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性腹泻
- 格式:ppt
- 大小:678.00 KB
- 文档页数:30
腺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知识
腺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下是有关腺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控知识:
什么是腺病毒感染性腹泻
腺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食物、水等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腺病毒感染性腹泻
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厕所后、打喷嚏或咳嗽后应及时洗手。
2. 饮食安全:避免食用生鲜水果蔬菜,特别是洗净后未经烹饪的生食。
3. 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的水源是经过安全处理的,可以煮沸水源以杀灭细菌和病毒。
4. 环境卫生:保持住所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定期清洗禽畜养殖区域、厨房、卫生间等场所。
5.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与感染腺病毒的人接触,特别是
在其出现腹泻等症状时。
6. 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公众关于腺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宣传,提
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如何处理腺病毒感染性腹泻
1. 就医咨询:对于出现腺病毒感染性腹泻症状的人群,尽早就
医并告知医生症状,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2. 加强个人防护: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与他人接触,勤
洗手、使用独立餐具和卫生用品等。
3. 补充营养和水分:腺病毒感染性腹泻容易导致脱水,患者应
及时补充水分和重要营养素。
结论
腺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通过保持个人卫生、饮食安全、饮用安全水源、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加强
公共卫生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腺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传播。
同时,对于出现症状的人群,及时就医并加强个人防护也是处理腺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步骤。
病毒性腹泻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病毒性腹泻概述病毒性腹泻又称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临床上还伴有发热、恶心、厌食等中毒症状,病程自限。
有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
此外,其他能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毒还包括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冠状病毒等,以下重点介绍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病毒性胃肠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肠,腹部。
常见症状:呕吐、腹泻、水样便、发热、恶心、厌食。
主要病因: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腹部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凝胶电泳分析、血清抗体的检测、腹部超声、腹部CT。
重要提醒:病毒性腹泻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手部和口部的卫生,不吃生冷食物。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特点三、病毒性腹泻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多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常见的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等。
好发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及卫生习惯不好的人群。
基本病因:1、常见病毒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其他能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毒还包括星状病毒、嵌杯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冠状病毒等。
2、接触污染物若不小心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病毒可能会经口进入胃肠道。
3、婴幼儿体质由于婴幼儿肠黏膜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乳糖酶,而乳糖酶又是轮状病毒受体,所以婴幼儿比较易感轮状病毒。
危险因素:1、婴幼儿。
2、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3、卫生习惯不好的人群。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多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常见的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等。
登革热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知识登革热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以下是一些防控感染性腹泻的知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
了解登革热病毒感染性腹泻登革热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
该病毒通过蚊子传播,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包括腹部疼痛、腹泻、呕吐、发热等。
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生命危险。
因此,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至关重要。
预防登革热病毒感染性腹泻以下是一些预防登革热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措施:1. 避免蚊虫叮咬: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使用驱蚊剂,尽量避免出入蚊虫多的地方,特别是黄昏和黎明时分。
2. 消灭蚊虫滋生地:清除家庭周围的蚊虫滋生地,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清理堆放的水、清洗花盆、清洁雨水斗等,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3. 防止病毒传播:及时治疗感染者,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特别是粪便和呕吐物。
加强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等。
感染性腹泻的控制如果您已经感染登革热病毒并出现腹泻症状,以下是一些控制感染性腹泻的做法:1. 保持水分摄取:饮用大量水分,以防脱水。
如果出现严重水分丧失,及时就医。
2. 休息和饮食: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
3. 医学咨询: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医生可能会开具适当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以上是登革热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防控知识。
希望通过这些信息,您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士。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治疗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恶心、厌食等中毒症状的急性自限性感染性疾病。
其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和肠腺病毒。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主要感染小儿。
本病病程短,病死率低,全年均可散发,但以夏、秋季多见,亦可暴发流行。
【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1.了解是否有不洁饮食情况,同时进食者或密切接触者是否有类似腹泻发作情况。
2.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包括呕吐,腹泻性状、次数及腹泻量,是否伴有发热、里急后重感、腹痛及脱水表现。
(二)体格检查要点1.一般情况,体温、脉搏、血压以及神志意识状态。
2.全身体格检查,注意心肺功能,有无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有无脱水表现。
(三)门诊资料分析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少数可稍升高,淋巴细胞可稍升高。
2.大便常规无脓细胞及红细胞,可有少量白细胞。
(四)继续检查项目1.血生化、电解质检查包括肝功能、心肌酶学等。
2.病原学检查(1)电镜或免疫电镜:粪便标本中找病毒颗粒,但因病毒量少,阳性率不高。
(2)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血清学抗体检测:可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通常感染2周后可出现阳性。
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病情分析】(一)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了解是否有不洁饮食情况,同时进食者或密切接触者是否有类似表现。
