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史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西方翻译简史公元前三世纪:72名犹太学者埃及亚历山大城《旧约》,即《七十子希腊译本》西方第一部译作: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荷马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史上六次高潮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弱,罗马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列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语→拉丁语译《圣经》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3.11世纪至12世纪托莱多“翻译院”阿拉伯语→拉丁语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得到巩固)(德)路德民众语言《圣经》(法)阿米欧译普鲁塔克《名人传》(英)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蒙田《散文集》詹姆士《钦定圣经译本》(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5.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大作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入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扩大到其他领域翻译事业发展:1. 兴办高等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3.打破成规,发展及其翻译(重要标志)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西塞罗翻译:作为解释员(没有创造性)作为演说家(创造性)→直译与意译西塞罗:直译、意译昆体良:与原作竞争哲罗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凭“上帝的感召”波伊提乌: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但丁:文学不可译伊拉斯谟:不屈从于神学权威,依靠译者知识路德:民众语言多雷:译者理解原著内容,通晓两种语言巴特: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不删不减不改德莱顿:词译、释译、拟译泰特勒:优秀译作的标准(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奈达(Ninda)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读者反应对等西方翻译两条主线1.文艺翻译理论线:第一古老,强调艺术效果,忽略语言操作。
2.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泰伦斯(始)至今飞跃标志:1947年奈达《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代翻译《圣经旧约》希腊语,拉丁语3BC起西方古代第一步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72犹太学者《七十子希腊文本》特点:多人合作;72译者非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与涅维乌斯、恩尼乌斯并称三大创业元勋)罗马最早翻译家译《奥德赛》特点:罗马神名代替(文化移植)西塞罗:(主张活译)《奥德赛》理论:《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特点:1.使用符合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2.避免死译;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4.声音与意思自然结合贺拉斯:《诗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死译”特点:1.坚持活译,摒弃直译;2.外来词丰富本族语昆体良(活译)“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早期《圣经》翻译婓洛·犹达欧斯(死译)哲罗姆:第一部标准拉丁文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原则:1.灵活原则;2.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对比和沟通的桥梁。
西方翻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为今天全球翻译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是西方翻译的发源地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开始将古代希伯来语的经文翻译成希腊语,这使得希伯来教派的主要经典《圣经》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这种翻译活动为后来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罗马人开始翻译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将这些作品传播到罗马以及整个帝国。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古代知识的积累,也对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翻译活动相对减少的时期。
由于各国间的政治和文化隔离,翻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然而,在此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通过翻译,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和医学著作传入欧洲,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高潮期。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被热烈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需要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当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体系。
翻译机构、翻译公司以及自由翻译者纷纷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各种翻译培训机构也积极地培养了大量专业翻译人才,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结起来,西方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期都为翻译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翻译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西方翻译史西方翻译史是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跨越了几个世纪的翻译活动和理论的发展。
这段时间内,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翻译被视为学术传统的一部分。
早期的翻译工作主要集中在希腊文献的拉丁译本上。
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和中世纪的到来,拉丁语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语言,许多古希腊文献被翻译成拉丁语,为欧洲中世纪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翻译主要集中在宗教文献的翻译上。
基督教的扩张使得拉丁语成为欧洲统一的宗教语言,许多圣经和教父文献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以便于普通民众的理解。
在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阿拉伯翻译文化的发展使得阿拉伯语的科学、哲学和数学文献被翻译成了拉丁语和欧洲语言,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希腊和拉丁语的经典文献,通过翻译将这些文献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也开始翻译各种各样的现代语言文献,如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作品。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翻译在这个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革命中,许多科学家通过翻译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传播到其他国家。
此外,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文献,如霍布斯的《利维坦》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在翻译的帮助下被广泛传播。
