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实践10%任务单(初一上、下)
- 格式:pdf
- 大小:41.99 KB
- 文档页数:3
(四)文言文阅读(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
父宣,为王莽所杀。
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
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
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
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
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代行大将军事,持节将兵,得自置偏裨,辄行军法。
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
时赤眉害更始,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
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
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
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
”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
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
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
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
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
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
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
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
”遂下拜,哭尽哀而去。
西到扶风,椎牛上苟谏冢。
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
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
”帝意乃释。
诏为拜为兖州牧,视事三年,病卒。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B.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C.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D.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即符节,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等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作者: 傅学斌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京剧
页码: 56-5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女起解》 舞台道具 梅兰芳 鱼 大师 西施 《玉堂春》 王金龙
摘要:鱼枷为《女起解》剧中主角苏三所戴刑具,这件道具之精美令人叫绝。
试想一件让犯人扛在肩上,并把头颈和双手都禁锢成一体的笨重刑具,居然设计成美化的鱼形,仅此创意,就值得称道。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我第一次在文明茶园贴演《玉堂春》是清·宣统三年(1911)秋天的事,德瑁如扮王金龙,由贾洪林和刘景然分饰刘秉义和潘必正。
”书中梅先生早年扮苏三的剧照插图,戴的就是这副鱼枷,算来至今已逾百年。
必刷题06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能使敌人自至者,和l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兵之情,鸥则御,不得已知|斗。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节选自《孙子兵法·虚实Ji》《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兵法.i十篇》〉材料二:张仁愿,华州下主fl人。
本名仁室,以容宗讳音近逃之。
有文武材。
式后时,累过展生中侍移p史。
万岁迹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团先锋当矢λ,;斗走。
式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4率为右肃政台中悉,诏仁愿即叙其l.t下功。
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
仁愿动奏承景罔土,感列虏级。
朔方军总管沙吃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h$级.t,i p史大夫代之。
既至,贼己去,引兵滋击,夜枪其营4皮之。
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沟J手。
北渥有拂云祠.突RJ:..4是犯边.必先渴祠祷解,然后料兵波而诵。
仁愿请来应取漠1勃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
唐休珠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河,今筑成虏腹中,终为所有。
”仁愿团访,中宗从之。
表留岁j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it主归,仁�禽之,尽斩砍下,军中股桑,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税。
又于牛头』如'Ill萨山北直烽候千八百所。
白是突厥不放逾山牧马.放i方益元寇.岁才员费亿计.减徐兵数万。
初建三城也,不豆堡门、曲敌、战格。
或曰:“边成元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
寇至,当并力出抠,有回望城者斩。
何事守备,i忌恨其心哉!”景龙二年,封将国公。
还4月,卒。
仁愿为将将史传伏按i在抚帅赏罚必真功窍。
