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心理学共5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52
《影视艺术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59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影视受众心理学》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各种流派和理论、及其对影视创作、影视传播以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指导价值。
该课程侧重于介绍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人格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流派的基本观点,并与具体的影视创作、影视传播和影视艺术教育的具体案例结合,阐述心理学的重要指导价值,尤其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概念来批判性地研究影视剧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
选修该课程,要求学生自觉完成大量心理学电影和电视剧作赏析,开展心理分析,撰写心理分析报告,并创造性地就某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综合采用多种心理学理论进行解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授课。
课堂上将围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集中讲授,同时将结合一系列典型的影视剧作和电视节目进行案例分析,并组织学生围绕案例中的心理学现象进行理论辨析,还将组织大量心理分析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影视心理分析报告的撰写技巧。
该课程主要用到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影视接受与心理学基础(2学时)教学内容(1)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与流派概况;(2)影视接受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3)影视接受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4)影视接受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重、难点提示(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方法、流派;(2)心理学与影视创作、影视欣赏的关联;第二章影视接受与个体心理学(4学时)教学内容(1)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刺激与反应;强化与反馈;奖励与惩罚;观看电影《霸王别姬》;(2)认知主义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记忆与理解;类比与推理;联想与想象;观看电影《盗梦空间》;(3)人格心理学与影视接受心理:人格类型、人格特质、人格理论、认知与情绪;观看电影《三面夏娃》;(4)马斯洛需求理论与影视接受心理:需求层次、个人实现、巅峰体验。
分析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解审美感觉,是一种对外在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突出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主观条件反射,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反应。
如欣赏《英雄》时,飞雪与如月胡杨林之战,画面色彩艳丽;无名与残剑五色湖祭奠飞雪的交锋,画面空灵、幽怨,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卷,受众对之的欣赏是兴奋、是激动,是一种来不及思考便获得的审美感动,这同样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具有最基础性的作用。
因为人的审美感觉是建立在各种官能之上的,在人的感觉中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通过这种包含着各种官能的感觉人们可以知道事物不同特征,如颜色、冷暖等。
在影视的审美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是其最主要的方面,即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它们在影视艺术欣赏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所获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人的视听感官。
因此,影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较之其他艺术,从其大众化程度及审美效果方面看,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具有其优越的审美地位。
因为影视艺术具体、生动的视听形象,可以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
如看过《泰坦尼克号》的受众,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高度逼真的视听效果中,如同和男女主人公杰克与露丝一起亲历了那场人类的海难和超越人性超越国界的爱情绝唱。
而看过《英雄》的受众,也不会忘记那些精美的画面及其震撼的视听效果。
那是一种来不及思考,瞬间便获得的审美愉悦与感动,它是一种最直接的生理反应。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审美感官的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一定程度的理性把握和整合。
审美知觉与感觉的不同在于,感觉是对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突出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于外在客观事物各种不同特征如形状、光线等元素构成的客观对象的综合性把握以及对这一客观审美形象所具有的某种内涵及情感性表现的整体性理解。
审美知觉的首要特点是它的整体性。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是指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涉及心理学相关内容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绪表达、冲突、行为动机等方面,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影视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物心理分析:观察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主要角色,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2. 情绪表达:观察角色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情绪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
分析角色的情绪变化和情感状态,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和情感需求。
3. 冲突分析:分析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包括人际关系冲突、内心冲突等。
通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可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心理学概念应用:观察影视作品中是否存在心理学概念的应用,如条件反射、人格发展、认知偏见等。
