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1单元 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7
千米。
彗星:彗星由彗核和彗尾构成;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
流星体: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流星体进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气层之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
在认识常见天体后,总结天体与非天体的判断依据:①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是天体。
②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③是否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在大气层以内的不是天体。
列举一些事物,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天体,可以简单说说判断依据。
展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喜迎相互饶转。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绕地球运动。
活动二:太阳系结构。
《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的设计目标主要在于让学生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掌握基本的宇宙知识,了解宇宙中地球的位置与宇宙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与兴趣。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内容,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星系的形成与分类、太阳系的结构等基础知识。
2. 观看视频:学生需观看一段关于宇宙环境的科普视频,并记录下视频中提到的关键信息,如星体的名称、位置关系、运行规律等。
3. 探究任务:结合课程内容,完成一个简单的宇宙模型制作,通过使用身边的材料(如纸张、橡皮泥等)制作出太阳系模型,标示出各行星和天体的位置。
4. 书写作业:完成一篇简短的作文,阐述个人对宇宙的认识及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感想,作文中需包括所掌握的宇宙知识、个人感受以及对宇宙的好奇和疑问。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时,应确保充分理解相关概念,并能回答关于宇宙环境的基础问题。
2. 观看视频时,应仔细记录关键信息,包括天体的名称、特征及运行规律等。
3. 制作宇宙模型时,学生需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关系,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4. 书写作业应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真实反映个人对宇宙的理解和感受。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 对于观看视频和记录信息的作业,老师将评价学生信息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对于制作的宇宙模型,老师将根据模型的准确性和创意性进行评价。
4. 书写作业将根据内容的质量、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老师将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4. 学生需根据老师的反馈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1)概念: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相对星空背景有明显位移的行星、一闪即逝的流星体、拖着长尾的彗星,连同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2)类型:①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②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④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运动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可观测宇宙⎩⎨⎧银河系⎩⎨⎧ 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判断1.天体包括人造天体和天然天体。
( √ ) 2.天体都是肉眼可以看到的。
( × ) 3.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 √ ) 二、行星地球 1.普通性(1)八颗行星⎩⎪⎨⎪⎧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2)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3)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判断1.木星属于远日行星。
( × )2.只要有液态水就一定有生命存在。
( × )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 √ )探究点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判断北半球有三大著名流星雨,其中双子座流星雨流量稳定、极大持续时间长、亮流星多,非常适合我国天文爱好者观测。
2019年双子座流星雨将于12月14日迎来极大,每小时天顶流量在140颗左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示意图,判断图中各事物是否都是天体,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目标:1.了解天体系统的概念、层次和常见的天体。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重点)3.能够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重难点)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3)请把常见天体及其特点对应连线。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颗行星⎩⎨⎧ 类地行星: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巨行星:⑤木星、⑥土星远日行星:⑦天王星、⑧海王星(2)运动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的方向大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结构特征:与其他太阳系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同之处。
(1)地球的特殊性: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2)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自身的体积和质量决定了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3.宇宙环境保护→宇宙环境亟待保护(1)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是天体。
( )(2)可观测宇宙的空间范围就是宇宙的范围。
()(3)八颗行星的运行轨道都位于同一平面上。
()(4)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
()(5)据俄罗斯科学家预测,2036年4月13日一颗小行星将撞向地球。
这颗小行星最有可能来自()A.河外星系B.地月系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D.巨行星之间提示:(1)√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已经进入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成为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天体。
(2)×可观测宇宙是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观测宇宙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接近在一个平面上,但并不完全在同一平面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程目的1、知识与技能:描绘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根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型和特殊型;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搜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别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型,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几张繁星满天和冬日里晒太阳的图片,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大家理解天上的故事吗?大家知道天上是什么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乘上想象的宇宙飞船去天上一探终究!2、师:请各个小组把你们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向全班汇报一下。
生:比方:嫦娥奔月、北斗星、牛郎织女、哈雷彗星。
师:可见我们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尽管随着科技的开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究范围越来越大,但对宇宙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的可见宇宙的范围估计约为140亿光年,可谓是“沧海一粟,〞接下来大家阅读P6活动,完成1、2题,一会找人来答复。
生:做活动题,宇宙的半径大约为:1.324512*1015KM。
师:可见我们的宇宙是多么宽广、浩渺所以我们就引入了“光年〞这个间隔单位,那宇宙中如此多的星星,还有月亮、太阳,我们怎么称呼它们,它们又是怎么分布在宇宙中的,又是怎么运动才能保证各不相撞的呢?大家看书P6,宇宙中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称为天体,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久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课题:第一章行星地球1.1—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第1课时一、课标分析1.1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课时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教材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上,首先介绍了宇宙的概念,天体的主要类型,重点介绍了恒星和星云这两种最基本天体的组成和特征;教材涉及各类天体及其特点、天体系统成因、行星类型等内容,这些只需引导学生一般性了解。
二、学情深度分析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对宇宙、天体、太阳系、外星人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对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极为有利。
但本节知识较为抽象,视野宏大广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教师需要通过影像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获取信息的技能,创设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新高考下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三、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1、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绘制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示意图,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观念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资料查阅,PPT制作进行展示2、区域认知: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3、综合思维: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关系,地球和其它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关系4、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培养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
自制课件和相关影像资料:宇宙无限、宇宙探索、大宇宙探索、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等(可以下载或者直接通过网络播放)五、教学过程课堂延伸生活中的天体问题,也可以结合学生列举感兴趣的问题,如:1、北京晴朗夜空与月齐辉是哪颗星?2、寻找夜空中的北斗七星,秋季勺柄指向哪个方位?3、讲述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特殊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2. 掌握天文基础知识,如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天文现象,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掌握天文基础知识,如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概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 准备天文望远镜等教学工具。
3. 搜集一些与地球宇宙环境相关的案例和故事,用于课堂讲解。
4. 设计一些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精心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航员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
