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电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70.44 KB
- 文档页数:8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场:电荷在静电场中受到的力称为静电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场的概念及静电力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定义,复习基本电荷单位库仑。
(2)讲解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3)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4)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有关静电现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静电现象1. 接触带电2. 摩擦带电3. 尖端放电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 电现象学点 1 静电现象(1)观察下列图片。
图3-1-1思考:问题1:用__摩擦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问题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__吸引轻小物体__的性质。
(2)阅读材料P35第1、2段,并分析以下图片。
图3-1-2思考:问题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__正__电,电子带__负__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显__电中性__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__电中性__。
问题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__转移__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__正电__,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__等量的负电__。
问题3:将玻璃棒和丝绸互相摩擦,玻璃棒带__正__电,丝绸带__负__电,是因为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了__电子__,丝绸得到了__电子__。
问题4:与毛皮摩擦后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__失去__(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问题5: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_正__电荷和__负__电荷。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__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__。
学点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观察如图3-1-3所示的实验。
思考:问题1:由甲、乙得到的结论是: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
问题2:由丙得到的结论是:__异种电荷相互吸引__。
(2)观察如图3-1-4所示的装置。
思考:问题1:验电器是根据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的原理制成的,可以用来__检测物体是否带电__。
问题2:将一个带电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时,若:①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
②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电荷或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少。
③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__多__(选填“多”或“少”)。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等。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
2. 掌握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3.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能正确分类。
4.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能识别简单的电路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理解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转移。
(2)讲解静电感应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感应现象。
(3)讲解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如通路、开路、短路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巩固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5. 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原因。
2. 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明各部分的名称。
3.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其分类依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掌握了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明白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电现象”。
具体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5. 电荷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笔记纸、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静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电现象的学习。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电荷的种类、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解释: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6. 电荷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电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课《电现象》。
我说课的流程依次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电学内容的起点,包括三个教学板块:(1)静电现象;(2)电流;(3)电能。
主要围绕电荷、电流、电能三个基本概念展开。
首先从最常见的摩擦起电开始,认识正、负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莱顿瓶的故事,引入电流的慨念,并借助“动手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需要获得连续电流的方法,即电池,最后是电能的转化和应用几个方面的知识。
这一节是在学习磁现象的基础上学习的电现象,是认识物质内部结构探究物质成分的一部分,为今后学习电磁学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的电学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3.知道电荷周围有电场;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4.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
5.知道电能的转化和应用。
b、过程与方法:1. 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物体带电的实质.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节能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物体带电的本质.二、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水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初中生感到神秘和恐惧。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尤其对电现象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的好奇心保鲜。
3.学生的能力水平: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学生的知识水平:小学科学课上学生对静电现象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慨念和知识体系。
三、尝试教学法立足于“自主尝试先学后教以练促教”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2019-2019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电现象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有甲、乙两个不带电的验电器,现将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甲接触后,发现验电器甲上的金属箔张开,另取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则()A. 自由电子由甲到乙B. 自由电子由乙到甲C. 摩擦过的丝绸不带电D. 电流方向由乙到甲2.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A.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B.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C.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D.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3.如图所示,小杜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A. 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B. 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4.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拿一根有绝缘柄的金属杆把两个验电器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大B. 金属杆中有持续的电流通过C. 乙验电器最终带上正电D. 连接的瞬间,有电流从乙流向甲5.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负电,B不带电,当用金属棒连接A和B的金属球时,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明显张开,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金属棒一定带正电B. 验电器B带上了负电C. 瞬间电流从验电器A流到验电器B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6.如图所示,是闪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避雷针的示意图(已知云层带正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产生闪电时,创造了电荷B. 产生闪电时,云层失去了原子核C. 云层带正电,是因为云层得到了电子D. 图中的电流方向是从云层到避雷针7.关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荷的移动就形成了电流B. 导体的电阻越大,它两端的电压就越高C. 电路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小D. 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8.如图所示,小杜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A. 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B. 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二、多选题(共1题;共3分)9.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正电荷的运动方向就是电流方向B.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都是电流的方向C.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的实际移动方向相反D. 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有自由的正负离子,所以电流方向不能确定三、填空题(共4题;共7分)10.工厂里经常使用静电除尘技术,用一块带电的金属板,把浮尘吸附在金属板上,静电除尘的原理是________ 。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用毛皮靠近轻小球,轻小球被排斥,则该轻小球带________ 电。
