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传统中国画所具备的形神兼备的特点。
中国画不仅注重形体的塑造,更强调神韵的表达,通过形
上搬下沉重的粮袋。
顺着水波荡漾的汴河看去,画面进入第二段。
河
中船只往来穿梭,人们在舟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精美的拱桥,宛如飞
虹,将两岸连结,湍急的水流中,有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木船,船的
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交相呼应,岸边挥臂助阵,
过往行人聚集桥头围观这紧张的一幕。
来到画面第三段也是热闹的街
市部分,酒楼店铺琳琅满目,驮马舟车川流不息,这些丰富的景象都
是来自与现实生活的取材,如果作者只是机械的讲所见之物照搬到画
面上,那呈现出来的画面将是古板且毫无韵味可言的,正式作者的拼
加整理,进行构图编排,艺术二次创造从而构成完整的图画,才能生
动表现出中国十二世纪北宋的政治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成
为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国宝级文物。
中国画不仅注重形体的塑造,更强调神韵的表达,通过形体来展
现其内在的神韵,用神韵来衬托形体的感受,这是属于中国画独特的
簪花仕女
图》中揭
示 人物画的
心理刻画文/谢赠生。
初探中国画论“形神论”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形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亦是中国画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形、神关系一直非常吸引中国历代画家、理论家的注意。
孰是孰非,众说纷纭。
本文着力探讨其萌芽、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形似神似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一、“形神论”的起源所谓“形”,是指事物的外观表现,绘画中一般指称绘画对象的原形。
《尔雅》有云“画,形也”即没有形象就没有绘画。
对“形”的把握是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
所谓“神“,是指实物的本质特征,或人之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即宇宙间所具有的生生不息之活力,亦即生命力。
早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对于形神关系就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淮南子》云;“神贵于形也,主张神主形从。
”指出了绘画的创作不应只追求外形的近似与细节的真实,重要的是把“神”,即决定外形的内在精神很好地表现出来。
强调“神”体现在绘画上,是绘画创作最重要的因素。
《淮南子》虽然对形神论的问题阐述并不明确,但它却是开创这一理论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趋于成熟,画家们开始在人物画理论上积极探讨,即从注重描绘人物外形的惟妙惟肖到展示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趋向。
而顾恺之则是在这一时代中,对于人物画感悟最深,艺术贡献最突出的画家。
顾恺之将这一形神观继承发展,并应用于绘画领域之中,提出了人物画“传神”的要求及“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主张,而这也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形神论”。
顾恺之的这种绘画思想为我国古典画论奠定了基础。
他围绕着这一理论还相应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悟对通神”等人物画精髓理论。
也因为他的艺术理论从而影响并孕育了谢赫的《古画品录》,对于后世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形神论”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传承与影响随后,谢赫则将顾恺之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
“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经验的系统总结,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论述在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中已陆续出现,到南齐,随着绘画实践的发展以及绘画和整个文艺思想的活跃,谢赫在“六法”中把“气韵生动”放置首位,要求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生命活力和神采风韵。
浅谈中国人物画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传统之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充满着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发展历程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人物画的特点中国人物画的特点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技巧,更在于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它以形神兼备、情理并举、含蓄表达为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汉朝时期,经过两千余年的演变和传承,它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
在唐代,人物画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多数作品精湛绝伦,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而宋代的人物画主要侧重于叙事与描绘性,运用着更为细致的笔触和构图手法,使作品在艺术性上更富有表现力。
明代则出现了更为多元化的表现风格,不仅注重人物形象的表现,更加强调绘画的审美效果以及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
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美表现手法多样化:中国人物画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绘画技巧,例如实墨写意、匀墨渲染、拔笔描摹、有线勾画、干笔/淡彩、深浅渐次等多种表现手法,具有极为高超的技艺与技能。
二、人物品格塑造:中国人物画尽力突显人物的品格特征,其人物形象塑造涵盖了德、才、貌、行、言、举、挥、撇等多个层面,充分调动了视觉、声音、心理、性格等多种因素进行人物的塑造。
