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画撷英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5
第九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的撷英学习目标:1. 认识中国画基本知识种类2. 感受中国画的创作中笔墨的运用学习重点:认识中国画感受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学习难点:人物、山水、花鸟画在绘画中笔墨的运用和用笔的变化教具准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笔墨纸砚备: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第九课在整个美术鉴赏课程是居于重要的地位,本课从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中简介了中国画的典型绘画形式如岩画、壁画、人物、山水、花鸟等主要绘画形式。
内容丰富而且要欣赏的画作太多,因此要简洁话处理用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来讲述典型的中国画画种。
在具体教授过程中要讲述中国画的基本知识从而为学生的创作做铺垫。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用游戏的导入方法来导入本课课题。
用最强大脑中瞬时记忆的游戏。
出示六幅绘画作品在三秒钟的时间里让学生瞬间记忆,然后遮挡画面让学生猜刚才的画面。
最后引出六幅画内含有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
从而引出课题。
、讲解新课:1. 中国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引导学生欣赏三幅作品《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帛画》、《T 形帛画》(1)了解帛画的含义(2)前两幅作品所画的形象和具体手法(3)T 形帛画的基本内容和所画形象2.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绘画的人物画,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悠久,早在远古的彩陶、岩画上就有以人物活动为题材的纹样和符号,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上的人物画造型和线条质朴生动。
对比欣赏的方法分辨欣赏中西两组绘画作品西班牙画家《教皇英诺森十世》以及中国唐朝人物画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截取的唐太宗的形象进行对比。
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家是用西方油画的体积、块面、颜色来表现一个老谋深算狡诈阴险的教皇形象。
而中国画则没有像西方油画利用空间透视、光影和颜色,则是利用线条的疏密变化、长短和曲折变化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之后欣赏视频用视频来让学生感受步辇图所画的基本故事和历史情结。
第九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授课时间:第一——二周2011年3月1日——3月11日。
课型:概述型。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
三、教学难点: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法:2、引导探究法:3、投影仪。
五、教具媒体准备:计算机、投影机。
六、教学过程: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传统导入课题。
1、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重点介绍《龙风仕女图》,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2、敦煌莫高窟壁画重点了解《鹿王本生图》、《五百罗汉成佛图》绘画故事情节。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中国古代人物画《步辇图》:阎立本《文苑图》韩晃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采薇图》:画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与笔端。
《张卿子像》:明代肖像画的代表作。
《渔翁渔归图》:清代画家黄慎的作品,此图为水墨大写意,水墨交融,画家以狂草入画,画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古代帝王图》、《消夏图》《朝元图》等。
4、中国古代山水画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壮的气势。
《六君子》图是倪瓒的作品,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棵树。
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己点明。
《深堂琴趣图》、《踏歌图》、《溪山无尽图》等。
5、中国古代花鸟画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白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芙蓉锦鸡图》:体现了赵估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
人美版第9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案
课题《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节课涵盖面比较广,由于时间有限,难于在一节课中对中国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
因此,把课文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
第一课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历程作概括性的讲解与展示,挑选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相关作品与画家生平资料,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专题的交流与探讨。
☆教材分析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
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术瑰宝。
高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
本课仅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撷取部分作品,供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学情分析。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器绘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到清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课本选取历代各时期代表性作品进行介绍,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二)内容结构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绘画欣赏,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中国古代绘画七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介绍,了解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传统。
整个课文分成以下11个自然段落:第1段主要介绍我国最古老的独幅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以及新石器时代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和石斧纹《彩陶缸绘鹳鱼》,又涉及到西汉马王堆楚墓帛画。
通过选取的中国早期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第2段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极其丰富,规模宏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传承演变和中西艺术交流融会的历程。
文中选取北魏时期壁画《鹿王本生图》和唐代《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西魏《五百强盗成佛壁画》等作品来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之精湛。
第3段分析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两幅作品《古帝王图卷•晋武帝司马炎》和《步辇图》,前幅描绘的是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封建帝王的威严神态和非凡的气度。
《步辇图》则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
另外选用汉代《宴饮画像砖》、北齐《仪卫出行墓室壁画》和东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通过汉代、北齐、东晋、唐代这四个历史阶段的人物作品赏析,说明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第4段分析唐代时期传为韩的作品《文苑图》。
画中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诗文时的专注神态。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二册中的第2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之《千里江山图》一课。
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6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陈诉。
1、教材分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第2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之《千里江山图》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即“通过欣赏、鉴别和评述,了解中国传统古画风格特点、及文化内涵、。
”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千里江山图》是一18岁少年所绘制,该画气势恢宏、又如仙境般唯美、、浪漫,奇幻,颜色璀璨夺目,卷幅宏大,具有较强的画面视觉冲击力,在众多山水画中,别具一格,能引起中学生的兴趣。
2、学生状况分析中国古代名画,一直是中学生比较难啃得一块骨头,特别是中国山水画更是不易理解和欣赏,但是加以引导,学生他是可以去感受到美的,我特意选着和高中生年级差不多的作者,与他们走近,的《千里江山图》。
这幅色彩浓烈,装饰性强,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提升同学们对山水画的热爱。
3、教学目标:1、了解《千里江山图》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特点及内容,构图、作品的创作目的、及意义、影响。
4、重点:《千里江山图》内容,构图、作品的创作目的,作品艺术成就。
难点:多角度去欣赏《千里江山图》作品魅力之美,艺术创作的价值。
5、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工具:高清复制版《千里江山图》、拼图卡片6、教学过程:(一)、组织、导入1、组织教学:课前学生做好准备。
2、导入:播放歌曲《丹青千里》引起学生对山水画的情趣性。
3、引出本课课题——《千里江山图》。
(二)、创设情境、渗透知识1、《千里江山图》简介(学生对千里江山图基本了解)2、《千里江山图》非常优秀,从五个角度去欣赏这幅名作。
(1)《千里江山图》到底画了那些内容呢?(2)王希孟,是如何以咫尺之内,表现万里之遥的大千世界呢?(3).宋徽宗命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4)《千里江山图》怎么创作完成的?(5)宋代画院高手云集,宋徽宗为什么要选一个18岁的少年来完成《千里江山图》呢?通过这5个方面结构清晰的引导并启发式探究,《千里江山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和内涵。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沿河第三中学张廷珍,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九课内容。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核心素养1、通过鉴赏美术作品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3、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法:通过国画作品唐代《步輦图l》与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等作品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
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3、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三、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
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1、描述:形象思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