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值班管理系统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25
防汛抗旱管理系统介绍一、系统概况防办业务应用系统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根据业务的不断发展,逐年充实和完善,至2013年基本建设完成了防汛抗旱应用体系,实现了门户信息的统一发布与管理,同时集成了值班管理、会商管理、综合业务、信息服务、传真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系统与门户网站的统一登录与权限管理。
由于各个系统的建设时期跨度较长,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业务信息分散,不便为委级防汛抗旱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支撑,需要进一步对现有系统及数据资源进行整合,补充、完善。
2013年11月,通过平台整合实现了值班管理系统、传真短信管理系统、会商管理系统、防汛业务管理系统、防汛信息服务系统五大业务系统和门户网站集成,采用“一张图”的信息展现方式,与委级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进一步提升了防汛业务管理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体系框架系统建设遵循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从“一站式服务”的建设思路出发,基于“一个框架、一个平台、一张地图”的建设理念,构建一个数据整合、分析预警、决策支持以及知识交流的综合业务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实现用户统一登录、业务统一处理、信息数据共享、权限统一管理的平台框架。
平台的构建打破现有的面向业务单元的建设模式,转为以突发事件为驱动机制,由现在的“树状”信息模式,转变为“网状”信息模式。
以实时信息、防汛预案、处理机制等为基础,将“簇类”信息进行数据封装,按照业务需求进行组装,信息不再单独服务于系统,从而转向服务于事件。
系统将不再简单响应使用者的请求,而是可以根据防汛应急事件发生的类型和量级,主动地为使用者提供事件处理的流程和结果,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决策支持,而是可以智能地参与决策。
通过对综合业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现有的业务数据进行完善与封装,将独立的业务信息进行必要的要素提取,建立离散信息之间的业务逻辑,形成统一、规范、有序的数据集合,形成预警预报、信息服务、会商决策、指挥调度四大方面的业务功能,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联动指挥、动态评价、辅助决策、成果共享。
2020年第4期64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宋丽华* 王典起** 张建成* 马晓红 刘鲲鹏 于小苇SONG Li-hua WANG Dian-qi ZHANG Jian-cheng MA Xiao-hong LIU Kun-peng YU Xiao-wei摘 要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发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应用协同、服务智能。
在了解济南水务业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水务业务的新形势、新政策,提出了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系统架构、系统接口、数据库和系统安全设计,对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组成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指出了系统的创新点,分析了系统的应用效果和前景。
该系统提高了水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防灾减灾救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济南水务;防汛抗旱;大数据;数据共享;公共服务doi:10.3969/j.issn.1672-9528.2020.04.021* 山东正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14**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 山东济南 250099[基金项目]济南智慧水务项目(一期),项目编号:JNCZGK-2018-00030 引言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水务相关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提高水务业务管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健全水务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绿色发展,推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1]。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统筹管理全市城乡河道、农水、城水、泉水保护、污水处理及节水等涉水事务,主持建设了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引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整合水务信息化资源,优化水务信息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体系,实现城乡水务管理的信息共享、应用协同和服务智能,助力水资源规划、调度、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环境的综合监测和综合利用,加快推进了水务系统向现代水务、智慧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的转变[2]。
智慧防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二〇一六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11)1.1项目背景 (11)1.2建设目标 (11)1.3 建设任务 (33)第二章总体设计 (55)2.1总体设计原则 (55)2.2总体建设思路 (77)2.3总体框架图 (88)第三章综合数据库 (99)3.1标准数据库设计 (99)3.2数据汇集平台 (1111)第四章应用支撑平台 (1414)4.1GIS 平台 (1414)第五章业务应用系统 (1515)5.1气象防汛综合管理平台 (1515)5.1.1 综合门户 (1515)5.1.2 气象信息 (1717)5.1.3 水文信息 (2222)5.1.4 国土信息 (2626)5.1.5 预警信息 (2626)5.1.6 应急响应 (2626)5.1.7 值班管理 (2727)5.1.8 系统管理 (2828)5.2气象防汛移动A PP 应用系统 (3030)5.2.1 客户端设计 (3030)5.2.2 服务端设计 (3838)第六章运行环境要求 (4040)6.1软件运行环境 (4040)6.1.1 开发语言 (4040)6.1.2 操作系统 (4040)6.1.3 浏览器 (4040)6.1.4 数据库管理系统 (4040)6.2硬件运行环境 (4141)6.2.1 服务器要求 (4141)6.2.2 客户端性能需求 (4242)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在气象防汛防灾应急指挥工作期间,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时间进行归集和汇总气象信息、水利水文信息和国土信息,以便进行科学、高效的汛情监测预警、科学评估、综合研判和指挥调度,为气象防汛防灾抢险救灾指挥调度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信息支持,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台风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随着市气象局防汛防灾业务的开展,为了满足气象防汛减灾工作的需求,有必要建设气象防汛综合管理平台和气象防汛移动 APP 应用系统,为全市气象防汛防灾工作构建统一的汇总和决策系统,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汛期的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简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总目标是根据防汛抗旱工作的需求,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系统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要求该系统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系统建成后应达到下列主要目标:1、在水情信息采集方面,中央报汛站中的雨量和水位观测,全部采用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技术,以提高观测精度和时效性。
