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心法 守玄工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30
历代祖师心法口诀今将古今,历代祖师,丹经道书,梵典中之口诀,一一指出,留与后人。
而为后世学者之: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人云:父母生前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
成形罩却光明种,放下依然彻底清。
空照禅师云:这个分明个个同,能包天地运虚空。
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灵知是本宗。
自然居士云: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
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觉禅师云:菩萨从来不离真,自家昧了不相亲。
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三茅真君云: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在里居。
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天然禅师云: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主敬道人云: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
心性源头参不透,空从往迹费搜寻。
无心真人云:妄念才兴神即迁,神过六贼乱心田。
心目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妙虚禅师云: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
但将此中无挂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太乙真人云: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
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华严经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
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海月禅师云: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拦。
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
水庵禅师云:不起一念须弥山,待立当头着眼看。
拈一缕丝轻绊倒,家家门底透长安。
大沩智颂云:真佛无为在我身,三呼三应太惺惺。
若人不悟原由者,尘劫茫茫认识神。
无垢子偈云: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
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惟宽禅师云: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志公和尚云: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象。
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
呆堂禅师云:应无所住生其心,廓彻圆明处处真。
直下顶门开正眼,大千沙界现全身。
指玄篇云:若得心空苦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
一朝脱下胎州袄,作个逍遥大丈夫。
段真人云: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中医名言名句集锦(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XXX 《千金要方·大医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XXX《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XXX《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XXX则死。
(明·XXX《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XXX《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XXX《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XXX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XXX《医述·医学溯源》)9.XXX长,XXX。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XXX、XXX、XXX。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六合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2、摄生保健1.XXX即卧,乃生百病。
