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异同
- 格式:ppt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有许多差异,如下所述:
1. 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庭院园林则更加注重简约、抽象和空灵的美感。
2. 布局结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包含山水、湖泊、假山、廊、亭、楼等元素,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为简洁,通常设计成幽静的空间,以花草树木、琉璃瓦片、水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乔木、竹子等,追求四季景观的变幻和丰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自然元素的简洁和平衡,一些常见的植物包括苔藓、枯木、小型灌木等。
4. 庭院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多用于宴会、游玩、休憩等活动,也常常用于显示主人的地位和社交地位。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提供一个能够供人沉思、冥想以及举办茶道等传统仪式的空间。
5. 装饰元素: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使用彩绘、雕花、镂空等繁复的装饰元素,赋予庭园以华丽和精美的感觉。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使用简约的素材和形式,以自然材料、石头、木材等为主要材质。
中国古典园林偏重于封建文化的表达与展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的是一种庄重、浓郁的艺术氛围;而日本庭院园林则追求简约、空灵、平和的美感,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内省与静谧体验。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
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
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
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
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1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作者从自然环境上分析了两国园林的差异。
其实,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个人一直认为自然环境的差别是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领土广袤,地大物博:而日本国土面积小,且是飘扬在大海上的岛国。
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园林的建设上自然区别很大。
中国山高,水长,湖广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大尺度观念,在园林创作中也多采用此尺度。
其中皇家园林又是中国地大物博的代表,动辄千亩万亩。
而且自古如此,从周文王灵台,咸阳宫,阿房宫,再到圆明园,颐和园其尺度之大,都要以千亩公顷为单位。
另外中国的私家园林大者也要以千亩为单位。
而日本园林与国土环境相对应,园林面积也较小,山体小水面窄。
除了国土面积之外,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山多水少,而日本园林的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拟海洋,以石拟矶岛,这便体现了日本园林的“海岛文化”。
在文化思想方面,中日园林都基于道家思想,而后各自向儒化和佛化方向发展。
在历史的洪潮下园林的类型受到政府态度的影响。
中国政府一向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皇家私家以至佛家园林都呈现出严重的儒化现象。
而作为国家宗教的日本佛教,自大和时代进入日本到江户川时代重儒轻佛,一直有皇家和武家的支持,佛家思想始终统治着日本。
故日本寺院园林能得以独立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而渗透到皇家和私家园林。
这在皇权至上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一定是皇家园林有它的主导地位,不受其他类型园林的影响。
2 造园手法的定位在造园手法上,我很感兴趣于作者对于中日造园手法的定位。
中国园林表现“人之喜”,日本园林表现“物之哀”。
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突出人工建筑的使用,体现人为的力量和神奇,体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正如《园冶》中的名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游人于园中有了欢呼,显示“人之喜”。
我的体验中,诸如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这些皇家园林无不展现了设计者的独特设计,工匠的卓越技艺,游览其中感受着山水的巧妙结合,植物动物的和谐生长,顿时心情愉快,神清气爽。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
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
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
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
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
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
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
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
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
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
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
浅析中日园林文化对比摘要: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也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
而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而日本经过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园林意境;枯山水;差异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日本园林虽然受中国影响较深,但也有自己独到之处。
1.中日园林各自的特色1.1中国园林意境特点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最高标准,“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之思想的体现。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园林设计的原则。
“天人合一”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表现自然,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形态。
其次体现在“山因水活,水随山转”。
中国园林中,山与水在空间上隔相呼应,形成了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经形态,贯穿于各个景区之间,只有流动着的水,才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只有活泼泼的水,才能给园林带来流动的气息。
山赋予水以形,水赋予山以活力,山与水的结合给予园林的空间与倒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美。
山与水的结合,也体现了阴阳调和的宇宙观。
此外,中国园林之中,每件物品,包括树木、花卉、建筑、文字、匾额、刻石都非常地精致,把他们的安置经过艺术处理,既能发挥自己本身的作用(如匾额,增加文化气氛,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烘托物镜,幻化出意镜。
空间的布置与分割,非常巧妙,在整个园林的意境中处理得非常得体。
中国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
叠石是园林的骨架,理水是园林的脉绪。
石头坚硬,刚强,有着坚硬的外表;水,忧愁含蓄,给人静谧的感觉,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艺术处理之后,两者相得益彰。
同时坚石、怪石作为骨架能寄托主人的感情。
流水荡漾也能代表主人的情趣。
关于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中国园林体系与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并峙比肩,属于山水风景园林范畴,是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蕴含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其中,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优秀代表,以日本古典园林为主要成员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宛自天开的艺术魅力对东亚、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以日本园林为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对比中日古典园林,不难发现前期日本园林几乎全部仿照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与风格,然而从五代时期开始,日本园林开始有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而且园林早期理论知识出现在西方,而后在亚洲最早接受西方园林基础理论的国家是日本,因此,日本园林在仿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式风景园林的一些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园林,使日本园林个性逐渐突显风格独具。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中日古典园林,对两国园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一、造园环境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必须以充分利用其地理环境为前提,中日两国园林都做到了以地形为基础以植被为装点。
