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10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经历探讨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式的进程。
能用竖时计算和在100之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而且会验算。
二、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育独立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适应,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式的进程,引导感受验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明白得并把握加法验算的方式。
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一、小朋友,你们平常喜爱写数学日记吗?今天教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形,请同窗们看,出示统计表。
二、看了统计表,你有什么方式?有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如下(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谈话:适才同窗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小孩。
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能够用什么算法解决?这节课咱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二、探讨算法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如何列算式?板书:143+126= (本)谈话:下边大伙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探讨计算方式,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1)用计算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进程中要紧强调每一名上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2)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式算出来的。
提问:同窗们想一想,在计算进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动笔用竖式算一算谈话:你如何明白自己是不是算对了?咱们用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学生探讨交流讲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明白算得对不对,能够自己验算。
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式,咱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能够互换两个家数的位置,再算一算。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本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生已经能够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中国湿地保护动物种类”的主题图,为学习计算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学生利用统计表主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在自主探究、对话交流中,明晰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通过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加法的计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自主探求中,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通过学习活动,受到环保教育,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
(五)学习难点“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加法》名师课件、《加法》课时作业。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小调查:通过喜欢的方式了解有关湿地和湿地动物的知识。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52+20 32+59 53+28(2)笔算430+260 570+380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3)引入新课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
2.问题探究(1)学习加法出示教材第36页的主题图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问题一: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二:根据统计表中三类动物,即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种数,从不同的角度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让学生先列式,再将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问题分类,先研究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一课时加法安兴镇许垓小学应后龙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本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生已经能够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中国湿地保护动物种类”的主题图,为学习计算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学生利用统计表主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在自主探究、对话交流中,明晰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通过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加法的计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自主探求中,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通过学习活动,受到环保教育,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
(五)学习难点“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加法》名师课件、《加法》课时作业。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小调查:通过喜欢的方式了解有关湿地和湿地动物的知识。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设计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一),对整百数加整百数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我来考一下,大家对上面知识的掌握情况:1.复习导入(1)笔算550+380=师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3)引入新课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加法》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资产丰富的国家。
在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珍稀的动物,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珍稀动物吗?(预设生说:金丝猴、东北虎(为了保护东北虎建立了长白山保护区)、丹顶鹤、大熊猫(为了保护大熊猫国家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珍稀动物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执教:罗建强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例题,第3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联系计算百以内加法的经验,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2.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并了解验算的作用;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其验算方法教学难点:验算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用竖式计算:65+24=47+31=请学生板演,说说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师:下表是学校图书馆第七周的图书借阅统计表。
(课件出示第31页例图),你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吗?师: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大家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咱们挑选其中的两个问题来回答。
出示:(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谁能列式?指名列式,并板书:143+126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算呢?大家同桌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用计数器或竖式计算。
计数器计算的可让一学生演示,再大家一起拨一次。
竖式计算可让生口述计算过程。
师:谁能说说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如果我想知道答案对不对,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般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验算,看看结果是不是一样。
体会:当两次计算结果不一样时,至少有一次计算是错误的。
2.提升巩固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指名一生口答列式。
师:大家能不能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指名一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反馈。
师:大家完成的非常好。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一次进位加法;2.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1000以内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三位数加法;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次进位的方法。
难点: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
71+15 24+43 35+47 52+3552+20 32+59 53+28 23+692.笔算。
430+260 570+380 390+240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加法。
二、新探(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国湿地动物种类有哪些呢?今天,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的种类(课件呈现教材36页的主题图和统计表),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了那些信息?师:根据统计表中有关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板书学生的问题,然后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用加法)(二)自主探究1.探究271+122的计算方法(1)师: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怎样列式?预设:271+122。
(2)师:271+122怎样计算呢?(小组讨论,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师:用竖式计算271+122,从哪一位加起?(师指名回答)(3)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并说出是怎样算的。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算法?预设1:我们组用竖式计算,个位上:1+2=3,在得数的个位上写3;十位上:7+2=9,在得数的十位上写9;百位上2+1=3,在得数的百位上写3;所以271+122=393。
预设2:我们组也是用竖式计算的,计算的结果与他们一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就把结果写在得数的哪一位上。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不连续进位)》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进位、不连续进位的加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按时完成作业等。
二、教学内容1. 不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各位数字相加不满十。
2. 不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其中某一位数字相加满十,但不是连续进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不进位、不连续进位的加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避免计算错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
2. 演示法:通过黑板演示,展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那么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2. 讲解新课- 讲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 讲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 讲解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强调进位的位置和计算顺序。
3. 演示计算过程- 通过黑板演示,展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过程,特别是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4. 练习巩固-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题。
-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反馈-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 预习下节课内容,为学习连续进位加法做好准备。
