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14.58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化学关于胶体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3. 能够运用胶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 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教学难点:1. 胶体的本质特征2. 胶体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的原理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电子天平、量筒等2. 实验材料:氢氧化铁、氯化铁、豆浆、紫外线灯等教学过程:第一章: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区别。
1.2 讲解:介绍胶体的定义和性质,如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丁达尔效应、聚沉等。
1.3 实例:分析豆浆、牛奶等日常生活中的胶体实例。
1.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胶体性质的问题,如豆浆是否属于胶体、胶体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等。
第二章:胶体的制备方法2.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引发学生对胶体制备方法的好奇心。
2.2 讲解:介绍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如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
2.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问题,如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第三章:胶体的分离方法3.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的分离实验,引发学生对胶体分离方法的好奇心。
3.2 讲解:介绍胶体的分离方法,如渗析法、离心法等。
3.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胶体分离方法的问题,如渗析法和离心法的原理等。
第四章:胶体的应用4.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胶体应用的思考。
4.2 讲解:介绍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4.3 实例:分析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中的作用原理。
4.4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胶体应用的问题,如氢氧化铁胶体在净水中的作用等。
第五章:胶体的实验操作技巧5.1 引入:通过展示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分离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技巧的关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胶体的制备和性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胶体的主要性质⼆、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题选⾃⼈教版⾼中化学必修⼀第⼆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节《物质的分类》,属于“分散系及其分类”的第⼆课时。
胶体知识对于学⽣来说是⽐较陌⽣的领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在知道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基础上,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认识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形态有关,从⽽拓宽学⽣的视野。
对于胶体的这部分知识,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于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和渗析涉及甚少,胶体的介稳性也只是在“科学视野”中点到为⽌,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
所以,在进⾏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度,在掌握胶体的制备、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了解胶体的电泳、布朗运动、聚沉和渗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学⽣已有的知识和⽣活经验,要把学⽣初中学过的悬浊液、溶液的有关知识及⽇常⽣活中接触到的有关事实、现象等联系起来。
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把胶体与溶液作对⽐,使学⽣在观察、⽐较的过程中认识胶体本⾝的特性。
观察丁达尔效应时,可以同时把溶液和胶体都放在⼊射光的“通道”上,⽐较哪⼀种液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通过⽐较,引导学⽣抓住粒⼦直径⼤⼩这个关键,正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关于胶体的聚沉,教科书以“科学视野”的⽅式呈现,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介绍。
⾸先应让学⽣认识胶体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消除胶粒所带的电荷。
然后让学⽣展开讨论,提⾼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案,从中肯定合理的⽅案。
三、学法分析1、通过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会书写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化学⽅程式和注意事项。
2、要在与溶液、浊液的⽐较中,知道胶体的特性,初步了解胶体在⽣产和⽣活中的作⽤。
四、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法2、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特性3、通过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研究的⽅法、步骤,提⾼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过程与⽅法:发现、分析、实验、探究、归纳、应⽤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断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4.认识胶体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提示与准备】1.利用已有的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或向老师咨询,完成以下问题:(1)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组合形成9种分散系,对每种分散系,请各举一个实例。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哪几类?对每一类请各举几个实例。
2.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体系,它研究的(填“是”或“不是”)某种物质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此可知,物质的性质不仅与有关,还与有关。
3.在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操作方法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你预测在滤纸上都有固体物质留下吗?【实验用品】药品:蒸馏水,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食盐溶液,淀粉胶体仪器:小烧杯,量筒,酒精灯,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玻璃棒,漏斗,火柴,滤纸【实验过程】【思考与交流】1.请从分散质粒子大小(单位:nm)、主要特征、具体实例等方面列表比较浊液、溶液和胶体。