三、符号化表现手法:中国人物画的符号体系是它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绘画中往往采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进行表达,例如五洲山川、仙花异卉、龙凤图案、跳跃的鱼群、孔明灯、莲花、松竹梅等。
四、艺术准确性:中国人物画在艺术表现上倾向于表达真实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尽管准确性对艺术的表现并不是绝对优势,但可以构筑出一个相对完美的人物形象,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
五、后期发展减小了民众审美距离:随着中国人物画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推陈出新,艺术手法随之发生改变,艺术特征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绎,以逐渐渗透到普通民众的人物画看法中去,同时也成为了更广泛的社会审美内容。
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国画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意义,对后世的绘画和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顾恺之画论及作品的重要意义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对中国绘画有着重大的贡献,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人。
顾恺之善于总结经验,在他之前还未有完整的或正式的画论,其所提出的画论对后世产生着跨时代的影响。
顾恺之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他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理论也是从艺术实践所得,在要求准确地描绘出对象的特征的同时,也要深入表现其内在的精髓。
这一理论在中国画论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对中国画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及意义深刻的影响。
欣赏顾恺之创作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一种悠缓自然、有节奏感的韵律变换,并让我们从各具神态的人物作品当中,感受到他传神的笔法。
顾恺之的画论及其作品具有跨时代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物画不再是单纯地由画形来表现,而是通过“形神”结合来体现其艺术价值。
历代评论家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具有跨时代的影响,此后许多的艺术家及理论学家都将其理论进行传承和延伸。
后世画家也大都摹写过他的作品。
中国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及发展,顾恺之功不可没,其绘画理论在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顾恺之画论中的“形”与“神”(一)如何理解顾恺之画论中的“形”与“神”针对顾恺之画论中的“形”与“神”,后人对其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未有形不似者而神似者”,强调对物体的描绘在写实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即可;第二种看法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像与不像在于对神态的把握。
“形”主要是指所观察对象及描绘事物的形体,也就是外形及造型特征。
从绘画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就是指造型艺术。
“神”是指人所拥有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精神境界,即来表现出一个人风韵神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神”对“形”的处理要通过“写”的方式来表现,最终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
132018.4期收稿日期:2018-03-02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科目中出现和成熟最早的画种。
我们现在看到的现存最早的人物画作品是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驭龙帛画》,距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相对比较晚熟,它出现于工笔人物画已经成熟后的两宋时期,由石恪、梁楷将书法行草的笔法入画,以其天才创造表现的减笔人物画发展而来的。
一、写意写意,俗称“粗笔”。
与“工笔”对称。
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
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
”前者乃指“写意”。
“写意”在《辞源》上总称为“宣曳书写,描摹心思”。
它有两种辞条:一曰“表露心意”;一曰“写的方法”。
“写意”是一种语体的形式,更是中国艺术精神表现的美学传统。
谢赫早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之首的就是“气韵生动”,那就是要求人物画有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描绘对象的神情风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写意”出来。
二、陶瓷写意人物画的审美特征陶瓷写意画的兴起,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是了不起的革新创造,它丰富了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增添了新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情趣。
在陶瓷人物绘画史上,“婴戏图”是一大画科,据现存资料记载,在唐代的长沙窑就出现了绘有儿童依肩荷莲的绿彩纹饰。
到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婴戏图”的高手画家,特别是苏汉臣,称的上是当时的“婴戏图”大画家,开创了一代“婴戏图”画风,一生创作了大量儿童题材的佳作,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儿童生活情节,画风技艺达到极致,可以断定苏汉臣深入到了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宋代以后瓷窑中又不断地出现“婴戏图”,足以证明当时的“婴戏图”画派不断发展,已为老百姓、文人和贵族所喜爱。
