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讲评(2)
- 格式:ppt
- 大小:848.50 KB
- 文档页数:1
“前行路上的起点与终点”材料作文讲评一、作文题目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历经万险,达到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2020年底,“脱贫攻坚”历时八年,披荆斩棘,圆满完成目标。
路是走出来的,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
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连通世界。
2021年。
中国开启“乡村振兴”新计划。
每个人都在路上,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
上述材料,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为主题,综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
二、审题立意方法1:关键词+任务方法2:扣字眼,读材料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历经万险,达到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2020年底,“脱贫攻坚”历时八年,披荆斩棘,圆满完成目标。
路是走出来的,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
扣字眼的方法: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路”既实指“道路”,也可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圆满完成目标”,意指我们不仅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在路上,而且要有实现目标、到达终点的信念与勇气,方能开创非凡的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
路是走出来的”,照应“历经万险,达到西域”“历时八年,披荆斩棘”,突出到达终点、实现目标的过程是艰辛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需要不畏艰险、勇敢卓绝的精神。
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是一种相信圆梦的信心与勇气。
指材料中的“开辟了丝绸之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连通世界。
2021年。
中国开启“乡村振兴”新计划。
每个人都在路上,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
“每个人都在路上”,指走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的路上的,是每一个中国人。
“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指出“一带一路”是以“丝绸之路”为“起点”,“乡村振兴”是以“脱贫攻坚”的圆满完成为“起点”,“终点”即新的“起点”。
上述材料,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为主题,综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
“立足当下”,是指考生在写作时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国家现状;“面向未来”,是指考生写作时要有长远眼光,放眼未来,着眼全局。
2022届徐汇区⾼三⼀模作⽂讲评(附范⽂2篇)2022届徐汇区⾼三⼀模作⽂讲评(附范⽂2篇)⼀、题⽬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我塑造的过程。
这句话对你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
⼆、审题“被塑造”:成长过程中,⽗母的⾔⾏、师长的教导、他⼈的⾔⾏、社会上的各种习⽓规则对你的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归纳起来就是外部世界对你的成长的影响。
“⾃我塑造”:⾃我塑造就是认识⾃我的过程,就是对⾃我挖掘与剖析的过程。
清楚⾃⼰的性格与特质,洞悉⾃⼰的优势与不⾜,明确⾃⼰的理想与追求,最后找准⾃⼰的定位和前进的⽅向。
“不断”:过程连续渐进。
“⾃⾝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把⽬光放在“关系”⼆字上,此时⾃⾝与外部世界需要彼此联结,不可以孤⽴地、割裂地进⾏讨论。
外部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的成长,⽽我们根据外部世界的指引和参照,也在成长中认识⾃⼰。
三、⽴意⽰例⼀:虽然成长过程⽆法避免外部世界的影响,但是我们需要打碎被动塑造的外壳,主动重塑⾃⼰的精神世界,从⽽成就⾃我。
在物欲横流与信息化的时代⾥,不被物质与信息的茧房蒙蔽,拥有独⽴的精神与⾃我,是对⾃我能⼒的提升与超越。
⽰例⼆:成长是⼀个螺旋状的过程,外部世界的影响与⾃我认知彼此缠绕,不可分割。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成长是⼀个上升的过程,打破束缚,向上⾛去。
⽼朽的部分终将死去,⽽更重要的,是新的⾃我⼜在这种变动中⽣长起来。
⽰例三:在⼈和社会环境之中确⽴⾃⾝和外部的边界,积极主动的探索未知世界,放在⼈⽣的长轴线之中积极乐观地不断⾃我成长,确⽴⾃我意志、⾃我⼈格,⾃我精神的理性⾃知。
四、重点问题1、成长过程为什么需要“被塑造”?客观原因:⼈必然和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必然受外部世界影响,包裹在社会思潮风⽓中,被外部世界教化、影响、约束、引导、诱惑、酱染等从⽽“被塑造”。
主观原因:⼈潜意识⾥有想成为某个⼈的渴望;遗世独⽴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需要建⽴⾃⾝与外部世界之双向的良性互动,为⾃⾝的全⾯发展提供有⼒的条件。
作文讲评(谦让与进取).作为高中生,我们处于一段令人兴奋的时期,充满了成长和进取的机会。
谦让和进取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谦让和进取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谦让不是软弱和退缩,相反,它是一种高贵而美丽的品质。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轻易妄加评论。
面对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虚心借鉴。
同时,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轻易失去耐心和善意。
当然,谦让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追求。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展现出进取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己。
要有勇气尝试新事物,勇于面对失败和不足,不因初次失利而退缩,而是坚定信念,持续努力。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类的价值在于创造,而不在于拥有。
”我们不能因为拥有一时的成功就自满自足,而是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就,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作为一个例证,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家和科技领袖的身影。
马云、乔布斯等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他们都经历了层层挫折和失败,但依靠着谦让和进取的精神,不断尝试、创新、改善,最终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此外,在学习中也需要谦让和进取的平衡。
要善于请教老师、同学,及时获取反馈,并不断汲取新知识。
同时也要勇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挑战自己的认知局限,打造更广阔的视野。
总之,谦让和进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品质,而是需要相互补充和平衡的。
在面对挑战和成功时,我们需要谦虚自律;在追求梦想和创造价值时,我们需要勇往直前。
让我们始终怀揣着谦让和进取之心,不断拓展自身的潜能,成为一个更优秀、更出色的自己。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4届高三南通一模作文讲评(2014.2月)【题目阐析】这次作文命题顺应减速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考查材料作文。
文题提供给考生阅读的材料是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
从立意上看,“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
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
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
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材料意蕴丰厚,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可以充分地调动考生的阅历和体验,引导他们关注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着眼培养考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担当意识,注意提升考生的人生品位,引导考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
考生写作时可从自我、生命、文化、生态、国家、民族等多角度入手,展开多元的、有深度的思考,但写作时切口要小,要把“美”化小,化实,化具体,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花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切忌泛泛而谈,空而无当。
这次模考作文出现了许多优秀佳作,如写紫禁城与卢浮宫、苏州园林、瓷器、绘画等,考生通过匠心独运的选材构思,质朴而意蕴丰厚的语言表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视角独特,立意深刻,描写细腻,饱蘸真情。
材料作文“山石与卵石”讲评与例文一.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
你看我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指导(一)审题指导【寓言类的材料作文审题导引】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完成寓言类材料作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审题原则:面对寓言类的材料,我们审题的第一要义是准确理解寓意,从寓言生动的故事中提炼出寓意。
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
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寓言类材料作文如果看懂了寓言,抓住了寓言的寓意,确定了作文的立意,写起来同其他话题(命题)作文并无差别,这里无须赘述。
3.这类作文,可以有多个个角度入手来构思作文的,写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选择自己最熟悉、把握材料较丰富、感受最深、觉得最好写的一个来写即可。
温馨提示:考场选择的寓言往往是浅近的、易懂的。
所以,我们既不要一读就急于动笔,也不要被寓言故事本身的“故事”所吸引。
浅近的寓意常常会让我们一不小心就写成了或“再现故事”,或“克隆故事”的文章。
结果常常是“肤浅”地敷衍成文,而把这个寓言故事的“主旨”给淡化了甚至丢弃了。
(二)题意阐述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材料以寓言的形式设计了山石与卵石的对话。
他们对话的关键是怎样看待自己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