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痛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11
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总结小儿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病症,其临床症状多样,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排便困难等症状,影响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腹痛是脾胃失调、气滞血瘀所致,因此治疗以健脾理气为主要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出发,总结健脾理气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经验。
一、中医理论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腹痛是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
脾主运化,气主升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为先天之本,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则会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当、体虚乏力等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1.中药治疗针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不同症状,中药常用的处方包括:小柴胡汤、清热泻火汤、益气化瘀汤等,其中以小柴胡汤为主要处方。
小柴胡汤具有健脾理气的功效,可调节脾胃功能,缓解气机不畅的情况。
同时,小柴胡汤也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理气等作用,适用于腹痛、腹泻等症状。
2.食疗调理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未健全,所以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饮食中宜多食用稀饭、面汤、小米粥、燕麦粥等易消化的食物,减少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还可适当地添加一些具有理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楂、莲子、黄芪、山药等,有利于缓解小儿的腹痛症状。
3.按摩调理按摩脐周、腹部等部位可以促进气机畅通,缓解腹部不适症状。
按摩可先用手掌将腹部皮肤轻轻地向四周拉开,然后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肚脐周围的穴位,如气海、中脘、关元等穴位,有助于缓解小儿腹绞痛等症状。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小儿的情绪调节,避免情绪失控引发腹痛等症状。
2.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饮食应保持清淡,注意营养平衡,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运动锻炼有利于促进气机畅通,可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跑步、散步等轻度运动。
综上所述,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治疗以健脾理气为主,中药治疗、食疗调理、按摩调理均可采用。
巧治小儿功能性腹痛*导读:小儿功能性腹痛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脐周间断性腹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可自行缓解,呈周期性……小儿功能性腹痛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脐周间断性腹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可自行缓解,呈周期性,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长和发育。
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小儿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黏膜轻微炎症、内脏敏感性增加,以及心理障碍等因素;2.体内B内腓肽活件增高、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增加,导致肌痉挛等,最终导致腹痛;3.小儿生长发育相对较快,其钙摄人量明显较少或维生素D摄人量明显不足,低血钙导致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增高、痉挛性收缩等,最终引起阵发性腹痛。
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五维葡钙口服溶液临床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效果较好,可以一试。
方法: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用开水冲服,一岁以内一次2克,一日2次;一岁至二岁一次4 克,一日2次,三岁至六岁一次4克,一日3次;七岁至十四岁一次6~8克,一日2次。
五维葡钙口服溶液用法:l岁以下,一次2毫升;1~6岁,一次2~4毫升; 6~12岁,一次4~6毫升,一日2~3次。
疗程为1个月。
五维葡钙中葡萄糖酸钙可以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配以维生素D:町以促进小肠黏膜刷状缘对钙的吸收。
药效学研究证实,醒脾养儿颗粒能够抑制抑制乙酰胆碱所致的肠肌痉挛、收缩,发挥解痉功效;抑制新斯的明所致的肠运动亢进;抑制番泻叶的致泻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的睡眠时间,发挥安神功效。
故醒脾养儿颗粒联合五维葡钙口服溶液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杨梦云吃药防疾病儿童不适用如今,吃药防病的理念在很多家长身上也并不少见。
一到感冒高发期,不少家长会选择一些中药,比如,给孩子吃板蓝根提前预防流感。
这种做法并不正确。
一般来说,药物的代谢多通过肝肾两个脏器完成,然而,孩子各脏器的功能还处在发育之中,用药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儿童功能性腹痛儿童功能性腹痛是指在没有明确原因的情况下,持续或反复出现的腹痛症状。
功能性腹痛在儿童中非常常见,大约有1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情况。
功能性腹痛通常开始于幼儿期,但也可能在青春期出现。
这种腹痛通常是在腹壁肌肉收缩或肠蠕动紊乱时引起的。
儿童并没有器质性疾病或结构异常,但腹部会感到紧张、酸痛、绞痛等不适感。
功能性腹痛的发作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但有时会延续到数天。
腹痛的发作频率也不一致,可能是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才出现一次。
腹痛可以在任何时间发作,无论是在饭前、饭后、运动后还是休息时。
功能性腹痛会对儿童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孩子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无法参加体育课、社交活动或其他课外活动。
腹痛还可能导致孩子工作效果的下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功能性腹痛的确切原因目前并不清楚,但有几个因素被认为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首先,家族史对功能性腹痛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其次,压力和焦虑可能在腹痛的发生和加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些儿童可能也因为饮食、生活习惯或肠道菌群改变而出现腹痛。
