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日本园林的特点及启示李明(2011级园林2班11130230)摘要:简要概述了日本园林的历史、特点及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就我国目前城市园林建设中值得借鉴之处提出建议。
关键词:日本园林;启示1 日本园林的溯源1.1日本园林的主要演变过程日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公元六世纪,中国园林随佛教传入日本。
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舶来期,平安时代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镰仓、室町时代是园林佛教化时期,桃山时代是园林的茶道化期,江户时代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
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国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佛化岛石(平安)——池岛、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石庭(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
1.2中国对日本园林的影响日本历史上早期虽有掘池筑岛,在岛上建筑宫殿的记载,但主要是为了防火及防御外敌。
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园林对日本的影响逐渐扩大。
日本园林的山水骨架是从中国流传而入,它成为后来池泉的始祖。
其中佛教被日本确定为国教的地位对于日本园林朝宗教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园林初期相当于囿的苑园,因输入了中国较为成熟的技法,除动植物外,更多的是人工山水,即更接近于人工园。
由于结合了日本国土性质,采用舟游的形式,其内容有山水部分的池、矶、须弥山等,动物部分的龟、鱼、狗、马等,建筑有苑、离宫、吴桥、画舫等,园林活动有狩猎、舟游、其水宴等。
日本园林风格虽然受我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已形成日本民族独有的自然式风格的山水园。
可以认为,日本园林起初重在把中国园林的局部内容有选择、有发展地兼收并蓄入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后来则通过中国禅宗的传入,把对园林精神的追求推向极致,并产生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2 日本园林的特点2.1自然对日本园林的影响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枯山水是个啥?意动禅发处,砂石起波澜。
什么是日本枯山水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园林营造手法,简单者以石、砂组成,略微复杂者也不过石、砂、苔、木四物,材料和构成上非常简单,但思想内涵上却十分丰富。
枯山水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干枯”,更追求“枯槁”“侘寂”的审美内核。
以极度凝练的形式,以石喻山,以砂喻海,用石、砂、苔、木四物的组合,来象征大千世界,是日本禅宗进行参禅、观想的证道之物。
▲ 光明院波心庭(现代枯山水,重森三玲)中国园林与日本枯山水枯山水形式上,由日本传统的山水庭园发展而来,思想内容上又有禅宗文化的渗透。
日本传统的山水庭园主要是受中国汉唐风格的影响,而禅宗呢,又是我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的。
以此来看,枯山水与我国传统园林相似度应该很高才对,但事实绝非如此,枯山水和我国传统园林在风格上、构成形式上和思想内涵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 京都弥生寺枯山水风格上:“万物自生听”与“太空恒寂寥”日本这片土地地震、海啸频发、山地众多,能够种粮食的耕地比较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所以日本传统观念中,一直有“物之哀思”的情怀在。
这种情怀,表现在了枯山水的风格上面。
枯山水的“枯”,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没有水的干枯,更具有“枯槁”的审美意境。
▲龙安寺枯山水与中国园林做对比,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无限生机的轻灵飞扬,是“万物自生听”。
而枯山水则不然,它追求的是摒弃生机后,无穷的寂静与空,是“太空恒寂寥”。
▲ 苏州拙政园(图片来自苏州拙政园官微)除了日本传统思想中的“物哀”情怀之外,枯山水还受到了禅宗文化中“空”的影响。
当枯槁、寂静、摒弃生机之后,时间便会停止,个人的情绪也会消退,“老树白云,一鸟不鸣”。
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时间的凝固”“自然的无心”,由此便可以进行禅思了。
形式上:移天缩地与凝想物形我国最早的园林被称为“囿”,最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通过字形也可以看出来,“囿”是将一片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人狩猎。
枯山水:日本造园的极致,充满禅意的侘寂之美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不用水用岩石表现瀑布,以白沙等表现溪流、池泉,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
只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者苔藓、薇蕨。
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龙安寺方丈楠庭(传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东庭(约1509年)。
此外还有退藏庭、灵运院书院等的庭院。
他们都是些闲庭小院,面积不大,却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方法就是写意、就是象征。
象征就是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也就是观赏者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枯山水常和禅学联系在一起,运用隐喻和顿悟,对空与有、虚与实作出心灵的观照。