分析这些概念在故事中的体现与影响,可以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心理学影视赏析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或电视剧中
的人物和故事,还可以为观众提供心理学知识和思考的启示。
同时,通过观赏和分析心理学相关的影视作品,也能增进观众对心理学的兴趣,促进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
第一讲:导论电影的诞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视的诞生也有8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一门作为电影学或者影视学的学科也在逐渐构建并发展起来。
一:影视学的学科体系1:一般与特殊角度一般影视学新兴交叉影视学特殊影视学影视哲学影视心理学世界影视史影视美学影视符号学国别影视史影视艺术学影视社会学影视理论影视经济学影视文化学影视人类学2:内部、外部研究的角度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综合内外部研究影视语言学影视教育学影视文化学影视风格学影视观众学影视哲学影视符号学比较影视学影视社会学影视类型学影视教育学影视心理学影视叙事学3:按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角度来看科学主义影视学人文主义影视学影视技术学影视美学影视经济学影视艺术学影视工艺学影视文化学影视社会学影视教育学影视符号学影视心理学二:何谓影视心理学影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解决了影视创作、影视接受、影视传播等环节中那些方面的问题呢?影视心理学研究受众的感知心理特点(平面设计广告)视觉的感知的整体性与形象化特点视知觉的空间透视规则感知心理的连续性以及想象心理丰富的联想心理影视心理学研究社会文化心理趋势分析影视作品的中的人物性格对影视创作中的一般有效规律进行解密影视心理学是一门涉及普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以及影视艺术学、影视技术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文理兼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交叉的多元化学科,是一门以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研究影视创作、传播、观赏中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三:作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简单发展历程心理学英文psychology,是由两个希腊文字:“psyche”和“logos”组成,前者的含义是“心灵”、“灵魂”,后者的含义是“解说”、“讲述”。
所以两者合起来就是“对心灵、灵魂的解说。
”这可以说是心理学最早的定义,但历史上心理学长期隶属于哲学,所以这个定义更具有哲学而非科学内涵。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心理学的界定才逐渐演变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里活动规律的科学。
影视娱乐化审美心理学解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的娱乐方式来推动自己的生活。
影视和娱乐业因其强大的娱乐性和文化影响力而成为广泛接受的娱乐形式。
人们在享受影视娱乐时,会对其中的视觉、音乐、剧情等方面产生审美心理上的感受和认知。
因此,本文将从影视娱乐化审美心理学方面进行解读。
1. 视觉美学观影视与游戏时我们不同于生活中其他时间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处在一个虚拟空间,视觉因素被放大到了极巨的比重。
影视娱乐中的视觉美学是吸引与保持观众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其中的要点是摄影、美术、灯光、特效等,视觉美学贯穿全局。
例如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的动物形象设计被赞誉为是典型的视觉艺术表现。
影片刻画了各类动物如豹子、水牛和兔子等的精巧细腻设计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并且为他们的形象加分了许多。
2. 音乐美学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
为影片制作音乐的作曲家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角色甚至是整部电影中各种情感和气氛。
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的音乐,一次戏剧性的音乐旋律元素,它让我们知道整个电影的主题。
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效果,例如爱情关系的表现,一支画风优美、节奏舒缓的音乐在能够让观众非常真切的感受到恋爱时那种快乐和幸福感。
3. 情境美学情境美学指的是剧情、角色和场景中所呈现的情境,也就是影片/电视剧的故事开始引导观众参与到整个“浸入式”中,进而情感上与主角有关系。
例如《复仇者联盟》中,每个人物都会有不同角度的表现和刻画。
这些小细节能够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影片的故事情节也更加丰富有趣。
还有电视剧《楚乔传》,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题材的作品,它也反应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勇敢、仁爱等方面精神的理解。
4. 互动美学影视娱乐化中的互动是指观众直接参与到影片或电视剧情中来。
例如剧中有人物让观众保护,或一起策划他的行动。
即使电视剧中没有类似的剧情,观众也会有电视剧中的追捧、讨论和猜疑,互动是观众和影视作品之间的桥梁,增加了观众与影视之间的情感融合感。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1.意识流电影(意识流包括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等。
而在电影的特定时空中,充斥着随意的跳跃、非理性的怪诞、无逻辑的闪接。
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有《野草莓》、《八部半》、《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2.人本主义心理学:应是文本中人物性格之生成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马斯洛,这个学派被看做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批判了精神分析心理学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活生生的、健康的人,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主张(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可能增加一个求知需要)(2)高峰体验学说: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人在实现自我的创造性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短暂的最佳状态。
高峰体验的饿时候,是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快乐至极的感觉。
4.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格”理论与影视创作主体心理分析的关系(1)中西方人格学说述评弗洛伊德提出的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
