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1226较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633.48 KB
- 文档页数:17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教育读在这大好时光(二)123人身安全财务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第一部分人身安全防患于未然!从个体生活转为集体生活所可能遇到的意外和突发情况:意外情况、火灾、踩踏、爆炸、群体斗殴、意气用事意外情况:防火:你对自己的大意、马虎就等于!故意杀人!!故意杀人!!故意杀人!不关台灯,地大学生宿舍起火,四个床位烧毁两个2016年10月8日上午九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校区男生宿舍第22栋一寝室起火,校方保卫人员用灭火器及时扑救,四个床位烧毁了两个。
起火时寝室里没人,导致火灾的原因是台灯没有关闭,电线短路引发火灾。
人身安全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酿成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
宿舍火灾初步判断缘起于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导致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
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火灾山东烟台大学公寓楼4天2次起火2016年8月17日凌晨1点30分左右,烟台大学13号公寓某一楼宿舍留校学生在宿舍点燃了蚊香(据说放在鞋盒子里,且周边堆有杂乱的衣物等可燃物)后外出上网,因蚊香点燃了可燃物导致整个宿舍全部烧毁,整个宿舍楼300多人在浓烟中疏散、安全撤离,所幸没有人员受伤。
此前14日,烟台大学2号公寓两名留校学生在走廊使用液体酒精炉吃火锅,在没有熄灭火焰的情况下添加酒精,发生火灾,两人烧伤,其中一人烧伤面积达40%清华大学何添楼火灾事故2015年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231室,共3个房间起火,着火面积80平米。
造成一名实验人员死亡。
火灾发生后,楼内师生已及时组织撤离,周围人员也已疏散。
发生爆炸的是一间实验室,内部存放有化学品。
不幸身亡的博士后名叫孟祥见,家属在事发后第三天得知,爆炸的是一个氢气钢瓶,爆炸点距离操作台两三米处,钢瓶底部爆炸。
钢瓶原长度大概一米,爆炸后只剩上半部大概40公分。
据了解,钢瓶厚度为一公分,可见当时爆炸威力巨大12·26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事故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搅拌、反应过程中,料斗内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造成现场3名学生烧死不要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吹风机、炉灶、电饭煲、电火锅、蜡烛、固体蚊香,远离可燃物;不要在宿舍抽烟,不要随便乱扔烟头。
事故树的危险化学品高校实验室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作者:何韩军叶继红王文华来源:《管理观察》2020年第36期摘要:高校危险化学品实验室日渐成为火灾爆炸事故的高发地,在国家和社会加大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后,高校都开始或加强相关安全建设。
本文对当前高校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对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事件进行了归纳分析。
并通过事故树,求出最小割集10个,最小径集3个,求出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得出了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4种方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事故树;危险化学品实验室;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自2010年起至今10年间,我国造成人员伤亡的实验室事故仅公开报告案例就有12例,平均每年发生1—2起实验室致人伤亡事故,同时伴随着实验室事故的除了人员伤亡,还有直接经济损失和对学校名誉和公信力的严重打击[1]。
在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实验室三人死亡的实验室事故后。
2019年1月3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召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议,指出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冲击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的安全感,暴露出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薄弱环节等问题[2]。
浙江海洋大学石化与能源工程学院拥有共计46个实验室,其中存在三级及以上风险实验室共25个,危险化学品实验室9个且多属于石油化工专业,易燃易爆品居多,潜在隐患较大[3]。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对涉危险化学品高校实验室进行火灾爆炸事故的事故树危险性分析,为学校实验室提供安全风险预警[4]。
当前,国内外高校在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方面已取得大量进展[5],国内多数高校也都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6],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与配套制度,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7]。
1 危险化学品实验室潜在危险性根据《浙江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依据不同实验室、实验项目安全風险和安全管理的差异,制订出了实验室、实验项目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
北京交通大学“12.26”事故调查报告公布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抢险救援,确保现场安全处置;市政府主要领导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指挥部署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
