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16.59 KB
- 文档页数:5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
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
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
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
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自然式的园林风格。
2、园林建筑为主体。
3、富于诗情画意。
4、注意意境的创造。
国外传统园林:1、日本园林“缩景园”。
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代表日本石灯笼注重植物修剪整形,日本的“枯山水”以石代山,以砂代水。
日本园林常用材料有:石、砂、水、植物。
山上的植物用青苔小草代替。
2、意大利“台地园”,规则式风格。
水景有水池、喷泉、壁泉、跌水、雕塑(多是人物雕塑)方形圆形圆锥圆柱动物。
两条轴线交叉处往往会设景(水池花坛雕塑等)。
3、17、18世纪的法国宫苑园林(精致而开朗的规则式园林)4、英国风景园(自然风景园)在大草地中种植孤植树或树丛、树群成为一景。
道路、湖岸、林缘线均采用自然圆滑曲线,小路多不铺装,对人工痕迹和园林景墙均以自然景区作隐蔽处理,从建筑到自然风景采用过渡手段,植物采用自然式种植,种类多以花卉为主题,园中自然水池。
5、西亚园林古埃及,巴比伦空中花园。
6、西方近现代园林纽约中央公园欧姆。
斯特德近代园林之父美国建立第一个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中国王晓俊景观设计步移景异私家园林:外观上讲究线条的曲折,流畅,轻盈,外取山姿山容、气势风韵,进行艺术的概括提炼。
园中植物以单体欣赏为主。
楹联碑刻起润饰景色,提示意境的作用,黄石阳刚之美湖石阴柔之美明朝的拙政园扇面亭美人靠梧竹幽居留园网师园狮子林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林基础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按园林布置形式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按地域分为江南园林(苏州)、北方园林(北京)、岭南园林(深圳)、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
按使用性质分为宫廷园林,、府园(宅园)、陵墓园、公共园林。
青芝岫又名败家石(米万钟的勺园)拙政园的小飞虹商的万里长城汉武帝上林苑“一池三山”池指大海,三山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1、生成期(商-汉)建筑宫苑。
2、转折期(南北朝)自然山水园。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
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
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
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
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
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
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
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
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
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
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
中日景观园林设计的比较相对于西方景观园林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由于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下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然而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伦理化、道德化、园林要素与之结合意蕴其中,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与自然和谐为美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阴阳五行说”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学,建筑能够把地域自然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消极的一面。
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哲理境界。
3)中国园林漾漾充溢着诗情画意;拥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创造二、日本园林的特点:1)、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2)、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三、造就中日景观园林不同的因素:1、从种类而言日本:模仿苏州园林的元素过多,整体十分拘紧,不大气,很烦琐。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景观布局和园林建设方面的共同特色。
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庭院文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两国庭院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窥见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中日庭院的共同特点1. 环境布局中日庭院在环境布局上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体现。
中式庭院通常布局简洁,利用山水、假山和池塘来营造自然风景,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枯山水和枯木布置,偏向于抽象的表现,强调简洁、自然和抽象的审美意境。
两者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 氛围营造中日庭院都注重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中国的庭院常常建造回廊、亭子和长廊,将来客引入到室内空间,形成一种隐秘的空间感。
而日本的庭院则多采用天然石材和竹木构件,强调简洁明快的氛围。
不论是中式的古雅雅致,还是日式的朴素清幽,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净、淡泊、清静的追求。
3. 建筑风格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相似。
中式庭院善于利用木材和砖瓦,建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传承。
