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小陆老师整理
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王道和仁义,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3.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唐宋: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宋明:吸纳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陆王新儒学。
8.明清:李贽、黄顾王等思想家对儒学继承批判,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与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主张法治。
3、西汉: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①主张:a、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感应)b、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
c、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a、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b、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c、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d、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隋唐:儒教、道教、佛教逐渐融合,儒家思想逐渐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
二、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维新变法)4、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5、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以下是儒学发展演变的大致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诸侯国的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君子”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基础。
2.前秦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汉朝时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这一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在科举考试中推广。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清代则注重经世致用,倡导实践、务实的儒学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中国古代的动荡战乱和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儒学提供了一种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思想体系。
2.统一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通过采纳和推崇儒学思想,加强了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教育制度的推广: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得儒学成为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其发展。
4.儒学本身的魅力和适应性: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需求与儒学思想相契合,使其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变化,总体来说,儒学的发展演变是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
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性善论”等。
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大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3、汉代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牛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
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一、创立——春秋战国时期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①思想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主张: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③教育主张:孔子开创古代私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①“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春秋时期)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提出齐物论(3)评价: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法家(1)共同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2)韩非,其集大成者主张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3)评价: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代以来独立的逐渐消失,但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注政权的工具。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兴起---汉代(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③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独尊地位(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君权神授”神话皇权③“天人感应”限制皇权3、传播①汉武帝创建太学,它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一,它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概述: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和形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忠恕、礼仪等,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大量儒家经典,禁绝了儒家学术的发展。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恢复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学术得以重新发展。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4.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儒学经历了衰落。
但是,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产生了一些交流和融合。
5.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儒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非常看重儒学,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和支持。
儒学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并被用于国家的治理和教育。
6. 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儒学的兴起,如程颢、程颐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理学”。
这些学派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儒学的经典体系。
7.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元明清三个朝代,虽然通过儒学取得了政权,但儒学逐渐僵化,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
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
总的来说,儒学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长期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创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还主张政治上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战国初步形成和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具有唯物思想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秦朝遭受灭顶之灾。
韩非子专制集权的主张适应秦统一的需要,秦朝专崇法家思想,打击儒学。
针对儒生主张实行分封制,打击郡县制和指责秦始皇的言行,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沉重打击。
两汉时期儒学被改造而处于统治地位。
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并提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之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于是独尊儒术,兴办私学。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但是东汉前期,唯物思想家王充首先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展开深刻批判。
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的儒家思想不同。
它吸收了法、道、阴阳家等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广。
东晋时期被利用。
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服务的宗教。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