市政府随即成立事故调查组,市纪委市监委派员参加调查处理。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检测鉴定、调查取证、模拟实验,并委托化工、爆炸、刑侦、火灾调查有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并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建议及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近日,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北京交通大学“12·26”事故调查报告。
经事故调查组认定,本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经查,该起事故直接原因为:在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搅拌、反应过程中,料斗内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造成现场3名学生烧死。
事故调查组同时认定,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人员违规开展试验、冒险作业;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
依据事故调查的结论,公安机关对事发科研项目负责人李德生和事发实验室管理人员张琼依法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经教育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决定,对学校党委书记曹国永、校长宁滨、副校长关忠良等12名干部及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进行问责,并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此外,事故发生前一天下午,有群众向海淀区环保局和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举报,称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南门教学楼北侧土木工程实验室排放有机气体及实验室废气,经常发出异味,给附近居民造成不便。
市纪委市监委对举报受理情况进行调查和取证,对相关人员进行谈话询问。
调查认为,海淀区环保局、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对该起举报受理工作符合《关于依照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问题的意见》及《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
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市消防总队和海淀区政府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市纪委市监委同步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检测鉴定、调查取证、模拟实验,并委托化工、爆炸、刑侦、火灾调查有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并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建议及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事故基本情况(一)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现场位于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东教2号楼。
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中间两层建筑为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环境实验室”),东西两侧三层建筑为电教教室(内部与环境实验室不连通)。
环境实验室一层由西向东依次为模型室、综合实验室(西南侧与模型室连通)、微生物实验室、药品室、大型仪器平台;二层由西向东分别为水质工程学Ⅱ、水质工程学Ⅰ、流体力学、环境监测实验室;一层南侧设有5个南向出入口;一、二层由东、西两个楼梯间连接;一层模型室和综合实验室南墙外码放9个集装箱(建筑布局详见下图)。
(二)事发项目情况事发项目为北京交通大学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横向科研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所属北京交大创新科技中心和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目的是制作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
该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李德生申请立项,经学校批准,并由李德生负责实施。
2018年11月至12月期间,李德生与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北京交大创新科技中心和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约定15天内制作2立方米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
大学生安全教育典型案例警示录为落实校党委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校园”的要求,强化我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进一步全面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保卫处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师生身边的安全事故(事件)典型案例,帮助大家认真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平安、幸福渡过大学美好生涯。
1财物被盗篇【案例一】2016年5月某日,西安一高校学生黄某到公寓值班室报案,称其宿舍丢失5台笔记本电脑。
该校保卫处、辖区派出所先后来到案发现场展开调查。
结果表明:该宿舍门锁丢失,宿舍门完好。
据查,上午9:40时左右临近宿舍有一名学生去该宿舍找同学,发现该宿舍房门大开,但房间无人,该同学转身离开。
12时左右该宿舍学生放学回到宿舍后发现财物丢失。
【案例二】2017年8月某日,西安某高校五号学生公寓某宿舍发生电脑被盗案件一例,事后经查看公寓监控视频证实,因为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外出时宿舍门不锁,电脑随意放置,造成财物被盗。
安全温馨提示: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的盗窃案件有80%以上是没有做好防范工作。
有些师生员工防范意识淡薄,对钱财和贵重物品保管不严,缺乏警惕性,为盗窃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