2.有三瓶液体,分别是NaCl溶液、Fe(OH)3胶体、淀粉胶体,请设计实验方案检出哪一瓶是NaCl溶液?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半透膜(如鸡蛋壳膜、羊皮纸、玻璃纸等)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胶体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
请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精制用FeCl3饱和溶液制备的Fe(OH)3胶体,将你的方案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4.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1)生产、生活中的常见胶体及其应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方法。
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胶体性质实验等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思维能力。
3、初步认识物质聚集状态对性质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胶体粒子的大小与胶体性质的关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前准备:教学设备:电脑、实物展台、投影仪等,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课件等;实验药品:蒸馏水、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FeCl3饱和溶液(不能浑浊)、CuSO4溶液、豆浆、Fe(OH)3胶体、KNO3溶液、稀HCl溶液等。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烧杯(5只)、小试管(6支)、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旧知回顾液态分散系及其分类,以及各类分散系的稳定性回顾已有知识经验,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引入新课展示一瓶豆浆、CuSO4溶液及混浊的泥水,观察。
一会儿泥水变澄清。
请学生解析原因。
回答:是由于浊液的微粒直径较大,很容易发生沉降[讲授]我们可以用肉眼简单地将浊液鉴别出来。
而有些液体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和溶液区分开来(展示两份液态分散系:CuSO4溶液和Fe(OH)3溶液)。
所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简单的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
新知学习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制备Fe(OH)3胶体。
[讲解]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
所得胶体应该是透明、呈红褐色的。
[板书] Fe(OH)3胶体制备: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观察教师的操作,识记[投影]激光电筒照射CuSO4溶液、新制Fe(OH)3胶体的现象。
学生观察并表述: Fe(OH)3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道,而CuSO4溶液并未出现光亮的通路[讲解]光亮通路的产生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了解胶体的的制备、渗析、电泳和凝聚等性质。
3、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4、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断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以及胶体性质实验。
三、教学难点:
胶体的制备,性质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
四、实验准备
实验仪器:烧杯、酒精灯、钢笔式电筒、玻璃纸、U形管、试管、直流电源
实验药品:饱和氯化铁溶液、0.01mol/L 硝酸钾溶液、2 mol/L 氯化钠溶液、
0.01 mol/L硫酸铝溶液、0.001mol/L铁氰化钾溶液、1%明胶溶液、蒸馏水、尿素
五、教学过程。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报告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引言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医学、环境保护、电子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制备出高质量的氢氧化铁胶体,并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材料:硝酸铁、氢氧化钠、蒸馏水。
2. 仪器:磁力搅拌器、比色皿、离心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用具清洗干净,避免杂质的干扰。
2.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取适量的硝酸铁溶液,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后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同时保持搅拌。
待溶液呈现棕红色胶状物质时停止滴加。
3. 沉淀分离:将制备好的胶体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待沉淀物沉降后,将上清液倒掉,然后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重复此步骤3次。
4. 离心分离:将洗涤后的沉淀物离心,去除上清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5. 干燥:将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放置于干燥器中,使其完全干燥。
四、结果与分析1. 形貌观察:通过SEM观察,可以看到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呈现颗粒状,颗粒大小均匀分布,表面光滑。
2. 结构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可以确定氢氧化铁胶体的晶体结构为纳米级的α-FeOOH。
3. 性质测试:对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进行光学性质测试,发现其在可见光波段呈现吸收峰,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光学活性。
五、讨论与展望本实验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氢氧化铁胶体,并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初步的表征。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如何进一步控制氢氧化铁胶体的颗粒大小和分布,以及如何提高其光学活性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通过改变制备条件和添加不同的表面修饰剂,进一步优化氢氧化铁胶体的性能,并探索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六、结论通过本实验,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氢氧化铁胶体,并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初步的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颗粒状、纳米级的α-FeOOH晶体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光学活性。
化学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通常分为以下步骤:
准备试剂:准备氢氧化铁粉末、硫酸铁和氢氧化钠溶液。
制备溶液:将氢氧化铁粉末和硫酸铁加入容量为500毫升的实验烧瓶中,加入足够的水,搅拌均匀。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铁溶液中,继续搅拌。