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枯山水可看作是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是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佛教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依托,可以这样思考,同是大乘佛教的中国园林,同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
(图/网络文/百度百科,由墙艺术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广告时间墙艺术公司位于号称北京最美街道的三里屯西五街全球最大的移动端国际艺术电商平台招扩编啦!痴迷艺术+互联网=就是你!。
日本枯山水园林分析摘要:日本枯山水园林是日本园林风格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可以体现禅宗文化对于日本造园的影响。
日本造园师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又渗透进深刻的禅宗思想,用砂石与植被创造出以小见大,富有精神意蕴的庭院。
日本枯山水园林已不仅仅只是服务于园主日常物质生活,而更多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龙安寺枡野俊明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1、背景环境。
1.1、环境条件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小国,由于日本岛南北纵长达3500多公里,因此南北气候分明。
尤其得天独厚的是日本的四季分明,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了日本人民对于细微变化的极度敏感。
加之日本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历史上的战乱,日本人民经常会产生“时事无常”之感,这种感觉又被融入到了茶道精神,成为了日本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无论政治还是文化都深受中国影响,这使得中国文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也会体现在日本的文人,禅师和统治者身上,并且由于日本人对于身边细微变化的敏感,使得他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和寄托会更多,甚至会超过对于物质的需求。
1.2、“宛若天开”造园思想的影响。
对于大自然赋予的感恩,日本人民会将自然融入到一切的日常生活中,造园也不例外,在日本园林中,无论园林大小,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宛若天开。
日本的园林表现了造园者与自然、与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和谐共处的能力。
这种思想在枯山水园林中被体现在对于砂石植被的寓意和通过不同元素的搭配和联系,来表达一种自然环境或是宇宙关系,以达到人与宇宙自然万物相联系共生的思想。
1.3、禅宗思想的影响。
13世纪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致敬了解日本枯山水从国宝大师枡野俊明开始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日本国宝级枯山水大师」「日本禅僧大师和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主持」当代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表人物,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他是多摩美术大学环境设计学科教授、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日本禅僧大师和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主持。
1953年出生于神奈川县横滨市,1975年毕业于玉川大学农学部农学科,学生时代师从齐藤圣雄,毕业后成为其弟子;1979年他以僧人身分云游至大本山总持寺修行,为他今后的设计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础——禅宗美学和日本传统文化。
1985年继承父业成为一名禅僧;1995年获加拿大造园家协会“全国优胜大奖”;1996年主持科学技术厅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中庭改造设计工程,获“日本造园学会奖”;同年又获“横滨文化奖励奖”;1999年获“艺术选奖文部奖励奖”。
生活:枡野俊明清晨4点起床,坐禅,诵经,扫除。
上午8点进入设计事务所开始工作,下午6点半结束工作。
傍晚7点开始坐禅,诵经,与家人相处,11点入寝休息,这是枡野俊明每日的生活。
出身于一个禅僧世家,枡野俊明早年学习艺术,研究生毕业后迷恋枯山水、研习佛教禅宗,进而出家为僧,一心一意潜心研究枯山水,他把营造枯山水当作参禅悟道的主要修行手段,并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的过程。
十几年间,他受邀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进行演讲和集中讲义。
虽以作庭为名,却以做人为义,在枡野俊明的努力下,枯山水景观进一步发展成为日本主流景观之一,并且得到国际景观界的关注。
语录:枡野先生这样说到,“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
它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而且,被称为‘石立僧’的禅僧们是把庭园作为‘自己的表现’的场所,并把作庭过程视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
枯山水的发展历程枯山水,又称禅室庭院造园,是日本庭园艺术的一种形式,源于中国禅宗寺庙的庭院设计。
枯山水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庭园设计风格,以干枯的山石、河流以及细细的砂石构成,反映了寺庙的禅意。
枯山水庭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末明德建的京都哲学寺的庭院景观。
随着禅宗在日本的传播,枯山水庭园逐渐成为日本庭园设计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在日本各地寺庙和贵族府邸的庭院中得到广泛使用。
在枯山水庭园中,要展现大自然的景色,古人常将河流、湖泊、瀑布等元素缩小,表达出远山和远水的感觉。
同时,枯山水庭园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枯山水庭园通常会被设计成一个小型的套纳迦风格(一种传统的日本建筑样式),里面常设有一座石碑,用来纪念著名的和尚或是其他重要的人物。
