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共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35
第1课 地球的宇宙位置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常见天体的分类和特征,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能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掌握八大行星的位置和特征,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3,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理解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知识点0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天体1、概念: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2、常见天体类型和特征:(1)星云:有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行星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二)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划分(1)可观测宇宙:银河系与现阶段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的统称。
(2)银河系: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银河系中有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3)太阳系(4)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微点拨】河外星系河外星系,是指在银河系以外的星系。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一样也是由大量的恒星、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
人们已经观测到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估计河外星系的总数在千亿个以上。
河外星系的发现将人类的认识首次拓展到遥远的银河系以外,是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三)太阳系1、构成: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并以其强大的引力,约束其他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绕着它运转。
3、太阳系中已知8颗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_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型和特殊型;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型,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太阳系中行星为什么不能发射可见光,为什么太阳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太阳系有哪几大行星组成?他们有何共同特征?如何区分内地行星、地外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及所括的行星。
3、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的哪个位置?哈雷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与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有何不同?其周期为多少年?4、地月系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系统?导致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第一组:恒星与行星的根本区别在于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比恒星小得多,故发不出可见光,太阳之所以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因为其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
第二组:太阳系由九大行星组成,它们按照距离太阳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他们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并且它们绕日轨道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地内和地外行星以地球为界,水星和金星叫内地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叫地外行星;水星和土星体积和质量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通常称之为巨行星,巨行星卫星数量多,而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 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屮获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 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 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屮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宇宙环境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 及人类对宇宙的一些新探索。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最近你们有没有关注什么节日啊?(生:七夕、中国情人节)对,就是七夕节,关于七夕的传说想必大家都听过!呵呵〜〜〜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彖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多媒体】牛郎星和织女星那么你们知道怎么观看者两颗星星么?像这样的明星天上还有好多,那么你对“天上” 了解多少呢?你想知道“天上”是什么样子的么?真的住着牛郎和织女么?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下地球的宇宙环境。
板书: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师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一节,是自然地理基础,本节内容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至第三部分分别在时空尺度上由大到小的介绍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宇宙、太阳系和地球。
第四部分介绍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第五部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第二课时。
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能量来源,然后又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其一是太阳辐射的概念,其二是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最后讲述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一是为地球提供光热和能量,而这种能量在地球的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
二是太阳辐射能影响了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和生物环境。
本课时教学内容既直观又抽象,结合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在内容的处理上对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辐射的分布等不必详加分析,可作为铺垫知识学习;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描述和说明。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描述、阐释信息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四项地理核心素养。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储备来看,虽然对于太阳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缺少对太阳的理性思考。
在初中的地理学习中,已经具备热量带的相关知识,在此往往会和太阳辐射混淆。
从学科能力水平来看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有了一定积累,但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难度在于要将地球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光与能量联系起来,能够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亲身的体验,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所以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在教学的重难点突破中要注重从直观性到抽象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以问题探究法(由果究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感受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课时【考纲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知道太阳大气层的分层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燿斑)对地球的影响【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注意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学习方法】合作探究、阅读归纳法、练习巩固【学习过程】一、课首自学1.太阳辐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反应。
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维持着温度,是促进、和的主要动力。
(3)被古代生物固定后积累形成了。
(4)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来源。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和。
(23.太阳活动地球的影响:(1)引起电磁层扰动,使受到影响。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3)产生美丽的。
(4)地球上许多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4.知识链接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你从上面的材料中学到了什么?二、课中共学探究1:读教材和太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反应?该反应与核裂变一样吗?地球接受的太阳能量多吗?(对于整个太阳放出的能量)2、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如何划分?日常生活中,我们肉眼看见的太阳是哪一层?3、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你是如何理解的?归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宇宙环境的观点。
2. 掌握地球的八大行星及其各自的主要特征。
3. 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其特殊性。
4. 培养学生对宇宙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宇宙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图表和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相关的视频和音频素材,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天文望遥镜,供学生观察星空。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宇宙环境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太空探索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从而引出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讲授新课1. 认识星空(1) 教师展示一些星空的图片,并介绍一些星座的故事传说。
(2)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星星和星座。
2. 地球的宇宙环境(1) 介绍地球所处的银河系和太阳系:介绍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知识以及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地球。
(2) 教师利用行星运动轨迹图片介绍各大行星的特点及规律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轨道位置特殊。
(三)实践活动模拟航天员在太空舱内看到地球是什么样的,并用图片记录下来。
可以尝试着应用画图工具或截图软件,对看到的地球景象进行描述。
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在太空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3.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地球为什么能够成为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2)为什么我们能在地球上看到星空?(3)太空环境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与全班同砚分享讨论结果。
4. 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要求学生运用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地球在银河系、太阳系中的位置,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主要原因。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在宇宙中】1.地理学研究涉及多种尺度,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尺度属性,而且不同尺度相互联系。
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天体系统的概念,而是从银河系和太阳系这两个尺度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材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示意”体现了不同天体系统的层级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教材图1.1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模拟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中将八颗行星画在太阳的同一侧,可方便学生直观看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一是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二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本身的物理属性(地球的体积、质量等),对地球上形成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至关重要,也正是如此,地球成为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说它普通,因为无论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自转和公转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说它特殊,因为地球上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所知,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4.“活动”的主题是“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主要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的不同之处,重点落在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上,旨在加强学生保护好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播放科幻电影中有关外星人攻打地球的影视片段。
【过渡】视频中我们看到外星人正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一旦找到并到达地球,他们可能对地球进行侵占。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更好地诠释地球的宇宙环境。
2. 制作教学PPT,设计教室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环境的基本观点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宇宙环境的整体认识。
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提出问题:“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宇宙环境对地球有哪些影响?”2. 讲授新课:(1) 地球的外部圈层:介绍地球的各个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
(2) 恒星世界:介绍太阳系的基本观点和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以及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3) 月球环境: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相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4) 地球的内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3. 教室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环境。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环境的知识。
4. 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环境对地球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宇宙环境为人类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