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应该是氢氧化铁溶液的5倍左右。
加热:将实验烧瓶加热到80-90°C,保持搅拌。
冷却:当溶液温度降到50-60°C时,停止加热,等待溶液冷却至室温。
过滤:将溶液过滤,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溶液。
注意: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毒试剂。
在实验完成后,氢氧化铁胶体溶液可以用于制备化学氢氧化铁胶体材料,也可以用于制备化学氢氧化铁膜。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断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4.认识胶体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利用已有的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或向老师咨询,完成以下问题:(1)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组合形成9种分散系,对每种分散系,请各举一个实例。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哪几类?对每一类请各举几个实例。
2.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体系,它研究的(填“是”或“不是”)某种物质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此可知,物质的性质不仅与有关,还与有关。
3.在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操作方法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你预测在滤纸上都有固体物质留下吗?蒸馏水,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食盐溶液,淀粉胶体小烧杯,量筒,酒精灯,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玻璃棒,漏斗,火柴,滤纸1.制备FeOH3胶体:在洁净的小烧杯里加入约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FeCl3饱和溶液呈色。
FeOH3胶体呈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FeOH3胶体、CuSO4溶液和泥水的外观比较:另取两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25 mL CuSO4溶液、25 mL泥水,观察比较FeOH3胶体、CuSO4溶液和泥水。
FeOH3胶体、CuSO4溶液都是的液体,泥水是的液体。
静置,的分散质会下沉。
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在外观上。
三种分散系中最不稳定的是,分散质粒子最大的是。
3.丁达尔效应:1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实验目的:通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实验原理: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胶态溶液,由氢氧化铁微粒和水分子组成。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制备。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材料:氯化铁、氢氧化钠、蒸馏水、酒精。
2. 在实验室通风橱中,将氯化铁和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3. 在另一个容器中,将氢氧化钠和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4. 将第2步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缓慢滴入第1步中的氯化铁溶液中,同时不断搅拌。
5. 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0-15分钟,使溶液充分混合。
6. 将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过滤,去除杂质。
7. 将过滤后的氢氧化铁胶体加入适量的酒精中,搅拌均匀。
8. 将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保存在冰箱中,以免其变质。
实验结果: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呈现出浑浊的状态,颜色为棕色。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胶态溶液,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环保等领域。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化学品。
2. 氢氧化钠为强碱性物质,使用时要戴手套和护目镜。
3. 实验室通风要良好,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胶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1~2mL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就会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1.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注意:条件是‘沸水’,也就是说等号上面写:沸水)
2.操作: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1~2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3.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氯化铁溶液(饱和)而不能用氯化铁稀溶液。
原因是若氯化铁浓度过低,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2)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否则会因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而无法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3)实验中必须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
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杂质离子,易使制备的胶体沉淀。
(4)向沸水中逐步滴入饱和FeCl3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若长时间加热,又会导致胶体聚沉。
(5)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一定要注明“胶体”,不能用“↓”、“↑”符号。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方法。
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胶体性质实验等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思维能力。
3、初步认识物质聚集状态对性质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胶体粒子的大小与胶体性质的关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前准备:教学设备:电脑、实物展台、投影仪等,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课件等;实验药品:蒸馏水、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FeCl3饱和溶液(不能浑浊)、CuSO4溶液、豆浆、Fe(OH)3胶体、KNO3溶液、稀HCl溶液等。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烧杯(5只)、小试管(6支)、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旧知回顾液态分散系及其分类,以及各类分散系的稳定性回顾已有知识经验,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引入新课展示一瓶豆浆、CuSO4溶液及混浊的泥水,观察。