2.盗窃篇【案例三】2016年11月13日,某高校男生宿舍学生反映宿舍被盗。
经查,该宿舍上午8点半左右有五名同学参加技术比赛活动,留杨某在宿舍睡觉,其他人离开宿舍时未锁门。
11:40左右,李某某考试完毕回到宿舍,发现宿舍门被内锁,敲门不开,随后,杨某把门打开。
李某某进宿舍后发现宿舍有异常,遂让同宿舍同学清点个人物品,张同学抽屉锁被撬,丢失现金近900元。
后经派出所查实,杨某承认是自己一时糊涂,打开了宿舍同学的抽屉,私自拿走了同学的钱包,盗走银行卡和现金800多元。
【案例四】2017年9月某日,某高校艺术学院专业学生龙某某在宿舍丢失化妆品等物品,怀疑是同宿舍同学池某所为,遂和其她同学一起,在池某不在宿舍的时间强行撬锁打开池某私人柜子,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财物。
21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20.04.213提高加强高校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安全与管理①李云生(泉州华侨大学外语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摘 要:高校语言实验室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高校语言实验室的优劣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然而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语言实验室,还可能成为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的场所。
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会对学校带来巨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高校语言实验室的安全关乎校园稳定,因此,如何保证高校语言实验室的安全就成了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为此,必须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在文中,以高校语言实验室为对象,提出了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安全管理的保障,并就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介绍,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
最后则是就新生的安全教育以及相应的考试进行了探讨。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高校语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语言实验教学中心 安全管理 安全事故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a)-0213-03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laboratory safety acci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not only bring tremendous impact on schools,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must be strengthened.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language laboratory of University as the objec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t night to form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guarantee, and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Finally, the safety education of freshm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xaminations are discussed. It is hoped that these measures will strengthe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language laborat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 Langua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Safety management; Safety accidents为深刻吸取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切实落实安全责任,防范事故发生,4月24日,笔者学校在厦门校区行政研发大楼2013会议室召开实验室安全专题工作会。
DISCERN & SOLVE识伪·解谜44化学实验室为何事故频发?垃圾放置久了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那么厌氧法就是让这些微生物进行厌氧呼吸,而厌氧呼吸的过程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尤其以甲烷的量为多。
2018年12月26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学的环境工程实验室内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在事故当中不幸遇难。
这一沉重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回顾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校实验室爆炸事件,到底谁该被问责,又该如何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呢?谁是罪魁祸首?本次爆炸事件是在进行垃圾渗滤液的污水处理过程当中发生的,仅仅一个污水的处理怎么会引发这样的悲剧?原来这次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主要是采用厌氧法。
垃圾放置久了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那么厌氧法就是让这些微生物进行厌氧呼吸,而厌氧呼吸的过程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尤其以甲烷的量为多。
甲烷属于易燃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是15%,爆炸下限是5%,因此有猜测指出最大可能是由于垃圾中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没有及时排干净,使得甲烷在空气中达到了爆炸范围,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当然,垃圾渗滤液的污水处理工文|刘宇晴艺非常多,并不是每种方法都会产生甲烷,但是有一点要肯定的是,每种方法都各有各的危险,只要操作不当都会引发危险。
