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次以上的依次为熟地、淫羊藿、杜仲等34味中药,灰关联系数大小依次为山药、淫羊藿、骨碎补等;在用药中主要使用补肾、健脾、活血类中药。

4.1 单味中药

4.1.1 熟地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性甘,微温;归肝、肾经;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之功效。有研究报道,熟地水煎液可抑制骨吸收,延缓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8]。

4.1.2 淫羊藿性辛、甘、温,归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之功效。淫羊藿总黄酮系其有效部位,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有显著作用。其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一定剂量和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与提高相关成骨生长因子体液浓度有关[9];其还可以通过促进大鼠骨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抑制其水解吸收从而提高大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10]。 4.1.3 丹参性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祛淤,凉血消痈,养血安神之功效。其明显对抗泼尼松龙对骨的生长抑制作用[11]。丹参水提物可促进骨胶原的合成,增加成骨细胞数量、活性和降低破骨细胞数目、活性,防止去卵巢大鼠牙槽骨骨量的丢失[12]。

4.1.4 杜仲性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杜仲叶提取成分有一定的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调节成骨细胞代谢的作用[13];能诱导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殖,同时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分化,实现双向调节作用[14]。其可增加去卵巢大鼠体内岛含量,降低体内bgp及尿hop含量,增强去卵巢大鼠腰椎骨密度及提高胫骨抗弯曲力[15]。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精)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YYXH/T50-135— 2008》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 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 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1. 2. 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 1.3.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 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 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 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 6甘草 6茯苓 12牛膝 15苍术 12仙灵脾 15加减偏寒加附子 6, 偏湿加薏米 12,防己 9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 9克,日 2次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 9羌活 12香附 9川芎 15桃仁 9没药 9牛膝 12地龙 6甘草 6 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鉴别诊断: 骨软化症:即成人的佝偻病。病因为维生素D和钙、磷缺乏。一般表现为:骨质软化,骨样组织增生,骨骼变形。早期临床表现:腰酸腿痛、行动不便、骨骼压痛,偶有抽搐或麻木,骨质疏松、骨骼变形,并可出现骨折或假性骨折或成人的青枝骨折、骨盆X线片常呈三叶形上口。椎体受压而成楔形骨折或双凹形变形。 骨硬化症:是极为罕见的一组以骨密度增加和骨骼成型异常为特征的疾病,患者可表现为全身性骨骼硬化,骨质致密并失去原来的结构。该病骨致密、脆性高、易骨折。可伴贫血、眼萎缩及耳聋等。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往往因骨折或其它情况作X线检查时才发现。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恶性(幼儿型)及良性(成人型)两种,前者常为死产或出生后死于贫血,预后差。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骨代谢病。简称肾性骨病。表现为钙磷代谢障碍,酸碱平衡失调,骨骼畸形并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方面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囊性骨炎、骨硬化及转移性钙化。幼年可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畸形性骨炎:病因不明的慢性骨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骨骼增厚、变形,可并发病理性骨折、脑或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及恶变。好发于40岁以上。大多数病例发病早期无临床症状,多在摄x线片时意外发现。任何骨都可被累及,最常见的部位依次为骶骨、腰椎、股骨、颅骨和胸骨。实验室检查可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

影像学检查特征为骨质疏松,继有新骨形成,新骨呈海绵型和无定型两种,以海绵型多见,骨皮质为海绵结构所替代,骨髓腔与皮质界限不清;无定型者骨密度增高,结构异常,皮质增厚。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分泌过多甲状旁腺素(PTH)而引起的钙磷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泌尿系结石、高血钙和低血磷等。血PTH浓度是诊断本病一个直接而敏感的指标,骨密度一般降低。X 射线特征性骨改变多见于头颅、牙硬板、手和骨盆等部位。腹平片可有泌尿系结石和肾钙化。可伴类似抑郁的精神症状。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的恶性肿瘤。骨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贫血、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局部疼痛和压痛为最常见,可与肿块同时出现或先出现,开始疼痛轻微,呈间歇性钝痛,继而变为持续性剧痛。浅表部位可触及骨膨胀变形及软组织肿块,皮肤呈暗红色,紧张发亮,皮温增高,短期内形成较大肿块,功能障碍,骨骼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等。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诊断标准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指标主要是:低能量外伤后出现的骨折(脆性骨折)及/或测量骨密度数值下降。 国内、外用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及分级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docx