对于功能性腹痛的治疗,首先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果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必要的检查确认没有其他严重的病因时,可以初步确立功能性腹痛的诊断。
治疗功能性腹痛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首先,建立一个规律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减少腹痛的发作非常重要。
孩子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巧克力等。
此外,对于那些有焦虑和压力的孩子,心理支持和咨询可能是有效的。
药物治疗在功能性腹痛中也可以考虑。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抗感染药和肠道功能调节药。
然而,对药物的使用应该谨慎,并且更多地依赖于医生的建议。
总之,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和心理支持,大多数儿童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腹痛的发作。
功能性疼痛
功能性疼痛是一种不正常的疼痛感受,它不是由于组织损伤或器质性问题引起的,而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引起的。
功能性疼痛可能在没有明确的原因的情况下出现,并且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功能性疼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原发性功能性疼痛和继发性功能性疼痛。
原发性功能性疼痛是指疼痛没有明确的原因,而继发性功能性疼痛是指疼痛是其他疾病或疼痛综合征的结果。
功能性疼痛的症状可能包括疼痛的程度、区域和性质的改变。
疼痛可以是刺痛、烧灼、钝痛等。
疼痛的程度可以从轻微到剧烈不等,严重的疼痛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此外,功能性疼痛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压痛、麻木、刺痛、活动受限等。
功能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镇痛药、
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功能性疼痛,医生还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抗痉挛药物或神经阻滞剂来减轻患者的疼痛。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
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包括理疗、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等。
理疗和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改善身体姿势、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来减轻疼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并且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功能性疼痛是一种没有明确的原因的疼痛感受,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会有一定的影响。
治疗功能性疼痛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对于不同程度的功能性疼痛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4)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第一节概述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FAPS)是一类持续的或近乎持续的腹部疼痛疾病,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并伴有部分日常活动能力的丧失,1为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由罗马工作组定义。
2同其他功能性胃肠病一样,尚无引起这些症状器质性或生化方面异常的客观证据。
FAPS是罗马诊断系统中唯一独立为一类的功能性胃肠病。
FAPS 的病理生理机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疼痛主要由正常内脏输入信号在中枢感觉系统放大引起,而非来自腹腔脏器或其他器官增强的外周刺激。
FAPS的出现与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的改变密切相关,包括下行性疼痛调节功能障碍及皮质疼痛调节回路。
FAPS病人很少或没有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其症状与食物摄入及排便等生理活动同样无关,并常合并精神疾病,事实上是“正常肠道功能的知觉异常”。
因此,虽然疼痛发生在腹部,但疼痛的本质及程度主要由认知及情感中心控制。
明确这一概念是理解FAPS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的核心。
FAPS的诊断以阳性症状标准、长期存在的症状史及无报警征象为基础,并根据报警征象的存在与否决定是否做进一步的诊断评估。
成功的治疗方法是基于良好的医患伙伴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式。
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联合以取得强化治疗效果。
FAPS病人很多方面与重度IBS患者相似。
重度IBS 相比一般IBS显示出较多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更多受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与精神病理因素及躯体症状和综合征的关系更大。
由于有关FAPS的文献资料极少,在很多方面,具有社会心理障碍的严重疼痛的IBS可视为FAPS的替代情况。
没有专门针对FAPS的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区分FAPS和IBS的有关流行病学的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研究也很少。
一份早期的由Drossman等人利用罗马Ⅰ诊断标准完成的美国家庭流行病学研究报道美国全国患病率为1.7%。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又称慢性特发性腹疼或者慢性功能性腹疼,是指持续的或经常复发的腹部疼痛,病程超过半年,该病症与肠道功能无关,而与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的改变密切相关,采用当前的诊断方法,不能发现可以解释该病症的结构或代谢异常的一类的综合征引。
临床表现FAPS患者习惯用手保护腹部,表现出腹痛很严重或不愿意让医生检查腹部,甚至因恐惧而闭眼。
患者在陈述病史时,往往对腹痛描述得非常形象,但体格检查时,却不能明确指出腹痛最剧烈的部位。
FAPS患者可有肌卫,但当其注意力分散后,肌卫可减轻或消失。
当患者仰卧位存在腹壁触痛时,若抬头、抬躯干或下肢使腹肌变紧,也可引起类似的腹壁触痛或使触痛加重,即卡尔内(Carnett)征,这种征象常见于功能性疾病,但也可以见于半月线疝、腹直肌鞘血肿等器质性疾病。
当检查腹部压痛时,FAPS患者常诉有多部位压痛或广泛压痛,但对压痛的躯体反应与表情反应往往不一致。
医师在反复触诊后可发现压痛部位不固定,在分散患者注意力后,压痛并不明显。
检查反跳痛也存在同样的情形。
此外,罗马Ⅲ专家委员会还列举了闭孔肌征、腰大肌征等体征来鉴别FAPS与腹部炎症。
FAPS患者强调腹部包块的存在,事实上,患者所指腹部包块常为生理性的,如剑突、乙状结肠袢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拟诊断为FAPS的患者,一方面要通过体格检查寻找支持诊断的体征,同时也要注意排除或发现器质性疾病,如腹部动脉瘤,有1/3是在仔细腹部触诊时被发现的。
发病的可能机制FAPS疼痛涉及范围广,且对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有反应(该药可同时作用于周围和中枢神经),但不能鉴别FAPS是外周神经源性疼痛,还是中枢神经源性疼痛。
某些FAPS 患者外周神经损伤可持续向脊髓传入伤害性刺激,导致中枢致敏。
这类神经损伤常见于腹部手术或妊娠及分娩时盆神经的损伤。
中枢致敏一旦建立,即使没有周围神经刺激或极小的刺激亦可引起疼痛。