枯山水庭园的设计理念是寓意人生的缩影,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然而,在庭园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枯山水庭园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十六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枯山水庭园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化。
人们开始在庭园中设置更多的景观元素,提升了庭院的艺术效果。
在江户时代后期,枯山水庭园开始向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各式异型的山石和枝叶茂盛的树木成为庭园设计的常见元素。
到了现代,枯山水庭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日本的一些著名的枯山水庭园中,可以看到现代建筑和大胆的设计理念的运用。
同时,一些园艺家开始探索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庭园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独特的庭园景观。
总的来说,枯山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变化的过程。
它从最初的简洁和朴素,到后来的繁复多样,再到现代的大胆创新,每一步都凝聚着不同的文化和时代的特色。
枯山水庭园不仅是日本庭园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的体现。
日本枯山水在中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初探枯山水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而且风格独特的园林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关注和应用,在中国也有很多园林运用到枯山水的造园手法。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了解枯山水在中国的现状,寻求枯山水在中国的发展之路,进而指导现代中国特色风景园林的营造。
标签:枯山水,造园手法,中国特色,应用1研究背景枯山水根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自身地理自然环境以及民族特色文化成就了如今独特的风格。
作为日本庭院的典型代表,其禅宗气息,超脱一切的纯净美、自然本性美,使得寥寥几笔就能幻化出一个让人倍感安宁的出尘境界。
随着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很多枯山水园林,但这样的枯山水是否合理合情,是否有存在的生命力,都要在枯山水及其在国内的应用中进行研究探索才能找到答案,进而指导现代中国特色风景园林的营造。
2枯山水及其特点概述枯山水,最早见于日本平安时代的造园书《作庭记》(又名《前栽秘抄》)中,即在没有池水溪流的地方仅立山石而名之为枯山水。
它产生于日本的南北朝时代,曾先后以枯瀑石、石庭等形式出现,崇尚自然,将禅宗思想与中国宋代山水画中的意境结合,形成象征性的缩微式庭园景观,闲庭小园,面积不大,受禅宗影响,呈现宗教化特点。
3枯山水概括来说有以下特点:1、枯山水节约资源,小巧精致、以小见大,可以在方寸间造就意境深远的景致。
2、日本枯山水根源于中国佛教文化和古典园林,深受中国山水画影响追求一种诗意的美,重在写意。
它的简洁雅致是当代越来越推崇的一种审美倾向。
3、日本造枯山水,重在烘托“禅”之意境,其雅致情调和稳重气氛,能使人驱除浮躁,平和心气。
无论是在文化根源上还是在现實发展条件上,日本枯山水都有着在中国发展的可能,也可以说是中国一直都有着枯山水生存成长的土壤。
3中国园林中的枯山水3.1应用现状枯山水在中国已挣脱纯宗教气氛,走入现实生活,如私家庭院、饭店前厅、展览馆中庭、公园、小区中心绿地甚至餐厅等小空间也会辟出一角,造此庭园,烘托气氛,增加艺术气息。
现居日本福冈博多,博多历史长,多古寺,且多禅寺,其中承天寺是侨居博多的南宋豪商谢国明捐资建造、由留学僧圆尔弁圆开山的禅寺,它也是日本荞麦面条、面条(乌冬)和馒头(点心)的发祥地。
承天寺方丈室前有一片枯山水庭园“洗涛庭”,每次见那以白砂石铺就成大海、以大石头寓意高山的日本独特的庭园,我都会心静神凝。
2012年10月12日晚,在枯山水“洗涛庭”前参加了一次“观月祭”,坐在门窗敞开的方丈室,举首观明月,隔着枯山水看对面特设的舞台上的诗吟、日本舞、筑前琵琶、篠笛(一种横笛)、中国二胡表演和演奏。
白砂石被月亮耀出青光,岩石更显昏黑,枯山水真地成了微波荡漾的蔚蓝大海。
表演开始,舞台灯光变幻着照射在枯山水上,它又呈现暗淡着的色彩缤纷,表现出日本的“物哀”“空寂”“幽玄”的美意识……次日,将洗涛庭前的观月祭在一同好网页上简述了一下,得一些跟帖,其中有位居东京多年的网友问:枯山水好像多在西日本,何故?一位新近留学来的人问:什么是枯山水,中国有吗?是啊,我也曾在东日本的东京住过十年,确实未见过枯山水,只听说迎宾馆内有,那是元首级的国宾下榻之处,平民之我当然看不到,我确实是在属西日本的京都始见枯山水、住福冈起常见枯山水的。
两问合一,我先自己学习一下吧:世界园林多种多样,主要有三大体系,其一的东方体系中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也包括了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叫做庭园,日本庭园样式有多种:平安时代的曲水庭园、镰仓时代的寝殿造样式,镰仓时代初见、兴于室町时代的枯山水样式,桃山时代书院造样式,江户时代的回游式庭园,而回游式庭园中的代表是大名庭园。
日本庭园还有池泉庭园、枯山水庭园、茶庭庭园的分类。
如何分类,枯山水均在其中,它是日本庭园中独特的一种,中国没有,枯山水虽然有中国影子,但它已完全是日本式样。
枯山水,即无池无水的庭园。
枯山水:白砂石铺地,耙出条纹,表现大海、湖池、河川及水的流动、波澜,砂石地间放置岩石,表现为山,有的枯山水庭园会培植青苔围拢着砂石岩石。
文化与传承122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造园设计JAPANESE DRY LANDSCAPE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 曾海娟素得到了体现;及至两宋时代,文学与山水绘画的蓬勃发展,文人园林发展至高峰,叠石理水的造园技法愈加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了巅峰,园林技法变化多端,其时代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的中式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1]。