2. 认识银河与太阳系:利用教具,师生共同演示模拟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利用多媒体课件认识太阳系以外的广大空间和天体。
通过讲解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使学生明确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太阳系有初步了解,同时形成宇宙广阔的概念。
3. 讲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教师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学生了解宇宙组成、星系、恒星、行星等概念。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确星系、恒星、行星的不同,并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宇宙的组成。
4. 认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通过观看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模拟实验视频,学生明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方向。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确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有更直观的认识,并理解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及各行星的特点;3. 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4.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太阳系构成的详细知识;2. 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掌握各行星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2. 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宇宙概念,形成空间认知。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宇宙和太阳系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宇宙环境;2. 黑板或白板,用于书写和展示重点内容;3. 互动式教具:如星球模型,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4.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章节内容,对课程有初步了解;5. 准备小组讨论环节,以便学生交流和分享对宇宙环境理解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精心剪辑的宇宙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视频中,浩渺的星空、绚烂的星系和地球的美丽蓝点将学生带入宇宙的宏大世界。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将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身处的宇宙环境是怎样的吗?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知识探究1. 宇宙概念与结构讲解教师将详细解释宇宙的概念,包括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组成和宇宙的结构。
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利用图示、模型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对宇宙的整体认知。
2. 地球的宇宙位置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和星图,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特别强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独特性以及它在银河系和宇宙中的位置。
3. 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探讨太阳系中其他星体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月球引力等。
同时,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
三、互动学习1. 分组讨论学生将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主题,如“宇宙环境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等。
《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课程的核心内容,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了解宇宙的基本构成,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概念,并特别关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2. 观看教学视频:学生需观看关于宇宙和地球的科普视频,并记录下自己对于宇宙环境的理解和感受。
3. 探索性作业:学生需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源,收集关于宇宙的各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太阳系的结构、地球的卫星——月球的概况等,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份详细的报告。
4. 课堂互动讨论:在课堂中,学生需就自己的预习内容和收集到的信息,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对宇宙环境的理解和看法。
5. 撰写作业报告:学生需结合课堂讨论内容,撰写一份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作业报告,报告中应包括对宇宙基本概念的阐述、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描述以及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和理解。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2. 观看教学视频时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探索性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的信息要准确、全面、有逻辑性,报告书写要规范、条理清晰。
4. 课堂互动讨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5. 作业报告应包含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对宇宙基本概念的阐释、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描述以及对所收集信息的综合分析。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标准将综合考虑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报告的质量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情况。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改进建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内容选自《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真正的开篇之作,是高一学生在第一堂地理课。
本节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介绍部分常见天体来引导学生了解宇宙及天体的概念,接下来通过介绍天体系统让学生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即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综合思维:利用地理资料,探究宇宙中除地球外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物质。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区域认知:能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方法和步骤引导,让学生天体系统示意图,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并能绘制天体系统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1、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超前反馈]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
教师可发问:飞机是天体吗?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算天体吗?【教师点睛】天体系统有级别高低之分,地球和其周围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绕转形成了哪些级别的天体系统呢?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活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讲述了都敏俊和千颂伊的爱情故事,剧中的男主角来自外星,怎样去寻找都教授?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最后全班交流。
地外生命是一个热门话题,要引导学生敢于畅想、求异,但是科学幻想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乱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结束环节。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广南县第一中学林登亮【课标要求】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建议】1.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课标解读】“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
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教材分析】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与旧教材及其它版本的新教材相比,从教材内容安排上来看,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有以下变化:①课本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以前要求掌握的内容以“知识窗”的形式出现,通过学生阅读,讨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如“多种多样的天体”、“太阳活动”“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等;课本只保留新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一些概念,②弱化了关于天文知识的系统介绍,甚至包括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这些在旧教材中极其重要的知识点,调整到本节课后,也只是隐藏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物理性质”的数据表格中,其他如太阳系中的成员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以及星际物质的介绍都以“知识窗”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要求。
第一单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1 宇宙1.天体(1)常见天体举例①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②夜晚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③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2.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共分4级,地月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是目前人类可认识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
(3)“四看法”判断天体系统1.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
②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③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炭、石油、太阳能。
2.太阳活动(1)太阳的大气层结构:如右图所示,从内向外分为A光球层、B色球层和C日冕层。
(2)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类型位置现象意义太阳风日冕层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耀斑色球层色球层上局部区域突然增亮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日珥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喷射大量带电粒子太阳黑子光球层出现的暗黑斑点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与两极高空大气碰撞,产生极光;④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3.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4.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1.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2.地球(1)普通性: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主要原因在于它与其他行星具有很多的相似性。
具体表现为:①八大行星都是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②运动特征:③结构特征:在质量、体积、平均密度等结构特征方面与其他类地行星相似。
(2)特殊性——存在生命①外部条件②自身条件:自身条件主要是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