(XXX《备急令媛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XXX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战国·XXX《孟子·尽心》)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热⽓,上冲⼼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氤氲,结成丹质;⽽⽓⽳中⽔⽕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留形,不必杂术⾃长⽣。
诀⽈:⽿⽬⼝三宝,闭塞勿发通,真⼈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到丹⽥⽓满,结成⼑圭也。
阴阳⽣反复,普化⼀声雷注⽈:功夫到此,神不外驰,⽓不外泄;神归⽓⽳,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
⾝静于杳冥之中,⼼澄于⽆何有之乡,则真息⾃住,百脉⾃停,⽇⽉停景,璇玑不⾏;太极静⽽⽣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名曲江;忽然⼀点灵光,如⿉⽶之⼤,即药⽣消息也。
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
天根现即固⼼王,以神助之,则其⽓如⽕,逼⾦上⾏,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团和⽓,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踊跃,即天风妬卦也。
由⽉窟⾄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阴,化成神⽔⽢露,内有⿉⽶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之汞,结成圣相之体,⾏周天⽕候,⼀度烹之、炼之,丹⾃结矣。
⽩云朝顶上,⽢露洒须弥注⽈:到此地位,药即得矣。
⼆⽓结⼑圭,关窍开通,⽕降⽔升,⼀⽓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关,升⼆⼗四椎⾻节,⾄天⾕关,⽉窟阴⽣,⾹甜美味,降下重楼,⽆休⽆息,名⽈“⽢露洒须弥”。
诀⽈:⽢露满⼝,以⽬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以养之。
⾃饮长⽣酒,逍遥谁得知注⽈:养⽓到此,⾻节已开,神⽔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酒。
诀⽈:流珠灌养灵根性,修⾏之⼈知不知。
坐听⽆弦曲,明通造化机注⽈:功夫到此,⽿听仙乐之⾳,⼜有钟⿎之韵,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
⼼⽥开朗,智慧⾃⽣,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根本,预知未来休咎,⼤地⼭河如在掌中,⽬视万⾥,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实到此际,若有虚⾔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罪遭天遣,⾮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句,端的上天梯注⽈:⾃养⽓忘⾔⾄此⼆⼗句,皆是吕祖真正⼝诀⼯夫,⽆半点虚伪,乃修⾏上天之阶梯。
最强解说!张三丰真人内丹功法解说张三丰,元﹑明(一说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详,传说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是太极拳的创史人,经考证得字子冲南宋淳祐七年(张三1247年)生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镇;另有记载元定宗三年(1248年)生于辽东懿州望平县(今黑山县姜屯镇)在莲花湖畔亦有张真人故居。
明成祖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
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
游止无恒。
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
入明,自称“大元遗老”。
时隐时现,行踪莫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
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
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
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
”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
收入《道藏辑要》。
关于张三丰其人,历来传说很多,姑且不论,但他对内丹功造诣很深,确有据可查。
兹根据气功古籍,综述如下。
一、张三丰论炼己功夫《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
1.练已的涵义炼己是内丹功法最基本的要求,贯彻于整个过程中,不可须臾或离,所以也称炼己筑基。