精品文档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转载 ) (一 ) 目前国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 1、健肾地黄丸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菟 丝子等。 【用法与用量】水蜜丸,每 6 粒重 1 克。口服,每服60 粒( 10 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腰膝酸软、 乏力倦怠、眩晕、耳鸣为主者。 2、归肾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当归、菟丝子、杜仲、茯苓等。 【用法与用量】水密丸,每丸重9 克。口服,成人每服 1 丸( 9 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眩晕、腰膝 酸痛、耳鸣、夜尿清长、便溏为主者。 3、苁蓉健肾丸 【药物组成】肉苁蓉、锁阳、莲须、熟地黄、茯苓、菟丝子、首乌、淫羊藿、白术、枣仁、 羊睾丸、羊鞭、猪脊髓等。 【用法与用量】水丸,20 粒重 1 克。口服,每次 3 ~ 9 克,每日 2 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补肾壮阳,健骨强筋。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腰痛腰 酸,以酸软为主,腿腰膝无力,畏寒肢冷为主者。 4、鱼鳔补肾丸 【药物组成】鱼鳔胶、肉苁蓉、当归、茯苓、潼蒺藜、枸杞、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淮 牛膝、莲须、杜仲、补骨脂、肉桂、附片等。 【用法与用量】大蜜丸,每丸10 克,口服,每次服 1 丸,每日2~ 3 次。 【功能与主治】温补下元,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以腰痛 绵绵,酸软无力,形寒畏冷,脉沉细而迟为主者。 5、复方补骨脂冲剂 【药物组成】补骨脂、锁阳、续断、狗脊、赤芍、黄精等。 【用法与用量】冲剂,每袋重20 克,口服,每次服20 克( 1 袋),每日 3 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中成药及验方(转载) (一) 目前国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 1、健肾地黄丸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沙苑子、菟丝子等。 【用法与用量】水蜜丸,每6粒重1克。口服,每服60粒(10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腰膝酸软、乏力倦怠、眩晕、耳鸣为主者。 2、归肾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当归、菟丝子、杜仲、茯苓等。 【用法与用量】水密丸,每丸重9克。口服,成人每服1丸(9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水送下。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属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以眩晕、腰膝酸痛、耳鸣、夜尿清长、便溏为主者。 3、苁蓉健肾丸

【药物组成】肉苁蓉、锁阳、莲须、熟地黄、茯苓、菟丝子、首乌、淫羊藿、白术、枣仁、羊睾丸、羊鞭、猪脊髓等。 【用法与用量】水丸,20粒重1克。口服,每次3~9克,每日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功能与主治】补肾壮阳,健骨强筋。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腰痛腰酸,以酸软为主,腿腰膝无力,畏寒肢冷为主者。4、鱼鳔补肾丸 【药物组成】鱼鳔胶、肉苁蓉、当归、茯苓、潼蒺藜、枸杞、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淮牛膝、莲须、杜仲、补骨脂、肉桂、附片等。 【用法与用量】大蜜丸,每丸10克,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2~3次。 【功能与主治】温补下元,强筋壮骨。主治骨质疏松症,证属肾阳虚衰者,临床表现以腰痛绵绵,酸软无力,形寒畏冷,脉沉细而迟为主者。 5、复方补骨脂冲剂 【药物组成】补骨脂、锁阳、续断、狗脊、赤芍、黄精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