后人忍之,为主祠受降城,出师辄字;焉。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f九》〉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A I慰B为C将D将E吏F信G伏H按I边J抚K帅L赏M罚N必0真P功Q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旧时指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名字,张仁愿因本名与应睿宗之名音近而改名。
古代酷刑9:拷讯古代酷刑9:拷讯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作者:admin古代各类官府在审理案件时,用酷刑逼迫犯人招供,称为拷讯。
历代见诸法典的刑罚基本上都是判决性的,或处死(如凌迟、斩首、绞杀等)、或致残(如宫刑、刖足、割鼻等)、或责罚(如笞杖、鞭扑、枷项等),都是一次施行完毕。
而拷讯时所用的各种酷刑,法典上一般没有具体规定,而由问官随意施用,怎么使犯人痛苦就怎么办,犯人如果不招,问官就变着花样,把犯人反复蹂躏。
在这种情况下,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成,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结果或伤残过重而致死,或熬刑不过而屈招。
历史上岁月更迭,朝代变迁,但刑讯逼供的方法一直沿袭未变。
两千多年来,谁能说得清拷讯造成了多少冤案?逼死了多少冤魂?从有阶级以来直到封建社会的末期,历代政体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专制。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社会里,不同等级的人都层层地被主宰着和制约着,除皇帝之外,每个人都没有独立的人权。
上层统治者不容许下层的人有独立的权利,身居下层者也没有可以有效地维护个人权利的手段。
因此,皇帝对待臣僚、官府对待百姓,都像父亲对待儿子那样可以随意处治。
这种对人的轻贱,是古代各级官府使用刑讯逼供时的共同心态。
著名的古典悲剧《窦娥冤》中,太守桃杌听信张驴儿的诬告,不顾窦娥申诉,刚问三两句便喝斥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这句戏曲台词,真实地概括了古代统治者的共同认识。
同时,在专制政治下,各级官吏大多高高在上,不肯作实际的调查研究,审理案件时只靠在公堂上提取口供,然后凭主观臆断下结论。
这种官僚式的处理狱讼的方法,必然要使用刑讯这一最简单、最易见效的手段。
历代拷讯犯人,常用的刑罚是拷打。
拷打也叫拷掠、拷捶或棒掠,所用的刑具有笞、杖、棍、鞭等。
打的数目没有具体的规定,常常是边打边问,直到犯人受打不过、愿意招认时为止。
拷打时总是实实在在地打,数下之后便打得皮肉开裂、鲜血淋漓,如果犯人在一次拷打之后还不招供,就将他收监关押,下次审问时还要再打。
原文:昔者,法者国之权衡也,罪者民之司南。
是以圣王制法,明刑峻法,使民畏而遵之。
若夫奸宄,恣行无忌,窃国盗权,肆虐无辜。
当此之时,吾王下令收拷,以正国法,肃清奸邪。
是日也,大牢之中,囚徒满盈。
王命司寇,执其刑罚,严加拷掠。
拷掠之法,有鞭笞、杖击、榜掠、拷指、捶胸等。
鞭笞者,以鞭击之;杖击者,以杖击之;榜掠者,以榜击之;拷指者,以指捻之;捶胸者,以拳捶之。
拷掠之具,各以其罪轻重而用之。
囚徒之中,有老者,有少者,有富者,有贫者。
老者气衰,少者力弱,富者财多,贫者财寡。
王命司寇,分别其罪,一一审问。
老者,因年老体衰,刑轻;少者,因年少无知,刑重;富者,因财多,刑轻;贫者,因财寡,刑重。
一日,囚徒中有名赵甲者,年五十,贫而孤,为人正直,不附权贵。
因遭人诬陷,被诬为盗。
王命收拷,赵甲不屈,遂被拷掠。
拷掠之际,赵甲痛哭流涕,声声诉冤。
然王不听,终以盗罪定之。
又一日,囚徒中有名李乙者,年三十,富而骄,为人贪婪,附权贵。
因贪赃枉法,被收拷。
拷掠之际,李乙贿赂司寇,得以轻判。
于是,国中之人,皆知法不可犯,罪不可逃。
王下令收拷,使民畏法,不敢为非。
而拷掠之刑,亦使奸宄之人,不得肆虐。
翻译:从前,法律是国家的权衡,罪行是民众的指南。
因此,圣明的帝王制定法律,明确刑法,使民众敬畏并遵守。
至于那些奸邪之人,肆意妄为,窃取国家权力,对无辜之人进行残害。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的君王下令进行收拷,以正国家法律,肃清奸邪。
那一天,大牢之中,囚犯满满当当。
君王命令司寇,执行刑罚,严加拷打。
拷打的手段,有鞭打、杖击、榜打、拷指、捶胸等。
鞭打,就是用鞭子打;杖击,就是用杖子打;榜打,就是用榜子打;拷指,就是用手指拧;捶胸,就是用拳头捶。
拷打的工具,根据罪行的轻重来使用。
囚犯之中,有年老的,有年少的,有富有的,有贫穷的。
年老的人体力衰弱,年少的人力气不足,富有的人财富众多,贫穷的人财富匮乏。
君王命令司寇,分别他们的罪行,一一进行审问。
年老的人,因为年老体衰,刑罚较轻;年少的人,因为年少无知,刑罚较重;富有的人,因为财富众多,刑罚较轻;贫穷的人,因为财富匮乏。
【第十单元】庄有恭巧对粤中(1)庄尚书(2)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3),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
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4)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5)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有何难)?”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6)所张(7)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节选自《清稗类钞》)【注释】(1)粤中:古地名,今广东番禺一带。
尚书:官职名称。
(3)署:官府,衙门。
(4)神格:气质。
(5)属对:作对子。
(6)厅事。
(7)张:挂。
【译文】粤中的庄有恭,曾担任刑部尚书,他年幼时有神童的美称。
他的家靠近镇粤将军的官府,当时他在玩风筝游戏,(不料风筝)恰巧落在镇粤将军官府后的住宅内,庄有恭径直进入(官府)索取,守门的因为他年幼而没注意他,(因此)没来得及阻止他进入。
将军正与客人下棋,看见他气质非凡,立刻问他:“小孩子从什么地方来?”庄有恭如实回答。
将军问:“你曾读过书吗?曾对过对子吗?”庄有恭说:“对对子,小事一桩,有什么难的?”将军说:“能够对几字?”庄有恭说:“一字能对,一百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说得有点夸张,于是指着大堂里所挂的一幅画(先出上联),然后叫他对(下联):“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这里(你们下的)一局棋便可作对子。
”说罢便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1.李东阳巧对东阳四岁能作大书①。
