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 格式:docx
- 大小:248.97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世界上著名的地理之“谜”1.东非大裂谷的未来根据精确测量,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有可能会加速扩张。
1978年11月6日,吉布提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平地突起,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
有科学家认为,照此速度,两亿年以后,东非大裂谷将“分娩”出一个新的大洋。
也有的科学家则认为裂谷可能转向上升运动而隆起成为高山。
2.艾尔斯巨石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中的艾尔斯巨石周长9千米,高330米,堪称世界最大岩石。
一天当中,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巨石时,巨石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艾尔斯巨石的多变色,现仍为不解之谜。
3.海水会越来越咸吗海水中富含的大量盐类,使海水又苦又涩,难以入口。
有的科学家认为海水天生就咸,海水不会越来越咸;有的科学家则认为海水中的盐类来自陆地,陆地水流将岩石中的盐分溶于水中,千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成了盐类的最后归宿,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4.“魔鬼三角区”“魔鬼三角区”是指以大西洋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岛和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的海峡为顶点,边长各约2 000千米的三角形海区。
数百年来,这里发生了许多船舶和飞机神秘失踪的事件。
近三四十年,就有100多艘船舰、40多架飞机和几千人的生命在这里被吞没。
极为奇怪的是,海事发生后,这里竟然找不到任何残片,连水面上点滴油星也找不到。
科学家们对这一海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有太空黑洞说、漩涡凹面镜说等种种推断,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5.纳斯卡巨画秘鲁西南部纳斯卡谷地上,分布着许多深度为0.9米、宽15厘米至数米的巨大图画。
这些画一般都有几百平方米大,画技按现代二方连续画法进行(每隔一定距离就重复出现画面)。
画的内容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物。
是谁创造出这些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地上图画?刻制巨画又是为什么?这些至今仍为人类文明之谜。
6.不可理解的海岛石柱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共有500多个岛屿,像一把珍珠撒在蔚蓝的南太平洋上。
《我们身边的地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大家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你对哪些(二)
民族服装图片。
,它们与地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
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拥有丰富的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联系现实,引发对现实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七年级学生理解、分析、探究能力有限,注意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教案:我们身边的地理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2.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提高地理意识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身边的地理》2. 教学课件3.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身边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身边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
2. 学生通过教材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分析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
3.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身边的地理环境案例,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理知识的应用,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身边的地理环境改善方案。
2. 各组汇报改善方案,师生共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继续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记录变化,思考问题。
2. 教师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观测等,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了解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学科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对地理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地理位置和地图等方面。
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或一幅描绘城市景观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地理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张地图上有哪些地理特征?"或者"这幅图片中有哪些城市景观?"第二环节:引入地理学科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学吗?地理学研究什么内容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逐步引导他们形成对地理学科的初步认识。
第三环节: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展示天气预报的图表,让学生了解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解释天气预报图表上的符号和含义,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第四环节:地理意识培养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现象,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们学校附近有哪些地理特征?"或者让学生观察附近的地貌、水系等。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记录下来,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2.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理解地理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地球和地图的模型或挂图。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地方的感受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如地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
同时,讲解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如经纬度、地图的种类等。
3.操练(15分钟)设置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根据地图上的经纬度,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根据地形图,分析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我们身边的地理设计说明本节课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关系密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1.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区域认知)2.认识什么是地理,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在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综合思维)4.初步形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人地协调”这一理念,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卷调查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吗?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
到底什么是“地理”呢?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地理。
从文学作品中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1.展示地理图片,提出地理问题。
①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②展示撒哈拉沙漠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撒哈拉沙漠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③展示日本地震的图片。
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④展示喜马拉雅山脉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高耸的山峰?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认知。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补充:你们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总结: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们心中的地理之“谜”。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理解并描述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