作者单位: 1.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100730北京,北京协和医院; 3.200040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医院; 4.200233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5.210008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6.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7.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8.20002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9.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0.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11.05005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2.710054西安,解放军第323医院;13.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15.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6.35000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350001福州,福建省立医院;18.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9.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0035北京,北京积水潭医院 通信作者:廖二元,E- mail :eyliao@21cn.com 【编者按】 本刊于2011年4卷1期刊发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一文 [1] ,该文被多方引用,起到了应有作用及良好影响。该指南 “(三)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关注问题”一节中,给出了干预疗效监测注意事项的原则意见,即(1)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依从性;(2)在判断药效时,应充分考虑骨密度测量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的最小有意义变化值;(3)在用药后骨密度及骨转换标志物发生有意义变化时间的明显差别。 关于疾病的防治指南,对每一主要项目的关注点及所提规范或建议,均是基于循证医学给出的原则性意见,疗效监测指南也不例外。但随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加之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科学总结,对骨质疏松的疗效监测和评估已引起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这关乎每一位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的切身利益。为此,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廖二元教授主持下,学会常委们群贤毕至,集思广益,撰成下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一文,该文充分体现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何正确干预、细致监测及科学评估的患者第一、与时俱进及细节耕耘的思想,希望该文的刊出,能与指南一起对业界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 DOI :10.3969/j.issn.1674-2591.2015.01.001 ·专家共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 廖二元1,徐苓2,朱汉民3,夏维波2,章振林4,余卫2,林华5,金小岚6,王以朋2,付勤7 , 刘建民8,朱梅9,吴文10,李玉坤11,李明全12,沈霖13,陈林14,陈德才15 , 林建华16,侯建明17,唐海18,徐又佳19,程晓光20,袁凌青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 ,大部分患者早期并没有特异性症状,直至出现脆性骨折,最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诊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初次骨折的发生或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1-2] 。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才可以显著降低临床或影像学骨折的发生率。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目的认识不足,患者不依从治疗的情况非常普遍 [3] 。据 统计,美国1年内骨质疏松症患者终止治疗率达 · 1·CHIN J OSTEOPOROSIS &BONE MINERRES Vol.8No.1March 20,2015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 试行)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 组长:刘忠厚 副组长:杨定焯 成员:朱汉民 王洪复 张柳 秘书:张柳(兼) 唐海 赵燕玲 主件 一、诊断原则 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 二、基本手段 11判断骨密度减少尽可能以骨矿含量和脊椎X 线片相结合,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XA (双能X 线吸收法)为手段制定,不排除多种方法的应用。 21尚无骨密度仪的单位,可以用X 线片初步诊断骨质疏松,一般常用脊椎,也可以用股骨颈、跟骨、管状骨X 线片。 三、用骨矿含量诊断及分级标准(主要用于女性成人、男性参照执行) 11经本次会议讨论,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 HO )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以种族、性别、地区的峰值骨量(均值为M )为依据: >M -1SD 正常 M -1SD ~2SD 骨量减少 M -2SD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二级)M -2SD 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21参考日本1996年改动版的标准,自己尚未作峰值骨密度调查,亦或自己作了一些调查,但SD 不便应用时,可用骨量丢失百分率(%)诊断法。 >M -12% 正常 M -13%~24%骨量减少 M -25% 骨质疏松症(根据诊治的要求分为轻、中二级)M -25%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四、X 片诊断要求 11照片质量:除跟骨仅照侧位片外,其他部位骨结构应照正位片。照片的清晰度、对比度、细致度较高,软组织、骨组织层次结构清楚。 21脊椎骨密度估计,建议用下列方法:I 度 纵向骨小梁明显;II 度 纵向骨小梁变稀疏;III 度1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9年2月第5卷第1期