青花写意人物画,常不画五官,靠夸张富有某种表情的动势,像舞蹈一样,充分发挥动势的表情作用,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题材更是多为表现日常平凡而熟悉的生活场景,牧归的顽童、砍柴的樵夫、捕鱼的蓑翁、月夜下的行人,虽只撷取了动人的三两笔,便使画面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芬芳。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者:何利兵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0期【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画论中“以形写神”这一原则的画理有着独立意义的审美价值,同时又为绘画创作、塑造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形写神就是在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艺术形象完美地传达出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神,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神韵,形的表现可以灵活,超越客观物象的外部特征,强调主观情怀的流露和创造作用,使艺术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中国画形神再认识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的画理所反映的正是绘画中外在形和内在神的辩证关系,更是“迁想妙得”内涵的衍射、推移。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古代画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同时也看到了形神关系的对立统一。
因此,为了达到形神俱佳、和谐统一,形的表现可以灵活,不拘泥于纯客观自然物象的摹拟、再现,而是着力于强调客观物象内在精神的主观把握和画家主观情感的传达。
中国绘画是借笔墨立象,是人精神活动的显现,因而不同于客观形象的被动描摹,主要是指通过再加工的绘画形象,表达和流露人的精神情感,表现画面精神内涵。
这说明绘画作品形是载体,神才是目的。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美学考察艺术作品的一对范畴。
从哲学或美学的角度看,“形”属于物质,“神”是精神状态,形体与精神矛盾而又统一,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俱伤。
“作画易而神难,形者其体形也,神者其神貌也”。
“以形写神”要求通过物象的外部视觉特征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精神、品质等。
“形”与“神”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统一;有形无神则为欺世,有神无形则为媚俗。
神以形为基础,形以神来展示。
只有使艺术形象形神兼备,精神实现,作品才富有生命力,而艺术形象精神的实现,当然要借助于“形”,但这个“形”是主观意义上的形,而非客观存在的具体的实物,是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升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形。
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神存在于客观事物的形之中,是通过形来表现,没有形,神就无从寄寓,这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美学思想。
宋代文人画艺术与意蕴宋代文人画作为中国画史上的重要篇章,其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意蕴影响着后世。
在宋代,文人们以绘画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
这篇文章将从宋代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以及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入手,探讨宋代文人画的意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宋代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宋代文人画风格独特,其有所取舍、去伪存真的艺术实践,呈现出一种雅致深远的典型韵味。
宋代文人画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一、文房四宝的应用。
文人们将笔、墨、纸、砚纳入自己绘画过程中,使用它们所携带的文化内涵体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二、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
文人画强调画的精神内外一致,它在造型上讲究形神并举,强调图象的情感表达,追求人文精神气息;三、小品化的画面内容。
文人画的画面常以寓意隐喻和空间隐含的方式表现,力求简洁中富有意味。
二、创作手法与特点宋代文人画在创作手法上也有所突破和创新。
与之前的工笔画相比,文人画更多的以笔墨的轻重浓淡来表现事物的轮廓、纹理和资质。
宋代文人画笔墨简练,具有奇特变幻和飘逸古逸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还有一种特别的技法称为“写意”,讲求笔墨自于心理的写法,强调笔墨的内涵和情感。
写意画不拘禁,造型通达,笔墨生动,多为人物、山水等。
三、宋代文人画所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宋代文人画的艺术表现,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宋代文人画所表现的是人情天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寄托了宋代文人维护人道主义价值、倡导人性反动的理念。
他们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爱国、关爱社会、倡导教化、尊重自然等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作为绘画的内在寓意。
他们表现了对自然景色、历史人物及故事、宗教信仰等不同方面的追求,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宋代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宋代文人画不仅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韵味与内涵卓然,不只影响了绘画,也扩展了审美的范畴,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艺、社会、人文关怀、宽容和生态和谐的理解。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美术的基本特征是()。