1.2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与技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在空间设计与艺术表达上有其一脉相承之处:(1)效法自然的规划布局,中国古典园林常以自然山水为灵感,并对自然山水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和变化;(2)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受到文人诗画艺术的影响,常竭力于将诗画中的审美意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是一种中国诗画艺术在建筑景观上的三维再现;(3)小中见大的空间感,中国古典园林受制于有限的空间尺度,需要在咫尺之地中构筑大自然的山水之美,因此园林设计者通过各种手法与巧思来制造视觉上的延伸感,创造出一种“咫尺山林”、“以小窥大”的艺术效果[2];(4)对于“借景”的应用,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开辟景点透视线,提升视点高度,借虚景等方法,有效扩大了园林的空间观感和景观层次[2],以达到移步换景的变化。
2日式枯山水园林的形成和艺术特征2.1 枯山水园林的发展概况枯山水庭园又名假山水,是日本独有的一种造园手法。
它产生于中世纪的日本,公元538年,日本将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日本,中式古典园林手法也在日本流行了起来。
禅宗引入中国后,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时期的发展,禅宗因其教义迎合了当时日本社会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武士阶层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幕府的保护,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文化意识的主流;镰仓后期,产生了禅宗影响之下的枯山水思想;南北朝时代,阶级斗争带来的战乱给了枯山水园林萌芽的机会;室町时代,日本园林风向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枯山水在此时得到广泛的应用,枯山水园林与池泉园林并存,枯山水风格形成[3]。
82日本枯山水嬗变过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The Evolution of Japan's Kare San Sui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China摘 要:日本枯山水可谓之精神庭园,其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中国文化的渗入有关,同时也与日本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
通过梳理与归纳相关文献与古籍,可得三方面结论:其一,枯山水原型可溯至日本古代,其造型以模拟自然、写实为主;其二,镰仓时代由于政治、禅宗等因素,枯山水被赋予“禅意”色彩,表现为筑山写意之特征;其三,室町时代受宋代山水画、军事,以及山水河原者介入造园等因素影响,枯山水最终表现为平庭写意之样式。
中国现阶段仿建的平庭写意类枯山水与禅意无关,未来应结合中国自然和社会等因素进行演变与创新。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日本园林;枯山水;禅宗;净土园林Abstract: Japan's Kare San Sui can be said to be a kind of spiritual garden, and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the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of Japa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ncient books, thre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irst of all, the prototype of Kare San Sui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times of Japan, and its landscape features are mainly simulated natural realism; secondly, during the Kamakura Period, due to political and Zen factors, Kare San Sui was endowed with the color of "Zen", and it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is the magnificent river mountain, and thus achieves the deep and rich scene; third, the Muromachi Period, influenced by the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military, Kawaramono joi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ardens, and other factors, Kare San Sui is a highly imaginative artistic generalization with ly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inting. Today's social imitation in China has nothing to do with Zen in expressing emotions such as Kare San Sui through gardens.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evolve and innovate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apanese garden; Kare San Sui; Zen; pure land garden林文化的本质,更能为枯山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一定思路。
中国现代庭院对日本枯山水手法的借鉴作者:吕照宇来源:《艺术科技》2017年第01期摘要:日本园林艺术大约起源于大和、飞鸟时代,相当于在我国晋唐以后。
日本早期造园手法和思路多取法于我国,所以日本园林艺术和我国园林艺术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
枯山水园林是日本园林艺术独特的表现,其造园手法深受我国文化思想及自然环境影响,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特别是中国现代庭院设计有很大的启迪。
