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地理学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倪婷学科教学(地理)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和行为空间一概念:行为地理学、地理现象(一)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行为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想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和过程。
(二)地理现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1、地理现象是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2、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地理现象,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决策行为。
3、地理现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即距离观察者越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得愈详细、具体;反之,则模糊。
影响地理现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
4、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这样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二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区别:1、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与有机结合的产物。
知觉是对环境性质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2,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环境认知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记忆的开始)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做出知觉判断。
联系: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通过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
知觉和认知具有相互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制。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目录一、行为地理学概述 (2)1. 行为地理学的定义与起源 (3)2.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4)3. 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6)二、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现状 (7)1. 行为地理学的引进与发展 (8)2. 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3. 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1)三、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12)1. 定量研究方法 (13)2. 定性研究方法 (14)3. 混合方法研究 (16)四、行为地理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6)1. 行为与空间交互作用研究 (18)2. 人的行为决策机制与地理空间关系研究 (19)3. 全球化背景下的行为地理学研究 (21)五、行为地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前沿研究 (22)1. GIS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4)2. 大数据方法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5)3. 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6)六、中国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7)1. 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 (29)2. 行为地理学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前景 (30)3.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伦理挑战与对策建议 (32)七、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33)1. 城市游憩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5)2. 乡村居民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6)3. 重大事件对当地居民行为影响的研究案例 (37)一、行为地理学概述行为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人类行为的原因、机制和后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
它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揭示人类行为的模式、决策过程和空间偏好。
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模型,行为地理学试图解释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介绍人类行为地理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人类的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旅游、城市规划、健康、环境保护、政治等领域。
第二章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式。
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重点观察等方法来获取关于人类行为的主观性信息。
定量研究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进行更为客观、系统化的数据收集。
第三章旅游与人类行为地理学旅游是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为旅游活动天然地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旅游者的行为、感受受到了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当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旅游景区的绿化、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商业开发等方面施加着影响。
第四章城市规划与人类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是一门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发展和管理的学科。
城市规划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交通、住宅、工业、商业、市政公共设施等领域。
人类行为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角度,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类行为的特征,例如:人们的出行模式、社交活动、居住偏好等。
这能够使城市规划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第五章健康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对于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布局,可以考虑人们在休闲放松时的行为偏好(例如喜欢散步、瑜伽、户外运动等),提供更多适合居民群体健康锻炼的设施。
同时,通过对某些地区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环境、食品安全等地理环境因素相关联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思路。
例如,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可以通过人类行为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水资源利用问题,例如个人用水行为,不合理用水的情况,以及如何发展更为绿色节约的用水方式等。
第七章政治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政治领域。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生着显著变化,空间分析学派弱点逐渐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在对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修正的过程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成为欧美该时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林初升,1996)。
我国地理学者从80年代开始在地理学界引入欧美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人文地理学界的影响不大,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一、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行为主义地理学派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派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的两大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提出,其渊源大部分源于包含大量以经验为依据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0世纪20 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到地理学,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的地理行为研究(White, G. F.,1945)。
接着,怀特及其助手通过对其它灾害反应的研究进展发展了行为主义。
沃尔波特所著的《空间关系中的决策》一书中,预示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被确定下来,沃尔波特的研究主要揭示了移民模式下的决策过程(Wolpert, J.,1964);戈利吉和布朗开展了空间和习惯行为模式的研究(Golledge, R. G. and Brown, L. A.,1967 );另外,考克斯开展了对影响决策制定的信息流的研究(Cox, K. R.,1969 ),凯茨对行为主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工作为行为主义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学强、朱剑如,1988)。
空间分析学派的观点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接受,但在与之紧密相邻的北大西洋周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却与之毫无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前人文地理流派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抵制。