骨质疏松的中西医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定义为:由于骨量减少所导致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所导致的骨强度降低、骨骼脆弱而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则强调,骨质疏松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人骨骼中的骨量自出生后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约在35周岁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当骨量流失严重,骨骼呈现疏松、脆弱且易骨折的状况,也就是患了骨质疏松。除了人体骨骼自身的代谢因素,饮食结构异常,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女性,尤其是经绝期妇女,较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这是因为她们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加速了骨量的流失。 疼痛:最常见的症状 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骨质疏松疼痛时无关节红肿、积液,四肢关节活动均正常。骨质疏松骨痛与平时患者的负重活动量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在于骨折,当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时,患者表现为急性疼痛,并且可能有局部肿痛等症状出现,但在此之前有一个很长的临床前期,期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骨痛,包括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等,患者往往因此来就诊,医生也往往因此诊察出骨质疏松。 因此,若较长时期内出现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且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患者应想到骨质疏松的可能,并尽快到医院确诊,及时止痛,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西医:用钙剂、降钙素、骨肽等 西医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许多药物,目前较常用的有激素补充疗法,雌激素加上黄体素,可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阿伦磷酸盐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

骨质疏松

浅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失重性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治疗比较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失重骨质疏松;中医疗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一名,而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关系、病理变化和症状描述等,将其归入“骨痿”范畴。笔者选择了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失重引起骨质疏松两种骨质疏松症,总结前人工作成果,进行中医药辨证与干预措施的比较。 1 病机辨析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 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易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多发于绝经2年以上、70岁以下的妇女。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骨痿”、“腰痛”、“骨痹”、“骨折”、“绝经前后诸症”、“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肾虚为该病形成之根本。肾乃先天之本,《医学精义》中提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足则骨强”。而“女子七七,天癸竭”,即绝经后,肾气日衰,元气虚少,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失调,经气不利,水谷精微得不到充分吸允,恶性循坏,进一步加重肾精的流失,人体加速进入衰老阶段,直至骨痛齿脱,筋骨失养而枯。正如《内经·素问》中所提到的“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动不正,而无子”。通过临床观察,也佐证了肾、骨间的紧密联系。如魏氏等[1]通过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产次、

绝经年龄年限等的相关性,比较非肾虚证组与肾虚证组PMOP发病率,证明了肾虚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肾虚与机体的衰老包括骨衰老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肾虚衰老的实质可能是机体以大脑-下丘脑-垂体-靶腺为轴心的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以至细胞分子水平的特异功能减退状态。 脾虚为该病形成之诱因。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骨之生长发育必然受到脾脏影响。脾胃虚弱则化源不振,四肢百骸无以充养。《灵枢·本神》有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饮食失调,久病卧床,四肢少动,经脉失和而脾气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则会发为骨痿或其他并发症。绝经后妇女脾胃运化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脾主肌肉,脾气不足无以运化,则肢体失养,形体消瘦,肌肉痿弱不用,肉痿而髓空,骨失充养致骨痿。同时,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方不断成熟和充盈。脾虚日久,气血阴阳俱虚而易致肾虚,肾气虚则脾气不升,肾阳虚衰而难以温煦脾阳,必致运化失常。两者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若二者不能相济,则易脾肾两虚。 肝失疏泄为该病形成之关键。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可贮藏血液,调节血流,肝失疏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有“女子以肝为先天” 之说,从排卵、月经、妊娠到哺乳都与肝主疏泄紧密相关。肝失疏泄,不仅影响情志和脾胃,还会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或绝经期提前。而肝肾同源,肝肾阴阳之间关系密切,息息相通,相互制约。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即“水不涵木”;若肝阴不足,可致肾阴亏虚,而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造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因此,肝失条达引起肾精亏虚,骨髓失养,骨质脆弱,易发骨折。很多研究也表明,肝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养血调肝对该病的治疗有帮助。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由于缺少活动和锻炼,见阳光的时间少,以及生活作息习惯不健康,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年轻人中间也屡见不鲜。中医如何界定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呢?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肾虚及脾虚,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 一、补肾壮骨法 根据"肾主骨"的中医学理论,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关键,故治疗宜补肾壮骨,若肾精充足,则筋骨坚硬有力。有杨氏等选择退化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1例,按临床表现分成肾阴虚和肾阳虚型,分别用左归丸及右归丸加减治疗,连服2个月,结果9例腰背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用X线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者6例。王氏等用补肾益骨膏

