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 格式:docx
- 大小:248.97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世界上著名的地理之“谜”1.东非大裂谷的未来根据精确测量,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有可能会加速扩张。
1978年11月6日,吉布提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平地突起,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
有科学家认为,照此速度,两亿年以后,东非大裂谷将“分娩”出一个新的大洋。
也有的科学家则认为裂谷可能转向上升运动而隆起成为高山。
2.艾尔斯巨石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中的艾尔斯巨石周长9千米,高330米,堪称世界最大岩石。
一天当中,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巨石时,巨石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艾尔斯巨石的多变色,现仍为不解之谜。
3.海水会越来越咸吗海水中富含的大量盐类,使海水又苦又涩,难以入口。
有的科学家认为海水天生就咸,海水不会越来越咸;有的科学家则认为海水中的盐类来自陆地,陆地水流将岩石中的盐分溶于水中,千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成了盐类的最后归宿,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4.“魔鬼三角区”“魔鬼三角区”是指以大西洋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岛和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的海峡为顶点,边长各约2 000千米的三角形海区。
数百年来,这里发生了许多船舶和飞机神秘失踪的事件。
近三四十年,就有100多艘船舰、40多架飞机和几千人的生命在这里被吞没。
极为奇怪的是,海事发生后,这里竟然找不到任何残片,连水面上点滴油星也找不到。
科学家们对这一海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有太空黑洞说、漩涡凹面镜说等种种推断,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5.纳斯卡巨画秘鲁西南部纳斯卡谷地上,分布着许多深度为0.9米、宽15厘米至数米的巨大图画。
这些画一般都有几百平方米大,画技按现代二方连续画法进行(每隔一定距离就重复出现画面)。
画的内容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物。
是谁创造出这些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地上图画?刻制巨画又是为什么?这些至今仍为人类文明之谜。
6.不可理解的海岛石柱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共有500多个岛屿,像一把珍珠撒在蔚蓝的南太平洋上。
《我们身边的地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大家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你对哪些(二)
民族服装图片。
,它们与地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
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拥有丰富的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联系现实,引发对现实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七年级学生理解、分析、探究能力有限,注意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教案:我们身边的地理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2.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提高地理意识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身边的地理》2. 教学课件3.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身边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身边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
2. 学生通过教材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分析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
3.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身边的地理环境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身边的地理环境案例,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地理知识的应用,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身边的地理环境改善方案。
2. 各组汇报改善方案,师生共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继续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记录变化,思考问题。
2. 教师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观测等,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了解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学科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对地理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地理位置和地图等方面。
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或一幅描绘城市景观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地理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张地图上有哪些地理特征?"或者"这幅图片中有哪些城市景观?"第二环节:引入地理学科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学吗?地理学研究什么内容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逐步引导他们形成对地理学科的初步认识。
第三环节: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地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展示天气预报的图表,让学生了解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解释天气预报图表上的符号和含义,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第四环节:地理意识培养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现象,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们学校附近有哪些地理特征?"或者让学生观察附近的地貌、水系等。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记录下来,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解开地理之“谜”
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年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却碧波荡漾?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有的地方城镇密集,有的地方却人迹罕至?……
关于地理的问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地理”一词的来源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进一步熟悉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变化,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1)图1-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分别适合在什么样的地理
环境中开展?
2)联系日常生活,你能提出几个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吗?写出来,请教老师或与同学探
讨。
例:为什么太阳每天总是东升西落?
地理与生产建设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如自然状态下的干旱地区是难以种植水稻的,即使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也要解决灌溉问题。
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如乳品加工厂可靠近奶牛场,服装厂可靠近城镇。
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开发,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都离不开地理学的原理和技术。
此外,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荷兰的风车
荷兰濒临北海,地势低洼,湖泊沼泽众多,是一个“低地之国”,有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因此常常受到海潮的侵袭。
于是,人们筑坝围堤,与海争地,发明了抽水风车,并逐渐得到普及。
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些高高耸立的抽水风车,荷兰人就无法从大海中争得大面积的土地,也就没有当地奶酪的盛名和郁金香的芬芳……
荷兰人将风车视为国家的“功臣”,确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风车日”。
这一天,全国的风车竞相转动,举国欢庆。
仿照图1-5示例,在图1-6的空白框中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
地理与风土人情
地理景观在呈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种族的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艺术、宗教和建筑……
在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中捕鱼的生动场景,感受到南美足球比赛和狂欢节的热烈气氛,领略到欧洲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情,欣赏到非洲质朴粗犷的传统舞蹈……
图1-7 因纽特人捕鱼图1-8 南美足球比赛
图1-9 意大利威尼斯图1-10 非洲传统舞蹈
阿拉伯人传统服装与地理环境
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那里气候炎热,很少下雨。
男子的传统打扮是身着长袍,头戴头巾。
他们的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
乍一看,这种服装似乎与当地炎热的气候有些不协调,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那里风沙很大,头巾、长袍可以挡住风沙对身体的袭击;宽松的白色长袍既能反射阳光,又能很好地透气。
有人曾在亚洲西部的沙漠腹地做过试验,在烈日照射下,穿衬衫的人大汗淋漓,穿阿拉伯长袍的人则泰然自若。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不少阿拉伯人开始穿西装。
但遇上节日庆典,他们仍然穿着传统服装。
1)说一说,你所在地区有哪些风土人情?举例说明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2)收集世界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辑一张地理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