所说筑基,一是指“炼己”阶段,或指内丹功法第一步炼精化气小周天,是强调炼己这步功法的重要性。
什么叫炼,明代伍冲虚《天仙正理》上说:“谓炼者,即古所谓:苦行其当行之时曰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之时亦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来源:本站原创编辑:宋文慧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
心法诀:气沉于渊,巧运气血;力凝山根,劲走螺旋,故示以虚,以无胜有,无所谓无。
技法诀:倏来即往,随屈就伸;随人所动,避实就虚。
彼实我虚,守无定势;彼虚我实,发无常法。
或虚或柔,不及至处,或实或刚,不到极里。
见绽即乘,见隙即趁;意在力先,柔在变外。
柔化刚发,随化而发;意到劲到,意走力随。
势慢而意决,后发须先至;己劲接彼劲,曲中倏求真。
心法诀中,“气沉于渊”即气沉丹田,然丹田非脐下一寸或三寸之处,而是小腹之底部,即耻骨处,气沉到此深渊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并非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只能在胸部,气沉丹田只是意想,通过这种意想使胸腔开阔,隔膜下降,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呼吸顺畅,气血通畅。
呼吸与气血的通畅是内家拳技击的必要保证,否则气喘吁吁、气闷气浮又怎能进行激烈的打斗?另外“气沉于渊,巧运气血”,也是内家养生的首要法则。
所以说,内家拳是技击与养生的统一。
除了“气”要沉,“力”也要沉,重于泰山,不轻浮,这样,敌人对我无可奈何,我对敌人则如重型坦克不可抵挡,故日“力凝山根”,力重于山后,还要劲力走螺旋,走圆弧,使劲力变化多端,循环往复。
这样,就能做到力量与旋转的结合。
“圆”的螺旋运动是中国内家拳最根本的标志。
故示人以虚,如同飞轮快速旋转时,我们根本看不到它的“实”处,这便是以“无”胜“有”,一旦碰到敌人,便变成实实在在的“有”,由虚变实,无所谓“无”。
对于技法诀,总体上是讲将敌力引来引进落空,随即前往反击敌人,屈蓄后随时伸展。
技击时,随敌之动而动,敌动我动,如影随形,避敌实处乘虚而入。
敌人真实地击来我就虚无化去,敌人空虚时我就毫不犹豫地进行攻击。
我防守时没有一定的招式、形势,我进攻时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刚柔虚实,二极的变化都不可走向极端。
遇到敌人的破绽千万不可错过,要抓住战机,趁机发动致命的一击。
意识要在力量之先,柔要在变化之外。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黄庭内景经注解梁丘子注释叙夫万法以人为主,人则以心为宗。
无主则法不生,无心则身不立。
心法多门,取用非一。
有无二体,随事应机,故有凡圣、浅深、愚智、真假,莫匪心神辩识运用之所由也。
但天下之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从粗入妙,权实则有二阶;吻迹符真,是非同乎一见。
《黄庭内景经》者,东华之所秘也,诚学仙之要妙,羽化之根本。
余襞习未週,而观想粗得,裁灵万品,模拟一形;义有四宗,会明七字;指事象谕,内外两言。
绌聪隳体之余,任嘘从呬之暇,舐笔磨墨,辄贻原筮。
务成子注叙扶桑大帝君命旸谷神仙王传魏夫人(旸谷神王,当是大帝之臣。
授此经之时,与青童君俱来。
夫人初在修武县中也。
)《黄庭内景》者(脾为黄庭命门。
明堂中部,老君居之,所以云“黄庭内人服锦衣也”。
自脐后三寸,皆号黄庭命门,故下一云命门中有黄庭元王玄阙大君。
又云坐当命门。
犹如头中亦呼为泥丸洞房中也。
此《经》以虚无为主,故用黄庭标之耳。
其景者,神也。
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
又别有《老君外景经》。
总真云:黄庭内外。
涓子云:《黄庭内经》、《外经》者,皆是也。
此神名与八景不同。
又递述有无者,盖所施用处异也。
名服既殊,源本亦别。
太极太微者,品号域也,)一名《太上琴心文》(琴,和也。
诵之可以和六腑、宁心神,使得神仙。
此十七字,本经所注也,)一名《大帝金书》(扶桑大帝君宫中昼诵此经。
以金简刻书之,故曰金书。
此二十一字,本经所注也,)一名《东华玉篇》(东华者,方诸宫名也,东海青童君所居也。
其中玉女、仙人皆诵咏之。
刻玉书之为玉篇。
此三十三字,本经所注。
夫此二宫之神仙犹诵之者,非复以辟邪,正谓和神耳。
但诵万遍毕,当得洞经。
不信此义,亦为一滞也。
)当清斋九十日,诵之万遍(此谓先斋九十日,乃就诵之。
非九十日斋令诵得万遍也。
诵日数无定限,若专此一法,日夜自可二十遍。
若兼以余事者,乘闲正可四五遍耳。
计得十遍,亦可依法礼拜。
若遍限既毕,未能通感者,但更精心诵之,勿便止也。
)使调和三魂,制炼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色反孩童;百病不能伤,灾祸不得干。
《周易参同契·关键三宝章》新注卢理湘引言:本章题目采用陆西星《参同契测疏》,经文源于清康熙年间仇兆鳌《参同契集注》。
此文为龙门正宗一家之言,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①。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②。
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③。
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④。
