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糖尿病足创面换药方法的改进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21.02 KB
- 文档页数:2
复方康复新制剂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尿病足是指由于下肢缺乏保护作用的敏感性和(或)不足的动脉灌注和微循环障碍而致的足部溃疡、坏疽和截肢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原因之一。
做好糖尿病足的局部处理,及时控制感染、控制血糖,可有效的降低其致残率。
2008年-2010年间我科应用康复新100ml+庆大霉素24万U+诺和灵R针40U+654-2针剂40mg制成复方制剂,对30例糖尿病足坏疽进行局部换药,观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观察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2-85岁,平均68岁。
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史2-20年,平均9年。
入院时空腹血糖最高32mmol/L,最低8.8mmol/L,平均16.8mmol/L,坏疽面积最大12cm×8cm,深达肌腱及骨组织。
按糖尿病足病损分级标准[1],本组病例病变程度为1级4例,2级8例,3级17例,4级1例。
其中湿性坏疽24例,干性坏疽2例,混合型坏疽4例。
坏疽部位有足趾、足底、足背和足跟,足部皮肤呈黑褐色,皮肤温度低、糜烂、破溃,有脓性分泌物及恶臭味,其中2例病人溃烂深部有蛆虫生长。
痊愈时间15-89d,平均32d。
1.2方法1.2.1全身治疗①控制血糖水平:中长效胰岛素联合应用使血糖降至较理想的水平。
②控制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应用,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③活血化瘀:应用扩血管药物治疗,改善组织供血。
1.2.2局部处理先常规消毒破溃周围皮肤,用无菌剪刀剪去坏死组织,再用双氧水清洗破溃处,然后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最后将复方康复新制剂喷洒于创面上。
白天尽量暴露,晚上为避免损伤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换药1次/d,直到创面结痂。
同时,可配合远红外线局部照射,距离30-50cm,每次15-30min,2次/d,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肉芽组织生长,也利于保持创面干燥。
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导致神经、血管和免疫功能受损,容易出现足部感觉异常、循环不良和免疫抵抗力低下,进而引发足部溃疡。
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合理的伤口换药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有文献中对于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综合评价。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门诊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其在伤口换药过程中对病情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提高门诊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期望能够为门诊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整体治疗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以评估干预措施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通过对干预前后患者伤口情况、症状变化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希望能够找出最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水平和治疗效果。
通过探讨研究目的,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指导和促进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伴随严重感染、溃疡及坏死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和社会经济负担。
对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缓解糖尿病足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还可以为制定更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临床护理水平的提升。
糖尿病足的预防和内科换药护理进展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其患病率高危害性大、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就伤口的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干预、伤口的冲洗方法、冲洗液的选择、伤口换药护理、新型敷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展开探讨,进而将各种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方法更完善的联合运用,促进其愈合。
标签:糖尿病足;心理;护理;健康干预;伤口换药;综述文献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和生活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中有15%-20%在其病程中发生足部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足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15~20倍,美国每年的非创伤性截肢患者中约50%是糖尿病患者[1]。
预防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和正确护理足部皮肤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糖尿病足的预防和内科换药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伤口的评估2006年德国蒂宾根大学Stefan和Maria[2]提出了糖尿病足溃疡严重程度评分(diabetic ulcer severity score,DUSS)。
该评分系统涉及足背动脉博动、溃疡深度、多少、位置是否在足趾等4个临床指标,将溃疡分为5级。
伤口以无菌探针探测深度,有否深及骨组织,分5级;皮肤浅层溃疡为1级,溃疡深及皮下为2级,深及肌腱、关节等为3级,深及肌层为4级,深及骨质为5级。
2心理护理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的可能,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容易丧失治疗信心。
据调查DF患者心理障碍者发生率为30%~50%[3] 。