日式庭院则以榻榻米、和式屏风和藏式拱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更注重对空间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无论是中国的古朴雅致还是日本的简约清幽,庭院建筑都充分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日庭院的文化差异1. 设计理念中日庭院在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庭院设计追求“山水之间居之,婉如天人”,强调“山水”、“天人”的完美结合,注重对品味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而日本的庭院设计则更注重对“抽象美”和“幻想美”的追求,以弥补个体感知的短板,注重对心灵的超验追求。
2. 艺术表现中日庭院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庭院追求“意境美”,通过对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的组合和布置来营造出婉约宁静的意境美。
日本庭院则更倾向于“干枯美”,通过对局部细节的处理和理性的规范来体现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抽象审美。
世界三大园林世界三园林体系,主要分为东方园林、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
在这三大园林中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化也各异,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东方园林:典雅且精致1.中式园林的风格,写意的造景手法。
讲究在依山傍水之地,修建亭台楼阁、水榭、藤架,石凳石桌,红砖碧瓦、小桥人家,或高山流水、或曲径通幽。
园中山石嶙峋,清流萦绕,古木参天,竹影婆娑,水波粼粼,林木森森,以小中见大的格调,塑造着富有“咫尺山林”的意境。
“一步亦景”、“移步易景”、“隔窗望景”。
皇家园林:气势宏伟的总体规划,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私家园林:明秀典雅(江南)、稳重雄伟(北方)、畅朗轻盈(岭南)。
寺观园林:置于郊外择于山水胜地,宫殿形式与庭园结合,宏伟壮丽富有神圣感。
2.日本园林的风格,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辩。
善于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风格淡雅,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体现出禅宗的意境。
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
二、欧洲园林:规整而有序欧式园林主要均依地势而建,以占地绿化和宏大建筑为主体。
着意在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了一种新的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
就是纯粹的走进自然,享受自然中的风,光,空气与阳光。
典型代表是意大利台地园和英国式的风景园。
三、阿拉伯园林:植物和水法阿拉伯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阴路构成中轴线,全园分割成四区.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又分出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图案在庭园装饰中广泛应用。
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作者:张芷瑜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均属于东方古典园林体系,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自然环境,园林类型特点差异的对比,分析造成两国园林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园林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对比一、环境差异中日两国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在自然环境上却大相径庭。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西北为山,东南为海,地形地貌较为丰富。
日本为海岛国家,四面环海,国土面积较小,山地、水面多,平原少。
早期中日园林均以山水为骨架,发展后期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气候方面,日本地处太平洋,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雨充沛,温暖且潮湿。
植被种类丰富,甚至连苔藓和蕨类植物都可作为元素参与到造园活动中。
温暖的气候使得日本的建筑均不采用实墙,而以柱,围栏,拉门拉窗等形式来分割空间。
通过拉门拉窗的开合来连通室内外空间。
中国气候情况较为复杂,主要以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且南北跨度大,使得南北方园林之间还存在差异。
北方园林以防寒为目的形成厚重,庄严的风格。
南方园林则以通风,采光为主。
北方园林植被较少,分布稀疏,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南方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余北方。
二、中日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差异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日本园林的早期设计主要借鉴了中国样式,其分类与中国几乎一致。
而后由于日本本土“和风”文化盛行以致园林风格渐渐与中国产生了差异。
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灵囿”至19世纪末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已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发展。
如:因山构室、朴素典雅的避暑山庄。
西方造园技艺与复层山水结合形成的圆明园等。
皇家园林最大特色在于规模宏大、建筑按等级划分、无不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设计上轴线关系明确且功能多样化,如:狩猎、祭祀、政务、居住、看戏等。
私家园林则多在江南地区,整体面积小、气质清高风雅。
园林风格的名词解释园林风格是指园林设计和建造中所采用的不同风格和风格元素的集合。
园林风格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同审美观点和文化理念。
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独特的园林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园林风格。
1. 中式园林风格中式园林风格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代表。
它以自然主义和意境表现为特点。
园林中常出现山水、亭台、池塘等元素,通过景山水为媒介,将人们沉浸在大自然中,体验自然美。
中式园林倡导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日式园林风格日式园林风格是日本传统园林的代表。
