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75 KB
- 文档页数: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对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子路立刻回答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来的军队,接着又是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又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孔子再问。
曾点弹着瑟,渐渐减速,然后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冉求,你和那三个人相比怎么样?”曾点回答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必修三三单元古文重点句子翻译《寡人之于国也》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过秦论》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易也。
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8.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秦伯(联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或:跟晋国结盟的同时又跟楚国结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我壮年的时候【或;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有好处】,那我就【可要】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劳烦】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过别的国家【或:晋国】把远地【或:远方的郑国】当做边境,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能用灭掉郑国(的方法)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的打算】,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您也没什么害处。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晋君恩惠【或:对晋惠公有恩】,(晋君)许诺(给您)焦、瑕二城,(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或:防御工事】(防御您或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把郑国辟为边境以后,(肯定)又【或:还】想扩展西部边境,(如果)不侵损【或:侵占】秦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8、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侵损秦国土地从而对晋国有利【或:秦国受损而晋国得利】,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使秦国的土地减损从而让晋国得利,这样的事,希望您好好考虑。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如果没有借助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有今天.或:如果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
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借助人家的力量,反过来又害人家】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临阵)失掉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合用武道义的。
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的支持,去攻击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读:孟子在这段话中,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就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背离正道,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首先,孟子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里的“道”,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这是因为道德和正义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符合人们的心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个人背离道德和正义,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孟子指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当一个人或国家失去道德的支持时,甚至连亲戚都会背叛他;而当一个人或国家得到道德的支持时,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最后,孟子得出结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得到天下人的支持,那么在面对挑战时,即使不战,也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总结:《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孟子认为,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一)《蜀道难》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
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
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
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
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
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翻译1.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是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的。
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几个人呢?5.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隶一样来使唤他们,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哭泣,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6.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兴亡也是有重大作用啊!7.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邻国的实力变得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变得薄弱。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
8.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国用城换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
赵国给秦璧如果秦不给赵城,理亏在秦国。
衡量这两种计策,宁可答应秦来使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此处打印有误,已订正。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还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用兵,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啊。
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贫贱,常患不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臣子诸葛亮上言:我因为命运多舛,从小就遭遇不幸。
在我出生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伶仃,亲自抚养我长大。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独贫苦,直到成年。
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族衰败,家业薄弱,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可以开门的仆人。
我孤独地独立生活,只能以自己的形影为伴。
而我的刘氏家族贫穷卑贱,常常担心生活不周,母亲和孙子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无法放弃远离。
我的辛酸和劳累,不只是蜀地的人民以及二州的官员所亲眼目睹和明白,皇天和后土也都亲眼见证。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听从我微小的愿望,或许刘家能够侥幸,保全余生。
我活着的时候愿意献出我的头颅,死后愿意结草报恩。
我怀着犬马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这份奏章以报陛下。
在这篇《陈情表》中,诸葛亮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孝敬之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通过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描述,以及对刘氏家族困境的叙述,来求得后主刘禅的同情和支持。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析: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学习要不断温习,才能巩固知识;面对别人的误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位于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解析:这句话表明了道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工具。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人身边,是美好的。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只有生活在仁爱之中,人们才能感受到幸福。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以被夺走,但普通人的志向却不能被夺走。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志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坚定自己的志向,才能取得成功。