A. 视觉形象性B. 材料工具性C. 技能性D. 人文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本质论。
视觉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既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个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因此,本题选A。
2.中国古代人物画线描中,线条不同描法的统称是()。
A. 十八描B. 十三描C. 十二描D. 二十五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绘画中的线描技法。
中国人物画重视人的神情、情态和性格的表现,画家通过不同的线条描法来突出画中人物的神韵。
人物画常见的十八种描法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概头钉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
故本题选A。
3.关于中国古代对人物画的品评,较为合适的表述是()。
A. 惟妙惟肖B. 形神兼备C. 秀外慧中D. 逼真灵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物画的特点。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造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造型法则,也是中国画的艺术精神。
故本题选B。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画中白描的主要技法是()。
A. 皴擦B. 渲染C. 勾勒D. 点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白描技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加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
白描有单勾、复勾两种,用线一次画成的叫单勾;先是淡墨全部勾好,再根据需要复勾一部分或全部,叫复勾。
复勾的线不是按原来的线重勾一遍,而是为了加强物象的质感,使之更有神采。
故本题选C。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第1题:题目:简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答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核心任务之一。
谈顾恺之人物画中“悟对通神”的绘画理念作者:席玉成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5期摘要:他擅长人物传神的表现,尤其注意描写最富有表现力的眼睛,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顾恺之在继承与发展传统绘画的同时,将之归纳为描绘人物的“传神”,即“传神论”。
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对其“悟对通神”美学思想进行探析,认为“悟对通神”是“以形写神”绘画理念的提升与发展,是它很重要的一方面。
同时,对“悟对通神”在顾恺之现存的绘画摹本中的表现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加以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绘画理念一、顾恺之生平简介顾恺之,小名虎头,籍贯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
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中,少年时就接受很好的教育,幼时表现出其聪明过人之处,曾担任桓温的参军,义熙年间初任通直散骑常侍。
他善书法与绘画,精于道释、山水等绘画题材,更擅长画人物,尤其注意描绘最富有表现力的眼睛。
当时人称其为画绝、才绝、痴绝,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成就与其绘画创作一样十分突出。
现存其绘画理论文章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这些画论由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征引才得以流传。
二、顾恺之“传神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魏晋时期,阶级与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佛教兴盛,长期以来作为治国之纲本的儒家思想体系并不能根本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持人的精神平衡发展与人格完善的现实。
玄学思辨讨论热烈而自由,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其他艺术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术的思维与创作方面的发展,使中国绘画形成了第一个高峰期。
另外,顾恺之的绘画主张“传神论”的确立与文人士大夫也紧密相关。
魏晋以后,玄学兴起,讲究清淡之风。
而魏晋绘画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但又区别于汉代,在玄学的影响下,人物品藻角度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人物画、肖像画得到了重视,绘画领域中的人物画非常形象地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任伯年作品风格研究在我国近代美术史上,任伯年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派画家之一。
在任伯年的绘画创作题材中广泛涉及人物、山水及花鸟,但是其艺术成就最高的还要属人物画。
任伯年的人物画不仅注重形的概括,还重视对人物神情的刻画,因而其人物画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
而其人物画之精华就在于其创作的构思、人物的造型以及线条的巧妙运用,这些都给后世画者塑造了很好的典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也都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而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任伯年通过发挥自己敏锐的艺术才华,因而成为近代艺术界最具代表性的海派画家之一。
对于任伯年的艺术风格在薛永年的《海派巨擘任伯年的生平与艺术》中有过详细的阐述:“面对于当时审美认识的变化,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对于民族民间的传统有着适于中国人民需要的择取与消化。