(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泽泻、龙骨等)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服药3个月后,患者挠、尺骨骨矿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梁氏等以续断、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补、熟地等治疗58例,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呈进行性减少。由以上临床案例表明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针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优良。 二、益气健脾,活血调肝 脾虚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以致发生骨质疏松症。故治疗宜补气活血、健脾调肝。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归脾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显示对骨盐量增加明显,可使贫血及更年期指数改善。张氏等发现丹参能使骨折过程中胶原纤维丝形成增多,钙盐沉积丰富,证明了丹参可以从邻近骨折骨组织中调动钙,以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这说明丹参具有直接调节钙代谢的作用。 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骨质疏松疾病的中医治疗

骨质疏松疾病 1.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有什么不同? 中医治疗疾病与西医治疗疾病的显著不同是,中医比较强调对患者机体的整体治疗,认为只有通过辨证施治,调节患者全身机体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亦是如此,中医学理论认为,无论是妇女绝经后引起的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其本质都是因为人体的衰老而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主要着重于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阴阳归于平衡。它与西医那种“对症治疗”的治疗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2.中医对:骨质疏松症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 :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中“虚劳”、“骨痹”、“骨痿”的范畴,根据中医学理论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通常可分为以下四型。 (1)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膝疼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El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上宜补肾益阴,强身壮骨,方药以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衰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冷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神疲倦怠、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上

宜温肾健脾,强壮筋骨,方药以右归丸或肾气丸加减。(3)血虚水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四肢关节肿胀、麻木、乏力、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治疗上宜养血利水,方药以当归芍药散加减。 (4)气虚血瘀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或胸肋四肢关节刺痛、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脉沉涩。治疗上宜益气养血,方药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3.目前有哪些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 :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中药主要有:人参、淫羊藿、骨碎补、川续断、熟地黄、牛膝、丹参、玄参、当归、麦冬、肉桂、杜仲、黄芪、防风、茯苓、甘草、葛根、芍药、萆薛、补骨脂、菟丝子、白术、山茱萸、甘菊花、肉苁蓉、五味子、红曲、枸杞子、蛇床子、金毛狗脊、桑寄生、阿胶、鹿茸、鹿角胶、木豆叶、自然铜等。虽然中药的不良作用比西药少,但并不是说没有,建议找专业中医医师辨证论治,指导用药。 4.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方药?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名的方药有很多,但治疗上应该辨证施治,选用不同的方药,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个。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 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 * 郭鱼波1,王丽丽1,马如风1,赵丹丹2,张东伟2**,陈家旭1,牛建昭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 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痿 脾虚 肾虚 肝虚 血瘀doi :10.11842/wst.2015.04.003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2014-05-19 修回日期: 2014-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3995):基于中药选择性Cathepsin K 活性的抑制剂对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张东伟;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4041):基于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的调节作用的姜黄素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高思华;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B07007),负责人: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1CXTD-07),负责人:陈家旭。 ** 通讯作者:张东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和作用机理研究。***Http://www. Iofbonehealth. Org Category-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密度下降为特征代谢性骨疾病,这种进行性的骨疾病容易导致骨脆性的增加和骨折风险的增高[1],尤其在人体的髋骨、脊椎骨、腕骨和肩胛骨等部位。因为骨量减少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骨质疏松也被 认为是“无影小偷”[2]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资 料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每3 s 就有1例骨质疏松诱发的骨折发生***。而在中国,成年人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大约在7%。其中,50岁以上的男性中发病率为22.5%,50岁以上成年女性中发病率则高达50.1%。2006年,中国人在治疗髋骨骨折方面花费就达到了15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中国在这方面的开支将达到125亿美元。发病率的上升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迫使政府和研究者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究骨质疏松的病机和治疗药物。 目前,尽管很多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部分药物容易诱发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双磷酸盐类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类药物[3]。而具有药食同源特点的中药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的低毒性和广泛性。临床实践也表明一些中药复方或者单体对于骨质疏松有较为显著治疗作用[4,5]。中药的合理应用是基于对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病因病机的正确理解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全面回顾历代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从而正确地分析骨质疏松的病因和病机,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奠定理论基础,并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认识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的治疗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 根据骨质疏松在临床的症状,中医可将其归属于“骨痿”、“骨痹”等范畴。根据中医对痹证的描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