4.1.1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教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我在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中,讲解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这一部分内容。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三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4章第1节。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理解进位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进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准备纸笔等学具,方便他们进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商场购物,让学生看到一个三位数的价格,然后又看到另一个三位数的价格,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两个价格的总和。
2. 讲解知识点: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不进位的情况,然后是进位的情况。
在讲解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观察和理解进位的过程。
3. 例题讲解:我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题,展示了如何进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情况。
我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听讲,并适时地进行随堂练习。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简洁的板书,列出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步骤和进位的方法。
6.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作业设计:答案:(123+45)=168、(789+23)=812、(654+321)=975答案:不正确,应该进位。
教案:《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次进位)》年级: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加法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并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1. 理解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加法运算规则。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提问:如果我们将两位数变成三位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例子,如:234 456。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进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3. 学生尝试进行计算,并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加法规则,并进行讲解。
三、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相互检查答案。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你们觉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3. 学生回答并总结。
六、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计算。
2. 学生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探究、练习、巩固、总结和作业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位数加三位数,三位数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估算。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安排5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不连续进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教材安排了三组动物照片,例1通过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三位数加三位数加法题。
教材为了加强练习,降低错误率,有安排了“想一想”。
教学最后的“做一做”笔算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下面各题。
73+45 25+43 37+4756+20 30+59 63+282.笔算下面各题430+260 570+380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教学目标:l 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学资源:例题挂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用大屏幕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2.同学们,你们看了大屏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摘录如下:(l)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来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好不好?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并重新编写序号。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二、探索算法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板书143+126=------------(本)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谈话:随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用记数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一般应从个位加起)谈话: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师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自己验证。
不同得题目有不同得验算方法。
我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可以交换两个加数得位置,再算一算。
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学生算出结果后,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三、延伸迁移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并进行验算。
完成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算得对不对,是怎么知道的。
四、巩固应用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两题。
订正时先问:如果不另列竖式,在原来的竖式上能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吗?谁来试着这样验算一题给大家看看。
再用这种办法验算其他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题。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从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理解表中的意思,并独立完成。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帮助。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自己动手翻一翻书,从中得到感悟,理解题意。
再全班共同订正。
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
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
下面同桌说一说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那些,然后再告诉大家,好不好?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143+126=269(本)143 126+ 126 + 134269 269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l、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思考、体会、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挂图、投影、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57+18 236+143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张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你们提出了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现在我把这些问题再投影展示给你们,你们说出算式,再回忆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投影展示下列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其中画/"的是已经解决的问题)。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4)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236(5)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236(6)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26+236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解决例题中的两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两个问题。
(1)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各写出一题的计算竖式,全班共同订正。
订正时追问:"第1题中十位上的8加4得12,该怎么办?"第2题中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这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和上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2、解决其他问题,谈话: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两个没有解决,你能独立解决吗?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订正。
3、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
谈话: 我们巳经用两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汁算,过去我们还学习过两位数的加法计算。
请大家想一想:列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l、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尤其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2、做想想做做"第2题,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创设情景,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伴听听,然后改正过来。
提醒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和验算的好习惯。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五、全课总结,个人评价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进位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吗?教学板书: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85+143=228(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85+126=211(本)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得计算方法,能熟练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的进位加法;2、继续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地意识;3、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地过程中,获得成功地体验,产生数学地积极情感。
4、会用学过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在具体情景中培养灵活地解题思路。
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位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进位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二、比一比,算一算1、学生独立计算6+8 7+9 8+3 5+760+80 70+90 80+30 50+702、互相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
三、算算,填填加数452 273 509 57 688加数396 727 294 650 312和四、解决问题1、出示第6题挂图(1)看图,说说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2)小兔从家到学校怎样走比较近?先让学生说说小兔家到学校有几条路?每条路各是多少米?60+70=130(米)50+90=140(米)50+70+80+100=300(米)(1)小猴呢?70+90=160(米)80+100=180(米)70+50+60+70=250(米)(2)谁到学校路近一些?为什么?2、做第8题(1)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2)自做,集体订正,说说想法。
3、出示第9题挂图(1)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每个小动物地家在哪里?互相说想法,再交流。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1000米吗?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板书:520+420=940(米)从小猫家到小狗家有1000米远吗?为什么?板书:460+480=940(米)(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问题。
(4)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全班交流、讲评。
五、全课总结说说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
小组内交流,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教学板书:进位加小兔:60+70=130(米)70+90=160(米)50+90=140(米)小猴:80+100=180(米)50+70+80+100=300(米)70+50+60+70=2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