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恩师刘毓谷教授
- 格式:pdf
- 大小:254.66 KB
- 文档页数:2
【优质】在刘浏追悼会上崔保国教授的悼词范本-优秀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在刘浏追悼会上崔保国教授的悼词范本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亲友们: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优秀博士生,北大、清华共同培育出的优秀青年学者、我们的好学生、好同学、父母的好儿子刘浏同志。
20XX年11月XX日清晨,清华园痛失一位杰出的青年学者,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学生、好同事、好伙伴!惊闻噩耗,清华、北大两校熟悉刘浏的师生无不扼腕哀叹、难以抑制悲痛之情;刘浏的父母、亲人更无法接受这晴天霹雳般的打击。
一个阳光快乐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一个健康鲜活的生命,以这样不可思议、令人不能接受的方式遽然离去,给所有爱他的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千言万语,说不尽我们的悲痛之情,道不尽我们对他的思念和怀恋!1984年9月2日刘浏出生于北京,今年26岁。
他出生在一个温馨幸福的革命大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妈妈是清华电子系毕业的,叔叔也是清华毕业的,爸爸是我们的同行,爷爷、姥爷是老红军、老八路。
他可以说是革命之后,清华之子。
刘浏从小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出色学生,历任小学中队长、大队长、北京实验中学班长、实验中学高中实验班班长;20XX年他以北京文科前五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获经济学学士;20XX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获文学硕士;2XX9年他在清华考上同专业博士。
其间曾去美国纽约、台湾铭传大学、瑞典延雪平大学、法国巴黎等地访学,并在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工作过。
非常难得的是刘浏自己特别热爱和喜欢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他复合型的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做这方面研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使得他在学术上已经崭露头角,很快会成长为一颗学术新星,可以说前程不可限量。
深切悼念恩师翟老苗德岁“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潜《挽歌》翟老昨日凌晨走了。
作为他的开山弟子,悲痛之余,我有责任写写我心目中的翟老,既是对逝者的追念,也是对自身的反省。
辱教师门1978年被称为“科学的春天”,而对我本人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即是:那一年是文革后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
那年初,我的母校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刘冠邦老师,从北京出差回到南京后,立即把我找去,兴冲冲地跟我说:“这次去古脊椎所,我向翟老特意推荐了你,听了我的介绍,他对你十分感兴趣,我看你就报考翟老的研究生吧!”刘老师曾在古脊椎所进修过,与翟老相处甚笃。
他此前曾向我介绍过所里尤其是古哺乳动物研究室的一些情况,对翟人杰老师的名字我并不陌生。
不久,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张遴信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去他们所一趟,他刚从北京回来,在京时他的老同学翟人杰先生托他捎话给我。
我去了,张老师说:小苗同志,我那老同学是个表面木讷但很重感情的人,他听了南大老师们的介绍,一门心思要收你为徒呢!他让我带话给你,离初试日期不远了,让你集中精力在英语和政治科目上花功夫,专业课你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样一来,我还真是被从未谋过面的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决计要报考翟老了。
我报名后不久,收到了翟老的一封信(1978. 3. 25) ,他在信中写道:“根据近半年来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分析比较,我个人认为你应算是1977、1978年度报考我室最好的几名考生之一。
目前主要根据考试分数来择优的办法,还存在不少欠缺之处。
尤其对选择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
好的、有培养前途的科研人材有时不一定能考出好的成绩来。
对你有一定了解之后,我又担心你在考试上会不会吃亏。
”传统书信的好处,是你能够透过写信人的修改痕迹,窥视其当时的思绪(train of thought)—翟老原来写的是“可能要吃亏”,后来他在“可能要”三个字上划了一道横线,上面添了“会不会”。
我明白翟老因我是工农兵大学生而担忧我的实力,因此生怕我考试中会有闪失。
刘守仁院士逝世悼念语句
(原创版)
目录
1.刘守仁院士简介
2.刘守仁院士的主要贡献
3.刘守仁院士逝世的影响
4.对刘守仁院士的悼念
正文