包括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地形、气候类型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地理视角去分析和认识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与思辨能力。
此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地理论据和语言组织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在于介绍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如常见的天气类型与规律,其带来的环境变化;地理区域特征的概括。
而难点则是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释地形和气候是如何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方面产生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三、教学准备:教学前需准备地图册、地球仪等教具,以供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分布。
同时,准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视频或案例,如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变化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还需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视频材料。
同时,教师需提前备课,熟悉教学内容,并准备好相关问题的解答预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现象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随后,教师可以简短地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我们身边的地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知识讲解1. 地理位置与区域认知教师通过地图、图表等形式,详细解释地理位置的概念,包括经纬度、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等。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如城市、乡村、山区、平原等。
2.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水资源、土壤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3. 身边地理现象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如城市交通、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等,并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原因。
通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主备人:审核人:【课前延伸】【课内探究】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学习过程:问题一: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思考: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昔日的海洋如今为什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为什么日月星辰每天都绕地球东升西落?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问题二: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例题1:从以下活动中找出与地理知识不相关的活动()A.外出旅游B.观看天象、星座C.修桥、架桥D.去医院看病讨论:(1)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2)提问: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问题三:地理与我们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例题2:草原关系不密切的活动是()A.乳制品生产B.放牧C.生产皮毛产品D.建核电站思考:(1)我们超市里主要出售那些水果?哪些是当地产的?哪些是从外地运来的?为什么我们当地不能出产?(2)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讨论:(3)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问题四:地理与风土人情有何关系?例题3:反映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风土人情的节日是()。
(1)读第五页几幅图,说说这些图分别和哪些地区有关?(2)读第六页图,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3)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目标检测1.有“人类之家”之称的是()A.水星B.地球C.火星D.太阳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A.地形特征B.气候特征C.植被特征D.水文特征3.“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成文的。
课堂小结地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
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
地理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解开地理之“谜”
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年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却碧波荡漾?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有的地方城镇密集,有的地方却人迹罕至?……
关于地理的问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地理”一词的来源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进一步熟悉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变化,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1)图1-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分别适合在什么样的地理
环境中开展?
2)联系日常生活,你能提出几个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吗?写出来,请教老师或与同学探
讨。
例:为什么太阳每天总是东升西落?
地理与生产建设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如自然状态下的干旱地区是难以种植水稻的,即使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也要解决灌溉问题。
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如乳品加工厂可靠近奶牛场,服装厂可靠近城镇。
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开发,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都离不开地理学的原理和技术。
此外,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荷兰的风车
荷兰濒临北海,地势低洼,湖泊沼泽众多,是一个“低地之国”,有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因此常常受到海潮的侵袭。
于是,人们筑坝围堤,与海争地,发明了抽水风车,并逐渐得到普及。
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些高高耸立的抽水风车,荷兰人就无法从大海中争得大面积的土地,也就没有当地奶酪的盛名和郁金香的芬芳……
荷兰人将风车视为国家的“功臣”,确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风车日”。
这一天,全国的风车竞相转动,举国欢庆。
仿照图1-5示例,在图1-6的空白框中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
地理与风土人情
地理景观在呈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种族的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艺术、宗教和建筑……
在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中捕鱼的生动场景,感受到南美足球比赛和狂欢节的热烈气氛,领略到欧洲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情,欣赏到非洲质朴粗犷的传统舞蹈……
图1-7 因纽特人捕鱼图1-8 南美足球比赛
图1-9 意大利威尼斯图1-10 非洲传统舞蹈
阿拉伯人传统服装与地理环境
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那里气候炎热,很少下雨。
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
他们的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
乍一看,这种服装似乎与当地炎热的气候有些不协调,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那里风沙很大,头巾、长袍可以挡住风沙对身体的袭击;宽松的白色长袍既能反射阳光,又能很好地透气。
有人曾在亚洲西部的沙漠腹地做过试验,在烈日照射下,穿衬衫的人大汗淋漓,穿阿拉伯长袍的人则泰然自若。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不少阿拉伯人开始穿西装。
但遇上节日庆典,他们仍然穿着传统服装。
1)说一说,你所在地区有哪些风土人情?举例说明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2)收集世界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辑一张地理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