他尤其能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并在吸取别人之长中发展完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任伯年作为一位拥有进步思想的现实主义画家,在其艺术创作中不仅关注国家、民族之大事,同时还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来不断教育、鼓励、引导人民大众。
在剖析任伯年的绘画作品时,我们发现其在艺术创作中很注重作品的思想性,例如《关河一望萧索》、《雪中送炭图》等绘画作品,而这些主题其实都是经过多次创作的,其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这些主题的精神内涵来激发其创作的欲望,同时也希望通过表现有血有肉的、完美的艺术形象来诠释其艺术作品的思想性。
一、任伯年人物画之构思对于任伯年人物画创作构思有着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青年时代在任伯年青年时代,当时我国正处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最为激烈的时期,清朝政府统治的腐败,外国势力的蹂躏,使得我国的大好河山血迹斑斑,变得满目疮痍,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因而此阶段任伯年的人物画表现的人物都是含有较为复杂的情感。
如:《东津话别图》(1868 年作),此幅作品属于是任伯年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作品中主要刻画了五个人物,每个人物都着长袍,站姿各异,其用较为简练的笔墨便勾勒出人物那种即将离别的瞬间那复杂的情感特征,另外在艺术处理方面,其发挥了肖像画的优势,采用以工带写的创作手法,使得画面的虚实表现得较为严谨而不板,对于背景的处理采取前景双勾的树叶桥梁与淼茫的背景来恰当地渲染出《东津话别图》主题氛围。
试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形神兼备摘要:“形神兼备”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辩证概念,表达了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神内涵,也引出了“形神论”一说。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举例,总结出“形神兼备”的内涵、“形神”二者辩证关系阐述以及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形神兼备”的体现,来探讨在艺术学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关键词:艺术精神;形神兼备;意蕴一、何为“形神兼备”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形神兼备”理论最初发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的自觉”再加上个人意识的觉醒,那个时期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彻底摆脱了两汉以来强调的艺术必须表达儒家思想的束缚。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客观外物的“形”与“色”,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其客观外物内在的“神性”。
东晋时期顾恺之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从而引出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美学理论。
在接下来的历史时间内,由于艺术创作世俗化的情调日益增高,南朝谢赫在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基础上提出了“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的理论。
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人看来“神”一方面是指客观外物的内在精神(物性),一方面由于当时魏晋南北朝“玄佛合流”的思想潮流,“神”又指是“道”或者“佛”的外在表现。
到后来由于个人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被发现,中国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在不断积累中,总结出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鉴赏整个艺术活动包含的艺术理论。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作为古代著名画论受到了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学者推崇。
顾恺之的美术作品以及艺术理论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率直洒脱、风流畅达的“魏晋风度”。
从顾恺之画下《洛神赋图》开始,中国的绘画技法似乎再也没有过历史性的突破。
顾恺之使用优雅的曲线对人物进行自然生动地刻画,表现出作品中清远的神仙之境。
简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内涵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指一个事物不仅在外表上具备美感和吸引力,在内在的意义和价值上也同样可贵和有意义。
这一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体用相称”等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东方文化追求内心灵性和外在美学相结合的价值观。
在艺术领域中,内外合一体现在一件作品不仅构图、用色和线条等方面具有美感,同时也能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著名画家梵高的《星夜》就在感性的表现上打出了惊人的艺术巨作。
这幅画的色彩协调和线条流畅给人产生视觉享受,同时画面中又呈现出聚集的村庄、树木、星空,形成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传达。
在商业上,内外合一强调产品既要具有设计美感,更需要优秀的功能和品质,才能打动消费者,并赢得市场的认可。
例如,苹果公司多年来的成功便是内外合一的最佳实践。
他们的产品不仅具有简洁大方、时尚美观的外观设计,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也表现优异。
除此之外,内外合一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
一座城市在建筑和规划上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文化传统,也要适当融入现代化的需求,才能发挥文化的地位和提高城市的品质。
例如,北京传统四合院的设计美感和空间功能结合,在现代化的重建上得到了完美诠释,成为了老城市保护和与现代化相统一的时尚标志。
在人生经验中,内外合一强调个体的内心精神和外在人生的表现相统一,能带来更多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应该具有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更需要具有内在品质的光彩和精神的修养。
