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课件 1
- 格式:ppt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俄罗斯的教育研究者对恩格斯马克思想总结所提出)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明产生,仅是不成然的维形二是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
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下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有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或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四,教育的手段局服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始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正: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授,女的劳动倒重于采集、科植、家务、纺织。
第六,教育还没有支口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长者为师,知识经验的传授,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超了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第一章儒家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早年经历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生而顶如反宇,中低而四旁高,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三岁丧父,幼时贫贱。
青年时,曾做过会计和放牧牛羊的小官。
(二)政治生涯1、景公问政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德而食诸。
”复又问政于孔子,子曰:“政在节财。
”2、阳虎劝孔子从政阳虎对孔子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我将仕矣。
”3、夹谷之会(三)周游列国1、鲁国君与辅政大臣怠于政事2、与弟子习礼大树下3、讲诵弦歌不衰(四)著书立说(五)与世长辞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晚也!”孔子叹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其孰能宗予!”后七日卒。
第一章儒家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一、教育基本理论(一)教育的社会作用1、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道德教化与醇化风俗2、教育与经济:庶——富——教3、教育与刑罚:教育胜过刑罚“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于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孔子生性(自然本性):相近人性习性(习染之性):差异(教育与环境所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焉,中人以下不可语上。
”上智(生而知之):天生的教育者性三品中人(困而学之):教育对象下愚(困而不学):朽木不可雕(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种族,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中国教育史内容提要: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第三章中国现代教育▪(一)学校萌芽的传说▪1.五帝时期▪“成均” 和“庠”▪“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音乐又是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
可见学校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演进而来,此其一,意味着后来广义的社会教化。
▪“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然举措。
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2.夏代的学校▪序▪《孟子²滕文公上》:“序者,射也”。
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校▪“校”,《说文》的解释是:“从木,交声。
”其原义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在这里,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3.商代的学校▪大学(右学)、小学(左学)、庠、序、瞽宗等(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在官府” (“学术官守” )▪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结果:▪官师不分、政教合一▪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
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学校教育的产生一、中国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渔猎也是原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
人类最早的教育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的,传授生产经验、技能、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及行为规范,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进行教育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情。
同时,原始社会财产公有,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抗,原始教育也就没有阶级性,只有因为分工、年龄及性别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别。
第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动方面的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也呈现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第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原始社会尚未出现文字,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行为的观察模仿。
原始人通过这些形式,来接受知识、技能、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会进入氏族公社末期之后,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以上的各种特点逐渐为许多新的因素所取代,开始滋生了学校的萌芽。
三、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按最通俗的道理,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要有的可学、有的可教。
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