其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病程长,难治,并发症多,致残率高;二是经济负担重,患者往往悲观失望、情绪激动、脾气暴躁。
随着对糖尿病的进一步了解及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易过度紧张焦虑,表现为苦闷、焦虑、抑郁、焦躁不安。
糖尿病足溃疡、异味,使患者自尊心下降,依赖别人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生活满意度下降[4]。
糖尿病足的术后外科换药的护理经验总结【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饮食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随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导致糖尿病在临床患病率也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足外科患者,在进行手术期间患者由于担心手术效果、麻醉等,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手术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会随之出现心理、生理相关变化影响,对患者代谢造成异常,使得手术、感染等风险性增加,引发糖尿病足出现。
因此外科术后患者在换药期间需要谨慎进行,需要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以及临床截肢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科;糖尿病足;换药;护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饮食结构在临床出现的变化,高糖高盐饮食逐渐严重化,导致糖尿病发生率也不断上升[1]。
而糖尿病足患者在手术期间,由于血糖升高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导致患者由于血小板凝聚,高血糖状态下分叶核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杀伤力下降,增加了切口感染率,甚至会引起切口不愈合的情况[2]。
因此有效且规范化进行护理措施,能够控制好患者血糖,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手术效果。
1.护理重要性糖尿病足的外科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症状,出现不同情况,因此在围术期需要针对不同时期患者采取不同措施[3]。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腺分泌出现紊乱。
在诊断糖尿病上需要判断患者是何种类型的糖尿病,再判断合并症。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血糖的检测,合理使用降糖药物。
并关注患者感染情况,从而进行相关防护工作,防止感染出现[4]。
2.围术期护理措施2.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可帮助患者戒烟,进行深呼吸活动,避免使用零食代替导致血糖升高[5]。
并根据患者一般情况以及具体病情进行科学饮食指导,确保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关注患者糖分每日摄入量,严格控制饮食,保证营养充分摄入,避免糖分过多摄入。
大多患者由于合并糖尿病,合理存在较大的创伤,因此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合理对疾病进行宣教,确保患者对疾病有了合理认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6]。
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糖尿病足患者是指由于糖尿病造成脚趾、脚部等特定部位感染、溃疡、坏疽等。
门诊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涉及到病情的了解、饮食、药物治疗、营养、足部护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伤口换药是门诊糖尿病足患者管理中的一个核心关键点。
因此,本文将从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入手,探讨相关效果分析。
一、护理干预的方法1. 翻转伤口,清洗伤口及周围皮肤足部伤口在换药之前要进行清洗。
护士必须在完成手卫生后正确处理创面,将伤口翻转,并慢慢倾斜药盒,以避免药水流入浅表性化脓性创面,应让药水直接流入伤口内,并关闭药盒口。
2. 清除坏死组织清洗后,应继续清除坏死组织。
使用无菌石油胶管消毒伤口、清除坏死组织。
当局部分泌物较多时,可以先将分泌物吸尽,然后用无菌药液进行清洗。
如患者的伤口有脓性分泌物,则应逐点清除。
3. 医用蜡柔软坚硬组织使用医用蜡柔软坚硬组织使其变软,以避免在清除坏死组织的过程中出现疼痛和感染。
4. 残留组织平整在清除坏死组织后,使用无菌的剪刀、挑子或手术钳组整,对残留的组织进行剪除或挑除。
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切除组织的安全性,避免进一步伤害原有组织。
5. 应用药物处理伤口后,应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正确使用,并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
应该选择具有抗菌和消毒功能的药物,如消毒洗剂、杀菌喷雾剂、外用消炎药等。
二、效果分析1. 有效率经过护理干预,门诊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治愈率达到了96.7%。
2. 曲线缓和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缩短治疗周期护理干预有效的缩短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周期,同时减少了康复期的疼痛。
4. 降低治疗成本5. 提高患者遵医率护理干预提高了糖尿病足患者的医疗遵从度,使患者更好的遵守医嘱,更好的控制血糖指标。
三、结论综上所述,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有极大的帮助。
糖尿病足30例的护理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于淑宁赵世明卞淑华【摘要】糖尿病足指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合并感染引起的足部疾患,是糖尿病慢性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包括:初期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夜间疼痛性痉挛,神经性水肿,皮肤慢性溃疡,下肢肌肉萎缩,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等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糖尿病足血糖治疗护理2004年4月~2009年4月我科对3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收住糖尿病患者30例,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5~76岁,中位年龄57.5岁,血糖9.8~25.2mmol/L,糖尿病病史15~20年。
其中下肢感觉异常、麻木8例,足轻度感染10例,局部溃疡12例。