关键词:庭院;枯山水;地域文化1 中国现代庭院的发展现状中国古典庭院以自然写意山水园林的风格著称于世,其艺术特色是2000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文人雅士和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现象,地区性的传统建筑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现代庭院的发展趋势表明,全球文化趋同、城市特色消失等问题愈加突出。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和强调城市文脉的设计理念是新时代设计师的历史使命。
2 日本枯山水造景的发展2.1 追朔与由来日本是一个岛国,在日本岛上长期生存的人们受到神道、密教等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
在这个地震、海啸等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里生活的人们与在大陆国家生活的人们不同,比起满月和鲜花绽放,他们更加喜爱樱花飘零时的果断。
因此,日本人产生了一种枯淡闲寂的审美观。
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氛围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能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中国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2.2 特征及手法枯山水注重朴素,通过材料和巧妙的艺术手法,给予枯山水一种永久的样式。
自然界的物体必然要经历四季的变化。
而枯山水用石块和白沙作为主体,石块象征山峦,白沙象征湖海,不种植高大的树木和花卉,只种植苔藓和蕨类。
枯山水是日本的还是中国的
枯山水是日本独有的一种园林风格,源于古代中国文化,它同
中国的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
理念来自禅宗道义,枯山水的形成,与古代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息息
相关。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
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
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
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这是枯山水庭园的初期。
在修行者眼里,禅宗庭院内的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
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所谓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只能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表现。
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至把乔木、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
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悉数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平整的
沙砾和自发生长在荫蔽处的苔藓,这些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
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你知道日本的“枯山水”,可否知道咱们中国还有一个“荣山水”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以上所说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被称为“荣山水”,用来仿照自然山水风光。
也有利用山水画、诗词的情调,去塑造诗情画意的景观。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自然是好。
但有一个国家,后来学习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回国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派景象,与“荣山水”截然不同的“枯山水”衍生了,这个国家便是日本。
大约在7世纪,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曾经赠予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盆内置放几块散石。
这副盆景对日本的园林艺术未必有着真正的历史意义,但却成就了日本的写意庭院。
受地理限制,日本学者用自然石头象征山峦,用砂象征云海,在其上耕绘出波纹,像一副留白的山水画。
在其独有的环境中,因无水而喻水、无山无水而得名。
它就是著名的日式造园精髓——“枯山水”。
最严格意义上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龙安寺方丈楠庭(传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东庭(约1509年),此外还有退藏庭、灵运院书院等的庭院。
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
摘要: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支奇葩,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日本的枯山水园的形成和逐渐兴起并成为日本园林的一大特色,它的形成除了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佛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分不开,并且和中国有一定的渊源。
关键词:佛教与园林枯山水禅宗思想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善于模仿的民族。
古坟时代的倭之五王,就频频向中国谴使,求封种种爵号,希望获得南朝的正式认可。
日本人还去中国学西书法。
对中国传播过来的先进文化,日本持积极态度,甚至尚不清楚禅宗究竟为何物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将其搬进园林中,如坐禅石,又称定心石。
1中日园林的起源
中日园林的文化基因,都源自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由此产生的神话。