景泰②时,以神童荐(推举(给朝廷))。
内侍③扶过殿阈④,曰:“神童脚短。
”应声曰:“天子门高。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0课《苏武传》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
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的画卷,往往();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我们可以从《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均意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品读这些历史著作,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新高考)某某省2021届高考语文临考倒计时十天冲刺卷(二)(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某某、某某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某某号、某某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某某,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某某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某某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字迹官楷,手书不如也文言文练习“字迹官楷,手书不如也”出自文言文《诡习》诡习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
欲书时,先再三掷笔,高尺余,未曾失落。
字迹官楷,手书不如也。
于頔在襄州,尝有山人王固谒见于。
于性快,见其拜伏迟缓,不甚知。
书生别日游讌,不复得进,王殊怏怏。
因至使院造判官曾叔政,颇礼接之。
王谓曾曰:“子以相公好奇,故不远而来,今实乖望矣。
予有一艺,自古无者,今将归,且荷公见待之厚,今为一设。
”遂诣曾所居,怀中出竹一节及小鼓,规才运寸。
良久,去竹之塞,折枝连击鼓子,筒有蝇虎子数十,分行而出,分为二队,如对阵势。
每击鼓,或三或五,随鼓音变阵,天衡地轴,鱼丽鹤列,无不备也。
进退离附,人所不及。
凡变阵数十,乃行入筒中。
曾观之大骇,方言于公,王已潜去。
于悔恨,令物色求之,不获。
张芬曾为韦南康亲随行军,曲艺过人,力举七尺碑,定双轮水磑。
常于福感寺趯鞠,高及半塔,弹力五斗。
常拣向阳巨笋,织竹笼之,随长旋培,常留寸许,度竹笼高四尺,然后放长。
秋深方去笼伐之,一尺十节,其色如金。
每涂墙,方丈弹成“天下太平”字。
建中初,有河北军将姓夏,弯弓数百斤。
尝于球场中累钱十余,走马以击鞠杖击之,一击一钱飞起六七丈,其妙如此。
又于新泥墙安棘刺数十,取烂豆,相去一丈,一一掷豆贯于刺上,百不差一。
又能走马书一纸。
元和末,均州勋乡县有百姓,年七十,养獭十余头。
捕鱼为业,隔日一放。
将放时,先闭于深沟斗门内令饥,然后放之,无纲舌之劳,而获利相若。
老人抵掌呼之,群獭皆至,缘袷藉膝,驯若守狗。
户部郎中李福亲观之。
练习:1.《诡习》中“诡”的意思。
2.简述文章主旨。
3.翻译:字迹官楷,手书不如也。
批准人:年月日搜身、捆绑、上铐、押解教案作业准备1、准备教具,清点人员。
2、宣布作业提要。
课目:搜身、捆绑上铐与押解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志们掌握动作要领及组织训练的方法。
内容:一、搜身二、捆绑三、上铐四、押解方法:理论提示,讲解示范,组织练习,讨论研究,小结讲评。
时间:6课时地点:训练场要求:1、认真听讲,仔细观摩。
2、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保障:(略)作业实施第一个教学内容:搜身[理论提示]搜身是我们执法者在制服暴徒后所必须实施的战斗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环节。
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这种技术,暴徒时刻都会对我们执法者形成巨大的威胁。
一、搜身的原则1、要迫使犯罪失去重心的情况下进行搜身。
2、搜身过程中不准罪犯有任何举动和声响,更不准回头说话。
3、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靠的太近。
4、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被搜者反抗或“第三者”袭击。
5、要注意加强对女犯的搜身检查二、搜身的常用方法和重点部位搜身时要将身体每一部位都搜到。
其主要方法有:1挤压:手掌不时用力按压,同时用手指抓掐。
对躯干部位搜身时,挤压方法较为适宜。
2拍打:用手掌拍击目标身体进行搜身。
3触摸:用手掌贴在衣服上缓慢移动,用掌心感觉所能触及的异状物体。
4翻撩:将目标衣服撩开,或者将其衣裤口袋翻出露在外面进行检查。
下面我们以假设敌的形式给大家介绍敌凶器隐藏在身上的重点部位,以供大家在搜身时的注意检查。
(1)头上戴的帽子里,可能隐藏有小刀、刀片、绳子等凶器(2)衣服领子,可能用胶布粘有刀片等凶器。
(3)上衣兜里,可能藏有短枪、小刀、钢笔等凶器。
(4)手腕上如带护腕,里面可能隐藏有绳子、刀片等凶器。
(5)颈上带项链,项链上可能系有小刀等凶器。
(6)腹前腰后,可能带有短枪、匕首及特制的腰带扣环等凶器。
(7)腋下,可能隐藏着凶器。
(8)小腿内侧,可能系有短枪、匕首、小刀等凶器。
(9)袜子里,可能有贴或系绑在踝关节上的小刀等小型凶器。
(10)鞋子里,可能隐藏着凶器。
《苏武传》课后案·固学一、基础选择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空以身膏野草膏:滋润②劾大不敬劾:判决B.①会论虞常论:商讨②幸蒙其赏赐幸:希望C.①武复穷厄穷厄:陷于困境②置币遗单于遗:赠送D.①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提拔②天雨雪雨:下2.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稍迁至栘中厩监稍:稍微②数通使相窥观数:多次,屡次③前后十余辈辈:批④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⑤常果引张胜引:牵扯⑥君因我降因:因为⑦杖汉节牧羊杖:执,拄⑧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谦让A. ①③⑧B.④⑤⑥C.①⑥⑧D.②⑤⑦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②宜皆降之.D.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因此时降武A.惠等哭,舆.归营B.反欲斗.两主C.单于壮.其节D.杖.汉节牧羊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高..B.且陛下春秋C.欲因此....时降武D.单于募降者赦罪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C.何以复加?D.何以汝为见?7.下列对教材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8. 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军人守土有责,即使肝脑涂地....,也要守护国家安全。