它注重空间的简洁和准确的比例,追求“真实”的美。
常见的元素有石子铺地、小桥流水、倾斜的松树等。
日本园林体现了沉静、平和、内敛的文化精神,强调园林景观的灵感来自大自然,并致力于与环境的融为一体。
3. 西方古典园林风格西方古典园林风格是欧洲古代贵族府邸园林的代表。
它强调对称和秩序,并以雕塑和建筑为主要设计元素。
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通常是规则和对称的,通过修剪、修整来保持花花草草的准确造型。
它追求庄严和尊贵的氛围,展示了贵族阶级的地位和权力。
4. 现代主义园林风格现代主义园林风格是20世纪中期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潮流。
它打破了传统的设计规则和固定的布局,强调创新和个性化。
现代主义园林风格追求简约、干净、功能主义,通过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空间体验。
5. 自然主义园林风格自然主义园林风格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
它强调回归自然,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尽量保持自然元素的原始状态。
自然主义园林追求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它是一种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新型园林设计。
总而言之,园林风格作为一种设计和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审美观点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无论是中式、日式、西方古典、现代主义还是自然主义,每个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园林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自然之美,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美好体验。
中日园林的比较分析中日园林是东方园林史上的关键。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由“人型与天型”、“私家园林与寺庙园林”、“动游与静观”三个方面为切入口,并分别列举各园林要素加以论证,试图探究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差异,进而开拓建园造景的新思路。
标签:园林艺术;枯山水;禅道;茶道【引言】东方园林以其独特的秀丽、含蓄的气质而闻名于世,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又可谓是东方园林之精粹,探究两国园林艺术的差异,对园林研究和思维创新有着深刻的意义。
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曹林娣的《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就曾指出,在中国的隋朝至盛唐时期,日本就大量引荐,乃至“全盘吸收”中国的汉文化。
可以说,“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积淀与过滤消化,日本园林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其本国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这使得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分析比较中国和日本的园林史、研究两国各自的园林雏形,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两国园林文化的差异渊源。
【一】中日园林的历史比较◎中日园林史时间比照表一、先秦汉魏六朝——日本大和时代园林以上是我根据《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的相关論述总结出的中日园林史的时间对比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日本上古的大和时代,正好对应中国的先秦、汉、魏和六朝时代。
中国的原始先民思想中蕴含着“自然崇拜”,这样的原始崇拜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形成。
这一时期,中国儒家的人本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天道观逐渐确立。
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影响着秦汉帝王,他们将自然山水摹写到园林中,模山范水,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的雏形。
而这个时期的日本崇拜多神,而日本的神道也是其历史上的原始宗教,是对日本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力量之一。
因此,日本用来祭祀神灵祖先的岩座和神池,自然地成为了日本园林中石组和水池的雏形。
二、隋唐——日本飞鸟、奈良园林隋至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在艺术、文化、修养上都高度发达。
中国的园林与成熟的诗画艺术相结合,这也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中日美园林的区别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
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
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囿,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
秦汉时期,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
魏晋时期,儒、释、道的思想,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
唐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巅峰状态,因此写意山水园就应运而生。
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
这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
这就使中国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
这种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
中国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感。
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问。