刘守仁院士,一位对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于近日离世。
他的逝去对我国科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刘守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化学。
他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为我国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刘守仁院士的逝世,对我国科学界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的逝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的离世,是我国科学事业的一大损失。
我们对刘守仁院士的离去表示深深的悼念。
他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学事业,他的研究和贡献,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我们将以他为榜样,继续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第1页共1页。
念师恩的七律诗1、《七律●颂恩师》山止川行三尺讲台育桃李五湖四海才俊济。
春蚕红烛总相拟千秋万代颂恩师。
一日为师终生父莫忘仁师教诲义。
熟读诗书三千卷尊师重教一万年。
2、《七律●寄恩师》【现代】刘高友展纸挥毫情满襟,师恩日夜记于心。
常思灯下批文苦,犹忆台前授业深。
三尺教鞭萌汗雨,一腔学识播香音。
而今涉历人生路,更觉双肩担子沉。
3、《七律●师恩难忘》其一【现代】谢明德生在乡间僻壤沟,未知世外百层楼。
感怜贫草修新木,不为浮名觅贵侯。
穴蚁力回巢外果,底蛙心向井边流。
可堪深切情如此,不致穿肠死不休。
4、《七律●师恩难忘(新韵)》其二【现代】谢明德衣衫简朴任平生,行正何拘身后评?中外汇融明世事,古今通晓法云星。
无声润物阑珊意,有梦淘沙澎湃情。
琢玉挑灯埋笔案,不辞劳倦过三更。
5、《七律●师恩难忘(新韵)》其三【现代】谢明德杜鹃啼血夜悲歌,落尽黄花百草折。
茹苦深言针世弊,挥毫重笔起沉疴。
以身为教真师范,于细求精好品格。
逆旅生涯修正我,解疑开智育明德。
6、《七律●师恩难忘》其四【现代】谢明德聆铭师语若家珍,字字于心重且温。
研理犹能酬壮志,平生无以报深恩。
书山幽隐勤寻道,学海苍茫苦觅根。
更待良才多济世,仁心不负慰师尊。
7、《七律●师恩难忘》其五【现代】谢明德不愁窗外叶飘黄,且送云帆渐远航。
执教一心年复月,育人三尺鬓成霜。
感于博爱行仁术,叹以平凡落伟章。
志筑栋梁撑社稷,漫观家燕又回堂。
8、《七律●不忘师恩》其一【现代】塞北天骄片言之赐慧根开,新竹还依旧竹栽。
学道师门尊孔子,修身我辈赞颜回。
鱼翔浅底盘龙志,鹤唳高天引凤才。
最忆寒窗灯一盏,悄然入梦故人来。
9、《七律●不忘师恩》其二【现代】塞北天骄启蒙三字见来精,一拜师恩一世情。
也拟春秋虔雨过,还追礼乐笃风行。
披星解惑摘星走,带月诠疑挽月明。
鬓染霜侵终不悔,满园桃李慰余生。
10、《七律●不忘师恩》其三【现代】塞北天骄严师教诲圣音频,不倦之躯百炼身。
蜡炬无私燃子夜,春风有意扫微尘。
怀念恩师刘统先生2022年12月21日晚9时许,我正在家中编稿,多位同事、朋友几乎在同一时间发来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讣告:刘统教授逝世!急忙拨通刘统老师的女儿姗姗师妹的电话,姗姗说,刘老师是在当晚6时多吃晚饭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的。
我放下电话,拿起书桌上刚刚看完的《火种》,想起他宽和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悲凄之情顿时充塞于胸,不禁涕如雨下。
刘统教授2002年,我有幸考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军事学硕士学位,成为刘老师遴选硕导后招收的第一个学生。
他的悉心指导,为我打开了学术殿堂的大门;读研三年,也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二十年的师生情谊、二十年的教诲启迪,是我最可宝贵的人生财富。
初识与师传和刘统老师的相识,是冥冥之中的一次邂逅。
此前,我曾买过两套“大部头”书籍,一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是《人文百科全书大系》。
刘老师系其中《中国历史百科全书》一册的条目撰稿人。
而我当时对历史地理学完全懵懂,对二人的师生关系也一无所知,更梦想不到有朝一日会成为他们的学术后辈。
2001年,我第一次考研未果;第二年改报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地理”专业,由此误打误撞地投到刘统老师门下。
依止刘老师学习日久,我对他的学术经历和师承关系渐有了解,也得以从中略窥治学堂奥。
1978年,刘统老师考入山东大学,师从著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王仲荦先生攻读硕士学位。
王先生系章太炎关门弟子,治学精勤,学问广博,更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和坚定的学术态度。
20世纪30年代初,王先生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时,太炎先生即告之曰:“民族危亡关头,欲保种姓,必须热爱祖国历史。
”太炎先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深恶痛绝,临终遗言:“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