但是由于两国地区差异、自然属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园林设计。
造园环境主要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理气候等。
中国大陆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变化多端,山水丰富,日本气候温暖多雨,山水不多,而中国陆地面积大,日本陆地面积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大多依山而建,以水为辅,气势恢宏,面积广阔,建筑大多精美高大。
而日本园林大多小巧精致,规模不大,以植物砂石为主,建筑大多雅致小巧。
而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大,地形差别大,所以一国之中南北园林风格差别较大,但日本地域小,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并没有出现明显差异的分支,风格较为统一。
二、造园思想造园思想的不同也成就了不同的中日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本与自然而高于自然”,善于在人工之中体现纯自然美,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而日本园林竭尽其简洁、纯净的手法,善于在自然之中体现人工美,以求达到“纯净、空寂、无极”的精神境界,尤其以枯山水园林为代表。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一、设计理念:
中园注重意境的体现,追求“山水”为主题的自然景观,强调“造境思想”,追求自然与人为之融合,以山石、湖泊、亭台楼阁等为主要景观元素,通过布局、植物、石雕等方式营造一种沉静、庄重的氛围。
日园注重几何艺术和建筑的规整、对称和精确,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精确计算与合理利用,注重建筑的表现力和细节的精心处理。
以鲜花、盆景、水池等为主要景观元素,追求精致、纤巧、雅逸的空间布局。
二、景观元素:
中园注重自然景观的展现,强调山水的自然形象。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山石、水池、草坪、园林门、廊道、亭台楼阁等。
在布局上以“山、水、路、景、物”为基本要素。
日园注重建筑的规划、修整和利用,强调建筑艺术的表现。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建筑、石块、盆景、花卉、水池等。
在布局上追求对称、均衡和序列感。
三、空间布局:
中园布局通常以曲径通幽为主,强调环境的自然与诗意。
布局上常采用弯曲、蜿蜒的小径、回廊、水流等,以追求宁静、幽
深的空间感。
日园布局通常以几何形状为主,强调对称布局和精确计算。
布局上常采用直线、交叉点、对称轴线等,以追求整齐、有序的空间感。
总的来说,中日园林在设计风格、理念和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差异。
中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自然和人的融合,注重自然意境的体现。
而日园以几何美和建筑艺术为主题,追求精致、纤巧的空间布局。
中日园林的比较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
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
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
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
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
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
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
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
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作者:张芷瑜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均属于东方古典园林体系,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自然环境,园林类型特点差异的对比,分析造成两国园林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园林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对比一、环境差异中日两国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在自然环境上却大相径庭。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西北为山,东南为海,地形地貌较为丰富。
日本为海岛国家,四面环海,国土面积较小,山地、水面多,平原少。
早期中日园林均以山水为骨架,发展后期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气候方面,日本地处太平洋,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雨充沛,温暖且潮湿。
植被种类丰富,甚至连苔藓和蕨类植物都可作为元素参与到造园活动中。
温暖的气候使得日本的建筑均不采用实墙,而以柱,围栏,拉门拉窗等形式来分割空间。
通过拉门拉窗的开合来连通室内外空间。
中国气候情况较为复杂,主要以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且南北跨度大,使得南北方园林之间还存在差异。
北方园林以防寒为目的形成厚重,庄严的风格。
南方园林则以通风,采光为主。
北方园林植被较少,分布稀疏,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南方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余北方。
二、中日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差异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日本园林的早期设计主要借鉴了中国样式,其分类与中国几乎一致。
而后由于日本本土“和风”文化盛行以致园林风格渐渐与中国产生了差异。
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灵囿”至19世纪末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已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发展。
如:因山构室、朴素典雅的避暑山庄。
西方造园技艺与复层山水结合形成的圆明园等。
皇家园林最大特色在于规模宏大、建筑按等级划分、无不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设计上轴线关系明确且功能多样化,如:狩猎、祭祀、政务、居住、看戏等。
私家园林则多在江南地区,整体面积小、气质清高风雅。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概述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作为东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历史悠久的园林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水景作为古典园林的核心元素之一,在中日园林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儒道佛哲学的融合以及情感的抒发而著称。
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注重山水画的还原,通过假山、流水、湖泊等元素,将山水自然景观巧妙地还原于有限的空间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反映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佛家的超脱思想,赋予园林以深厚的哲学内涵。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强调内省、禅意和抽象审美。
日本庭园常采用枯山水的设计,通过砾石、沙子、小石等抽象的元素模拟山水景观,追求抽象美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日本古典园林与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常作为茶道场所存在,强调清净和平静的氛围。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不同文化和哲学背景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进一步拓展对东亚园林艺术的认知。
01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特色中式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美、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中式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中式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调,追求山水和谐的境界。
这一特色体现在山、水、假山、池塘等元素的精心搭配上。
假山巧妙地模仿了自然山石的形态,使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
水池和流水的运用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感,倒映出天空、建筑、植物,为园林景致增色不少。
通过山水元素的融合,中式古典园林创造了一种宛如仙境般的理想风景,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中式古典园林在假山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假山是园林中的核心元素,不仅作为装饰,更是承载文化和哲学内涵的媒介。
假山的形态各异,有的寓意山水,有的抽象出动植物形象,有的表达了人生哲理。
它们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象征长寿、避邪、追求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
通过巧妙的造型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假山成为园林中令人津津乐道的焦点,也让人们在其间领略到文化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