这次可能由于垃圾渗滤液处理不当,下次可能因为气体钢瓶阀门没关紧,实验室当中需要防范的事项有很多,我们需要透过事件去看本质问题。
并非首次这次北京交通大学的实验室爆炸并不是这类事故的第一次,回顾近年来的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2016年9月21日,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2人眼部受伤,1人轻微擦伤; 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一间实验室发生氢气爆炸,事故造成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博士当场身亡;2015年4月5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发生瓦斯爆炸,造成5人受伤,其中1人抢救无效身亡……纵观这些事故,可以看到往往有发生都是有带来人员伤亡的,那么,为什么一再强调实验室安全但是事故却一再地发生?一方面可能是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北京交通大学可能发生的爆炸事故,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北京交通大学发生的各类爆炸事故,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爆炸、物理爆炸、电气爆炸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1)成立时间:事故发生时立即成立。
(2)组成人员: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救援人员等。
(3)职责:- 全面负责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协调各应急救援小组开展救援行动;- 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上级单位报告事故情况;- 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应急救援小组(1)消防灭火组:- 负责现场灭火和火灾扑救;- 指导被困人员疏散;- 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2)医疗救护组:- 负责伤员的救治和转运;- 指导现场救护;- 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3)警戒疏散组:- 负责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 指导人员疏散;- 确保现场秩序。
(4)抢险抢修组:- 负责现场抢险和修复;- 指导被困人员救援;- 确保设施设备安全。
(5)物资供应组:- 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 确保救援物资充足。
(6)交通运输组:- 负责救援车辆的调度和运输;- 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到位。
(7)通信联络协调组:- 负责现场通信联络;-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确保应急救援信息畅通。
四、应急响应1. 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等。
2. 事故预警- 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包括:事故发生地点、影响范围、安全提示等。
3. 应急处置- 根据事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各应急救援小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五、应急结束- 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得到妥善处理,经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宣布应急结束。
六、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北交大火灾事故责任人处分首先,我们要梳理一下这起火灾事故的经过和原因。
据初步调查,事故发生在学生宿舍楼,起火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私自使用电热毯和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充电设备所致。
在这起火灾事故中,校方管理不严、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暴露无遗。
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必须深刻反思自身责任,严肃追究责任,绝不容许人员失职、玩忽职守。
责任人处分是严格依法依规进行的,首先,对在火灾事故中失职渎职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处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有关人员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于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力、监督不到位的管理人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对相关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
其次,学校应对参与火灾事故的学生和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根据学校纪律规定对涉事学生进行相应处分,如果发现有学生故意使用违禁电器,应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
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监督,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检查和消防设备的维护,提高学生宿舍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对学生使用电器和使用时间进行规范,杜绝使用违规电器和使用不当的现象。
加强学生宿舍楼的火灾演练和消防知识普及,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这次火灾事故中,责任人的处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对于责任人的严厉处分,也是为了为其他校园管理者敲响警钟,警示他们勇于担当,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坚决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北交大火灾事故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严肃的警示。