2.临床表现不同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临床难以区分。
(1)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通常为2~3d,可短至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
临床表现多样,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度腹泻至严重脱水,甚至死亡。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腹泻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较多,每天10余次,重者可达数十次,严重病例可发生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伴有发热,一般呕吐与发热持续2d左右消失。
约30%~50%患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
第二十五章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由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所谓腹泻是指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
WHO根据基层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治疗的需要,将腹泻划分为三类:凡急性起病,病程在2周以内者,称为急性腹泻;超过2周但未超过2个月时,称为迁延性腹泻;如反复发作,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甚至迁延数月或数年时,则称之为慢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广泛,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是当今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已受到WHO和各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感染性腹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可致死亡。
全世界每年发生感染性腹泻数十亿人次,儿童是主要受害对象,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因患感染性腹泻而死亡者达500万以上。
感染性腹泻不仅给人群健康带来威胁,对社会和经济也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霍乱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的甲类传染病。
一旦某地发生霍乱流行,除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和隔离外,对疫区还须采取一系列检疫措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交通、旅游、贸易,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感染性腹泻治疗和误工等还将造成全世界每年为数可观的经济损失。
因此,WHO将感染性腹泻作为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也将其列入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第一节病原学一、病原体的种类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细菌、病毒、寄生虫。
细菌是最早被确认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如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细菌也是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中最大的一个家族,而且最为常见。
人类致泻性病毒是近年来才被发现和引起重视的,如轮状病毒、肠腺病毒等,种类尚不多,但危害也很大。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人体寄生虫主要是原虫,如溶组织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约有几十种。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所引起的人类腹泻也多种多样,主要的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疾病见表25-1。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它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传播,导致腹部不适、腹泻、呕吐等症状。
为了防止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1. 了解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或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钩虫)引起。
- 它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生或未煮熟食物、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接触感染者的粪便等。
2.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厕所后。
- 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确保食物煮熟到适当的温度,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等。
- 饮用安全水源:选择瓶装水或经过滤和消毒的水源,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或未经处理的水源。
3. 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储存食物:将易腐食物储存在适当的温度下,避免食物变质。
- 食品加工和烹饪:确保食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的卫生条件,避免交叉污染。
- 避免食用过期食品:检查食品的保质期,避免食用已过期的食品。
4.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和卫生,特别是厕所、厨房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 垃圾处理:正确处理垃圾,避免吸引蟑螂、苍蝇等传播疾病的昆虫。
- 饮用水处理:使用适当的方法对水源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
5. 及时就医和咨询:- 如果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存在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性。
- 向医生咨询关于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的建议,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通过以上的健康教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和传播。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加强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的重视。
及时就医和咨询专业医生也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
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之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之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感染性腹泻广义是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
其临床表现均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处理原则亦相似,但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又有不同特点。
有的为炎症型腹泻,有的为分泌型腹泻,最后确诊须依赖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腹泻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夏秋季更为多见。
感染性腹泻应用范围1.规定了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诊断原则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
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小儿病毒性腹泻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腹泻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期,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病程短暂等特点。
其症状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因病毒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就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症状:1.腹泻,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次数增多,甚至可达十几次甚至数十次。
腹泻的程度轻重会影响孩子的一般情况。
腹泻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等。
2.呕吐,部分患儿会出现呕吐,呕吐的程度轻重因人而异。
3.发热,患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但也需要及时关注。
治疗方法: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后,孩子会大量失去水分和电解质,因此需要及时补充。
