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电阻的测量原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理解电阻的物理意义,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阻箱、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开关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电阻现象,如灯泡的亮度与电阻的关系,引起学生对电阻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电阻的定义、单位、物理意义,以及电阻的测量原理。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值电阻箱的电阻。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如连接电路、调节仪器、读取数据等。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阻值,并分析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5. 交流讨论: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电阻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如如何避免误差、如何处理实验数据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电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电阻的测量实验中,学生需要正确连接电路,熟练操作电压表和电流表,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7.3电阻的测量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在设计这堂《17.3 电阻的测量》的物理课教案时,我的意图是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用欧姆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 学会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
3. 掌握欧姆定律,并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应用。
难点:欧姆表的使用,电阻的测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欧姆表2. 电阻箱3. 导线4. 电池5. 开关6. 测量记录表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演示实验: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
向学生介绍欧姆表的结构和功能,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测量结果。
3.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测量电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安全,正确操作欧姆表,并记录测量数据。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值。
活动重难点:重点: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应用。
难点:欧姆表的使用,电阻的测量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测量电阻的实验,或者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17.3 电阻的测量》这堂物理课时,我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如下:一、欧姆表的使用方法欧姆表是测量电阻的重要工具,但它的使用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
因此,在课堂上,我详细演示了欧姆表的操作步骤,并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操作,以加深他们对欧姆表使用方法的理解。
二、电阻的测量方法电阻的测量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测量电阻的方法。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7.3 电阻的测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第3节“电阻的测量”。
本节课主要介绍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阻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电流表进行测量,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阻值。
2. 教学重点: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实验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实际应用场景,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灯泡的亮度会变化?这与什么物理量有关?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电压表、电流表进行测量,并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例题,讲解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阻值。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7.3 电阻的测量一、伏安法测量电阻原理电压(V)电流(I)电阻(R)二、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2. 调节滑动变阻器3. 测量电压、电流4. 计算电阻值三、实验注意事项1.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2. 防止电流过大损坏元件3.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七、作业设计1. 请用伏安法测量一本教材的电阻值,并计算出电阻值。
答案:待测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调节滑动变阻器?答案:为了确保电流表的读数在适当范围内,避免电流过大损坏元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使学生了解了电阻的测量原理和实验操作。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塔子城镇中心学校王广宇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2、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
电源、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四、教学过程
(1)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
设计实验: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知,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把实验数据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电阻的平均数。
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
电路设计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状态;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
3.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4.是否认真检查电路,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是否接反了;确认无误
后才闭合开关等。
5.是否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相应的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③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④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及电阻的平均值并填入表格中。
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电阻平均值/Ω
1
2
3
分析与讨论:
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也随之而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证明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参照教科书“想想议议,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会发现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
分析与讨论:
由于定值电阻是采用电阻受温度影响小的材料制作的,因此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定值电阻的温度虽然改变了,但阻值发生的变化却很小,可以不计,但小灯泡的灯丝是采用阻值受温度影响大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灯丝的温度升高,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灯丝的电阻变化不是实验误差在起主导作用,因此灯丝的电阻不能求平均值。
五、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六、板书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
a)原理:R=U/I
b)电路图:
表格设计:
七、教学反思:
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里的一个基本实验,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
同时本实验的电路是电学实验的经典电路可是现多种电学实验。
安排这个实验,在理论方面可以加深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路的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