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60 MB
- 文档页数:16
地形地貌的成因与地质作用地球至46亿年前形成起,就是在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千奇百状,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这一切都离不开地质作用。
可以说地质作用是因,而复杂的地形地貌是果。
地形地貌是地球内部和表层不断运动演化的结果。
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
那么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形成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联系。
物质是运动的。
地球自形成以来,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一直处于永恒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
这些现象表明地球由于受到某些能量的作用,使其表面的形态,内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不断发生变化。
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息地破坏着地壳或岩石圈中原有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形成新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再造性,是在破坏中再造,在再造中破坏,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造着地壳或岩石圈,使其总是处于一种新的状态。
地质作用又分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
而地形地貌是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内力地质作用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1.什么是矿床和矿石?矿床:地表或地壳里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
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石:从金属矿床中开采出的并具有冶炼金属价值的固体物质,指在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2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有什么感觉?答:地震时发出的地震波,可以分为横波、纵波两类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递方向一致,因此当纵波由震源向上传递时,地面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传递方向互相垂直,因此当横波由震源向上传递时,地面的人们会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纵波速度快,先到达地面,横波速度慢,后达到地面。
另外,纵波可以在固、液、气各种媒介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因此,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纵波到来,后感到横波到来,也就是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3.如果遇到地震,我们该怎么办?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
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如果您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第二点是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第三,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第四,做好自我保护。
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