同时,FAPS患者常伴有抑郁状态,这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调节异常在FAP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腹痛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2)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4)疼痛并非伪装(如诈病);(5)症状不满足其他能解释疼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腹痛时轻时重,痛引两胁,胀满窜痛,后重窘迫,症状与情绪明显相关,得嗳气矢气则舒。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腹部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口苦,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或色黄而臭,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郁脾虚证: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或便溏不爽,肠鸣失气。
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4.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重,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四磨汤口服液、沉香舒气丸、木香顺气丸等。
2.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川连、石菖蒲、法半夏、香豉(炒)、焦山栀、芦根、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腹可安片、肠胃康等。
3.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夏、炙甘草、元胡等。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临床观察摘要功能性腹痛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其起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对儿童的生活和成长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该方剂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效果显著,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前言功能性腹痛是一种以腹部疼痛为主要描述的症状,临床上分类为常规腹痛和功能性腹痛。
常规腹痛通常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器质性疾病引起,而功能性腹痛源于儿童腹部神经和肠道运动的变化,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心理问题有关。
目前,功能性腹痛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为主,但治疗效果有限。
针对该情况,中医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其中香砂六君子汤为一种具有较好药效的方剂。
理论基础香砂六君子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一种针对伤寒和肝胃不和证候的方剂,包括苏子、枳实、半夏、干姜、人参、陈皮等药物。
其中,苏子、枳实为行气开胃,治疗伤寒;半夏、干姜为温化降逆,治疗胸胁满闷;人参、陈皮为健脾化湿,治疗肝胃不和。
在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时,可以根据儿童具体证候进行加减,如加入白芍、厚朴、莲子等具有镇痛、祛湿、止呕效果的药物。
方法本文进行了一项单中心临床观察,纳入30例6-16岁儿童功能性腹痛患者,按照病情分组,分别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和对照组治疗,每组15例。
治疗时间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分别进行了疼痛程度评估和肠道功能评估。
结果本研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的疼痛程度和肠道功能评估结果,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治疗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肠道功能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肠动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具有显著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设计可根据患儿的证候进行个性化调整,如加入莲子、白芍、厚朴等药物,增强药效。
浅谈功能性腹痛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腹痛的临床体会。
方法对2013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功能性腹痛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
结果24例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有明显的改善,治疗效果良好。
结论功能性腹痛在治疗上只要选对合适的方法是可以得到良好效果的。
【关键词】功能性腹痛治疗【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67-02功能性腹痛是一种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的,位于腹部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与胃肠功能紊乱无关或基本无关,导致一定程度的日常活动能力丧失。
慢性疼痛无法用器官结构或代谢异常来解释。
疼痛为持续发作、基本持续发作或频繁发作。
功能性腹痛与其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等不同之处是功能性腹痛的症状与进食或排便无关。
功能性腹痛属于躯体疼痛性疾病,常伴有其他躯体不适症状,包括源于泌尿或生殖系统的疼痛。
长时间的疼痛会可导致心理疾病,并伴随一些慢性疼痛的行为,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腹痛的发生被认为是与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的失衡有关,包括下行疼痛调节和皮质疼痛调节环路的功能障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功能性腹痛患者,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12~56岁;病程1~2年,患者有近乎持续或是持续性的腹痛,偶尔与月经、排便、进食等有关,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丧失。
1.2方法相对于IBS的治疗而言,由于功能性腹痛缺乏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依据,在临床上常采用经验性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常规治疗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等。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的相关因素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关注、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患者的病情、医生使患者确信病情的良性本质及与患者交流治疗方案等。
在开始抗抑郁等特殊治疗之前,首先应考虑制定治疗目标、帮助患者提高应答能力,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功能障碍程度制定治疗计划等,对特定的、症状顽固的患者应考虑是否送至专业的精神疾病中心或是多学科疼痛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