”①耳、目、口为三宝,三宝闭塞,耳不外听,目不外视,口闭不开,一心内守,为闭塞勿发通。
②真人,为先天炁,因先天炁可以化为阳神,阳神为身外之身,号为真人。
先天炁为先天阳精(甘露)所化。
规中,为中宫黄庭。
龙门派称绛宫为南海,中宫为黄海,真炁穴为北海。
先天炁在三海之中上下“浮游”,如鱼在海中泛游。
上不可过心,下不可过真炁穴,此为真诀。
丹家温养之功,指目视中宫,二目盯住中宫,为神火,能将甘露化为先天炁,于三海中上下“浮游”。
先天炁上至心,用真意一定,复下至真炁穴,又用真意一定,久之入于大定,胎息绵绵。
先天炁上下浮游,称为胎息。
③旋,指外阳举,丹家称为“阳举外形旋”。
曲,为无弦曲,要听。
阖(hã),为关闭。
开阖指开督闭任,丹家称为大阖辟。
合同,指活子时二候至,元精出洞,闭任开督要与之同时相合,其意思指元精出洞,急速下手点住生死窍,否则稍一迟疑,元精化为有形有质之精液出阳关而泄。
修士入定久之,忽觉活子时又至,外阳又举,无弦曲发动,元精又出动,此时要听曲声,下手采药。
下手之功,以中指点住会阴穴,开督脉闭任脉,以真意将元精逆上督脉。
④枢(shū),户枢,为旧式门的转轴。
辖(xiá),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使不脱落。
枢辖,指关键、中心。
己,为养己,温养之功。
下手采药,为温养之功之关键,因为元精日日生之,精满自溢,不以顺逆境界而转移,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动,指外阳举,元精出洞。
静,指未至精满自溢之时,元精虽日日生之,但外阳不举。
“动静不竭穷”,指人身活子时之动静反反复复,修士得明师真诀,直炼至马阴藏相,将精炼完,则精不生,龟头缩入腹中。
老前辈传世巨著《内功心法》一、养气篇拳与道同,习拳即参悟道法。
余习拳近二十年,心有所悟,自述作文,为辩真去伪,再图寸进。
合抱之木,起与毫末。
文能得之否。
拳名形意者盖取天地之象尔。
天之形空明广漠,了无一物,其意却有造化不测之能事,孕生万物,瞬间激雷霆万钧。
地之形因时而变,山川勾连,花木葱茏,其意有托栽润化万物之能事。
取天之形运化拳中,首从体态中正平和安舒始,取地之形则拳变化万端不可方物,虽神鬼不能测矣。
人之形随曲就伸,遇力则抗,诚能化天地形意,养气致柔。
孕空明而制刚强则能与天下英雄一决雌雄尔。
天之广漠也无界,人之欲度也无极,故当放骨以极远之所,方可开展筋肉,渐入松柔境地。
草木之根埋于土,人之根本悬于顶,立桩练骨既从上至下,所谓如衣浸水而高悬,若雪覆地而渐下,加以时日,骨正直而挺立,力凝聚而下沉,久则足下生根,稳似山岳。
气在长不在求,贵在养不在努,用在练不在运??,处无所住心处,出无所强求时。
是为人也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是故皆有先天之气,然劳形耗神渐与体内浊物混为一态,难分彼此。
致气养身,是从草木所生能同。
松土壤、给阳光、常灌溉,使其若草木萌芽,日渐有形,遂可参天。
是为丹田者气之动者也,动一发而牵全身,行毫厘则顺百穴,诚如气囊风箱,呼吸间气离浊物,自现形状,勾连成象,充沛有江河姿态。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气分阴阳,同声相应。
如孤男不偶,寡女难和。
是为气者,也复如是,孤阳不长,独阴不消。
当先剥离阴阳,而后方可鼓荡气息,使阳长而阴消,或阴生而阳渺。
此所以无极分太极之象尔。
体内热则觉外寒,体内寒则感外燥。
本与夏日抱冰,冬天拥炉同。
所以冷热寒燥,俱非气感。
唯涨与刺疼为真。
练拳当明疼加酸减麻不练。
疼者气之所示,坚持即是。
酸者求之过促,当知过犹不及,稍减是佳。
麻者筋脉扭曲,即刻知止。
此数百年血泪所书,不可不慎尔。
夫为气者行搬运之能事尔。
胡能使心与意合、意与形合者,专气而使然也。
专气而致柔,非专气而致气,何也,盖因气之为用,而非拳与道之根本者也。
九节玄功四禅解说◎行禅为何要缓步,眼视前五尺否。
关于学禅定之人,脚步若紧快,心决定不静,且意亦乱动,所以定要缓步,轻轻而行,眼看直,勿乱视杂色,须知眼神收皈,不远视,方能守窍,助心神不乱,亦不可经过后,而越头乱看女色,恐动心阻道不进,又不符合学道规格,故须防人议论也。
◎住禅指坐在椅上,切不可乱思想,须要统一心神,所说不离此个,不离那个,乃暗示学禅功之人,对此玄关及丹田两窍,定要兼守,可以说每时,都不可忘去呼吸之出入,若知注意呼吸之出入,正是性命存在,若忘弃呼吸之出入,犹如失去性命相同,故两窍兼守,为中和长生之道也。
◎坐禅即坐蒲团上,心放空意收皈,将杂念一切除清,方得真静,呼吸之出入,须要微细,初步若未得到温煖之气上升,渐借精神力作用,用真意引精神循环全身,头顶脚心手底,都要引透,此为却病延年妙法也。
◎卧禅此法为之吉祥睡,年老之人,可以多用,但睡中须觉勿开口,为何睡眠要觉,须知觉者醒也。
因夜间贪睡,阴气盛,即难镇静,所以大睡大死,少唾就不死,乃全重守静功夫,而待一阳动之时,采取舍利也。
八大金仙南极仙翁讲九节玄功!第一节:筑基。
已到筑基之今日,吾仙欣喜诸子,外功做得广大,善事亦作得甚多,对家事亦安置好势(妥当),三要素,财法伴,亦有齐备,对于炼心性功夫,平常亦做得纯正能忍,在静中以无杂念,坐到身中有千变万化之景,丝毫都无骇怕,虽化泰山崩落,压在吾身,而亦不惧,又化刀鎗之险,而都不惊,心意永无乱动,一心守玄窍,所以在静中,死活不管他,任其自然,此初步炼心性之功体,以得到自然健全之效果,须知修真学道,还丹最容易,而炼心性之功最难,炼心性之功,譬喻人生之造屋,筑地基一样,初初造屋,若无先筑地基,以后如何叠璧上梁柱乎,所以筑地基得坚固,后日资力积满,材料备足,欲建平阶,或是建三层,五层,则可由人愿力之希望,资料若丰富,建到中途,自无停工,或欠料之失败,亦免有困难之处,所以炼心性者,谓之筑道基也。
心性者,还丹之基础,做仙佛之来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