六、《论语·颜渊》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之后的凋零。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看到真正的美好。
总结:《论语》中的这些篇章,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些教诲,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
必修三文言重点句翻译,注意落实好加点词的意思,有特殊句式在后面指出来。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冬冬地敲响战鼓,两军兵器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就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住脚。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判断句)译文: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判断句 )译文: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宾语前置句 )译文: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称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 )译文:黄河以内的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是这样办。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状语后置句 )译文: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7.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宾语前置句 )译文:蓄养鸡、狗、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8.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译文: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归顺了。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状语后置句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变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0.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文言文,需要重点关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一)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尚且可以用言语打动。
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4、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此有所作为啊!”5、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进,在露天下住宿,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
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天不应,叫地不应。
6、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辱逼迫而死。
7、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死和生,不过是早晚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8、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以前,如果我的尸骨抛弃在荒草丛中,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国君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9、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翻译
1.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
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
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6.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7.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8.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1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家。
臣子李密,谨向陛下陈述衷情。
臣子我,蜀汉的亡国之臣,先帝的旧臣,今天敢向陛下陈述衷情,实在是因为我感激先帝的恩德,以及陛下对我的眷顾。
我本应立刻前往朝廷,但由于我年幼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我姑母抚养我成人,我们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
现在,我姑母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我如果不能亲自照顾她,她就会无人照顾。
我姑母与我恩同再造,我实在不忍心离开她。
因此,我辞去了朝廷的官职,回到了家中。
自从我离开朝廷以来,已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我多次上书请求前往朝廷,但都未能得到批准。
陛下对我如此恩宠,但我却因为个人私情而拖延了时间,我深感愧疚。
我深知,我的请求对陛下来说并无大碍,但我仍然不敢轻易放弃。
我之所以如此固执,是因为我深知,我一旦离开姑母,她将无人照顾,她的生活将更加艰难。
我实在不忍心让她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的冷漠。
如今,我姑母的病情日益加重,她已无法进食,卧床不起。
我深感忧虑,不知该如何是好。
我想,我应该尽快前往朝廷,向陛下陈述我的苦衷。
然而,我又担心,一旦我离开姑母,她将无法忍受孤独和痛苦。
我实在不忍心让她承受这样的折磨。
因此,我反复权衡,最终决定留在姑母身边,为她尽孝。
陛下,我深知,我的请求可能会让您感到失望。
但我衷心希望,您能够理解我的苦衷。
我并非有意拖延时间,而是因为我的个人私情。
我之所以如此固执,是因为我深知,我的姑母对我恩同再造,我必须尽孝。
我衷心希望,陛下能够宽恕我的过错,让我回到姑母身边,为她尽孝。
陛下,我深知,我是一个罪人。
我本应立刻前往朝廷,但我却因为个人私情而拖延了时间。
我深知,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我仍然希望,陛下能够宽恕我,让我回到姑母身边,为她尽孝。
我深知,这是我对先帝的恩德和陛下的眷顾的回报。
陛下,我衷心希望,您能够理解我的苦衷。
我并非有意拖延时间,而是因为我的个人私情。
我深知,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我仍然希望,陛下能够宽恕我,让我回到姑母身边,为她尽孝。
我深知,这是我对先帝的恩德和陛下的眷顾的回报。
【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欲饮,则泉香而酒冽;欲歌,则有曲终人散之恨。
既至幽暗而深秀者,而余亦不能忘情于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它的西南方向有若干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水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这就是酿泉。
想要喝水,泉水香甜而酒水清澈;想要唱歌,却有一种曲终人散的遗憾。
到了幽深秀丽的地方,我也不能忘记饮酒的乐趣。
至于太阳升起时,树林中的雾气散开,云归山洞,山洞变得昏暗;阴暗明亮的变化,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放,散发出幽香,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荫蔽,风霜使山色更加高洁,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水面,这是山间的四季变化。
早晨出发,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休息在树下,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应,弯腰曲背的老人和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百姓在游玩。
在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凉;摆上山中的野味和野菜,杂乱地陈列在面前的是太守的宴会。
宴会上的乐趣,不在于丝竹乐器,射箭的人中了靶心,下棋的人赢了棋,酒杯和酒筹交错,起身坐下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的欢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导语】高二一年,强人将浮出水面,鸟人将沉入海底。
高二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吃透课本;二,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总结自己考试技巧,形成习惯。
为了帮助你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到你!《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锬稀X�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锼�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
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
’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
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
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
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
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
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
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
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
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看过"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