2治疗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尽可能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同时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局部感染。
辅以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微循环和营养支持,同时限制患肢的活动,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局部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放置引流,常规消毒换药等。
进行合理的足部护理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损伤,必要时应行血管重建术、高压氧治疗(HBD)。
3护理3.1局部伤口处理对患者伤口,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每次先用双氧水清洗伤口。
然后再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至新鲜肉芽出现。
在上述前先除去周边的坏死组织,清创以不损伤正常组织和不出血为宜,更不能因清创而暴露、侵犯肌腱。
然后将无菌纱布浸于用胰岛素、氧氟沙星配好的药液中半小时,再将湿纱布敷于足部溃疡面上并在上面用干纱布固定,使混合液与创面保持充分接触。
每日换药2次,10天后可见分泌物明显减少可改为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如果有窦道者,应用上述溶液纱布填充,既可使药物持续作用于局部抗感染,又可起到引流脓液的作用。
老年糖尿病足31例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81-01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的总称。
因合并感染引起的肢端坏疽者称糖尿病肢端坏疽。
是糖尿病足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1。
大约1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某个时间会发生糖尿病足2。
患病率估计为3%-8%,相应的发病率为2.5%-7.2%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由此引起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46倍。
2009年5月-2011年7月,我科对31例糖尿病足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疗效。
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糖尿病饮食,继续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糖尿病足给予清创、局部伤口换药和应用抗生素处理。
本组中18例经清创治疗,血糖控制良好,足部溃疡愈合出院;13例溃疡难以愈合而行截趾治疗。
2 发生的诱因常见的诱因有:①鞋子不合适;②水疱病;③鸡眼;④足部烫伤;⑤足趾间的霉菌感染;⑥甲沟炎;⑦修甲损伤。
本组患者中有17例有明显的诱因,大致包括以上诱因,有些无明显诱因,可能是患者因感觉减退,未注意到足部发生的损伤。
3 糖尿病足治疗①对溃疡的全面评估:损伤的原因、位置、大小、深度或病变的程度、渗出液、坏死组织、感染及伤口氧化是否存在。
②清创:坏死和损伤组织必须彻底清除,包括胼胝、坏死和感染的组织。
有利于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上皮再生。
③感染控制:积极的清创是最简单和最实用的方法。
④患足的减压和包扎:减轻患肢的压力是有效治疗溃疡的必要措施,限制患者站立和行走、穿特制的鞋、使用拐杖和轮椅等。
对溃疡进行适当的包扎并且保持湿润的环境有利于上皮再生和减少损伤的污染。
⑤代谢控制和并发症的治疗:积极控制血糖和治疗并发症,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4 护理4.1基础护理糖尿病发病率高,患者知晓率也较高,而血糖控制不良仍然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危险因素,说明患者对血糖的控制重视不够。
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潜在或显性足与其他组织损害。
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常合并周围血管病变,以及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因此足部易发生溃疡和感染,最终可能导致截肢。
在门诊护理中,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进行换药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本文旨在对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一、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情况分析糖尿病足伤口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足部水肿、红肿、溃疡、坏疽、溢脓等症状,患者常伴有感染、疼痛、发热等症状。
糖尿病足患者因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足部易发生糜烂、破溃、坏疽,再加上合并周围血管病变,使得足部损伤愈合缓慢,容易形成慢性足溃疡。
患者伤口周围皮肤潮红、水肿、渗出、疼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1.伤口清洁首先进行伤口清洁,用生理盐水或者碘伏等无菌物质进行冲洗,清除伤口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保持伤口表面清洁,以便于后续的伤口换药和愈合。
2.伤口换药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伤口换药,如抗生素软膏、愈合软膏、促进愈合的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伤口情况进行选择,保持伤口的湿润环境,促进伤口愈合。
3.压力缓解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压力缓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长期卧床或坐起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足部受压,如使用合适的护具、定期翻身等,以减少足部压力,促进伤口愈合。
4.监测伤口情况定期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进行观察和评估,了解伤口愈合情况,发现并及时处理伤口感染、坏死等情况,确保伤口的安全和愈合。
5.教育指导对糖尿病足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包括足部护理、饮食、药物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通过对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足部情况,加速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像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3 健康指导3.1 饮食调节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患者均应进行饮食调节,以减少再发。