中央报汛站的测洪能力提高到接近或达到相当于设站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或略高于堤防防御标准的水平。
大江大河站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或意外事件的情况下,有应急测验措施。
对流量、泥沙等其它水文信息通过人工置数进行数字化自动传输。
2、在报汛方面,通过对中央报汛站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和建设224个(一期125个)水情分中心,实现在半小时内收集齐3002个(一期1799个)中央报汛站的水雨情信息的目标。
3、建成分布合理,初具规模的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网,初步实现工、旱、灾情信息采集的实时化和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工情信息的采集和传输,通过927个重点防洪县、工程管理所的工情信息采集点、228个工情分中心的建设(一期选择部分重点省进行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对工程险情和突发事件要测得到,报得及时,处理快速,信息丰富直观,包括图形、图象、声音和分析结果等。
建立健全旱情测报网,旱情信息的采集和传输,要规范化,要能掌握面上的旱情,并通过旱情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能够对水文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等作出分析评价和趋势预测(一期进行旱情采集、传输、处理试点)。
要采用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灾前灾中的灾情监测和分析,以及灾后的灾情统计和评估。
4、通信方面,在水利部和原邮电部两部有关协议的指导下,根据防汛需要,首先考虑使用邮电公用网,充分发挥已有防汛通信网设施的功能,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程度。
河道堤防信息化管理河道堤防管理的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简要介绍与河道堤防管理密切相关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的堤防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安徽数字长江信息系统。
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是在全国防洪调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防汛工作的迫切需要,正在建设的一项多学科、高技术、跨地区、跨部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决策指挥系统工程。
该系统覆盖7个流域机构、24个重点防洪省(市),224个地级水情分中心、228个地级工情分中心、与水情分中心相连的3 002个中央报汛站、与工情分中心相连的927个重点防洪县的工情采集点以及中央直管的7个工程单位、9个大型水库、12个蓄滞洪区。
此外,还包括黄河、淮河流域设立的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20个自动气象站和208个雨量站。
该系统建成后,能高效、可靠地为我国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收集所管辖区域内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并能根据防洪工程现状和调度规则快速提供调度方案,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全面支持,使之做出正确决策,达到最有效运用防洪工程体系,将洪涝灾害损失减到最低的目的。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总体设计,该系统可划分为5个分系统,即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系统。
其总体结构由两个网络组成:一个是分中心以下的星型报汛网,另一个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
两个网在分中心汇接。
在信息处理速度上,力争在半小时内收集完3 002个中央报汛站信息及信息共享,对工程险情及突发事件能测得到、报得及时、处理快速(包括图形、图像、声音和分析结果)。
二、堤防监测预警系统堤防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工程性防洪措施,其安危关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堤防经常性的监测,确保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堤线漫长,地层条件沿程变化大,采用一般的人工监测方式不仅工作条件非常恶劣,工作量巨大,而且在汛期江水位猛涨的情况下,适时的监测与分析计算很难做到。
系统上线方案模板海南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信息采集系统上线保障方案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版本修改章节修改描述作者目录1 引言1.1 目的1.2 背景1.3 定义1.4 参考资料引言本文档旨在为海南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信息采集系统上线提供保障方案。
该方案的目的是确保信息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以提高指挥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背景海南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信息采集系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而开发的。
该系统的上线将为海南省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更加科学、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
定义信息采集系统是指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防汛抗旱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该系统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程序和网络设施等。
参考资料无。
上线组织架构在上线项目之前,需要明确上线组织架构。
这包括确定哪些人员参与上线、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在组织架构中,应该明确上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测试人员、运维人员等角色,并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限。
上线计划上线计划是上线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该包括上线时间、上线流程、上线步骤、上线风险评估等内容。
