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5
学法研究《江南的冬景》是近代作家郁达夫于的一篇散文,主要通过描写北方、闽粤、对比、引用等方法,读这篇文章时,来,笔者就推荐两种方法,帮助。
一、批注法《江南的冬景》重点突出,阅读文本,我们可以采用批注法,然段的主要内容,录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示例1:第1自然段:主要描写北国的冬天。
第2自然段:主要描写江南的冬天。
第3自然段:日。
第4自然段:描写闽粤地区的冬景,的冬景作对比。
第5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江南的植物。
第6自然段:第7自然段:描写江南冬天的朦胧感。
第8自然段:引用古诗,之美。
第9自然段:描写江南的“旱冬”。
第10自然段:之情。
示例2:我生长在江南,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江南的冬景的“明朗的情调”人们只能“躲在屋里过活”冬天,人们则可享受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作者借此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与温和。
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明朗情调。
闽粤的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长”,没有冬景可言;江南的冬天“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有不败的芦花,有绚烂的红叶,有乱梅花之真的桕子。
作者借此突出了江南冬景的生机勃勃。
在层层对照中,作者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采用批注法,勾画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重要内容,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学习心得,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诵读法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十分细致,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的空间。
因此,除了采用批注法外,大家也可以采用诵读法,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江南的冬景》时,我们可以反复诵读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江南的冬景,感受其中的美。
“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描写的是长江一带芦苇花繁盛茂密的景象。
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可以放缓诵读的节奏,仔细品味文章中描写江南冬景的句子,想象江边滩涂上茂盛的芦苇花正在随风摇曳,想象钱塘两岸的乌桕树、三月常青的红叶、潺潺流淌的溪水……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看似是在描写江南冬季的植物,实则展现了江南冬景的生机与活力。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篇目分析
江南的冬景
【课文解读】
本文写江南冬景,如诗如画。
全文共10节,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4节,总写江南冬景在屋外生涯,有着明朗的情调。
第1节,写北国冬天的妙处在蛰居异境。
第2、3节,写江南冬景可爱在屋外生涯,它有着明朗的情调。
第4节,写闽粤冬天和暖,是气候的异状。
这个层次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第二层次,5-9节,围绕屋外和明朗的特色,以郊外散步为线索,重点描绘了三幅江南冬景图。
第5节,写冬郊景色。
作者重点描写了有代表性的枝头桕子和草根绿意这两个细节,来表现郊外的生气,突出其明朗的情调。
而其原因在于“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
第6节,通过议论来揭示寒郊散步人生的清福。
第7节,写微雨寒村图。
作者用层层点染的写意手法,从主体到背景,表现江南冬霖景象的画意,突出其悠闲的境界,令人胸襟洒脱。
第8节,写江南雪景。
作者引用前人诗文,以时间为序,表现江南雪景的诗情。
第9节,补充写即便旱冬也是郊外闲步逍遥的好时机。
第三层次,第10节,通过搁笔散布来表现对于江南冬景的热爱。
【问题设计】
1、抓住关键词,概括各节主要内容,并给文章划分层次。
2、比较第5、7、8三节文字在写法的不同及其共同的妙处。
【语言积累】
熟读课文第5、7、8节。
1。
公开课江南的冬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二课《江南的冬景》。
本课主要介绍了江南冬天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文章通过描绘江南冬天的阳光、腊菜、水乡景色等,展现了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冬景的美。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江南冬景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3.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腊菜”、“水乡”等词语造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运用文中词语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件,展示江南冬景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3.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重音的把握。
4.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5.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讨论江南冬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中词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江南的冬景阳光温暖腊菜丰盛水乡美丽作者喜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腊菜”、“水乡”等词语造句。
3. 写一篇关于家乡冬天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江南冬景的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在学习生字词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述冬天景色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冬天景色,尝试写作。
含蓄的生气: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解析作者:杨欧婷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11期《江南的冬景》的解读文章多以“温暖”“湿润”来概括江南冬季的特征,以“xx图”来概括几段写景文字,感受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但这并没有揭示文本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什么喜爱江南的冬景?这是文章的核心问题。