“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行为地理学概述 (3)1. 行为地理学定义与发展历程 (4)1.1 定义与学科特点 (5)1.2 发展历程及现状 (6)2. 行为地理学理论基础 (8)2.1 空间行为理论 (9)2.2 人地关系理论 (10)2.3 行为决策理论 (12)三、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3)1.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15)1.1 城市规划中的行为地理学理论应用 (15)1.2 空间布局与行为互动关系研究 (16)2. 交通运输与物流领域应用 (17)2.1 交通运输行为分析 (18)2.2 物流运输中的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9)3.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应用 (20)3.1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行为地理学理论应用 (22)3.2 旅游业发展中的行为地理学研究内容 (23)四、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探讨 (24)1. 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概述 (26)1.1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介绍 (27)1.2 研究方法选择与应用实例分析 (28)2. 行为地理学技术手段介绍 (29)一、内容概览作为《“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本文旨在概述本专辑的核心内容与主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视角。
本专辑聚焦于行为地理学理论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实践,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本专辑的内容涵盖了行为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我们将简要介绍行为地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理论基础,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
我们将重点阐述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空间行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等,以展现行为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在应用领域方面,本专辑将聚焦于城市规划、旅游行为、交通行为、环境行为等多个领域。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行为地理学理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实践,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
倪婷学科教学(地理)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
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
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
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
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
(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8]
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研究打破了这种简单假设,认为行为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区位机会而且取决于个人对空间的认知。
[9]因此,认知的特点与个体差异性便成为解释空间现象的一个新维度,或者更确切的说,从某种环境条件下人所产生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决策过程出发来推论空间形态的特征。
[10]在此背景下,以过程为导向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揭开了序幕。
[11]
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索尔(C.O. Sauer),他在《历史地理绪言》中提出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相关研究的问题。
30年代在西方生产布局(区位论)研究中就注意对行为因素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与感应地理学日益发
展。
如赖特(J.K. Wright)于1947年在《地理学中的物象空间》一文中提出行为地理研究的目的。
古尔德(P.R. Gould)认为60年代6个方法论进展之一为“行为地理学,对环境的识别和空间行为的研究”。
美国学者奥尔逊(G. Olsson)和哈维(D. Harvey)于1969年相继撰文,论述行为学地理学概念及理论和应用问题。
人文地理学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R.G. Golledge)所著《通论行为地理学》中也作了系统阐述。
Golledge和Timmermans认为,行为地理学成立初期的研究实质是:寻求更好的人类主观模型及假设,取代物质环境观,通过采用新的数据分析和非汇总方法研究个体和小团体,揭示人类决策行为之心理、社会因素的空间特性,基于人类过程进行现象的解释。
[12]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感应与行为地理学迅速发展,道温斯(R.M. Downs)甚至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
行为地理学对人的行为机制也派生出“环境理解法”和“行为地理法”两个分支。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偏好-选择等方面,尝试建立基于个人决策过程来理解空间现象的模型,以取代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甚至微观经济学模型。
但是,由于人类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行为地理学初期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空间中人类行为决策背后的认知模式研究,包含认知地图与空间知识学习过程,构成了行为地理学早期研究的核心。
Gould指出,人在环境面前的认知受最优行为规则控制,这既包括最经济行为也包括最满意行为(后者追求个体某种“满意”变量的最大化),提出了追求风险损失最小化的“零和博弈”规则的渐进性行为、Pred的行为矩阵也属于同样的尝试。
认知方面的研究虽然揭示了行为决策背后的一些心理机制,但大多停留在“就认知论认知”的层面,认知心理过程与外表行为动机之间也是无法完全等同的。
因此,西方行为地理学借鉴经济计量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催生出了大量个人偏好-选择模型,成为早期研究的又一主要方面。
这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是Burnett等人基于购物行为实证研究而提出的多维态度理论,认为个人对购物地的选择是根据多维度评价的排序及态度组合而产生的.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虽然早期的行为地理学在居住迁移、购物行为等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建立统合认知与偏好-选择理论框架的努力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与批判。
在众多批判之下,行为地理学的一度衰退,行为地理学研究者一度转向各自原先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
但并不能否认行为地理学的存在意义,相反加深了学者对行为地理学应该作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或行为论的地理学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80年代,人文地理学呈现出理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如此,认知研究和偏好-选择研究的不断分离,使得行为地理学从构建行为过程理论框架的过分目标中解脱出来,更多应用于解决地理学现实问题中。
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出版《再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问题》,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反映了行为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1980年代中期以后,受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西
方行为地理学研究开始向空间行为分析以外的领域拓展和渗透,与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如文化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产生了关联,其结果出现了生态学、社会弱势群体、女性、生命周期等崭新视角。
(五)21世纪以后的新进展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行为地理学经历了衰退与复兴,已经从最初的狭隘的实证主义框架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的意义。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社会科学化的影响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福利地理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广泛的多学科融合更全面的解答人-环境互动关系的问题。
从最初的回答“行在哪里发生?”的区位论套路,发展到关注人文现象与环境互动关系,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空间和社会中。
21世纪以后认知和决策仍是当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同时日益发展的互动交换主义视角、日常生活中的供给视角、以及模型不断精确化的活动分析法,体现出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两方面来把握行为与空间的关系的努力,促进着不同研究主题的整合。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正在从“空间行为”(spatialbehavior)、例外行为转向“空间中的行为”(behavior in space)、日常行为,从显示行为空间转向理想行为空间,从现实行为转向虚拟行为,从解释行为转向模拟行为、规划行为,力求对人的生活世界进行理解,最终达到对于人类自身的理解。
现今行为与感应地理学在西方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美、英、加拿大等国形成研究中心地区。
感应和行为地理学目前正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探索从人的社会化整体来探讨不同空间行为和地理图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行为地理学[EB/OL]./view/206202.htm.
[2]陈传康.感应和行为地理学[J].地理知识,1983,1.
[3]石玲.当代在校大学生行为的行为地理学原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4.
[4]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3,10,01.
[5]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