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感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以苏州的沧浪亭和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均为东方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精神上的不同导致两国园林各有千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沧浪亭和日本龙安寺庭园庭院,剖析中日两国在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创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好学习和利用造景的技巧,继承古代造园师智慧。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异同点沧浪亭龙安寺方丈庭院0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领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景观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然而随着各种景观形式的出现,作为原始的、代表劳动人们智慧的古典园林,却逐渐被人们遗忘。
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史上独领风骚,备受关注。
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辉煌成就的当属苏州四大园林。
中国与日本一水相隔,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园林领域,日本园林在很多方面也师从中国。
日本园林中具有代表的枯山水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上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最古老的园林景观,位于苏州市城南。
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官场是失意后所作。
后屡易其主,清同治重建,遂成现状。
“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边,坊测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观景。
沧浪亭虽不能成为中国园林的唯一最美,却也可以称得上最美之一,能够很好的成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
龙安寺方丈庭院和大德寺大仙院庭院是日本枯山水的双壁。
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其方丈庭院建于1499年,设计者是相阿弥。
方丈庭院是以极度抽象的构图,最简洁的材料——15块石头、满庭的细沙及低矮的围墙勾画出一幅苍凉孤寂、象征万顷海洋的永恒图景。
东西长25m,南北宽11m。
历来对此院的解释是见仁见智。
图1 沧浪亭平面图武夷山水濂洞寺庙园林1 水的运用1.1中国园林中的水中国园林园林注重“堆山理水”,水在中国园林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园林风格名词解释
园林风格是指在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园林
风格及其解释:
1. 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包括了古代中国的园林风格,如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
这些园林
注重自然景观的塑造,强调山水、石、水、植物的有机结合,以创造平衡、谐和、诗意的
环境。
2. 日本庭院风格:日本庭院以简约、精致、自然为特点。
常见的有枯山水庭院(通过利用
石子、沙子、青苔等元素来表达山水景象)、回廊式庭院(围绕着中央的庭院有建筑物边缘的走廊)、茶庭院(供茶道活动使用的庭院)等。
3. 弗兰德斯风格:源自欧洲弗兰德斯地区,以形式复杂、富丽堂皇为特点。
园林中常见的
元素包括对称布局、精雕细琢的雕塑、水池、喷泉等。
4. 法国巴洛克风格:这种风格注重对称和装饰性,常见的特点有雕塑、喷泉、凉亭、花坛等。
凡尔赛宫的花园就是一个典型的法国巴洛克风格的例子。
5. 英国风景园林风格:又称为自然风景园林风格,强调模拟自然的景观特征,如曲径通幽、湖泊、水榭、山丘等。
英国的布莱尼姆宫庭园和凯尔斯庄园被认为是英国风景园林的典范。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园林风格,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风格,每个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和风格元素。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
“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
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
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
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
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
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带。
当时苏州由于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官僚地主均在此建造私园宅园,一时形成一个造园的高潮。
现存的许多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园等,最初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
不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色,称为建筑山水宫苑。
清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各地园林胜景于一园,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全园划分成为若干景区,每一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
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金山亭模仿镇江金山寺,烟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等。
明、清时的私园多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明清私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
较有名的江南园林分布在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无锡(有寄畅园等)、扬州(有个园、何园等)、上海(有豫园、内园等)、南京(有瞻园等)。
唐宋山水园的特色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昌盛,官僚贵族和文人墨客纷纷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所建之园大都规模空前,且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并使之浑然天成。
这个时期的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从中晚唐到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葺园地,在近郊置别业,蔚为风气。
唐长安、洛阳和宋开封都建有大量第宅园池。
宋代洛阳的第宅园池多半就隋唐之旧。