在制定上线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运行环境在上线项目之前,需要对运行环境进行评估和准备。
这包括服务器的硬/软件配置、网络环境等。
在评估运行环境时,需要考虑到项目的特殊需求,并做好相应的配置和准备工作。
服务器的硬/软件配置服务器的硬/软件配置是运行环境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评估服务器的硬/软件配置时,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性能要求、数据存储需求等。
根据评估结果,需要做好相应的配置和准备工作。
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运行环境评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评估网络环境时,需要考虑到项目的网络连接需求、网络安全需求等。
根据评估结果,需要做好相应的配置和准备工作。
备份要求在上线项目之前,需要做好备份工作。
这包括备份数据、备份代码等。
在备份时,需要考虑到备份的频率、备份的存储位置等因素。
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关于防汛抗旱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正文:---------------------------------------------------------------------------------------------------------------------------------------------------- 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关于防汛抗旱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建设的意见(1991年5月26日国汛[1991]5号)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为了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把水旱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防汛抗旱工作必须实现正规化、规范化。
防汛抗旱工作正规化,要建立健全保证防汛抗旱工作正常进行的指挥决策系统、调度系统和实施系统;把防汛抗旱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针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常年抓,常备不懈。
防汛抗旱工作正规化,就是把多年积累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抗旱工作经验、办法、制度加以总结提高,形成法律、法规和工作制主度,使用权防汛抗旱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要实现防汛抗旱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就民必须面对整个防汛抗旱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责任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一、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有防汛抗旱任务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并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担任指挥。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指令,制定各级防汛抗旱措施,落实防汛抗旱物资经费,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投入防汛抗旱斗争,统一指挥本地区的防汛抗旱工作。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须有常设办事机构。
并根据防汛抗旱任务的大小确定人员编制,由责任心强,精通防汛抗旱业务的人员组成。
旱情监测系统软件功能探究湖北武汉,430064)摘要:湖北省抗旱业务系统提供旱情监视、旱情预测、旱情评估、旱灾评估、抗旱水量调度、抗旱能力建设、抗旱会商等七部分功能。
本文介绍了其系统体系结构、数据采集终端应用和系统数据流程,重点讨论了系统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方法。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抗旱业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Research on the software function of drought monitoring systemLiu Si-si1,3,LI Dan1,2,3,Liu Cheng-hui4,Zhang Mei-li1,3( 1. Hubei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70;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3.Hubei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Wuhan, 430070,4.Hubei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Survey andDesign,Wuhan,430064)Abstract: The drought-resistance business system of Hubei Province including the function of protect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and provides seven functional servicesof drought monitoring, drought forecast, drought assessment, drought assessment, drought resistance water dispatch, drought resistance capacity building, drought resistance consult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data collection terminal application and system data flow of the drought-resistance business system, and focuses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business functions.Key words: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drought resistance business system,Decision Support Systems0引言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完成了抗旱基本数据采集处理功能、设备安全接入功能、数据安全存储功能以及数据安全传输,优化设计了抗旱业务系统平台,实现了旱情监视、旱情预测、旱情评估、旱灾评估、抗旱水量调度、抗旱能力建设、抗旱会商七部分功能,为各级部门的抗旱减灾工作提供最实时的信息支撑、调度决策和会商支持。
试论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运行管理【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防汛抗旱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远程系统维护与管理、互联网管理、应用系统文件的管理等。
通过介绍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积极发挥其作用,以便及时为防汛抗旱工作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天气实况、预测及对气候或灾害的相关分析。