”太炎先生的谆嘱,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王先生对此铭记于心;为复兴民族而治史,也成为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信念,并传递给晚辈。
刘老师提起王先生时尝说:“王先生将他的人格、道德与学问传给了我,将章太炎先生的民族精神也传给了我,让我一直牢记并践行人要活得堂堂正正。
刘叔新先生逝世追悼词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追悼会,深切哀悼著名语言学家、我校文学院退休教授刘叔新先生。
前天,8月1日,这是一个天地同悲的日子,刘叔新先生在这个早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了!刘叔新先生祖籍广东惠州,1934年3月23日生于广州。
1952年开始执教小学音乐课程,从事教育工作。
1953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5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
1959年2月至1961年1月,于北京大学进修学习,受业于高名凯先生和岑麒祥先生。
结业后返回南开大学中文系工作,直到退休。
1986年刘先生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评为侗傣语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6年刘先生应聘出任日本爱知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赴香港大学任访问教授,先生还曾远赴德国、芬兰的大学做学术讲演。
刘先生的一生是献身教育的一生,他一直脚踏实地地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上做着其实不平凡的事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教学,刘先生共讲授过20门专业课程,培养文学硕士27名、文学博士15名。
刘先生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他把满腔的热情全部灌注在教育事业上了。
刘先生兼做过多种社会工作。
1980年至1988年任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之后担任过中文系学术委员、南开大学高级职称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语言学学科组长、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顾问、《南开语言学刊》顾问、等。
刘先生的一生,是痴情钻研科学的一生,是“学术园地的忠实守望者。
”(陈洪先生语)先生梅妻鹤子,一生潜心于专业研究,视学问为生命,视研究为崇高的事业,他的研究涉及语言理论、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
在诸多领域独树一帜,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为语言学研究做出了醒目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刘先生著作30余种,其中语言学著作十多种,发表论文80多篇,另有散文、译文多种。
刘先生还主编了多种丛刊和译文丛集,如《语言研究论丛》6集、《语言学论辑》集、《语言学译丛》2集。
作者: 陈志明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京剧
页码: 62-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主题词: 北京医科大学 生理学教授 回忆 首都医科大学 京剧艺术 1937年 清华大学 生物系
摘要:2012年6月27日展,我的恩师刘曾复先生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
噩耗传来,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追忆刘老生前对我的帮助和教诲。
刘曾复先生,字俊知,1913年生于南京,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历任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
刘老不仅在生理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和成就,他在京剧艺术上也有深入的研究。
刘先生年轻时曾先后向王君直、王荣山、王凤卿、贯大元等京剧老生名家问艺。
刘老常跟我说起向王荣山学艺的情况,他说:“我跟王荣山先生学戏,从演员的基本功学起,如走台步,大约练习了一个月,才开始给我说戏,王先生认为我比不会还不会。
”。
328 人生之中無論是在學習方面,還是其它方面,都會遇見自己的老師。
特别是當我們處於困難環境的時候,老師都會成爲我們照亮黑暗的明燈和指明前路的羅盤針。
在我的人生寥寥無幾的老師中,與謝老師的相遇始終讓我心存感激。
我是在中國留學那個特殊時期與謝老師相結識的,無論是從研究領域還是從人生觀上講,謝老師都教給了我許多寶貴的知識。
在記憶中,我和謝老師的初次見面是在1994年的2月。
當時,我結束了在北京師範大學爲期6個月的語言研修之後,通過齊克琛女士的介紹,作爲謝桂華老師與李學勤老師的進修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進行學習。
與謝老師初次見面時,謝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樸素的印象。
起初我認爲,那時謝老師無論是在韓國還是在簡牘學研究領域之中,都是非常著名的專家級人物,鑒於專家特有的嚴謹和自信心,所以相處起來也許會很困難。