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2 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就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得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1996)。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就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得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得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与骨质量。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 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得临床表现与发病特点,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得“骨痿”“骨痹”“腰背痛”等近似。中年之后,烦劳过度,耗损肾阴,水不胜火,虚火内盛,二者互为因果,终致虚者愈虚,盛者愈盛,肾精匮乏,髓无以生,骨失所养而发骨痿。腰为肾之府,腰痛得病因虽多,但终与肾虚有关。可见与骨质疏松症相近得骨痿、腰痛等症,其本皆为肾虚。至于疼痛得原因,中医学认为“不通”与“不荣”均可引起疼痛,肾阴亏虚,骨失濡养,虚火内盛,灼伤脉络,可致疼痛;肾气不足,鼓动乏力,气虚血瘀,闭阻经脉,亦可引发疼痛。临床常见得中医证候有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血瘀气滞证。

考虑到骨质疏松症得疗程较长,在立题之初,应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充分考虑长期用药可能出现得不良反应,注意组方合理,方证相应。 本指导原则旨在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得设计。由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骨质疏松症得病理机制各有不同,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有一定区别,因此,临床试验应作为两个病种分别设计与观察。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得要求,只就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得瞧法与认识,具有阶段性得特点。除了药品监管法规与技术要求中所规定得内容以外,其她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如果申请人能够有充分得科学证据说明临床试验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也同样获得认可。同时,随着医学科学与医疗实践得发展,疾病诊断、治疗得手段会不断改进,临床试验得要求也会随之更新,因此,本指导原则也会随着医学科学得进步,在更加科学、合理与方法公认得基础上,及时更新修订。 需要特别说明得就是,本指导原则不能代替申请人根据具体药物得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得、体现药物作用特点得临床试验设计。申请人应根据所研究药物得特点与临床定位,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得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并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得精神、严谨得态度,设计与实施临床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概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 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2001 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 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 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 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Ⅰ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 ~10 年内;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而特发性 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 没有明确的病因。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显著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或叫脆性骨折) ,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2 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2. 1 不可控制因素 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 、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 2 可控制因素 低体重、药物(皮质激素等) 、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缺乏、vit 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 ,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 3 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片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3. 1 疼痛 患者也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加重或活动受限, 严重时翻身、起坐行走都骨痛难忍。 3. 2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肺功能和消化道功能等。 3. 3 骨折 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 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4 诊断 因目前没有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故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 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1]。骨质疏松症典型症状表现为骨痛、肌无力、脊柱变形、身材缩短及骨折等。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包括两方面,即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主要基于骨密度测量结果和/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为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基本需要,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的环节,常需要足疗程。 一、定义与分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1]。 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 1.不可控因素: 主要有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高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2.可控因素: (1)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日照减少、营养不良等。 (2)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腹泻、吸收不良、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卒中和慢性心、肺、肾疾病等[1]。