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探矿工程数据整合到DGSS中
- 格式:pdf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91
基于GIS制图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在矿产资源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成为了矿产资源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GIS制图软件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分析,还可以进行坐标转换,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对基于GIS制图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在矿产资源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GIS制图软件进行坐标转换的基本原理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常常需要利用不同坐标系下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由于地球的不规则性,不同的地图投影和坐标系会导致地理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IS制图软件利用数学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将不同坐标系下的数据统一到统一的坐标系统中。
常见的坐标转换方法包括三参数法、七参数法、Helmert变换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减小地理数据在不同坐标系下的误差,确保数据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1. 地质勘探数据整合在矿产资源勘探中,通常需要整合来自不同地理信息数据源的地质勘探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勘探单位或者科研机构,采用不同的坐标系和地图投影。
利用GIS制图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可以将这些地质勘探数据统一到统一的坐标系统中,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利用。
2. 空间分析与规划设计1. 矿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在矿产资源开采中,需要建立矿区地理信息系统(MIS),对矿产资源进行管理和监测。
GIS制图软件可以通过坐标转换,将矿区的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到统一的坐标系统中,为矿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支持。
2. 空间数据库管理1. 资源储量估算2. 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往往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
GIS制图软件可以通过坐标转换,将矿产资源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到一个坐标系统中,便于进行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
这对于保护环境和减少矿山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剖面原始数据快速录入方法及技巧高建国;范宇航;蒲松盛;杨昶;高智【摘要】实测地质剖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实时整理、快速录入剖面原始数据,避免低效、繁琐、不利于对比,易出错的局面,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实测剖面这一平台,配合SectionInfo.mdb、GeoSection.mdb等剖面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处理软件进行快速原始数据整合录入,进而高精度、高效率绘制实测地质剖面图,对后期野外路线PRB采集定位、地层单元准确划分以及对整个地区地质背景的了解均具重要指示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4页(P682-685)【关键词】DGSInfo;*.MDB;Access;地质剖面【作者】高建国;范宇航;蒲松盛;杨昶;高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8+.5RGMAP系统是集3S(GPS/GIS/RS)为一体的野外数字采集系统,初步实现了“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目标。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地质工作的需要,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又研发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Digital geology survey system)[1],相对完善了RGMAP系统,集合了RGMAP数字填图、PEDate探矿工程数据编录、DGSInfo数字调查信息综合平台和REInfo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四大子系统,其中DGSInfo近年来在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填图中备受关注,其整合了路线、剖面、第四纪钻孔和探矿工程的室内资料汇总、编辑乃至出图几个重要步骤,逐步成为了中国地质调查的主流软件体系[2]。
路线整理步骤1、先对野外的路线进行查错,然后针对错误信息给予更正,如图如果路线有错误,会弹出如下文本框看是要编缉什么内容,如要编缉地质点,在右下角的工具栏点地质点编缉,然后可以打开属性联动浏览,针对无地质点号和线号的问题修改:这时在图面的下方会出现如下对话框,可以点最大化:这里只是浏览,要修改的话还得找到相对应的地质点(或分段路线、点间界线等),编缉它然后更改。
这里的错误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中英文输入的差异,二是路线号和地质点号没有输入,三是时间差异导致的先定的点或线的ID号比晚输入的点或线的ID号大,这里就要通过修改点的属性来修改;四是修改好后没有压缩保存工程。
以上如果都偿试过还是有问题的话可以试着关闭程序重新进入试下。
直到再点数据质量程序检查出现如下的对话框:2、对图面的修饰,使图面更整洁清晰。
包含整理的内容有GPS点多余点的删减,地质点的移动(移到十字架)(P过程),分段路线(R过程),点间界线(B过程)。
对点的编缉,主要是移动点,对线的编缉主要是线上移点。
3、对图面修饰好之后要对点坐标重新写入和点间路线的重新计算。
主要是完成点坐标写入与点间路线计算……(这里的地质点和分段路线一定要处在编辑状态)4、点开野外路线小结与自检,点野外小结窗口右下角的PRB多级检查,在弹出来的窗口右角点开始统计,然后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放到野外小结的开头处。
5、对地质点和产状进行静态标注6、对地质点描述进行补充完善。
7、地质点描述要点日期:2013.07.07 天气:晴(晴转阵雨等)人员:吴晓东(掌图)、赖春来(记录)路线号:L6001 地点:旗鼓岭北山脚下村路线任务:1:1万路线地质调查点间路线地质:从D6001往D6002,沿途可见大量石英脉滚石,植被覆盖严重,少见基岩出露,仅在水沟处可见灰白色硅化石英砂岩出露。
地质点号:D6002位置:X: Y: H:位置说明:水沟边(小路边)点性:岩性控制点(界线点、岩性分界点、构造观察点、矿产观察点)露头:天然好(中、差,还有人工好、中、差)风化程度:全风化(强、中、弱、微、未风化)地质点描述:此点为帽子峰组灰白色变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金鸡组紫灰色的含砂质页岩的界线点,二者接触界线较清楚,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arcgis数据入库流程ArcGI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用于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在使用ArcGIS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将数据导入到ArcGIS中进行存储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ArcGIS数据入库的流程。
一、数据准备阶段在进行数据入库之前,需要先准备好待导入的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于各种来源,包括传感器、测量仪器、地理数据库等。
在准备数据时,需要确认数据的格式和结构是否符合ArcGIS的要求。
ArcGIS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如矢量数据(Shapefile、Geodatabase等)和栅格数据(Tiff、IMG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
二、创建地理数据库在ArcGIS中,可以通过创建地理数据库来存储数据。
地理数据库是一种用于组织和管理地理数据的数据库,可以存储矢量数据、栅格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
创建地理数据库的步骤如下:1. 打开ArcGIS软件,选择“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地理数据库”选项;2.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存储位置和数据库名称,并设置数据库的坐标系;3. 点击“确定”按钮,ArcGIS将自动创建一个地理数据库,并在目标文件夹下生成相应的数据库文件。
三、导入数据到地理数据库创建好地理数据库后,可以将准备好的数据导入到地理数据库中。
导入数据的步骤如下:1. 在ArcMap中打开地理数据库,选择“文件”菜单下的“导入”选项;2.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待导入数据的格式和路径;3. 点击“添加”按钮,选择要导入的数据文件,确认后点击“确定”按钮;4. 在下一个对话框中,选择导入数据的目标位置和名称,并设置导入选项;5. 点击“确定”按钮,ArcGIS将开始导入数据,并在地理数据库中生成相应的图层。
