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经济增长理论1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62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第3章经济增长导论一、概念题1.资本的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平均产品是指平均每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量。
假定只有资本是生产中的可变投入要素,则资本的平均产品为/。
资本的平均产品曲线一般是一条倒U形曲线,APK Y K当平均产品低于边际产品MPK时,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平均产品高于边际产品MPK时,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平均产品曲线的最高点处,平均产品曲线恰好与边际产品曲线相交。
2.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答:资本存量是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它通常可反映一国现有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
狭义的资本存量是以工厂和设备形式的商品的储存,用于对生产的投入。
广义的资本存量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存量,还包括人力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答:若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则称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
设生产函数为(),Q f L K =,当劳动L 和资本K 投入同时增加λ倍时,产量变为:(),Q f L K αλλ=对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来说,a λ=,表示产量变动的幅度同要素投入的变动幅度相等。
4.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diminishing average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是指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平均每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品数量逐渐减少的现象。
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是因为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会递减,当资本的平均产品高于资本的边际产品MPK 时,资本的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降低。
5.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将资本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资本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品是递增的;当资本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二篇宏观经济学的长期模型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基准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哈罗德模型与多马模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什么?答:(1)哈罗德和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1948年分别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的统称。
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2)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的相似性罗德模型与多马模型拥有相同的假设前提: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S sY=(s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
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
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⑦不存在货币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都以凯恩斯理论中关于储蓄—投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即经济增长的均衡能否实现,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的高低,并且要求社会上每一时期的储蓄额必须等于并且全部转化为投资。
这样,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例如,既可以提高或降低资本—产量比率,也可以提高储蓄率与增加投资等等。
(3)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的区别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Y sGY v∆==,式中G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 Y∆(即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S Y,v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 Y∆∆(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 Y),且/v I Y=∆。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问题,历来就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巨匠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许多基本思想:从斯密到马歇尔的古典主义,从熊彼特到哈耶克的制度演变,从索洛到阿罗的新古典增长,从罗默到卢卡斯的内生增长,很多流派,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进行了阐述,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可以大致归纳为几个方面:用竞争性行为与动态均衡的基本方法;根据报酬递减的作用及其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关系;从劳动分工程度的提高与市场化程度之间的相互激荡;新产品与新生产方法所导致的技术进步的作用等等。
经济增长的研究历程从经济增长的研究脉络来看,索洛之前的增长理论主要是对斯密观点的引申和展开论述,从马歇尔开始,就走入了竞争理论和均衡方法的研究范畴,自哈罗德和多玛开始,数理模型开始进入经济增长理论中,这是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此后,经济增长开始从微观主体选择行为出发,针对企业和消费者的选择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将经济增长的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面。
不得不提到的是索洛教授做出的贡献,他将技术进步引入增长理论中,给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此后的研究者,都广泛的围绕着技术进步的内生角度展开研究,试图解释国家之间的差别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典型事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有研究者从新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此后出现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从研究内容来看,非常广泛,但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为多数经济学家共同接受的基本模型。
可以概括地说,新增长理论只是一些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增长模型的一个松散集合体。
但它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试图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如何被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下面我们对这些模型进行简单的概括。
1.凸性增长模型所谓凸性增长模型就是用凸性生产函数来代替新古典生产函数,用来模拟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状态,同时修正新古典增长模型,从而达到经济增长内生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