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肿瘤化疗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二)跌倒及其危险因素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0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一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 ) 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二 ) 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三、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一 )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7T10:50:08.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刘萍英 [导读] 骨质疏松症根据病人的年龄,闭经日期,临床症状,X线表现,对中度和重度型的病人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刘萍英(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骨科 163000)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419-02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诊断治疗 骨质疏松症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的原因很多,按照不同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种。不论哪一种骨质疏松症,它表现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即骨质吸收增多,单位的含量减少,但现存的骨质仍属正常。 【临床表现】 发生骨质疏松部位的骨骼,可能有自发性骨痛或骨压痛,但都不太严重。老年性腰腿痛可因骨质疏松引起,但大多伴有骨质增生或增生性关节炎。严重骨质疏松可导致病理性骨折或压缩性骨折,特别是负重比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T12到L2之间,股骨颈、转子间和转子下等部位。老年性驼背者多有骨质疏松,老年性科雷氏骨折也与本症有关。实验室外检查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多属正常范围,而尿钙可能会增高。 【X线检查】 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表现为骨质的浓度减低,骨皮质变薄而且不均匀,骨小梁减少,小梁间的缝隙增宽。早期的骨质疏松最容易出现在骨端的部位,故有入主张以股骨颈的情况来评价骨质疏松程度的标准。此外还有脊柱、骨盆也都比较明显。骨质疏松的表现形式为呈斑点状,骨内出现多个小的透亮区,这种现象是骨质疏松的开始阶段,随着病情的发展,转变或弥散状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的密度普遍降低。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其X线的表现皆如此。 【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变,诊断骨质疏松症关键是骨骼中骨质减少的程度如何,过去临床医生诊断骨质疏松主要根据X线平片上骨质的表现而定,这种目测法的诊断方式是很粗糙的,有时因受X线照片条件的影响,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只有在骨丢失30%~60%的情况下才能得出骨质疏松的诊断。使用股骨颈骨小梁计数法比前者稍准确一些,但受部位的限制。还有一种诊断法,是用不同厚度的铝板对比法和右手第二掌骨骨皮质厚度测量法,用计算骨皮质的厚薄来测定骨质疏松的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过20余年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在体外测定骨密度的多种方法,例如定量CT、光子吸收骨密度测量仪、光子散射法骨密度测量仪、中子活化分析法测量骨密度、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法测量骨密度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骨密度的测量越来越达到科学准确的地步,对了解人体骨丢失的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使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我国骨伤科技工作者使用SPA法测量骨密度已建立了数据库,也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时代。 骨质疏松症根据病人的年龄,闭经日期,临床症状,X线表现,对中度和重度型的病人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须与骨转移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软化症、骨髓瘤等进行鉴别诊断。因为这些病有的有溶骨性破坏,有的有骨质结构不良,容易混淆,但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可鉴别之。 【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对原发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应注意供给富于蛋白质的食物,补充维生素D和钙、磷质的食物或药物,多作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坚持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的发生。对于有胃肠道功能障碍者,应积极治疗,以免影响胃肠道的吸收机能,对绝经后的妇女,有必要时可使用雌激素,但不可长期使用,应按疗程有计划地进行,以免产生副作用。对于长期固定的肢体应及时解除,恢复活动。不过多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病进行医疗时要注意慎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及肝素等避免加快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近些年来,我国骨科工作者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治则,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老年型的,多主张益气补肾的治疗原则,药物有黄芪、鹿角、龟板、人参、枸杞、熟地、杜仲、骨碎补、威灵仙、透骨草、生南星、伸筋草等,或配以丹参、枳壳、牡蛎、蛇床子、肉苁蓉、黑豆、酸枣仁、山楂、神曲等安神健脾、疏肝通络、滋阴潜阳之剂,使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或消失,达到密骨、健身、回春之目的。 对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应以补肾坚骨、调节骨的代谢平衡为治疗原则,药物有黄芪、丹参、淫羊藿、木香、桃仁、黑豆、灵仙、杜仲、熟地、骨碎补等,有填骨生髓、补肾壮骨、调节血钙及激素的平衡,有效地缓解因激素突然减少引起的骨代谢紊乱,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骨密度增加。 近些年来,我国骨科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的形态学、生化学、内分泌学、微量元素及细胞学等先进仪器,验证并探索了祖国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则与药物疗效的正确性,发掘出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我国和世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改善和提高老年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居云,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04月01日. [2]黄宏兴,柴生,黄红,陈希,陈彦东,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6月24卷3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