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
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
这些名园各具特色。
这种根据造园者、园主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
宅园如富郑公园在宅第东面。
此园的布局,从探春亭为小引,然后在起结开合中展开一区又一区、一景复一景的曲折变化。
景区的划分或用冈阜,或用竹木,或用水流。
有的深邃幽致,有的明朗开豁。
又如环溪。
全园以溪、池的水景为主题。
南有一池,北面复有大池,以两条溪流,左右环抱相接,在这环水区域中布置亭榭楼台。
大池南有亭,北有凉榭,榭南有多景楼,榭北有风月台,南望嵩山少室,龙门大谷,北望宫阙楼台,全收眼底,确能巧于因借。
园中花木林中辟空地,花盛开时,可搭帐篷赏花,也是匠心独运。
再如湖园,以开朗平远的水景为主题。
园中有湖,湖中有洲,洲上有堂,称百花洲;它与北岸的四并堂、西岸的迎晖亭,鼎足而三。
过横池,从开朗的湖区进入幽闭的景区,从林中沿曲径到梅台知止庵,穿过竹林小径到环翠亭,景色幽静,同开朗的湖区形成对比。
园中的翠樾轩,四周遍植花卉,用色彩鲜艳的花来衬托亭轩;以池水波光反衬花卉,别有一番境地。
日本园林的文化起源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
到公元8世纪(唐)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史前时代:日本在公元3~4世纪时即有苑园。
从大化革新到奈良时代末期(645~780年)出现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史称“奈良文化”),园林也得到发展。
飞鸟时代:(538年)从百济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从中国输入到日本列岛而兴盛起来。
在庭园方面,首推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
平安时代:(794~1192年),京都山水优美,都城里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土质肥沃,树草丰富,岩石质良,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一时代前期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水石庭”风格,且诞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名叫《前庭秘抄》。
封建时代:12世纪末,日本社会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同时宋朝禅宗传人日本,禅宗思想对吉野时代及以后的庭园新样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此时已逐渐形成“缩景园”和佛教方丈庭的园林形式。
室町时代:(14~15世纪)是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造园技术发达,造园意匠最具特色,庭园名师辈出。
以“枯山水”庭园最为著名。
桃山时代: (16世纪),茶庭盛行。
茶庭面积虽小,但要表现自然的片断,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进入茶庭好似远离尘凡一般。
江户时代:(17~19世纪)初期,完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形式,并且确立起来。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日本庭园开始欧化。
但欧洲的影响只限于城市公园和一些“洋风”住宅的庭园,私家园林仍以传统风格为主。
而且,日本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播到欧美各地。
日本园林特色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源于自然,匠心独运。
日本园林充分利用造园者的想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一个对立统一的景观。
注重选材的朴素、自然,以体现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为美。
造园者把粗犷朴实的石料和木材,竹、藤砂、苔藓等植被以自然界的法则加以精心布置,使自然之美浓缩于一石一木之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境界。
讲究写意,意味深长。
日本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
其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追求细节,构筑完美。
对于细节的刻画是日本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对微小的东西如一根枝条,一块石头所作出的感性表现,显得极其关心并看得非常重要,这些在飞石、石灯笼、门、洗手钵等的细节处理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清幽恬静,凝练素雅。
日本的自然山水园,具有清幽恬静,凝练素雅的整体风格,尤其是日本的“茶庭”,“飞石以步幅而点,茶室据荒原野处。
松风笑看落叶无数,茶客有无道缘未知。
蹲踞以洗心,守关以坐忘。
禅茶同趣,天人合一。
”小巧精致,清雅素洁;不用花卉点缀,不用浓艳色彩,一概运用统一的绿色系。
为了体现茶道中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学中所追求的“佗”美和“寂”美,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
空间上,对园内的植物进行复杂多样的修整,使植物自然生动,枝叶舒展,体现出天然本性。
谈佛论法,体现禅意。
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
日本园林的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
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
日本园林类型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这个平庭长28米,宽12米,一面临厅堂,其余三面围以土墙。
庭园地面上全部铺白沙,除了15块石头以外,再没有任何树木花草。
用白沙象征水面,以15块石头的组合、比例,向背的安排来体现岛屿山峦,于咫尺之地幻化出千倾万壑的气势。
这种庭园纯属观赏的对象,游人不能在里面活动。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
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预削,不作飞梁、悬桃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枯山水庭园内也有栽置不太高大的观赏树木的,都十分注意修剪树的外形姿势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
枯山水平庭多半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
日式园林小品——石灯笼、石钵、小桥、石塔、步石、手水钵、日式园林栽种植物常用松柏类和竹类,如日本黑松、花松、雪松、罗汉松、花柏,柳杉银杏、红枫、鸡爪槭、五角枫、槭树、刺槐、垂柳、榔榆、梧桐、黄葛树、栾树香樟、桂花、楠木、开花的樱花、梅花、杜鹃、石榴、白玉兰含笑、苏铁、南天竹、茶梅、海桐竹类——楠竹、紫竹、慈竹、琴丝竹、地被植物——苔藓类、蕨类、铺地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