中国园林,导源于对神话中的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模拟,秦汉帝王为了当人间的“活神仙”,修筑了“象天法地”的宫苑。
“一池三岛”的秦汉模式,成为我国园林营造的第一次飞跃。
魏晋士人“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庙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士人山水园林,推动了中国园林的第二次飞跃。
日本园林的山水骨架是中国流传过去的,它后来成为池泉园的始祖。
日本用来祭祀神灵祖先的岩座和
神池,成为日本园林中石组和水池的雏形,原始宗教神道和神话传说,同样成为日本园林的起源。
日本造园艺术
日本的造园艺术是在公元6-8世纪随中国佛教传入的。
日本园林在吸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时,有选择地吸收了与日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体系和文化,枯山水园林就是日本园林特色之一。
3枯山水的形式
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
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要注意的是枯山水和一般的枯水不同,枯山水是安静的不能在上面行走的,用来静谧的思考的,用耙子扒出海浪的波纹,并放置精选的特有形状的石头和植物。
4日本的禅宗枯山水园林
4.1 禅宗哲学思想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
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
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
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4.2枯山水园林在日本形成的原因
4.2.1由佛教产生的新的园林形式——枯山水园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在禅宗思想主导下创造了日本枯山水园林。
4.2.2枯山水园内造园要素的特点
在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5 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中国渊源
5.1“枯山水”名字的中国渊源
枯山水一词在当初写作“唐山水”。
正如古代日本人把中国传去
的事物都称为“唐样”一样,“唐”表示中国之意,而“山水”在古代日本则表示园林。
尽管现在还未找到日本枯山水园与中国的具体联系,但从以上名称可以说,“唐山水”即枯山水应该是指传入日本的中国式园林,日本的枯山水园源自中国。
枯山水庭园在平安时代只是宫殿系庭园构成的一个极少的部分,并未形成一种独立的庭园模式,著名的西芳寺庭园枯山水部分便是最早期的枯山水形式的写照,具有大和绘风格的典雅、豪健风格。
5.2 枯山水园林的物质建构与中国园林物质健构千丝万缕的联系。
5.2.1 山石
日本园林在土石组合方面,可以说仍以土山和土岸为主,点石和列石为辅。
山势缓缓入水,偶点组石,疏疏朗朗,甚是得宜,土性自然,而石是人开,为显自然,故少用石。
构成石组的石块的石块有立石、卧石和横石,用线条明显、角度感强的立石多,次为横石,明治以后卧石多了起来。
立石适宜表现庄严向上的力量,倾斜的石块适宜表现对斜拉力的抗衡感和跃动感。
平石则表现稳定。
圆石表现丰满、稳健,方石豪健有力。
5.2.2 水体
中日园林都是山水园,水是园林中的重要物质构成之一。
“无水不成园”成为中国造园界的共识,中国园林基本都为真水,日本园林中除了采用真水以外,还大量采用了抽象的水—“枯山水”这一形式,而且这种“枯山水”,已经遍及日本的各类园林之中。
“枯山
水”园林中的“水”,纯粹以白砂取代,只是水的一种象征,耙纹仿波,赋砂石以神性和佛性,让其助人渡至神佛之境。
5.2.3 建筑
中日建筑小品都很丰富,亭、台、楼、阁、塔、幢、桥、舟都有,但各有特色。
例如石灯笼,它是茶园中不可缺少的置景物,起种类也异常丰富。
日本社寺及一般庭园中的市灯笼,取中国古代佛前供灯“石灯”(或称“燃灯石塔)形式。
此制由中土传入朝鲜,至今朝鲜境内尚多新罗遗迹;后随佛教由朝鲜传入日本。
5.2.4 植物
日本园林植物品类也很丰富,从《山水并野形图》和《筑山庭造传》等古造园书来看,与中国园林常用的花木种类基本相同。
与中国园林植物配置不同的是,日本古典园林还常植樱花、苔藓、草坪等营造风景。
例如苔藓,其巧妙使用成为日本园林的特色之一,在石庭、茶庭。
池泉式园林中都能看到绿茸茸苔藓,有的园林甚至发展成为苔藓作为造景主材,岚山西芳寺园林就是典型之例。
日本园林大量用整形树,如森重坚氏庭园、诗仙堂庭园、仁和寺宸殿庭园等。
日本园林中还有许多修剪成球状的树木,往往与自然密林共存于一园。
5.3 中国画的理论在枯山水的指导作用
中国的绘画理论传至日本后,也被日本的造园家们完全运用到了园林艺术上,大德寺大仙院的布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德寺大仙院表现了北宋水墨画的理想风景。
在建造大仙院时,造园家们在配
石、理水甚至植树时,把注意力转向庭院整体的平衡,努力以“三远论”营造透视视觉艺术,同时又表现了禅宗文化正在摆脱宗教性质而朝着纯艺术方向精益求精。
6、总结: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支奇葩,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日本园林在吸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时,有选择地吸收了与日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体系和文化。
参考资料:
[1]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刘庭风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7-5618-1793-2
[2] 《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曹林娣许金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7-302-03385-4
[4] 《园林艺术欣赏》刘托山西教育出版社
[5]建筑史论文集(第十辑):日本古典园林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
[6]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章俊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7]造园与植栽:中日古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色及其比较张十年
[8]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肖芝吴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