饮食给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多食蔬菜及水果,适量饮水,以防止便秘。
且要节制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3.2 戒烟 戒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继续吸烟发生再梗死和死亡危险增高22%~47%[1],所以应积极劝导患者戒烟。
3.3 心理指导 指导患者了解该病有关知识和预防,告知患者活动耐力的恢复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过早或过度活动,也不能因担心病情而不敢活动,以增进患者自我照顾能力,体力活动要以不感觉心前区不适为宜,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常言道“乐极生悲”“气死人”,都是情绪的强烈变化而造成的。
过度的兴奋,强烈的刺激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3.4 按时服药 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自我救护的有关知识,定期复查。
通过上述27例患者的护理,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给合理的饮食,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认识本疾病,使患者能够正确理解认识和对待本疾病,正确理解护理要求,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做好康复指导,从而使患者达到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 尤黎明,吴瑛.全国高等教材内科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61.(收稿日期:2008201220)作者简介:白宜玲(1964—),女,山西人,1983年毕业于延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主管护师。
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1例的护理体会石碧珍(东莞市石排医院,广东东莞523330)[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 A)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31例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1例患者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其中30例病情逐渐好转且治愈出院,1例因严重感染并发重要脏器衰竭而死亡。
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病理表现是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引起的足部病变。
糖尿病足患者常常会出现足部溃疡等创面,需要进行及时的伤口换药,以避免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60例门诊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干预,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伤口换药方法,观察组则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在伤口换药时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干预,包括愈合环境的营造、愈合时间的控制、伤口感染的预防等。
干预周期为4周,观察指标包括伤口愈合时间、愈合效果、复发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和愈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有一定临床意义。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较高,说明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结论: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伤口愈合时间和愈合效果,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因此,在门诊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护理中应该加强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
糖尿病足伤口换药的护理【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足伤口换药的护理效果。
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均3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护理后,2组的换药间隔时间明显延长(P<0.05),换药次数明显减少(P<0.05)。
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换药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足;伤口换药;护理糖尿病疾病的血糖代谢异常,当体内血糖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时,会不同程度损害机体组织器官[1]。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足,随之削弱触觉、温感等神经感受,病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比较严重的溃疡和感染,有时也伴有神经病变性骨折。
故糖尿病患者产生足部溃疡伤口时,可在换药时科学护理从而加速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的病痛。
基于此,为研究糖尿病足伤口换药的护理效果,对6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3.67±3.05)岁,病程(11.26±2.59)年。
研究组30岁,男18例,女12例;年龄(53.75±3.23)岁,病程(11.47±2.68)年。
2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碘伏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并结合患者糖尿病足分期及创面使用不同敷料换药,在深部脓肿部位放入引流条。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敷料。
研究组基于此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轻柔、谨慎的为患者换药,清除干净患者的坏死组织,按患者个体特征实行引流,从而降低感染率。
告知患者每天用温水泡脚,即在10-15min之间,加快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引导患者结合自身情况适度活动,定期检查患者足部是否发生感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