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 格式:docx
- 大小:13.88 KB
- 文档页数:6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胶粒:1—100 nm ,原则上可由原子、分子凝聚成胶体(凝聚法),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分散法)。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1.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浓度低OH H C S 52+——真溶液)溶胶(溶解度极小,滴入水中O H S 2/−−−→−低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还需要反应物的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
若反应物浓度很大,细小的难溶物颗粒突然生成很多,易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
2. 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分散胶体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界面积,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胶体需要稳定剂作用才能稳定存在。
二、胶体的制备方法1. 分散法: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分散和胶溶法通过不同的能量或作用方式分散大块物体→胶粒胶溶法是某些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或置于某一温度下使胶体重新分散成溶胶。
如正电胶MMH (moled metal hydroxide )或MMLHC :mixed metal layered hydroxide compound在一定比例的AlCl 3·MgCl 2 混合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形成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半透明凝胶状),经多次洗涤后(目的在于控制其中的氯离子浓度),置该沉淀于80℃下恒温,凝胶逐渐形成带正电的溶胶。
MMH 用途很广——钻井液添加剂、聚沉剂、防沉剂等。
胶溶法:新形成的洗涤过的溶液沉淀加入少量33)(FeCl OH Fe →搅拌→沉淀转化为红棕色的3)(OH Fe 溶胶→机械粉碎——球磨机、振动磨、冲击式粉碎机、胶体磨、离心磨。
研磨过程中,增大增大,S A G S ,颗粒有聚集倾向(颗粒间有吸引力;颗粒增大,S G 减小)。
分散⇔聚集平衡,颗粒不再磨细。
要提高研磨效率,防聚可采取溶剂冲稀或加入稳定剂吸附表面——工业SAA ,油漆工业,研磨色料(SAA 保护)电分散:电弧使金属气化,分散于溶剂中,得到溶胶。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 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节课是以学生初中学习的纯净物、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等知识为基础,提倡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在介绍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
本节的探究学习,既有助于巩固初中所学的内容,也对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功能,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由于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中的专业生,初中知识很薄弱,对化学的要求只是学业考试,从思想上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设计思路我准备通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形成较浓的学习气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胶体(2)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区别(3)了解胶体的制备、性质与用途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胶体的性质与用途(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3)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五、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胶体的定义与性质将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理解胶体的性质与该性质的用途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材料七、教学策略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胶体,让学生具有熟悉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幻灯片投放、实验演示、录相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四个重要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人教版胶体说课稿胶体教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胶体的定义及其与其他分散体系的区别。
2. 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其特性。
3. 认识到胶体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胶体的性质。
5.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胶体的定义及其特性(30分钟)2. 胶体的分类(20分钟)3.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30分钟)4. 胶体的应用(20分钟)5. 课堂小结与思考题讨论(10分钟)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胶体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4. 举例说明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胶体吗?”开始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简要介绍胶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如牛奶、豆浆等。
2. 胶体的定义及其特性- 定义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分散体系。
- 讲解胶体的特性,如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等。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胶体的特性,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胶体的分类- 根据分散介质的不同,将胶体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 讲解各类胶体的特点及其区别。
- 举例说明各类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 演示制备胶体的实验过程,如铁氢氧化物胶体的制备。
-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现象。
5. 胶体的应用- 介绍胶体在医药、化妆品、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 讨论胶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水处理等。
6. 课堂小结与思考题讨论-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胶体的定义、特性和应用。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美酒、牛奶、奶昔都是美味饮料,但是它们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它们本质上是否有所不同?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概念分散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
例:溶液分散系⎩⎪⎨⎪⎧溶质↔分散质溶剂↔分散剂2.分类(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常见的浊液⎩⎪⎨⎪⎧悬浊液乳浊液知识点二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下列知识点: 1.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胶粒带电,但胶体不带电(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2.Fe(OH)3胶体的制备3.应用(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微判断(1)NaCl 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 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 (4)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5)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6)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7)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8)根据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微训练1.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 )A.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B.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荷C.分散系是否稳定D.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解析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1)反应原理: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氢(2)实验操作向废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氢氧化铁胶体。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注意事项及常见错误(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氯化铁饱和溶液的加入要在水沸腾之后,并且要逐滴加入而不是倒入。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几个常见错误操作:①直接加热氯化铁饱和溶液;②向沸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但加热时间过长;③实验中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④用玻璃棒搅动。
3,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介稳定性的次要因素:胶体粒子由于做布朗运动而使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排斥阻碍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粒子带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电荷时向负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电荷时向正极运动(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当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聚沉的方法: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间的电性排斥,从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
比如豆浆里加盐卤或石膏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带不同电荷胶粒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
加热可以加速胶粒碰撞,减弱胶粒的吸附能力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成大颗粒,形成沉淀。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案教案标题: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
3. 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 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胶体的制备方法。
3.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胶体的制备方法。
2.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教材章节、教学PPT等。
2. 实验器材:试管、胶体溶液制备所需的材料等。
3. 实验材料:溶液浓度表、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胶体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溶液和悬浮液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胶体与溶液、悬浮液的区别。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胶体的定义和特点,包括胶体的粒径范围、胶体的稳定性等。
2. 介绍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凝胶法、胶凝法、胶束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制备一种胶体溶液。
2. 学生按照制备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观察胶体溶液的性质,如颜色、透明度、稳定性等,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2. 学生讨论胶体溶液的性质,如胶体的流动性、过滤性等,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五、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胶体的定义、特点、制备方法和性质,并与学生进行复习。
2. 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并相互讨论、补充。
六、拓展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胶体的药物传递、胶体的涂料应用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与教师进行交流。
七、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与胶体制备与性质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进行回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第一章: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一、制备胶体的制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分散法和凝聚法。
1.分散法:将物质研磨至一定细度,然后将其分散在溶剂中。
例如,将硫磺研磨成细粉,然后将其分散在水中,即可得到胶体。
2.凝聚法:将电解质或调节pH等方法加入到胶粒中,使其凝聚成粒子。
例如,将明矾(KAl(SO4)2·12H2O)加入到稀硫酸中,然后加入氨水调节pH,使其呈现为碱性,就可以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二、性质1.光学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这是由于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导致的。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在暗室中用一道光束通过胶体来观察到。
2.动力学性质胶体的动力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其布朗运动。
这是由于胶粒受到周围分子的不断撞击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通过特定的光学方法(例如,光散射法)来观察和测量。
3.电学性质由于胶粒具有电荷,胶体也显示出电学性质。
当胶体粒子在电场中时,它们会发生电泳现象。
这是由于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是由电荷引起的。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将胶体置于电场中并观察粒子的移动来观察到。
4.稳定性与聚沉胶体的稳定性是由其动力学和电学性质共同决定的。
某些胶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例如,由于电荷中和或由于高分子物质的保护作用等。
然而,在其他条件下,胶体可能聚沉,这是由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超过了动力学稳定性所致。
例如,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或改变pH可以引起聚沉。
5.渗透压与溶液相似,胶体也具有渗透压。
这是由于胶体中的粒子对溶剂分子的吸附作用而引起的。
这种吸附作用会导致粒子周围的水分子排列更加有序,从而产生渗透压。
三、应用1.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胶体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血液是一种复杂的胶体,其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和蛋白质。
此外,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胶体技术制成胶囊或药片,以便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达到长期治疗的效果。
2.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胶体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胶体的性质进行混合、分离、提纯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