当一人在品德、道德、素养等方面做到内外合一,就能成为社会的贤材,成为具有真正价值的人。
综上所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方面的概念,是现代社会中不变的价值回归和提升个人和社会品质的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在心灵与身体,文化与现代,美学与功能的结合上不断追求进步,打造出更多的值得品味和存在的事物。
形神兼备中国画作者:张晓雪来源:《剧作家》 2012年第6期中国画发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和民族风格早已被世界承认并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
从艺术特征的区别上讲,西洋画注重形似,以写生为主;而中国画注重神似,以写意为主。
在本质上,它跟中国的其他艺术一样,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画在创作时特别讲究“立意”,即画家确立的所要表现的那个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画家所追求的情趣所在。
因此,画人物,它着力表现人物的精神、个性:画山水,它着力表现山水的自然美感传达给人的精神层面的意境;画花鸟鱼虫,它着力表现它们的形态特点。
中国画主要是为了表现事物的特征,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它并不依照自然的光源,这也是为了加强作品的情调和气氛。
它追求一定的装饰效果,因此有时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色,形成所谓的工笔重彩。
在画法上,中国画只注意线条的运用,以线条的疏密、繁简、曲直、刚柔来体现画中丰富的韵律节奏,从而造成一种空灵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以写意为主,注重气韵和神似,主要表现事物的“神”,抒发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对形态表现则在其次。
但这不能理解为不要形似,因为神态的表现要建立在一定形态表现的基础之上,所以常说中国画形神兼备。
这里所说的神似,是指艺术创作上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阶段的主导意趣。
东晋时的顾恺之有意识地追求“传神”效果,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并总结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绘画理论。
“迁想妙得”也是顾恺之首先提出来的,这是关于画家如何体验生活以得到艺术构思的理论。
顾恺之主张绘画写神,有人问他怎样才能得到“神”,他回答“迁想妙得。
”那么什么是“迁想妙得”呢?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观察、研究绘画的对象,深入揣摩、体会绘画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这就叫“迁想”;在迁想的基础上画家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对象的精神气质,经过分析、提炼、加工,获得了艺术构思,这就叫“妙得”。
2016·05一、顾恺之生平简介顾恺之,小名虎头,籍贯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
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中,少年时就接受很好的教育,幼时表现出其聪明过人之处,曾担任桓温的参军,义熙年间初任通直散骑常侍。
他善书法与绘画,精于道释、山水等绘画题材,更擅长画人物,尤其注意描绘最富有表现力的眼睛。
当时人称其为画绝、才绝、痴绝,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成就与其绘画创作一样十分突出。
现存其绘画理论文章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这些画论由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征引才得以流传。
二、顾恺之“传神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魏晋时期,阶级与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佛教兴盛,长期以来作为治国之纲本的儒家思想体系并不能根本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持人的精神平衡发展与人格完善的现实。
玄学思辨讨论热烈而自由,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其他艺术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术的思维与创作方面的发展,使中国绘画形成了第一个高峰期。
另外,顾恺之的绘画主张“传神论”的确立与文人士大夫也紧密相关。
魏晋以后,玄学兴起,讲究清淡之风。
而魏晋绘画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但又区别于汉代,在玄学的影响下,人物品藻角度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人物画、肖像画得到了重视,绘画领域中的人物画非常形象地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悟对通神”的美学思想和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关系。
顾恺之人物画中“以形写神”与“悟对通神”的联系与区别顾恺之系统地归纳了关于绘画中人物“传神”的艺术主张,认为传神在人物画中的地位置于形似之上。
《淮南子》中提道:“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1]。
”可见,形神是有主次之别的,《淮南子》对“神”的器重,对“形”的轻视思想十分突出。
这一理论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那里得到进一步阐明,他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绘画中的神似与传神理论日臻成熟。
从顾恺之所现存的摹本《列女仁智图》可以看出,顾恺之突破了前代较古拙的技法,加强了平列构图的变化,除了刻画人物的形体之外,而且注意到了人物的相互关系及眼神的相互交流,注意到人物表情的刻画。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精神是实践发展的产物
中国人物画历史的研究要从仰韶文化开始,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人面形图案。
这是我国最早的、处于朦胧状态的人物画。
它表达了原始人类对渔猎劳动的某种希望。