11.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________电,将摩擦过程的丝绸靠近带负电的轻质小球时,会相互________ .1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其中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
13.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四、解答题(共1题;共5分)14.小红家的录像机使用几年后,如今蓄电池的正负极已经模糊不清,你有办法利用电压表帮助小红判断出蓄电池的正负极吗?五、综合题(共1题;共10分)15.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当小军在“探索与发现A厅”看到自己的同学在静电台上“怒发冲冠”时,感到非常惊奇,他特别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参观回来后他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图中A为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正电球体,B为用绝缘丝悬吊的带正电的小球.小军先后将小球B悬吊在距离A球距离不同的P1、P2、P3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成功再现了他在科技馆所看到的现象.请你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原因是什么?(2)请你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解答】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当玻璃棒与验电器甲接触后,验电器甲也带上了正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乙验电器上自由电子向验电器甲转移,正电荷并没有发生移动,因为电子带负电,所以电流方向是由甲到乙,而自由电子由乙到甲;故只有选项B说法正确.故选B.【分析】根据正负电荷的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2.【答案】D【解析】【分析】物体经验摩擦可以吸引轻小的其他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荷,简称带了电.【解答】摩擦过的梳子可以吸引水流,水流靠近梳子,说明摩擦使梳子带上了电荷,.故答案为:D.【点评】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是带电,产生响声和火花的是带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的放电。
3.【答案】D【解析】【解答】解: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AB、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也带正电,故AB错误;C、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显正电性,是由于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的缘故,故C错误;D、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D正确;故选D.【分析】(1)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2)电荷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本题考查了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4.【答案】D【解析】【解答】A、甲带负电,乙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甲和乙连接起来,甲上的部分负电荷会转移到乙上,因此验电器甲的金属箔片会减小,A不符合题意;B、当两验电器所带电荷相等后,电荷不再发生转移,所以只是在连接的瞬间有电流,B不符合题意;C、乙的金属箔由于带负电会张开,C不符合题意;D、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方向是由乙到甲,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电流形成的原因和方向的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5.【答案】B【解析】【解答】解:ABC、A带负电,说明A有多余电子,连接的瞬间,电子从A到B移动,则验电器B带上了负电,B的金属箔的张角增大;而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金属棒中的瞬间电流方向B→A,而不能判断金属棒是否带正电,故B正确,AC错误;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的,故D错误.故选B.【分析】(1)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2)A因多余电子而带负电,连接的瞬间,A带的负电减少,说明电子从A到B移动,据此判断电流方向.6.【答案】D【解析】【解答】解:(1)闪电是云层的放电现象,云层在运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失去电子,云层带正电,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故ABC错误;(2)云层带正电荷,避雷针工作时尖端放电,负电荷从大地定向移动到云层,因此电流的方向是从云层流向大地,故D正确.故选D.【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2)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7.【答案】D【解析】【解答】A. 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A不符合题意;B. 仅在串联电路中导体的电阻越大,它两端的电压就越高,B不符合题意;C. 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它的电流无关,C不符合题意;D.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电流的方向和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同,和负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8.【答案】D【解析】【解答】解: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AB、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也带正电,故AB错误;C、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显正电性,是由于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的缘故,故C错误;D、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D正确;故选D.【分析】(1)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2)电荷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二、多选题9.【答案】A,B,D【解析】【解答】解:A、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方向,故A错误;B、自由电子带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B错误;C、金属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是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C正确;D、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形成电流的是正负离子,电流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故D错误.故选:ABD.【分析】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是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三、填空题10.【答案】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正【解析】【解答】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由题意知:静电除尘的原理是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与橡胶棒摩擦后的毛皮带正电荷,与轻小球排斥,则该轻小球带正电。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1.【答案】正;排斥【解析】【解答】丝绸与玻璃棒相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丝绸靠近带负电的轻质小球时,二者都带负电,因此会相互排斥;故答案为:正;排斥.12.【答案】毛皮【解析】【解答】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是由于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弱失去电子,而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强弱得到了电子,使其带上了负电。
【分析】摩擦起电指的是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由于发生电荷的转移,使两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据此分析判断。
13.【答案】排斥;吸引【解析】【解答】解: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答案为:排斥;吸引.【分析】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解答题14.【答案】答:把电压表和开关串联到蓄电池的两端,用开关进行试触,如果电压表的指针向左偏,则与电压表正接线柱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如果指针向右偏,则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解析】【分析】当电流从电压表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时,电压表的指针将向右偏;反之,电压表的指针将向左偏.根据电压表的指针偏转情况来判断电流方向,再根据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负极流入,可判断出电源的正负极.五、综合题15.【答案】(1)解:(1)在重力的作用下应该在竖直方向上静止,向右偏转,说明其受到了向右的力,由于小球与物体A都带正电,所以其向右偏转是由于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力造成的.(2)随着小球距离带电体A的距离在增大,发现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偏转的角度在减小,即其受到的作用力在减小,由此可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解析】【分析】明确小球偏离竖直方向,说明其受到了力的作用,要从其受力的角度去分析;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大小,反应力小球受到的力的大小不同,将小球受到的力的大小不同,与小球距离A的距离的远近不同联系起来,即解决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