希望学校能够以此为契机,彻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校内管理人员能够以此为镜,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勇于担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
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市消防总队和海淀区政府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市纪委市监委同步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检测鉴定、调查取证、模拟实验,并委托化工、爆炸、刑侦、火灾调查有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并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建议及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事故基本情况(一)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现场位于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东教2号楼。
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中间两层建筑为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环境实验室”),东西两侧三层建筑为电教教室(内部与环境实验室不连通)。
环境实验室一层由西向东依次为模型室、综合实验室(西南侧与模型室连通)、微生物实验室、药品室、大型仪器平台;二层由西向东分别为水质工程学Ⅱ、水质工程学Ⅰ、流体力学、环境监测实验室;一层南侧设有5个南向出入口;一、二层由东、西两个楼梯间连接;一层模型室和综合实验室南墙外码放9个集装箱(建筑布局详见下图)。
(二)事发项目情况事发项目为北京交通大学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横向科研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所属北京交大创新科技中心和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目的是制作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
该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李德生申请立项,经学校批准,并由李德生负责实施。
2018年11月至12月期间,李德生与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北京交大创新科技中心和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约定15天内制作2立方米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
北京京华清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按照与李德生的约定,从河南新乡县京华镁业有限公司购买30桶镁粉 (1吨、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并通过互联网购买项目所需的搅拌机(饲料搅拌机)。
李德生从天津市同鑫化工厂购买了项目所需的6桶磷酸(0.21吨、危险化学品)和6袋过硫酸钠(0.2吨、危险化学品)以及其他材料。
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制作流程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搅拌镁粉和磷酸反应,生成镁与磷酸镁的混合物;第二步,在镁与磷酸镁的混合物内加入镍粉等其他化学物质生成胶状物,并将胶状物制成圆形颗粒后晾干。
(三)实验室和危险化学品管理情况1.实验室管理情况北京交通大学对校内实验室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学校层级的管理部门为国资处、保卫处、科技处等;学校设立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资处。
发生事故的环境实验室隶属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层级管理部门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日常具体管理为环境实验室。
2.危险化学品管理情况北京交通大学保卫处是学校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各学院危险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等购臵(赠予)申请的审批、报批,以及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入口管理;国资处负责监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储存、领用及使用的安全管理情况;科技处负责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因素科研项目风险评估;学院负责本院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购臵、储存、使用与处臵的日常管理。
事发前,李德生违规将试验所需镁粉、磷酸、过硫酸钠等危险化学品存放在一层模型室和综合实验室,且未按规定向学院登记。
事发后经核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登记科研用危险化学品现有存量为160.09升和30.23公斤,未登记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登记本科教学用危险化学品现有存量43.5升和8.68公斤,未登记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二、事故经过及抢险救援情况(一)事故发生经过2018年2月至11月期间,李德生先后开展垃圾渗滤液硝化载体相关试验50余次。
11月30日,事发项目所用镁粉运送至环境实验室,存放于综合实验室西北侧;12月14日,磷酸和过硫酸钠运送至环境实验室,存放于模型室东北侧;12月17日,搅拌机被运送至环境实验室,放臵于模型室北侧中部。
12月23日12时18分至17时23分,李德生带领刘某辉、刘某轶、胡某翠等7名学生在模型室地面上,对镁粉和磷酸进行搅拌反应,未达到试验目的。
12月24日14时09分至18时22分,李德生带领上述7名学生尝试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进行搅拌,生成了镁与磷酸镁的混合物。
