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方法》第十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51
传播研究方法1、广告:文本测试(copy testing)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如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等;效果方面,如态度变化、喜欢还是不喜欢、卷入度;行动意念,如有购买意向、实际购买等2、经验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传播学的两大流派:经验学派(美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改善和提高传播效果5W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人种志批判学派(欧洲):揭示传播中符号背后的权力符号学、叙事学、女性主义3、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成因1.它是20世纪初美国5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2.政府机构、资本家或其他工商部门,是推动传播研究的主力,因此传播学研究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意图。
4、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和耶鲁大学任教,曾在美国政府的许多机构中担任顾问。
二战期间他任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5、拉斯韦尔对传播基本问题的研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三项基本功能:第一,环境监测;第二,协调社会各部分关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三,文化传承。
“五W”模式构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5个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6、内容分析法:李普曼为内容分析法做了开拓性工作;拉斯韦尔创立了精确而系统的内容分析法;他是最早对政治性传播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的学者。
例如:《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术》(1927)-对战时宣传作品进行了内容分析。
《政治语言学》-其中全面阐述了内容分析法。
7、库尔特?卢因的传播学理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非常密切,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把关人”概念-《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163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考核方式:分散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过程与⽣法,重点介绍新闻传播实证研究中的量化和质化方法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所涉及的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实验法等等。
学生将学习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逻辑、伦理困境、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呈现研究结果等。
本课程通过深化学生对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社会民生、强化责任担当,具有写作符合学术规范、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并掌握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出一套研究方案并实施,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以及如何撰写展示自己成果的研究报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该专业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类别、研究设计等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初步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系列相关知识,例如框架分析等、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测量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要基本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流程,掌握写作的规范,能够读懂相关的研究文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解读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内涵,为之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常识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
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研究方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研究变得越发重要。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商业领域,对于传播现象的研究都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来支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播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首先,调查是传播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从而了解受访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调查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众对于特定传播现象的看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内容分析是另一种常见的传播研究方法。
通过对媒体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媒体在特定话题上的报道倾向、信息呈现方式等。
内容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媒体对于特定议题的偏见和态度,为舆论监督和媒体批评提供依据。
此外,实验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条件和控制变量,研究者可以观察特定传播策略或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验证因果关系,了解特定传播行为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程度。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网络分析、观察研究等方法也在传播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网络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观察研究则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受众的行为和反应。
在选择传播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合适的方法。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权衡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总之,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研究者需要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期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传播研究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传播研究工作,为传播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Research)是关注传播行为的一门学科,不仅关注沟通的实际行为,而且关注沟通的结果,以及如何调查和分析传播行为。
传播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如何影响接收者,以及接收者社会变化。
传播研究以不同的途径探索传播行为,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及传播实验,研究者以及收集的观察数据,比较变异和文本分析,以及社会化调查。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最常用的传播研究方法之一。
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结构化调查,而定性研究方法则包括观点沟通和观察。
定量研究通过收集大量的可测量数据,以及运用统计分析,具体测量研究对象的传播行为。
定性研究包括访谈,观察,焦点团队讨论,深度访谈等,从而了解参与者的传播行为的细节方面。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可以一起使用,以收集可测量的数据以及提供解释。
实验方法是一种使用科学方法发现传播行为的方法。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理解收件人对某种传播目标的反应,从而推断相应的传播模式,并对收件人对该模式的反应作出预测。
实验研究侧重于控制变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因此是传播研究中证明因果关系的最有效方法。
研究者调查是使用描述性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来研究当前和熟悉的传播行为。
调查以这种方式收集信息,以便理解某种行为的特征以及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研究者调查的优势在于可以收集大量的信息,因此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流行方法。
传播实验是传播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可以控制变量,研究受试者对研究变量的反应,以达到研究目的,揭示和检验广播媒介对受试者的影响。
与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实质性的知识,让受试者按照研究者的指示完成某一项任务,并记录受试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任务结束后的结果。
社会化调查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调查,最常见的形式是社会化量表评估(Social Rating Scale Assessment,把团队成员的行为评估分配到被测量的社会属性中)和共同调查(Collaborative Survey,多人共同参与调查)。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