的各种诊断标准均不能离开其临床特征:发热、皮疹、关节痛/炎是本病的三大临床表现。
其中发热>39℃者占83-100%,有66%的病人热峰>40℃,且多为单峰热,通常持续2-4小时,热退后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此期间症状逍遥。
正如Fautrel新标准所指出:AOSD的皮损可分为典型与不典型两种。
典型皮疹为橙色、肉色、淡红色的斑丘疹,通常不痒;多与发热相伴,而呈一过性;机械刺激可诱发(Koebner’s Phenomenon)。
不典型的皮疹可以是固定的、瘙痒性的、慢性荨麻疹样的皮损。
AOSD皮疹的病理表现多为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虽无特异性但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AOSD的关节炎可以被全身症状掩盖,起病可无关节症状,可仅有1个、数个、多个关节累及,大、小关节均可累及,可为游走性,其滑液呈炎性改变。
简述脾脏肿大的分度
脾脏肿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脾脏肿大的分度通常是根据脾脏在肋下的可触及程度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三度:
1. 一度脾脏肿大:脾脏轻度肿大,在肋下 2~3 厘米可触及,常见于急性肝炎、伤寒、疟疾等。
2. 二度脾脏肿大:脾脏中度肿大,在肋下 3~5 厘米可触及,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淋巴瘤等。
3. 三度脾脏肿大:脾脏重度肿大,在肋下 5 厘米以上可触及,甚至可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血吸虫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脾脏肿大的分度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但并不能准确反映脾脏的大小和功能状态。
对于脾脏肿大的患者,医生通常会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发现脾脏肿大,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成人still病诊断标准
成人Still病是一种罕见的风湿性疾病,其诊断主要基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成人Still病的一般诊断标准:
1.全身性发热:
•持续高热是成人Still病的主要特征,通常超过39摄氏度,且持续数周。
2.关节炎:
•关节炎表现为多关节痛、肿胀、红斑,常为对称性,可累及手、腕、膝等关节。
3.皮疹:
•典型的皮疹是为粟粒疹(salmon-pink rash),多发生在患者发热期间,常出现在躯干和四肢。
4.咽喉痛或腺样体肿大:
•包括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5.肝脾肿大:
•肝脾肿大是Still病的常见表现。
6.白细胞升高:
•血液检查通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
7.实验室指标: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常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可能升高。
8.排除其他可能性:
•诊断Still病时,需排除其他类风湿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可能性。
请注意,成人Still病的确诊可能较为复杂,因为其症状和体征可变且非特异。
确诊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如果存在成人Still病的疑虑,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确诊。
脾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我们的身体中,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它虽然不像心脏、肺脏那样被大家熟知,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脾脏的体积增大时,就被称为脾大。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可能预示着身体存在某些健康隐患。
那么,脾大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感染性因素是导致脾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比如说,当我们患上病毒性肝炎时,病毒会侵袭肝脏,同时也可能影响到脾脏,导致脾脏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脾大。
还有像疟疾,这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疟原虫在人体内“捣乱”,也可能让脾脏增大。
另外,败血症这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细菌在血液中“肆意横行”,脾脏作为人体的免疫器官,会努力工作对抗细菌,结果可能因过度“劳累”而增大。
除了感染,一些非感染性因素也会引起脾大。
血液系统疾病就是其中的一类。
比如白血病,骨髓中的白细胞大量异常增生,这些异常的细胞会“挤占”正常细胞的空间,同时也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脾大。
再比如淋巴瘤,这是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器官中增殖,也会引起脾脏肿大。
肝硬化也是导致脾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肝脏发生硬化时,肝脏内的血管阻力增加,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
门静脉就像一条“大河”,脾脏的静脉是它的“支流”之一。
门静脉压力升高,就会使得脾脏内的血液淤积,脾脏长期处于这种“充血”状态,就会逐渐增大。
此外,一些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脾大。
像血吸虫病,血吸虫的虫卵会沉积在脾脏,引起脾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脾大。
脾脏自身的疾病同样能引起脾大。
比如脾血管瘤、脾囊肿等,这些肿瘤或囊性病变会使脾脏的体积增大。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脾大有关。
在这些疾病中,身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脾脏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也会受到影响,出现肿大。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由于代谢产物在脾脏中的沉积,也可能导致脾大。
脾大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且有时候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临床表现:
发热(98~100%)是本病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
皮疹(〉85%)是本病的另一主要表现。
橘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不隆起或微隆起,
D=2~5mm 。
“昼隐夜现”:皮疹随傍晚发热时出现,清晨热退
后消失,也被称为“消散性皮疹”。
分布:颈部、躯干、四肢近端。
koebner现象:约见于1/3的患者,指由于搔抓或
摩擦等机械刺激或热水浴等使相应部位皮肤呈弥漫红斑
并可有轻度瘙痒。
关节及肌肉症状:几乎100% 患者有关节痛,〉90%的患者出现关节炎。
早期受累关节少,以后可增多。
膝、腕关节最常受累,其次为踝、肩、肘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远端指间关节亦可受累。
反复发作数年后,42% 出现非侵袭性关节强直——特征之一。
发热时出现肌肉酸痛,多无肌酶升高。
咽痛: 50% 多于早期出现,是AOSD活动的先兆。
发热时出现,检查: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扁桃体肿大,咽拭子培养阴性,抗生素无效。
淋巴结肿大:44%~81% 早期可见全身浅表的淋巴结肿大,对称,质软,轻压痛。
肝脾肿大:肝轻中度肿大,质软。
丙氨酸转移酶升高,黄疸,症状缓解后肝脏可恢复正常。
脾脏轻中度肿大,质软,边缘光滑,病情缓解后可恢复。
诊断标准:
2
3
治疗原则: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