这一核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点:一、江南的冬景有什么样的特征?(客体角度)二、作者为什么喜欢具有这种特征的江南冬景?(主体角度)一、前提:有景、可赏江南的冬景有什么样的特征?不少解读者认为作者将北国、江南、闽粤的冬景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江南冬景“温润、和煦”的特点。
但如果作者是追求温度上的适宜,那么北国的暖炕和四季如春的闽粤显然更好,但作者并未留恋北国,也指出闽粤的冬季实是“是春或秋的延长”——不是冬季,何来冬景?所以“温暖”“和煦”并不是吸引作者的主要特征。
那么作者将北国与江南对比想要突出什么呢?文章标题为“江南的冬景”而非“江南的冬季”,说明吸引人的是“景”。
开头写北国过冬虽丰富多彩,却也只能局限于屋内。
一个“躲”字写出了因寒冷而不能出门的困窘,一“躲”就是两三个月,风大雪大,如何赏景?所以文中几次提到了“散步”(第2、6、9、10段),如文章的第6段中: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强调“特异的恩惠”说明对作者来说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能否出门赏冬景,气温只是间接原因。
在北国即使出门也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郁达夫想要写“北国的冬景”恐怕也会感到为难的吧!而江南的冬季是可以“营屋外的生涯的”,是可以赏景的。
所以“有景”“可赏”是欣赏江南冬景的前提条件。
二、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江南的山野作者在描述闽粤时写道:“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这里用了“杂七杂八”这一略带贬义的词说明作者并不喜爱过于繁盛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郁达夫小传郁达夫,原名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夏考人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7月进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
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其中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
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郁达夫主编第一期。
同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
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
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引起广泛注意。
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同年创作集《茑萝集》出版。
1923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
1927年1月因发表政论《广州事情》引起创造社内部争论,从而声明退出创造社。
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同年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其中游记尤为出色。
1935年发表《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
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
江南的冬景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南的冬景》。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江南的冬景特点,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南的冬景》。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 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冬景。
(2)引导学生谈论对江南冬景的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4. 欣赏与实践(1)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江南的冬景。
(2)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句子,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江南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完成生字词练习。
(3)写一篇关于家乡冬景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江南特色的冬景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16.江南的冬景【目标导航】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2.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3.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语言积累】1.音形辨识(1)字音识记煮茗.(míng) 蛰.(zhé)居煊.(xuān)羊肉曝.(pù)背赭.(zhě)色乌桕.(jiù)槎.(chá)桠.(yā)(2)多音字辨析夹.衣(jiá)间.或(jiàn)给.予(jǐ)剥.花生米(bāo)夹.克(jiā)中间.(jiān)给.你(gěi)剥.削(bō)(3)字形辨识铭刻沼泽洋溢须臾远阜明晰煮茗诏书狭隘丰腴河埠淅沥2.词语积累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
例如:真隐士未必真逍遥,隐士在普通人的眼里是世外高人,有济世之才,匡扶之力,却不愿出来做官,暗中扶助一人平定天下,待天下太平之后,就不见踪影。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例如:一袭紫色的装束,周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这就是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欢的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60分》栏目的主持人亚宁。
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例如:如果仔细观察,你甚至会发现自己身边就有这样喜欢蛰居在家的朋友。
赭色:红褐色。
例如:赭色在中国画中可以用朱膘(应为石旁)加墨调成,可以说是一种老红色,但还是偏红比较多一点。
铭刻:①铭记。
如沉痛教训铭记在我心中。
②铸在器物上面或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的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例如:一句话,足可以永远铭刻在心,守候一生。
丰腴:①丰盈。
②多而好。
如丰腴的酒席则蛛蛛照顾住、牧场水草丰腴。
例如:而薛姑娘身段之丰腴,恰好和林妹妹的纤瘦是一对比。
曝背谈天:晒背。
例如:一代代山里老人的曝背谈天,传承了先民的文化,传承了祖先的规矩,传承了生活的经验。
莫名其妙:(也作“莫明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名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