年代稍后,马家窑文化又出土了舞蹈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五人一组手拉手排成一线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劳动后的欢乐。
这种绘画已表现出原始时代人们开始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概括力和想象力。
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出现专业化分工,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据史料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画像,《孔子家语》说:孔子参观周围的明堂,看到墙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且“各有善恶之状”。
这些文献说明在殷周时期人物画在生活中就已经得到运用。
到了汉代,出现以单线造型、设色平涂的表现手段,这说明单线平涂的表现方法已经确立。
《夔凤人物图》、《御龙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风格的见证。
这一时期的人物画虽处于稚拙阶段,缺乏深入精致的表现能力,但对魏晋南北朝以致隋唐人物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物画经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辛的实践和呕心沥血的探索,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成熟期,几乎所有的著名画家都是以人物画驰誉后世,它伴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不断升华,一是在绘画内容上比汉代更丰富了,二是在表现手法上日益精密。
东晋顾恺之在总结前人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强调“传神”在绘画中特殊地位和作用。
“以形写神”的论点,对人物画的艺术要求提高了一大步。
使这个时期的人物画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
比较著名的例证《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图卷向世人展现了一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诗人与洛神在洛水相遇,尽管相互爱恋却又不得不分离。
洛神含情脉脉,欲往还回,表现得惆怅动人,正如江淹所说:“安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顾恺之指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在此作品中,他强调了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
从此,中国历代画家特别关注挖掘物象深层的神韵,尤其在人物画形和神的刻画与表现上,画家们力图用笔下刻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自己心灵的感动,再现出构想中追求的最佳神韵。
并以“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两个方面揭示形和神的内涵。
二、中国人物画精神内涵的神韵最终是要通过刻画形象来表现
形神兼备存在于客观本体的形象之中,传神的基础是写形。
形是神的载体,准确而深刻地塑造形象,是中国人物画创作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人物画比较兴盛的唐代不论是宗教画、肖像画、仕女画、历史画还是社会生活画都有大量作品产生。
这些作品都是在精湛的以线条为造型手段的前提下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阎立本用的是浑键坚实的铁线描,绘制《历代帝王图》,作品通过不同人物形象刻画,图卷中的13位帝王,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精神面貌,或是“威武英明”,或是“萎靡不振”,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吴道子用的是圆转飘举的莼菜条,描绘人物,“守其神,专其一”,顾所画仙女能“窃眸欲语”所画鬼神形象,使观者毛发直立,冷汗淋漓;张萱、周昉的笔线细劲匀称,流动多姿,典雅含蓄,他们专门描绘宫廷妇女,在造型上,妇女都是鹅蛋型圆脸,小嘴,身躯肥美健壮,她们衣着华丽富贵,雍容典雅,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无聊与空虚。
孙位“宗顾恺之、曹不兴行龙之笔”,而却笔势凝重,略带方折,具有自己的个性。
他画的“竹林七贤”,画中山涛稳重,刘伶嗜酒,王戎踌躇
志满,阮籍善为青白眼,蔑视一切……无不有鲜明的个性。
唐代人物画家在笔法的创造上各具特色,以不同的风格和艺术成就留名千古。
同时,唐代人物画继承了顾恺之“以形写神”
的优秀传统,致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创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的艺术形象。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优秀传统在唐人手里发扬光大,为人物画发展做了重要的开拓。
通过形象刻画表现人物神韵还包括人物细节的造型表现,如头部是刻画人物神韵的重要部位,人具有高级思维,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神情变化,面部每个微小的形象变化,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神韵和情感,在一般情况下,不论是人的喜、怒、哀、乐、忧、愁等表情还是困惑、愤怒、疑虑、平静、深沉、得意、朴实、自负等神态都会显现于五官,这是人物精神面貌集中体现之所在。
而对眼睛的描绘和对眼神的刻画,又是五官中最重要的部位,顾恺之画人有时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神韵是人物画表现的灵魂,是人物画表现的主导因素。
神韵的表达对形的要求是深刻的、充分的和完美的。
中国人物画对神韵的探索是其发展的推动力,形体运动中的神态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具体反映,形和神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视觉效应。
结束语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境界和必然要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画家观察生活,在艺术领域不断的实践、探索、勤奋耕耘,最后积淀了中国人物画的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我们作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不但要学习它,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扬中国画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