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 格式:ppt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35
传播研究方法1、广告:文本测试(copy testing)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如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等;效果方面,如态度变化、喜欢还是不喜欢、卷入度;行动意念,如有购买意向、实际购买等2、经验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传播学的两大流派:经验学派(美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改善和提高传播效果5W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人种志批判学派(欧洲):揭示传播中符号背后的权力符号学、叙事学、女性主义3、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成因1.它是20世纪初美国5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2.政府机构、资本家或其他工商部门,是推动传播研究的主力,因此传播学研究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意图。
4、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和耶鲁大学任教,曾在美国政府的许多机构中担任顾问。
二战期间他任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5、拉斯韦尔对传播基本问题的研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三项基本功能:第一,环境监测;第二,协调社会各部分关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三,文化传承。
“五W”模式构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5个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6、内容分析法:李普曼为内容分析法做了开拓性工作;拉斯韦尔创立了精确而系统的内容分析法;他是最早对政治性传播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的学者。
例如:《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术》(1927)-对战时宣传作品进行了内容分析。
《政治语言学》-其中全面阐述了内容分析法。
7、库尔特?卢因的传播学理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非常密切,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把关人”概念-《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
果等多个方面。
而要深入研究传播学,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通过访谈、观察、案例
分析等手段,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在传播学中,定性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分析受众对于特定媒体内容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于特定传播现象的解释。
通过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为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另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
究等手段,以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在传播学中,定量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分析受众的传播行为、媒体使用习惯、传播效果等方面。
通过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客观的数据支持,验证传播理论,并进行跨文化比较和趋势分析。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外,传播学研究还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
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获取更全面的研究结果。
在传播学中,混合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定性研究深入了解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再通过定量研究验证研究假设,从而获得更可靠的结论。
总之,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特点来确定。
研究者需
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获取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
同时,研究者还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1.最早为传播学确定研究对象的是拉斯韦尔。
他在1948年出版的《思想传播》一书中,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传播”概念的范围,提出了传播研究就是研究传播行为过程,进而研究传播行为过程的五个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他指出:我们在对传播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时,一般都集中在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相对应上述五个要素的研究,称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这也就成为了后人研究传播学的基本对象范围。
2.施拉姆认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上共享信息的活动”,而德弗勒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中还补充了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层面:自然科学的层面(传播技术)、社会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性)和人文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3.胡正荣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人类从蛮荒年月进化到高科技时代,其传播活动的产生、演化、进步对我们的社会进程和文明积累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主要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2)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传播形态。
在同一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也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
因此传播学必须研究这些传播形态的结构功能及运动机理等。
这是对传播学进行的细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各种传播形态进行过研究。
例如: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以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方面的营销。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和一个静态的结构。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对大量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一些数量性的
数据。
2.深度访谈法:通过与调研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态度、观点或行为规律等。
3.实验法:通过对某些变量进行控制,观察其对某些变化结果的影响,以此来验证某
些理论。
4.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所研究对象的文本材料进行系统的、客观的、规范的分析,以
了解其内容的特点、风格、传播特征等。
5.观察法:直接对所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以了解其在某一特定条件或情
境下的言行举止等。
以上是传播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当然在实际研究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运用,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研究结果。
传播研究方法第一节抽样在许多情况下,传播研究需要对某一个大众媒体的所有受众、某一类型的媒体内容,或某个传播现象的整体进行分析,对这个总体里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研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个体数量巨大,全面研究又是不可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抽样手段得到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1、为什么需要抽样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
当研究对象的总体数目巨大时,研究者为了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就需要进行抽样,用关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
2、抽样的基本概念(1)总体(population)和元素(element)(2)样本(sample)(3)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4)随机性(randomness)二、非概率抽样当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受众对媒体内容的看法和深入阐释、而非根据对部分受众的研究结论来推断某市或全国受众的看法时,研究者事先对总体的了解无须很多,也无须明确规定样本规模,可以采用非概率抽样和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选择样本。
1、偶遇抽样偶遇抽样(accidental or haphazard sampling),也称为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指研究者抽取自己手头偶然遇到的个体为样本,直至样本规模符合需要。
2、立意抽样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目的抽样),也称为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
3、配额抽样进行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按某些控制变量对总体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每个类别在总体里所占比例,然后再通过偶遇抽样或立意抽样手段,在每个类别里挑选一定数量的个体,使得每一类别的样本个体在样本里所占的比例尽量接近于该类别在总体里所占的比例。
第十章实验研究一、实验的要素与逻辑1、实验的定义经过精心设计,高度控制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
2、实验的三对要素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与后测3、实验的基本逻辑因变量--自变量的影响--因变量前测----比较-----后测4、实验的必要条件要有因果关系的假设自变量要能很好被孤立自变量要能改变、易操纵操作程序要能重复进行要有高度控制能力5、实验对象的选择匹配随机指派二、实验的类型1、实验室实验实地试验2、标准实验准实验三、实验设计1、经典实验设计实验组: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对照组:前测2----------后测2后测1-前测1=实验刺激+外部其它因素后测2-前测2=外部其它因素2、索罗门三组实验设计实验组: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对照组1:前测2----------后测2对照组2:实验刺激---后测3后测1-前测1=实验刺激+外部其它因素+前测后测2-前测2=外部其它因素+前测后测3-平均=实验刺激+外部其它因素2、索罗门三组实验设计实验组: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对照组1:前测2----------后测2对照组2:实验刺激---后测3后测1-前测1=实验刺激+外部其它因素+前测后测2-前测2=外部其它因素+前测后测3-平均=实验刺激+外部其它因素3、索罗门四组实验设计实验组: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对照组1:前测2----------后测2对照组2:实验刺激---后测3对照组3:后测4后测1-前测1=实验刺激+外部其它因素+前测+交互作用后测2-前测2=外部其它因素+前测后测3-平均=实验刺激+外部其它因素后测4 =外部其它因素四、实地试验1、现代人研究2、移民研究3、群体间冲突研究五、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1、重大事件的影响实验刺激重大事件↓↓实验组:前测-----------后测2、实验对象发育造成的影响实验刺激↓实验组:前测-----------后测----实验对象的成熟---3、实验者期望的影响双盲实验设计4、前后环境不一致的影响5、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6、实验对象缺失的影响。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播研究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技巧,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研究;3. 了解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传播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播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传播现象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传播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传播伦理,尊重研究对象,保护他人隐私。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播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传播研究素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播研究基本概念:介绍传播、传播研究、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传播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研究2. 传播研究方法:讲解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播研究方法3. 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授数据收集、整理的基本技巧,如设计问卷、访谈提纲,以及如何进行观察记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4. 数据分析: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以及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教材章节:第四章 数据分析5. 传播研究应用:分析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广告、公关、媒体等领域。
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播研究应用6. 传播研究案例解析:选取典型传播研究案例,让学生了解研究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播研究案例7. 传播研究伦理:强调在传播研究过程中遵循伦理原则,保护研究对象,尊重他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