但是,自從與謝老師的初次見面開始,由於謝老師灑脱與直率的對待,使得作爲外國人的我,感動得無以言表。
謝老師和我每星期二在歷史研究所的秦漢史室見面,謝老師會針對每個星期我所學習的内容進行指導。
特别是對於《居延漢簡》、《尹灣漢簡》、《張家山漢簡》等内容的指導,那是在韓國國内完全無法學習到的知識,這爲我的學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得那時候,每次結束簡牘學習之後都會和謝老師一起吃晚飯,有時候還會一起喝上一杯,老師非常喜歡邊抽煙邊喝酒。
因爲在韓國年輕人在老人面前抽煙喝酒是非常無禮的行爲,所以我在和謝老師一起喝酒的時候就把身子轉過去喝酒,也不在老師面前抽煙。
然而謝老師卻説,這裏是中國,不要那麽拘謹,因此,無論何時都是和老師一起抽煙。
這體現了謝329和簡牘學會議的時候,謝老師都會熱情地邀請我一同參加;進而,2002年11月謝老師還帶領我去參觀了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李均明老師和胡平生老師進行的懸泉置漢簡的釋讀作業,這對於外國人來講是相當優待的事。
爲了徹底地研究簡牘,首先要對簡牘實物進行正確的釋讀,這是謝老師一貫的宗旨,也是老師教給我的很重要的一點。
业精于勤其学广深——深切怀念恩师苏晋仁教授
陈楠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1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陈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恩师挚友:深切怀念隗瀛涛教授 [J], 赫志清
2.深切怀念我的恩师吴征铠教授 [J], 邱德仁
3.肿瘤名师启蒙教诲受益终身--深切怀念恩师金显宅教授 [J], 张文范
4.深切怀念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先驱者——汪厚基教授和殷晋尧教授 [J], 章宗穰;张国雄
5.让养蜂变得简单容易不再神秘——深切怀念我的恩师龚凫羌教授 [J], 谭昌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切的怀念难忘的教诲
姜天麟
【期刊名称】《前进论坛》
【年(卷),期】2001(000)009
【总页数】1页(P)
【作者】姜天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
【相关文献】
1.深切的怀念难忘的回忆--深切缅怀张令慧同志 [J], 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纺织工程学会
2.深切怀念钱学森同志从崇拜到亲聆教诲回忆与钱学森老先生接触的几件事 [J], 林钧挺
3.难忘的教诲深切的怀念——缅怀徐叔云教授 [J], 黄河胜
4.深切的怀念难忘的教诲——敬爱的周总理在重庆、南京和国民党谈判斗争的片断回忆 [J], 陈方
5.难忘的教诲深切的怀念——缅怀我们的老院长陈唯实同志 [J], 黄家驹;赵育生;林国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切怀念恩师刘毓谷教授
八月十二日,第一场秋雨,送来的竟是恩师刘毓谷教授因病逝世的噩耗!我们所有学生弟子,无不沉浸在震惊,悲哀,痛惜和怀念之中。
尽管近日恩师病重的消息不断传来,我们总企盼奇迹,祈望他能闯过此次病痛,重新健康起来。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恩师七月十九日因不适就医,八月十二日在医院辞世。
前后时间不足一月!走得如此匆匆,令我等弟子黯然神伤,痛断肝腸!恨山高路远,世事繁忙。
恩师重病时,我们许多人未能前去看望照顾,辞世后,亦无法前往吊唁送行。
这真是我们这些弟子们的终生遗憾。
恩师驾鹤乘风去留圆满功德浩浩文章世人敬仰,
学子托云寄哀思忆殷切希望谆谆教诲永生难忘。
刘教授早年就读于同济医学院。
毕业留校工作。
至今已在同济医学院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六十余年。
六十年春夏秋冬,六十年迎来送往。
刘教授的学生弟子如今早已遍布天下,成长为医药卫生事业的栋梁之材。
刘教授以毕生的精力为同济医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公共卫生事业种下了一片绿荫。
我们有幸成为刘教授的学生。
回想起聆听他的讲课,真是莫大的享受。
他那精辟的讲解,渊博的知识,充沛的精力,准确而又生动诙谐的语言,无一不吸引着我们所有的学生。
记得第一次上课,刘教授关于毒物的相对概念与剂量的绝对关系的论述,使我们顿时明白了生命科学中的微妙关系。
恩师讲课深入浅出,善于从基本概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
深刻的道理通过他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
是他把我们引进了毒理学的殿堂,使我们很多学生争相报读他的研究生,把毒理学研究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
刘教授是一名伟大的毒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即使在信息缺乏,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刘教授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努力工作。
是他积极开展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先后赴德国,瑞士进修,并从美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毒理学研究室。