【关键词】防汛抗旱气象综合业务系统运行管理1 前言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是一种综合的信息服务系统,它以计算机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核心是几十年的历史与实际雨情气象综合数据,该系统集合了水文气象资料的采集、处理、应用与管理,可以及时提供准确的雨情、水情、天气实况、气候预测等综合信息,以便决策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汛抗旱工作。
该系统在硬件上主要应用了先进的raid技术与服务器双机热备份技术,系统的硬件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在软件上则有用户管理、远程系统维护管理、互联网服务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多种服务管理,软件与硬件都有较高程度的安全保障,是当前为防汛抗旱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信息服务系统[1]。
2 用户管理2.1 系统用户的分类该系统以网络分布范围为依据来对系统用户进行区分,可分为广域网用户与局域网用户两种用户。
再做细一步的划分时,对局域网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职能与业务需求划分为应用系统运行用户组、应用系统监视用户组、系统管理员工用户组、防汛抗旱业务专业用户组等;对广域网用户则可以服务对象的不同为标准划分为email 邮箱服务组、web浏览用户组及ftp服务用户组[2]。
2.2 系统用户的权限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的划分是以用户组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根据不同的用户组,系统给予了对应的应用权限,各个工作组均有属于自身服务的范围与权限,这样使得系统资源管理的应用权限划分十分清晰,有利于系统管理员对用户与系统资源进行管理及维护。
3 raid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rald技术即磁盘阵列冗余技术,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牺牲小范围的磁盘空间来获取数据安全及磁盘访问速度[3]。
--------- 智慧防汛指挥管理系统软件--------------前言:随着夏季暴雨、台风以及干旱等灾情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进入防汛关键期,各级部门强化预警、密切监测、日夜值守,加强防范区域性洪涝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预警信息对于汛期而言至关重要,而此类信息会受到天气、排水、交通等多重条件影响,因此,精确、广泛、实时的传递预警信息是防汛工作的重点。
企普科技公司基于集合气象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结合道路大数据、交通大数据、历史洪涝积水高发点、用户反馈等数据,打造出实用型、科技型智慧防汛指挥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有利于提高应急抢险救援的机动性、时效性。
该指挥管理系统软件通过对实时数据信息的模拟分析,提供指挥调度、防汛预案、决策方案,提高防汛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该系统是一个综合的防汛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XGIS平台实现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功能,并且能够自动生成防汛预报方案。
在气象信息监测的基础上,实现对防汛工作进行监管以及对水位数据的实时监控,并提供直观的模拟预测信息,为应急抢险调度和排涝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实现对防汛指挥调度工作进行监测和临近预报显示现时天气状况和短时间内的天气预报。
可查询地图上任何一个地区当前及未来数小时内的天气信息和各监测点的气温和天气情况。
同时可根据云雨路径界面显示台风在不同时间内的气压、风力、移速等信息,分别从地图、地形、卫星角度查看不同时段内的云、雨信息,从而实现对防汛调度工作进行监测的作用。
防汛预案实现自行做出规避选择。
当汛期来临,遇到恶劣天气,该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城市里可能出现积水点的道路,系统检测自动实时反馈道路积水信息,车辆运行线路规划就能有效回避涉及到该条道路的导航方案,并推送道路信息给可能受到影响的用户,用户因此可以实现自行做出规避选择。
该系统重在对防汛基本措施决策方案的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台风系统自动生成防汛决策审核报告、以及报告的审核状态。
预案信息显示会根据评估分析或经验,对不同类型的暴雨、台风等气象,事先制定出精度的应急处置方案,并以列表的形式说明各个防汛预案的发布时间、发布人等信息,实现可查可看当前气象变化的防汛抗洪预案等相关信息。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们: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全国各地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命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自然灾害,我国各地积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不断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以下是本人针对指挥系统建设情况的汇报。
一、指挥系统建设背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范围内的暴雨、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日益频发,使得防灾减灾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防灾工作的开展。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二、指挥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1.建设目标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能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快速、准确、有效地掌握灾情,并组织各类救援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建设内容本次指挥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救援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应急救援人员培训等方面。
3.主要建设步骤基于一些前期的调研和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步骤:(1)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用户需求。
(2)系统规划设计,建立适应本地实际的指挥系统架构。
(3)系统采购,选择适合城市特点的设备和软件,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4)系统实施,进行指挥系统的组建和部署,并开展相关的培训和知识传递,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5)系统运维与更新,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更新,以确保系统的持续性和发展性。
三、指挥系统建设的实施效果指挥系统建设的实施效果如下:1.信息化程度提高本系统建设促进了信息化的“绿色通道”建设,大幅提升了信息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汛情信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延误和失误。
2.适应性增强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指挥系统进行了个性化扩展定制,为防汛抗旱工作所提供的更完善的服务。
3.应急反应更加迅速本系统建设后,各级领导能够及时掌握汛情信息,及时响应和协调汛后救援力量,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