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对弗洛伊德这种以泛性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进行了修正。
他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2)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划分(简答,论述)创作主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享乐型(冠希?)、理智型(主旋律?)和理想型(文艺片?)。
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力在其人格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创作主体的人格还可以划分为道德自我完善与审美型。
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特征还可以分为内倾向型与外倾型。
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随之不断变化。
影视作为一种饱含情感、表达思想、引领时尚、极具观赏性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娱乐,更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审美质量,影响观众的情感、价值观以及思想意识。
因此,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影视审美心理学是由美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对人类审美感受、心理反应以及心理反应进行的研究。
影视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审美形象的认知和感受、影视作品的情感表现和感染、影视作品的价值观传递等课题。
在影视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可以借助影像技术,通过脑电波、磁共振等方法来研究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瞬间感知和反应。
影视创作方面的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导演和编剧对作品中角色、情节、背景等元素的塑造和把控上。
导演和编剧通过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筛选和剪辑,刻画和传递出了自己对世界、生命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在影视创作中,心理机制的作用表现在情感的转移和传递、心理建构以及心理暗示等方面。
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评价和喜好是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观众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影响着观众的情感收获和认知转变。
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作品中情感、意识、意图和意义等方面的影响,自我意识会因此被激发和触动,同时对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思考和认识。
对于影视创作和观众研究的结合,我们可以推出一个实用的疏导方案:首先,制作者应在审美域中不断探索,注重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以及对观众情感和价值的引导。
其次,要根据观众的受众群体,通过良性的心理管理方式激发观众的正面情绪和心理能量,同时引导观众情感、思想的转化和升华。
最后,考虑到观众的个体多样性,可以借鉴影视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多元化的影视表现风格,以更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追求。
总之,在影视创作和观众研究方面应用影视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关注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要注重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表达真正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且将注意力放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交互联系上,以此实现影视作品创作和影视社会影响的提升。
环境决定的性格需求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都在所难免。
只要勇敢面对,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一抹光明,失败与成功同样重要,都是人生组成部分。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烦恼也紧跟其后,也常被一些问题困扰,随之而来出现心理问题。
我就是一个例子,刚进入大学,迷茫,孤独,无助,寂寞。
与我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生活仿佛进入另一个天堂,我欢喜,我也害怕。
为此,我甚至有退学的念头,我感觉很难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心理压力特大,很压抑,很郁闷。
但是,最终我克服了这些困扰,我与自己做斗争,努力的使自己开朗起来,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桎梏,克服了心理上的压抑,逐渐找回自己这个年纪该有的状态。
大学生现在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外向型,他们活泼、乐观、开朗。
内向型,少言寡语、不善言表。
抑郁型,悲观、无助、自卑、绝望,以压抑的情绪占主导地位。
”总之,会出现这些类别,与社会、家庭、文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类型,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拉近与别人的距离,树立起学习的态度,不要把自己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但这绝不说明,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品格。
其次,多与同学,家人,老师进行交流,让自己开阔眼界,消除心理上的顾虑,从而找到更加真实,更加自信的自己。
再次,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要有一个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情,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我相信,都会成功走出自己的阴暗自卑的一面,都一定会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人需要倾诉和宣泄,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通过得到安慰和鼓励,达到心理平衡,对于不可避免的挫折,我们要正确对待。
当然培养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生活经历中慢慢得到锻炼。
人生必定要品尝“酸”“甜”“苦”“辣”,经历了这些才会成长的更快更好,如果遇到失败与挫折,一味的恐惧,害怕,那么进步和成长也会离你越来越远。
乐观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他们懂得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怎样成功战胜自己内心的魔鬼,使之心态平和,处之泰然,使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