到了19世纪,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翻译理论的发展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提出了“翻译没那么简单”的观点,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传递。
同时,俄国语言学家文森基也提出了翻译等效理论,强调译者应该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来进行翻译。
20世纪以来,翻译活动继续蓬勃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在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翻译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便利。
总的来说,西方翻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通过翻译的力量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西方翻译(理论)史概述1.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1). 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2). 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 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
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 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2.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的语言学派: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Newmark)、哈蒂姆(Hatim)等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 V ermee r) 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
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 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 assne t)阐释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 ti 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
引言: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 Russsian –American linguist)曾经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语际翻译(interlingual)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照此划分,人类的翻译活动几乎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古老。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亚述帝国就有了正式的文字翻译。
在公元前十八世纪汉穆拉比国王统治的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的许多法律、政令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下达庶民,许多政事也必须依靠译员的协作才能办理。
《旧约·以斯帖记》曾经记载过翻译在政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国王将书记召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扰大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扰大人和总督省长首领。
(以斯帖记,8:9)为了向犹太人宣传“上帝的法律”,公元前四世纪末出现了类似今天口译的翻译形式,人们被召集在广场上,文士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So they read in the book in the law of God distinctly,and gave the sense,and caus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尼希米记,8:8)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和荷马史诗的拉丁语译本己相继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罗马问世。
由此算来,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千多年中,翻译对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方涌砚出无数优秀的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许多可行的翻译方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
为方便起见,我们采用编年史的方法,逐步介绍西方译事译论。
对西方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历史划分,西方翻译理论家常常莫衷一是。
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以重大的翻译活动为标志来划分译论的发展阶段。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
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西方的(以致人类的)文明应归于翻译工作者。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西方的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纵观翻译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阶段:肇始阶段、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肇事阶段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外,主要包括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XX国中期起,迄公元五世纪罗马提过覆灭为止。
中世纪翻译中世纪历史一般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5世纪复兴时止。
就翻译论而言,主要有三大标记,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初期,翻译的内容已开始古代后期那种清一色的XX内容,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倡翻译介绍古希腊哲学著作,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卡西奥多鲁、格列高丽一世和波伊提乌。
卡西奥多对翻译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大量收集手稿,组织僧侣抄写各种神学作品和世俗作品,并进行研究和翻译。
最早组织官方翻译机构的是格列高丽一世,建立了一所官方的翻译机构,处理官方日常事务,这本身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这一时期的中心人物是波伊提乌,他不仅对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作出了贡献,而且对翻译理论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的观点可归纳为:(一)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
(二)翻译以客观事务为中心,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力。
他的观点与古代斐洛有相同之处,但他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X翻译凭实践而不是理论,于是西方翻译发生了重大转折,重视严格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
虽这样,还是翻译中较为流行的观点,其突出人物有阿尔弗烈德国王和阿尔弗里克。
前者对原作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认为译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这一观点赋予翻译以极大的灵活性。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中世纪, 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2各个时期的翻译家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文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十七至十九世纪,有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有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