带领研究生们在国内生化毒理,细胞色素P450,及外来化合物代谢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主编了全国第一本《卫生毒理学基础》统编教材,全国高等院校教材《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医学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及其他著作。
曾任湖北省人民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预防医学类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毒理学会顾问。
并主持承担过多项省,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和重点研究课题,与研究生们发表了大量高品质的学术论文。
感谢上苍,有恩师做我们学业上的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恩师直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近六十人。
作为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均得到他的精心指点,特别是从他那里学到了学习和治学的方法。
他一再告诉我们,作学问首先要明确目的。
搞科学研究,是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能把作学问当成装饰,更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
同时,他要求我们讲究学习方法,学会淘沙拣金的本领。
他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刻
苦。
要持之以恒,而不要急于求成。
在做学位论文时,他要求我们充分查阅相关文献,借鉴和汲取前人的科研成果,瞄准主攻的前沿方向。
他鼓励我们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但又不要“作茧自缚”。
要求我们“小题大作”,用详实的试验,准确的数据去验证自己的论题。
在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还鼓励和支持我们冲出本身的专业方向,在与其它相关学科和有关科研机构协作过程中取长补短,将基础医学科研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尽快引进我们所从事的相关领域,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恩师的教诲,不但使我们顺利完成了硕士博士论文,而且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受益非浅。
回首往昔,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建立在恩师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也无一不是在恩师的精神鼓励下取得的。
刘教授不仅仅是我们学业上的导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更象慈父般地关照我们。
多少次酷暑寒冬,他以古稀的高龄拾级攀上学生宿舍楼为我们送来关爱。
在我们身体不适,生活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给予及时地帮助。
即使是学生家中的繁琐小事,学生间的小小争吵 ,也会引来恩师的悉心关注。
而当学生们结束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时,恩师总是挽着学生的手,千叮万嘱,依依不舍,洒泪相送。
不可释怀的是我们此时还能感觉到恩师当年握手的力度及温暖,而印在学生心中,难以忘却的是那超越家庭之外的浓浓亲情。
恩师谦逊祥和,平易近人,豁达乐观。
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常与学生促膝长谈,畅叙人生。
教授不仅给我们以学业上的指导,更教我们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道德。
恩师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博古通今。
除本专业的学问外,文学上的造诣尤深。
学生们最爱与恩师对酒当歌,谈古论今。
在恩师的眼里,亦把我们当做忘年的好友。
谈论的话题,常常超出了专业的范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恩师的英姿豪气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近年恩师年事虽高,但仍时时惦记我们,与我们保持密切地联系。
恩师总是在提醒我们所剩时日不多,企盼着我们师徒能多见几面,畅叙多年的离别之情。
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恩师竟没有等到与我们大多数弟子重逢欢聚的一天,就在晚霞中悄然随云鹤西飞,告别了一生挚爱的亲人,告别了辛勤培育的学子,告别了毕生热爱的事业。
让我们留下了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歉疚和伤痛。
焚一束心香,寄无限怀念。
我们没有看见恩师在这世上离去。
我们不愿相信您会远走。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弟子:
曹玉安,程 磊,丁志鸣,郭祖玉,赖志伟,
李欢成,李建民,李 龙,刘烈刚,刘瑞明,
刘苏艳,刘 翔,马 强,马谭庚,沈四九,
石 年,宋晓鸥,孙 黎,唐促跃,王素青,
吴建平,肖功华,谢奇志,熊 伟,严 红,
杨明学,杨曙霞,虞京葳,赵西龙,朱 砂。
二零零四年八月。