第10课苏武传1.熟读课文、注释、学习提示,并做好批注。
2.熟读“助读资料”。
3.完成“正字音”“积词语”部分练习。
课文逐句详解1.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字子卿。
年轻时,凭借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
“少以”二句:(苏武)年轻时,由于他父亲职位的关系,兄弟(苏嘉、苏武、苏贤)均被任用为郎。
以:凭借。
任:被任用。
这里指他父亲的职位。
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并:都。
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渐渐升到栘中厩监。
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
稍迁:逐渐升级。
稍:渐渐。
迁:升迁,升任。
古时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
栘(yí)厩监:在汉宫栘园中管理马厩及射猎用具的官。
栘,白杨一类的树。
栘:这里指厩名。
监:管事的官员。
伐:讨伐。
胡:这里指匈奴。
数(shuò):屡次。
通使:派遣使者。
窥观:窥探、观察对方动静。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扣留汉朝使者郭吉、路充国等人,先后有十几批。
留:扣留。
郭吉、路充国,汉武帝元封年间出使匈奴的两位使臣。
辈: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匈奴使者来汉,汉朝也扣留他们作抵押。
亦:也。
之:代词,代匈奴使者。
以:作,来。
当(dàng):抵押,抵偿。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害怕汉朝攻打他,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
”将被扣留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部送回。
天汉:汉武帝年号(前100——前97)。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且鞮(jū dī)侯:匈奴国王单于的名字。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乃:就。
丈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对男性长辈的尊称;今指妻子的父亲。
行(háng):辈。
尽:完全,全部。
学科实践活动学习单
学生姓名活动主题
“我心目中的英雄”
----历史人物评价所在学校
指导教师活动时间2017.10.8---12.30 活动场地教室
活动简介1.通过历史课学习、图书和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今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了解中华古今英雄的相关事迹和历史影响。
2.学生在班级内组织我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会,或以ppt形式展示英雄事迹。
3.写出体会和感想。
我的收获
与感受
(150字内)
教师评价
备注:“学习单”是指导教师确认学生参与学科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学生需在学科实践活动结束后,填写“我的收获与感受”,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
(学习单由学校留存)。
7—9年级(校级)学科实践活动(任务单)
姓名联系电话
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学期一学时 2 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故事”
活动内容
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了解,以制定小报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春节的由来,谈谈有关过春节的故事及感受。
活动地点学校
活动目标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能对中国这个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有更多了解,从而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过程1.学生搜集春节知识;
2.在班级进行春节知识的交流;
3.将学习成果制成小报形式,在班内展出。
活动建议
将学习成果制成小报形式,在班内展出。
7—9年级(校级)学科实践活动(任务单)
姓名联系电话
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学期二学时 2
活动主题“我心目中的英雄”------评价历史人物
活动内容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和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今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了解中华古今英雄的相关事迹和历史影响。
学生在班级内组织“我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会,或以ppt形式展示英雄事迹。
写出体会和感想。
活动地点学校
活动目标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的主
要事迹及其历史影响,从而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活动过程1. 学生学习或搜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2. 在班级进行展示和交流;
3. 写出体会和感受。
活动建议
将学习成果-----体会或感受在班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