在二十世纪,有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克布逊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列维的“翻译应为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的过程”和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各个时期的翻译家以及主要观点弗斯、卡特弗德的翻译在于“语言环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有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交际”的理论。
3西方主要翻译活动(圣经翻译)(1)七十子文本耶路撒冷托米勒二世请求72贤人翻译旧约。
这些贤人云集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进行翻译。
这次翻译的圣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圣经版本。
(2)拉丁文圣经圣杰罗米在公元3-4世纪之交完成的,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于圣经和基督教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1500年,印刷术被引入欧洲,拉丁版圣经是第一本印刷完整的书籍。
(3)西方圣经翻译詹姆斯版本1611年詹姆士国王亲自指挥54名圣经专家翻译完成的。
这一英语版本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圣经版本。
三古罗马帝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首先提出了“解释员”式的翻译和“演说家”式的翻译,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直译与意译。
此为翻译原则之滥觞,其后有中世纪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文艺复兴时期路德的“人文主义翻译”观、法国多雷的“翻译五原则”、十七至十九世纪法国巴托的“准确翻译”论、英国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德国施莱尔马赫的“翻译区分论”、洪堡的“语言哲学观”和“可译与不可译”理论、二十世纪苏联的费道罗夫、英国的卡特福德、法国的穆南等的翻译语言学理论、美国雅可布逊的“翻译三分类”理论、苏联列维、加切奇拉泽的文艺翻译理论、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的“释意”理论、美国奈达的等效论以及英国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此外还有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综合法、文化构建理论、对比篇章语言学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翻译语用学理论、翻译教学理论、翻译学理论等。
下面简要介绍西方比较重要的翻译理论家的译论。
1. 西塞罗(Marcus Tulius Cicero, 106BC-43BC)西塞罗是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和哲学家。
他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以及柏拉图等古希腊先哲的著作。
在他之前的公元三世纪中叶安罗尼柯已将《奥德赛》译成拉丁文,这大概是西方最早的译事。
西塞罗则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但有关翻译的论述不多,主要见于《论最优秀的演说家》(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和《论善与恶之定义》(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这两本书中。
总体来看,他是个意译派或风格派。
他说他自己的翻译就“保留了原语的总体风貌和感染力”(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译者不必逐字死译,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
译文须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这样才能打动译文读者。
他还主张译作应当超过原作,这与我国当代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观点近似。
2. 贺拉斯(Horace, 65BC-8BC)贺拉斯为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其代表作为《诗艺》(Ars Poetica)。
他主张译者不要逐词直译,不要跟着原作者亦步亦趋地模仿,否则既对不起译者的良知,也违背翻译的法则。
他认为译者不必忠实原文,而应忠实于他的客户。
这与传统的等值观背道而驰。
因为他那个时代还不存在什么神圣的文本,那个时代的翻译是为商业谈判和交易服务的,显而易见翻译委托人的意愿凌驾于所译文本的忠实性之上,这与我们今天翻译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情形相似。
而忠实于原作者及其作品的“等值观”与神圣经典如《圣经》的翻译有着深厚的渊源。
上帝和圣人的话是绝不容歪曲的,因而“直译”、“忠实”,“等值”等翻译观念在人类翻译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只是到了今天,在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随着权威被颠覆、中心被解构,铁板一块的传统翻译观念开始裂变、重构。
3.圣·杰罗姆(或译圣哲罗姆)Saint Jerome, c.331-c.420AD)圣杰罗姆是教皇达马塞斯的神学顾问,公元四世纪最有学问的僧侣。
他是拉丁文圣经的译者。
他主张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字字对应。
好词典是做到字字忠实的保证。
没有必要培训好译者,更无必要给译者以优厚的报酬。
他的这种翻译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
4. 多雷(又译多莱,Etienne Dolet)法国译论之父。
著有《论佳译之方法》(1540),提出翻译五原则。
1)译者必须完全理解他所译作品的意思和作品的内容。
2)译者必须掌握翻译时使用的两种语言。
3)译者不应该屈从到逐字翻译的地步。
只有不受原文词序的束缚,译者才能以句子为落脚点,使作者的意图得到表现,同时也能奇妙地保持原语与译语的特点。
4)译者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用法。
5)译者必须注意表达的和谐,保证措辞的连贯性,相互衔接,同时要优美,不仅赏心,而且悦耳。
5.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约翰·德莱顿,英国诗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具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把捉和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
他又认为译者辛勤地劳动,却为别人作了嫁裟衣裳。
他对翻译的贡献是将传统的二分法(直译和意译)扩展为三分法: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他认为逐字翻译是作者自缚手脚,而拟作又近似于创作,脱离了原作面貌,因此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这样既可避免随心所欲,又不至于过分呆板,以辞害意。
6.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A.F.泰特勒,英国人类学家。
他的《论翻译的原则》是西方第一部有关翻译理论的专著,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书中,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原则。
它们是:a) 译文要完全复述出作者的思想。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b) 译文风格笔调应当和原文的性质相同。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c) 译文应当同原作一样流畅。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泰特勒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信达雅”基本对应,区别在于排序不完全一样。
两人都把对原著的忠实放在第一位。
不过,泰特勒认为风格笔调(“雅”)比流畅(“达”)重要,而严复认为“达”比“雅”重要。
7.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rmacher, 1768 -1834)施莱尔马赫,德国哲学家兼神学家,是西方解释(hermeneutics)学的主要创立者。
他在“论翻译的不同方法”的著名演讲中指出,不同语言的文本译成德语,读起来和听起来应当不一样,读者应能从译本正确地推测出作品的原籍。
如果所有的翻译读起来和听起来都一个样,源文本的身份就会丢失,就会在译本中被完全抹掉。
施莱尔马赫强调翻译必须采用‘异化’(foreignising)的策略,必须保存源文本的异质性,而接受语言和文化的特权地位则被完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