四、数据管理和编辑导入数据到地理数据库后,可以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编辑。
在ArcGIS 中,可以通过数据表和属性表来管理和编辑数据。
数据表用于管理矢量数据的几何信息,属性表用于管理矢量数据的属性信息。
地质勘查中的多源数据集成技术在当今的地质勘查领域,多源数据集成技术正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随着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手段的日益丰富,我们获取到的地质数据来源越来越广泛,类型也越来越多样。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图、地球物理数据、地球化学数据、遥感影像、钻孔数据等等。
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多源、异构的数据集成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成为了地质勘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多源数据集成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打破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在传统的地质勘查中,由于数据格式和标准的不一致,不同部门和项目之间的数据往往难以互通,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
而多源数据集成技术可以将这些分散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使得地质工作者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勘查区域的地质情况。
其次,多源数据集成技术有助于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和效率。
通过对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获取更丰富的地质信息,发现潜在的地质规律和异常,从而为勘查工作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例如,将地球物理数据和地球化学数据相结合,可以更精确地圈定矿产资源的分布范围;将遥感影像和地质图进行叠加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再者,多源数据集成技术能够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持。
地质模型是对地质体的数字化表达,是进行矿产资源评估、矿山设计和开采的重要依据。
通过集成多源数据,可以构建更加真实、准确的地质模型,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
然而,要实现地质勘查中的多源数据集成并非易事。
不同类型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格式,例如地质图通常以矢量格式存储,地球物理数据则多为栅格格式,而钻孔数据则是结构化的表格数据。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解决数据格式的转换和统一问题。
同时,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也是影响集成效果的重要因素。
有些数据可能存在误差、缺失或者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进行预处理和质量控制。
为了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集成,目前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术和方法。
浅谈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领域也不例外。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勘察设计的效率和精度,减少了传统勘察设计过程中数据重复采集、分析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GIS技术可以方便地对岩土工程地质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传统的岩土工程数据多为纸质或电子表格形式保存,管理不便且容易丢失。
而GIS技术可以将各类岩土工程数据以空间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字化地图上,通过数据的关联和叠加,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和准确性。
GIS技术还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模型建立,以提取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有价值信息和规律性。
GIS技术可以实现多源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需要获取的数据涉及到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土壤、岩石、地震活动等多种地理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格式不一致,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存在许多困难。
而引入GIS技术,可以将数据源自动化集成,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储存数据,实现数据共享与多源信息的综合分析,提高了勘察设计的整体水平。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可以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和模拟。
岩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对地质和工程参数进行准确的预测和计算。
通过将地质和工程数据与三维数字地图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岩土体结构、地质层位和地下水流等的三维可视化分析和模拟,为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空间信息。
GIS技术还可以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如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工程结构等。
利用GIS技术可以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地理信息可视化展示,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勘测师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与共享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和展示的一组软硬件工具。
作为勘测师,在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与共享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原则,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勘测师如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与共享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数据集成的步骤及方法1. 数据获取:在进行数据集成之前,勘测师需要准备各种来源的地理空间数据,包括遥感影像、GPS测量数据、地形图、土地利用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取。
2.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集成之前,需要对获取到的各种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融合等。
清洗数据是指去除错误、重复和缺失数据等,转换数据是将不同格式或坐标系的数据统一为相同的格式和坐标系,融合数据是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组合在一起。
3. 数据整合: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勘测师需要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将各种数据进行整合。
可以通过空间叠加、属性关联等方法将不同数据层进行叠加和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4. 数据质量控制:在进行数据集成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包括数据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等方面的考虑。
可以通过数据核查、数据比对和数据验证等方法对集成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5. 数据发布与共享:在数据集成完成后,勘测师可以选择将数据发布和共享给其他相关部门或行业,以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利用和共享。
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发布数据服务等方式来实现数据的共享。
二、数据共享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 合法合规:在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时,勘测师需要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数据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
2. 权限管理:在进行数据共享时,需要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管理。
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和权限,设置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