因第一次搅拌过程中搅拌机料斗内镁粉粉尘向外扬出,李德生安排学生用实验室工作服封盖搅拌机顶部活动盖板处缝隙。
当天消耗约3至4桶(每桶约33公斤)镁粉。
12月25日12时42分至18时02分,李德生带领其中6名学生将24日生成的混合物加入其他化学成分混合后,制成圆形颗粒,并放臵在一层综合实验室实验台上晾干。
其间,两桶镁粉被搬运至模型室。
12月26日上午9时许,刘某辉、刘某轶、胡某翠等6名学生按照李德生安排陆续进入实验室,准备重复24日下午的操作。
经视频监控录像反映:当日9时27分45秒,刘某辉、刘某轶、胡某翠进入一层模型室;9时33分21秒,模型室内出现强烈闪光;9时33分25秒,模型室内再次出现强烈闪光,并伴有大量火焰,随即视频监控中断。
事故发生后,爆炸及爆炸引发的燃烧造成一层模型室、综合实验室和二层水质工程学Ⅰ、Ⅱ实验室受损。
其中,一层模型室受损程度最重。
模型室外(南侧)邻近放臵的集装箱均不同程度过火。
(二)事故救援处置情况2018年12月26日9时33分,市消防总队119指挥中心接到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东教2号楼发生爆炸起火的报警。
报警人称现场实验室内有镁粉等物质,并有人员被困。
119指挥中心接警后,共调集11个消防救援站、38辆消防车、280余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处臵。
9时43分,西直门、双榆树消防站先后到场。
经侦察,实验室爆炸起火并引燃室内物品,现场有3名学生失联,实验室内存放大量镁粉。
现场指挥员第一时间组织两个搜救组分别从东西两侧楼梯间出入口进入建筑内搜救被困人员,并成立两个灭火组设臵保护阵地堵截实验室东西两侧蔓延火势。
9时50分,搜救组在模型室与综合实验室连接门东侧约1至2米处发现第一具尸体,抬到西侧楼梯间。
随后,陆续在模型室的中间部位发现第二具尸体,在模型室与综合实验室连接门西侧约1米处发现第三具尸体。
救援过程中,实验室内存放的镁粉等化学品连续发生爆炸,现场指挥部进行安全评估后,下达了搜救组人员全部撤出的命令。
同时,在实验室南北两侧各设臵4个保护阵地,使用沙土、压缩空气干泡沫对实验室内部进行灭火降温,并在外围控制火势向二楼蔓延。
11时45分,现场排除复燃复爆危险后,救援人员进入建筑内部开展搜索清理,抬出三具尸体移交医疗部门,并用沙土、压缩空气干泡沫清理现场残火。
18时,现场清理完毕,双榆树消防站留守现场看护,其余消防救援力量返回。
(三)死亡人员情况1.刘某辉,男,28岁,山东人,北京交通大学2016级博士生,经北京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符合烧死(鉴定书编号:2018BL0114)。
2.刘某轶,女,30岁,河北人,北京交通大学2014级博士生,经北京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符合烧死(鉴定书编号:2018BL0115)。
3.胡某翠,女,24岁,山东人,北京交通大学2016级硕士生,经北京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符合烧死(鉴定书编号:2018BL0116)。
三、事故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1.排除人为故意因素公安机关对涉事相关人员和各种矛盾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对死者周边亲友、老师、同学进行了走访,结合事故现场勘查、相关视频资料分析,以及尸检报告、爆炸燃烧形成痕迹等,排除了人为故意纵火和制造爆炸案件的嫌疑。
2.确定爆炸中心位臵经勘查,爆炸现场位于一层模型室,该房间东西长12.5米、南北宽8.5米、高3.9米。
事故发生后,模型室内东北部(距东墙4.7米、距北墙2.9米)发现一台金属材质搅拌机,其料斗安装于金属架上。
搅拌机料斗顶部的活动盖板呈鼓起状,抛落于搅拌机东侧地面,出料口上方料斗外壁有明显物质喷溅和灼烧痕迹。
搅拌机料斗顶部的活动盖板与固定盖板连接的金属铰链被爆炸冲击波拉断。
上述情况表明:爆炸中心位于搅拌机处,爆炸首先发生于搅拌机料斗内。
3.爆炸物质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磷酸与镁粉混合会发生剧烈反应并释放出大量氢气和热量。
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爆炸极限范围为4%至76%(V/V),最小点火能0.02mJ,爆炸火焰温度超过1400℃。
因搅拌、反应过程中只有部分镁粉参与反应,料斗内仍剩余大量镁粉。
镁粉属于爆炸性金属粉尘,遇点火源会发生爆炸,爆炸火焰温度超过2000℃。
据模型室视频监控录像显示,9时33分21秒至25秒之间室内出现两次强光;第一次强光光线颜色发白,符合氢气爆炸特征;第二次强光光线颜色泛红,符合镁粉爆炸特征。
综上所述,爆炸物质是搅拌机料斗内的氢气和镁粉。
4.点火源分析经勘查,料斗内转轴盖片通过螺栓与转轴固定,搅拌机转轴旋转时,转轴盖片随转轴同步旋转,并与固定的转轴护筒(以上均为铁质材料)接触发生较剧烈摩擦。
运转一定时间后,转轴盖片上形成较深沟槽,沟槽形成的间隙可使转轴盖片与转轴护筒之间发生碰撞,摩擦与碰撞产生的火花引发搅拌机内氢气发生爆炸。
5.爆炸过程分析搅拌过程中,搅拌机料斗内上部形成了氢气、镁粉、空气的气固两相混合区;料斗下部形成了镁粉、磷酸镁、氧化镁(镁与水反应产物)等物质的混合物搅拌区。
转轴盖片与护筒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了料斗内上部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并发生爆炸(第一次爆炸),爆炸冲击波超压作用到搅拌机上部盖板,使活动盖板的铰链被拉断,并使活动盖板向东侧飞出。
同时,冲击波将搅拌机料斗内的镁粉裹挟到搅拌机上方空间,形成镁粉粉尘云并发生爆炸(第二次爆炸)。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高温火焰迅速向搅拌机四周传播,并引燃其他可燃物。
专家组对提取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视频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结合爆炸燃烧模拟结果,确认事故直接原因为:在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搅拌、反应过程中,料斗内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造成现场3名学生烧死。
(二)间接原因违规开展试验、冒险作业;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是导致本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一是事发科研项目负责人违规试验、作业;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违反《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告知试验的危险性,明知危险仍冒险作业。
事发实验室管理人员未落实校内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未有效履行实验室安全巡视职责,未有效制止事发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实验室,未发现违法储存的危险化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