可以口服含有盐和糖的口服液,也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补液。
2.饮食调理,腹泻期间,孩子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可以适当给予流食,如稀饭、面汤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3.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滥用药物。
预防措施:1.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2.接种疫苗,目前已有一些病毒性腹泻的疫苗可供接种,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总之,小儿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加注意,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同时,加强卫生防护,注重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小儿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家长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者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特征是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提高公众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以下是关于感染性腹泻的健康教育内容。
1. 什么是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者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感染性腹泻通常通过食物、水源或者接触感染者的粪便传播。
2. 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哪些?感染性腹泻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3. 如何预防感染性腹泻?-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特殊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厕所后要彻底洗手。
- 饮食安全: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
- 食品储存:储存食物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 饮用水安全:饮用水要经过过滤、煮沸或者消毒处理。
-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粪便:避免与感染性腹泻患者接触,特殊是在症状浮现时。
4. 如何处理感染性腹泻?-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
- 避免食用高脂、高纤维和刺激性食物。
- 歇息,避免过度活动。
- 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及时就医。
5. 感染性腹泻的并发症有哪些?感染性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等。
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感染性腹泻可能更加危(wei)险。
6. 什么时候需要就医?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浮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高烧不退或者体温过低。
- 浮现严重的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 浮现血便或者黏液便。
- 持续腹泻超过48小时。
- 浮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等。
7.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健康教育,公众可以提高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学习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
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性腹泻的风险。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娄元霞1综述陈恩富2审校中图分类号:P,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931(2010)03-0017—04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diarrheas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
感染性腹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泌、渗出性腹泻,如霍乱和病毒性腹泻;另一类是侵袭性腹泻,此类腹泻的病因以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和沙门菌感染为主,可对肠粘膜、肠细胞造成直接破坏,形成肠道浅表溃疡、出血、造成粘液血便等…。
1989年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除霍乱(甲类传染病)、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乙类传染病)以外的由微生物引起的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并列为丙类传染病。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但致腹泻的新病原体不断涌现和一些老的病原体重新活跃或菌株基因变异等,均给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挑战‘21。
流行病学现状1地区分布(2003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披露,发展中国家感染性腹泻导致儿童死亡达156.6万人,占死亡人数的15.2%,居死因第3位口j。
在某些特别贫困的国家或地区甚至是第l位的死因。
据统计,非洲的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年要发生7次腹泻。
全球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有18亿例次患腹泻症,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占所有因腹泻而死亡人数的1/5。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虽然近年来感染性腹泻发病数逐年下降,但是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在美国,每年有2.1亿一3.75亿例次的感染性腹泻,平均每人每年发生腹泻1.4次,其中有90万人需要住院治疗,每年因腹泻而死亡者也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医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综述・多达6000人。
在英国,每年5人中就有1人患肠道传染病,患腹泻者至少有1/6的患者需要就医HJ。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腹泻diarrhea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 感染性腹泻infee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 临床表现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 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道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主要于每年的11月至来年5月侵袭5岁以内的儿童,是秋冬季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以前都受到过轮状病毒感染。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11亿-1.35亿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导致65万名婴儿死亡。
在我国,每年也约有1800万名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死亡3-4万例。
临床症状天气渐凉,轮状病毒腹泻是一种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的大敌,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烧、呕吐和腹痛,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便,有恶臭,严重者可因脱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幼儿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和玩具等物品而感染。
病因病理现代医学认为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
轮状病毒模拟图祖国医学认为轮状病毒肠炎属中医“泄泻” 的“湿热泄泻”范畴,其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致挟热下注,水泻不止。
重者亡津失水而致气阴两伤,甚至液竭气脱发生危重变症。
预防措施卫生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不能减少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率。
由于尚无治疗轮状病毒腹泻的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纠正脱水,维持电解平衡),因此,预防显得极为重要。
一般预防一般的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母乳喂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带孩子到公共场合,避免交叉感染;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