一会儿泥水变澄清。
请学生解析原因。
回答:是由于浊液的微粒直径较大,很容易发生沉降[讲授]我们可以用肉眼简单地将浊液鉴别出来。
而有些液体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和溶液区分开来(展示两份液态分散系:CuSO4溶液和Fe(OH)3溶液)。
所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简单的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
新知学习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制备Fe(OH)3胶体。
[讲解]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
所得胶体应该是透明、呈红褐色的。
[板书] Fe(OH)3胶体制备: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观察教师的操作,识记[投影]激光电筒照射CuSO4溶液、新制Fe(OH)3胶体的现象。
学生观察并表述: Fe(OH)3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道,而CuSO4溶液并未出现光亮的通路[讲解]光亮通路的产生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一、前言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2)实验操作向废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氢氧化铁胶体。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注意事项及常见错误(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氯化铁饱和溶液的加入要在水沸腾之后,并且要逐滴加入而不是倒入。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几个常见错误操作:①直接加热氯化铁饱和溶液;②向沸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但加热时间过长;③实验中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④用玻璃棒搅动。
3,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介稳定性的次要因素:胶体粒子由于做布朗运动而使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排斥阻碍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粒子带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电荷时向负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电荷时向正极运动(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当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聚沉的方法: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间的电性排斥,从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
比如豆浆里加盐卤或石膏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带不同电荷胶粒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
加热可以加速胶粒碰撞,减弱胶粒的吸附能力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
氢氧化铁胶体和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氢氧化铁胶体和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2. 验证氢氧化铁胶体的性质。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药品:饱和氯化铁溶液、蒸馏水;
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量筒。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护目镜等)→组装仪器(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量取25mL蒸馏水,倒入小烧杯中→点燃酒精灯→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取下小烧杯,观察其与氯化铁外观差异→试验其丁达尔效应→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静置,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拆除清洗所有仪器,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1)氯化铁溶液呈,氢氧化铁胶体呈。
(2)制备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
(3)加入了氢氧化铁的颜色深于另一烧杯中液体,但更澄清。
【反思交流】
1、氯化铁的水解反应。
为什么产生的盐酸与氢氧化铁不反应呢?
2、加热过长氢氧化铁胶体会出现聚沉现象,还有那些方法使胶体产生聚沉?。
湛师化学学院化学实验演示教学技能训练报告
学号: 2011364160 班级: 11化本1班姓名:谢冬梦, 2014 年 3 月 26 日
一、教案设计
1、课题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2、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等概念;
(2)、认识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3)、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探究胶体的本质;
(4)、形成乐于探索、勇于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
4、教学仪器试剂清单:
实验药品: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蒸馏水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胶头滴管、激光笔、
5、主要板书版面安排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一、Fe(OH)3胶体的制备:
原理:FeCl3 + 3H20 ═Fe(OH)3 + 3HCl
二、胶体的性质:
1、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
2、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发生聚沉---净水
作用。
实验一胶体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直流稳压电源使用方法2.掌握胶体电泳原理3.掌握胶体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4.掌握研究影响胶体电泳成功主要因素的科学分析方法5.了解多因素多水平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及研究方法二、实验药品及器材[1-1]仪器、材料、工具(20~100mL)U型管一支;铁架台;铁夹;大烧杯;(250~300V)直流电源;剪刀、玻璃棒、胶头滴管;酒精灯。
[1-2]试剂:饱和三氯化铁溶液;0.001mol/L的硝酸钾溶液;蒸馏水。
三、装置的制作和安装[2-1] 取U型管(~20~100mL)一支[2-2]炭棒作电极,用导线和直流电源(规格250~300V、0.2A以下)联好,炭棒粗细要依玻璃管内径大小而定,粗的可用刀削细。
四、实验操作胶体溶液的配制[3-1] Fe(OH)3[3-2] Fe(OH)胶体溶液的光学表征3有色胶体溶液装入U形管,液面高度要调整到[3-3]将检测合适的Fe(OH)3恰到好处。
[3-4]滴管取0.001mol/L的硝酸钾溶液,并“注”入U形管两侧胶体上端,做好标记。
[3-5]迅速将两支细石墨电极从液体电极上口,插入液体电极内与无色透明液柱相接,立即开启电源,过稍许时间,可看到与阴极相联的液体电极内红棕色逐渐上升,与阳极相联的液体内液柱仍保持无色。
与阴极相联的液体电极内红棕色逐渐上升0.5cm时,关闭电源,反接两支细石墨电极,再开启电源,当阴极相联的液体电极内红棕色液体上升到与阳极相联的液体红棕色液体等高时关闭电源,停止实验操作。
作业:1.实验报告2.讨论题: 分析影响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